“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学科作业的设计
2022-02-28宿万周
宿万周
【摘要】新形势下,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粗放式的作业布置,进行精准化的设计。文章提出,减轻学生重复性、机械式训练的低效作业,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规范性,提高作业设计的实效性,并强调要多关注物理作业设计的多样化,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双减;作业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1—0062—05
在新课程改革、“双减”、《五项管理》和新中考背景下,物理学科作业应以提升学生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为主旨,以巩固物理课程内容为基础,有侧重地训练学生思维,促进学科教学实践,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差异,以统一布置和自主选择为主,增强学生对不同作业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作业应层次化设计,做到适时、适量、难度适中。原则上,教师要进行优化设计,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业设计要注重题目的取材,应尽量贴近生活,创设真实情景。作业不应仅仅局限在对物理习题的练习上,还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如阅读资料、小实验、观察调查、实践性作业,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1]。
“双减”政策出台以后,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整合纸笔作业、探究实践性作业、隐形的记忆类作业,适度开发一定量的互补性作业,形成了物理学科的作业框架图,如上。
(一)隐性作业的设计
1.不宜增加机械记忆类的作业。用“例举”“说明”“分享”等形式,通过真实情景下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的本质特征,加强理解过程的发生,强化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等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刻记忆的形成。
2.防止部分隐形作业书面化、纸质化。如,布置一些“抄写概念规律的作业”,忌讳将物理教学文科化学习,导致学生记忆的内容多,由于不理解,不会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使得作业书写失去价值,多则无益。
(二)显性作业的设计
1.用好教材作业及配套练习题。北师大版教材每一节都安排了3~4道作业题,题目设计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基础性、拓展性、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针对性,作业资源丰富。《配套练习册》自改版后,有课前自主预习、课堂精准训练、课后巩固提升三大模块;课堂精准训练中有核心知识点的针对性练习,课后巩固提升有基础训练、重难点突破及拓展延伸。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作业,将教材作业及《配套练习册》中的部分题目作为母题,设计出“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类问题,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九章第2节课后习题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改编,原题如图9-25所示,动滑轮重2N,所吊起的重物B重10N,物体A重80N,此时物体B恰好以0.1m/s的速度匀速下降。要是物体B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至少要对A施加一个多大的水平向左拉力?[2]
改编题如上图所示,动滑轮重4N,所吊重物B重20N,物体A重240N,此时物体B恰好以0.1m/ s的速度匀速下降。不计绳重、绳子的伸长和滑轮组内部的摩擦。求:水平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是多大?
要使物体B恰好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则要对物体A施加水平向右拉力F的功率为多大?
2.设计好互补性作业的总体思路。基于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情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需要,结合配套练习和教材课后习题的不足,教师可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适量互补性作业,让作业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能尽可能地开放,多留空间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加以讨论、探究,寻求物理之美。应研究“课标”“教材”“学情”,布置适量的互补性作业。
教学中认真研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并理解初中物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结合教学实施建议,进行教材分析[3]。
理解北师大版教材编写思路,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教学问题线索及学生的学习流程,并研读教学参考用书。把编者教材转化为師者教材,最后转化为适合学生的学习教材[3]。
设计互补性作业时,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包括学生认知潜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的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和认知思维方法。
3.设计互补性作业应遵循的要求。(1)选题典型性。“双减”政策出台以前,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总是采用大量做题的方法,学生被迫“刷题”,以达到巩固与强化知识的目的。但大量“刷题”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和操作规范的养成,导致学生完全凭借熟悉程度去解题。在“双减”新形势下,布置作业,建议教师要选择一些具典型性的题型,如突破重难点的题目、易错题等,让学生通过典型题目的解答来获取一般规律,形成思维操作的规范,提升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这种具有针对性的题目,做一题甚至可以抵得上练习十题百题[2]。
如,电学综合分析问题: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引起的动态电路分析思路(1)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的电阻各物理量变化分析思路。
