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诗教传统 构建诗性课堂
2022-02-28卢卫东
卢卫东
【摘要】继承和发扬诗教传统,对倡导诗性教育、建设诗性课程及构建诗性课堂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诗教传统的文化积淀,探究诗性教育的内涵,努力开展诗性课堂的建设工作,能从本质上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从理念层面、模式层面、操作层面探讨开展中小学诗性课堂的建构工作,希望通过教育诗性的介入,激发教育活力,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诗性课堂;理念;模式;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1—0055—03
诗性课堂是落实诗性教育的平台,是诗性课程实施的凭借。重回诗教传统,进行诗教文化重构,开展诗性教育,是构建诗性课堂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中小學诗性课堂建构的方式方法。
1.诗性课堂应该是多元多层、开放共享的课堂。诗性课堂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改的结合,既要固守诗教文化的传统阵地,也要兼顾当下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中小学诗性课堂的建设,应本着青少年全面发展成长的新时代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的理念层面前期先行,尤其要关注当前的教育教改热点与社会关切,在课堂教学创新、作业优化创新、监测评估创新等课堂机制平台创新方面以及诗教育人的导向、诗性课堂的建构等方面开创课堂改革新格局。
2.诗性课堂建构离不开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组织。有别于普通课堂的课型特点,诗性课堂除了遵守教学推进的自然逻辑之外,还侧重于课堂上的自由、想象与创造。诗性课堂是在实证量化与诗性创造完美结合前提下的流程框架的搭建,并最大限度地进行生成性的发展体验。作为一种基于传统、力求创新的课堂建构思路,有必要先行开展教学模式的探索,等到以范式框架固化理念思路之后,再完成一模多型的改造,逐渐打破模式,走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并最终完成有型而无形的课堂教学的自由天地,从本质上实现诗性教育理念的贯彻与运用[1]。
3.中小学诗性课堂是具有卓越精神的高效课堂。依托于课堂的诗意审美属性,以文化的感染力、诗意的渗透力、精神的向心力、价值的追问力,在课堂上实现诗性文化的“教育力”。诗性课堂所具有的感受与感动、灵魂与热爱,会在生命价值取向上,以理性的智慧、文化的力量,拓展出诗性课堂的高度、广度与深度。在诗性课堂的建构实施中,如何凸显诗教传统的文化内质,以诗意的眼光真实地反映课堂的现状、衍进、创生,以及诗性课堂的调适与效益,是诗性教育的关键问题。同时,在日常的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探索诗性课堂中诗意的操作策略,不仅要搭建通用性的模式,梳理环节流程,还要针对具体的一节课的教学关注,体现教例的示范性价值。
中小学诗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关注点——让诗性的课堂真正发生。诗性课堂建设,一方面引导学生追求“诗意人生”的真谛;另一方面则把学科能力的培养融入诗意人生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主体需求之中,融入诗意生命的知、情、意、行的和谐成长之中。开展诗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是以新的思路实施学科教学的一种尝试,是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课堂的一个典型范例,是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诗性”浸润的序列化、体系化操作为范式的模型建构。诗性课堂是教学相长的课,要贯彻“学”和“教”,必须把握诗性课堂的几个“诗性”成长点:一是诗性课堂,让“幸福”可以“教”;二是涵养诗性课堂,滋润学生生命;三是避免浅表体验,拓展诗性课堂的思维纵深。在这样的课堂中,有几项重要点位:一是言语技术;二是互动活动;三是设计教学。只有把“学”与“教”都作为双主体,才能真正体现对学生的关照。
2.建构点——让通用的模式简单有用。诗性课堂的建构慎勿神秘含混,定要大题小做。只有以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基本框架逻辑,才能彰显诗性教育中朴拙相宜、大道无形的本质,才能让诗教从神坛走下来。诗教课堂可以是阳春白雪,又何尝不可以是下里巴人,只要能以诗性的灵性气质激活传统课堂的魅力,能够零门槛地理解诗教传统文化精神对诗性教育、诗性课堂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把曾经是“别人”的课堂变成“我”的课堂,在和谐的课堂韵律与优雅的脱俗审美中,让学生感受学习与生活的人间烟火气。诗性的本质重在简单灵巧,避免冗杂繁复,最好是在已有的课堂模型中,找到能打破学科界限且能贯通教学鸿沟的普遍、普惠、普适的课堂操作制式化模板,这将是事半功倍的善举。