(2)内容层次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一部分作业难度超过部分学生的能力,学生无法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就去抄写,发挥不出作业应有的功能。基于这个问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关注作业的层次性,且要符合学情。呈现形式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必做作业针对绝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题量适度少一些;选做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难度适当拔高,题量多一点,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基于内容分层的作业,可以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促进不同学生都有所发展和提高[4]。
如,欧姆定律的应用作业设计:
(3)呈现趣味性。大部分学生对于作业的态度都是当作必做任务去完成,很少有学生是出于兴趣,积极主动去完成作业。由于缺乏兴趣,学生对于作业态度不是主动,而是被动地去完成,学生几乎不会主动对做过的题进行反思与总结。如果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关注到作业趣味性,并能一定程度地体现作业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也就会发生变化[5]。
例如,如下图所示,这是小普同学跟着爷爷学习气功的四个基本动作,由此联想到热机的四个冲程,以下与做功冲程最相似的是()
(4)落实操作性。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类的作业,初中学生对探究有一定的好奇心,对探究类、操作类、实践类作业的兴趣高于纸笔习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的延伸性。
在教学中,教师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素材的作业,如,“回家的路”考查利用百度地图标识完成平均速度的计算,“制作照相机”考查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酒精灯的使用说明书”考查自主获取信息,“软儿梨的吃法”考查双物态变化的分析与理解,制作水火箭等。
(一)资源整理
以大单元教学设计作业,学科组确定一个教师进行单元作业素材收集,通过网络平台如学科网、菁优网等下载资源,整理纸质版教辅,改编教材和配套练习题,形成一份题型全面的作业设计初稿。
(二)第一次加工定题
学科组各教师再对初稿进行定题表(表一)的第一次加工,确定需要的题目,通过集体备课再比较各自表格,根据出现频率的高低确定作业内容。
(三)第二次加工分类
学科组各教师对初稿进行分类表(表二)的第二次加工,确定需要的题目分类,通过集体备课,比较各自表格,根据出现频率的高低确定作业题目分类。通过集体备课,提前一周研讨互补性作业的内容,形成组内共同方案。
说明:Q表示课前作业,T表示课堂作业,H表示课后作业。
(四)关注课程教学生成作业
教学中,教师还应关注课堂教学生成问题及习题课教学的生成作业,兼顾所有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课堂生成作业,研究生成问题的认知前提与心理特征,有针对地反馈和解答教学生成作业。
(一)课前作业,学情前测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观察、研究、实践等手段,使学生首次学习发生。这部分内容涉及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及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情前测,了解真实的学情,使教学有的放矢。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直接问答,补充性填空。
(二)课堂作业,精准测验
选择典型内容、典型题型、典型的错题,注意把握难易程度。及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从学到测,收集学习问题,做到有效改正,再次反馈学情。
通过西沃、鸿合等交互式教学设备投屏、图片插播、课件插播与移动教学终端设备呈现出来。
(三)课后作业,能力提升
必做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符合认知规律,注重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通过各类练习,夯实基础,练就能力。选做题侧重于综合类练习,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每周布置1-2个题目作为手抄作业,锻炼学生读审能力。其他必做题和先做题作为打印作业分发。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科学的周课时比例7%-9%,由于物理学科容量大,可划分3%,按中学生课后作业不超过1.5小时结合每日课时数,物理学科每天作业量不超过3-5道题,具体根据作业的阅读量、难易度等因素决定。
以前的教学中,将作业量的多少与分数的高低这两个关联因素误解为因果关系,认为大量做题必将获取好分数,导致了学习中大量“刷题”获取高分的现象,作业的布置也是粗放型的,如一晚上布置好几页,这样有可能获取高分,但是可能造成学生行为刻板,思维僵化、固化,难以适应新时代,难以迁移知识,能力提升受限。而设计出一份优秀的作业,不必大量“刷题”,照样可以获取高分,同时还提升学生的能力。这就要重申作业的功能[6]。
(一)巩固知识
不论是教材作业、配套练作业,还是互补性作业,都要有针对性地及时与所学知识相跟进,通过大脑的刺激作用,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
(二)诊断学情
通过在学生认知潜在发展区,设计科学合理的作业,进行反馈总结,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学习导向
通过作业的反馈,引导教学方向与侧重点。
(四)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同时关注到跨学科实践,与中华古诗词、古建筑、物理学史相结合,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通过学科交叉与整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总之,作业优化设计贯彻落实了“双减”政策,向“減量保质、减量提质”迈进了一大步。
[1]张亚刚.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作业分层布置设计与评价[J].新课程,2021(33):52-53.
[2]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3.
[3]陈娴.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以《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为例[J].物理教师,2021(05):63-66.
[4]沙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思考[J].新智慧,2021(03):93-94.
[5]吴庆俊.分层作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0(01):68.
[6]高剑英,刘树田,张知剑.单元设计导向下的初中物理作业编制的实践探索[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19):4-7.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