梳理当前被普遍关注并使用的诸多教学模式,无非是枝节有别大同小异,仅在称呼冠名上略有出入,而在具体做法上基本殊途同归,这也符合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精神。以常见的教学模式来套用诗性课堂的模式架构,用以指导诗性教育的课堂化落地,在继承、借鉴、创新中发扬成熟课堂模式的精髓,未尝不可。
中小学诗性课堂是具有卓越精神的高效课堂。依托于课堂的诗意审美属性,以文化的感染力、诗意的渗透力、精神的向心力、价值的追问力,在课堂上实现诗性文化的“教育力”。诗性课堂所具有的感受与感动、灵魂与热爱,会在生命价值取向上,以理性的智慧,以文化的力量,拓展出诗性课堂的高度、广度与深度。在诗性课堂的建构实施中,如何凸显诗教传统的文化内质,以诗意的眼光真实地反映课堂的现状、衍进、创生以及诗性课堂的调适与效益,是诗性教育的关键问题。同时,在日常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探索诗性课堂中诗意的操作策略,不仅要搭建通用性的模式,梳理环节流程,还要针对具体的一节课的教学关注,体现教例的示范性价值。诗性课堂的建构思路,离不开对“诗歌”本身的审美参照,只有着眼于“诗”的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才能再生出课堂架构的启发。
1.读写涵泳,口诵心惟,体验诗意的言语之美。可以通过课堂阅读,增强诗性言语的敏感性;可以通过课堂写作,提高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可以通过课堂对话,强化沟通交流的有效性。课堂成败的关键是课堂言语的表现力,能直接反映出课堂主体的形象美誉度。以沉潜涵泳之功走进诗教课堂,以勤写善用之劳参与课堂教学,思考每节课都能表达些什么,不一定是诗歌,不一定是读写,不一定是诉诸感官,但一定是经过内心,反映出对言语的斟酌、加工与熟化。不要求文采飞扬,不要求文字优美,但力求有诗意,至少要有诗心。优质课堂是散发诗性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做到读、说、写一体,关注言语文字的语体、语势、语感、语效的课堂介入,得其表达之法,才能实现课堂语用的目的。
2.渗透架构,心摹手书,展现诗性的形象之美。诗性课堂的课堂“结构”,其本身就是具象化的,有其外在的形体样式和内在的逻辑关联,有显性图式,也有隐性线条,呈现出严谨的架构之美。诗性课堂的建构,离不开必要的诗画元素,更少不了鲜活的驰想审美,只有投入心灵勾画,才能再现诗意的真实,才能表现诗性的认知。课堂上的具象、抽象思维都是在“事实”中的指导与发现,实为虚实相生之理。课堂上的逻辑思维从隐喻到启发,从迁移到拓展均以形象作为标记。色彩、线条、图例、媒体等教学工具,课堂教学中的举例子、打比方,以及形象导入、情节记叙、形象描写、事实论述、托物象征,甚至大部分的修辞表达,都以直观、醒目的形象作為对比参照。教育叙事、完美教室、情境教育等,都把视角聚焦在课堂“形象”的诗性审美价值上。
3.诗情参悟,神游思接,感受诗化的境界之美。置身诗境,如沐春风,进入诗性课堂,驱情悟理,渐入佳境,才能臻于教育的化境。诗性课堂的内涵,在于课堂的温度,在于课堂的浪漫情怀,在于教学的智慧与幽默,在于课堂创造的无限多义性,在于高妙的教学境界,才能成就课堂教学的无止境。诗性课堂的境界美,是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创造想象的动因,开掘出教学意境的多层面。以审美化的教学神韵、交流神态、课堂气势、教学风格、教育风度等教学艺术,体现课堂教学的诗性。诗性课堂要以欣赏的视角审视课堂的生态呈现,按照入景、入情、入境的审美层次,实现入乎内、发于外的共鸣。要重视诗性课堂的情感因素,以细腻的情感来关照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架设课程、教材、教法之间的心灵相通。以理想的教学情境,实现课堂中师生主体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
诗性课堂能调动课堂的主观创造,能实现内心的自由表达,能调整理性与感性的行为差别,能发现课堂存在的个体价值创造,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光彩,而这恰是教育基本精神的达成。继承诗教传统,构建中小学诗性课堂,既要融合管理,拓宽诗教传统与当前学科育人的渠道;也要开展特色文化建设,打造诗教文化传承的校园品牌;更要回归育人使命,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学校发展中,以教育诗性的介入,厘清推进思路,激发教育活力,使师生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1]林韶良.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8(08).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