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客宦文人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2022-02-28陈为兵
摘 要:自明代建立贵州省以来,朝廷逐渐加强了对贵州的管辖,大量文人或被贬谪,或被流放,或受朝廷任命派遣来到贵州做官,他们的到來为贵州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些客宦文人来到贵州不仅没有被当地封闭落后的环境所困,反而积极有为,为贵州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听戏观戏,用文艺创作传播贵州地方戏曲;兴办义学,促进了儒家思想与贵州文化的融合;整顿吏治,促进了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清代 文人 客宦 贵州
作为我国的多民族地区,贵州处于边疆,自古以来便拥有苗、土家、瑶、壮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拥有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自明代建立贵州省以来,为了维护西南统治的稳定,朝廷派遣了大量官员经略贵州,这些文人不仅在此兴办了书院、官学,而且留下了大量文学艺术作品,为贵州省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清代之前,贵州由于远离中原,在文化发展上较为封闭落后;但是到了清代之后,由于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清代客宦文人数量的增多,贵州的文化发展受到了清代客宦文人的影响,逐渐有了新的发展。
一、清代客宦文人与贵州戏曲
(一)清代贵州戏曲的发展
在清代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贵州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贵州,昆曲也随之传入贵州,但只是局限于城市的官府,处于一种独立剧种的状态分布,并没有地方化。虽然之前已经有昆山腔以及弋阳诸腔传入贵州地区,并且已经变得流行,但在这一时期,各个戏曲种类相互结合,孕育出了地方戏以及民族戏曲。
在乾隆到道光年间的这段时间,贵州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来到贵州。因为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建立了许多庙宇和同乡会馆。这些庙宇和会馆大多都建有戏台,客商们会在戏台进行聚会活动,也会在这里举办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中就包括戏曲活动。于是,贵州地区的声腔种类就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在这一时期,演剧活动十分兴盛。
在这一时期,清代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在清代后期,时局动荡,社会危机不断加深,戏曲变得更加区域化。因为时局动荡,贵州地区的戏曲文化出现了不同的局面,昆曲逐渐失去了舞台和观众,而少数民族戏曲、民间小戏变得越来越流行。同治年间,贵州的花灯戏发生了一些转变,由“二小戏”演变为“三小戏”,表演包括唱、念、做和舞,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到了1911年,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贵州在十一月十四日脱离清政府。在这之后,黄齐生编写的川剧《大埠桥》在贵州很受欢迎,影响深远。
(二)清代客宦文人与贵州观戏诗
清代客宦文人对贵州戏曲发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观戏诗,观戏诗以一种评论文学的方式对贵州戏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贵州戏的传播得到了极大的促进。贵州戏曲在清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清代文字狱盛行,对于其他种类的文化活动限制较大,但是对于戏曲的监管较为宽松。在这样的环境中,清代的读书人以及上流社会往往将戏曲当作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对戏曲都较为喜爱。
在看戏的过程中,许多客宦文人出于对戏曲的喜爱,往往采用创作诗歌的方式对戏曲进行评价,这就使得观戏诗这种评论文学广泛传播。在诗歌传播的过程中,贵州戏的相关内容也在社会中被传播开来。尤其是在乾隆年间,观戏诗这种文学形式逐渐走进正统文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贵州戏曲的传播与发展。清代的官员调动,对于贵州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山东德州田雯被调为贵州巡抚。田雯在贵州期间观看了许多贵州戏,并逐渐喜爱上这种戏曲形式,同时由于田雯本人的文学功底较为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观戏诗。在田雯《古欢堂集》中,他用一首七律诗将《长生殿》在贵州的演出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在乾隆年间,著名的客宦文人赵翼也在贵州留下了大量观戏诗。赵翼,字云松,号瓯北,乾隆年间进士,曾经担任过乡试的主考官。乾隆三十六年(1771),赵翼被调为贵西兵备道。在贵西,赵翼观看了大量的贵州戏曲,在现存的《瓯北集》中就留存了《观戏即事》两首。其一为:“逢场竿木逐儿嬉,顾影郎当只自知。博得黄金买歌舞,可怜已过少年时。”在这首诗歌中,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于贵州戏的喜爱之情。
二、清代客宦文人与贵州民族文化的变迁
清代时期,贵州的民族文化经历了重大的变迁,这种变迁过程是一种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由物质层面逐渐到精神层面,最后到观念层面的变化。清代的客宦文人在民族文化的变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将汉民族文化传播到贵州地区,使汉民族文化与贵州的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从而让贵州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发展和变迁。
(一)清代客宦文人促进了儒家思想与贵州文化的融合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中原地区,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当作是最正统的思想,虽然清代的统治者是满族,但是在入关之后依然继承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因此清代的客宦文人所接受的教育往往也是以儒家正统教育为主。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深入,贵州地区的中原客宦文人逐渐增多。但是在清代之前,贵州一直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当中,其文化主要是以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并没有包含儒家正统文化。在清代,随着贵州地区中原客宦文人的不断增多,儒家思想开始与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例如,书院模式在贵州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虽然贵州的书院并不是由清代的客宦文人所创立,但是清代客宦文人在书院中为贵州当地的居民进行教学,将儒家正统学说带到贵州地区,从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根据《清史稿》记载,清代贵州的书院发展首先是由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建成后,还选拔出许多优秀的客宦文人作为书院的教师,许多当时的大儒也先后走进书院传播儒家学说,如韩英、陈嘉会、孟金章等。在这些人的努力之下,贵州的民族文化明显被汉化了。
(二)清代客宦文人为贵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贵州地区在清代主要生活着包括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这部分少数民族也是较为古老的民族,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与经济体制。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贵州地区在清代之前经济方面一直较为落后,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基本上还是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清代客宦文人在为贵州带来文化的同时,也对贵州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由于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清朝统治者已经完全将贵州纳入自己的统治当中,尤其是在康熙皇帝削藩之后,中原地区与贵州的经济融合不断深入,但是对于贵州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的是走进贵州的清代客宦文人。虽然大部分的客宦文人都不会直接从事商业活动,但是这部分人家境相对较好,许多人都具有从商的家庭背景,在潜移默化中,客宦文人大多具有一定的商业意识,在与贵州居民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将中原地区的经济思想不自觉地传输给当地的居民,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许多客宦文人本身也具有多重的属性,也会从事一定的商业活动,而部分商人的文化素养也相对较高,许多客宦文人也是出于商业贸易的目的来到贵州,从而促进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清代客宦文人与贵州义学
(一)清代贵州义学的大致发展过程
清朝在统一贵州之后,开始推崇儒家思想并兴办教育,从而达到思想统治的目的。在改土归流之后,曾在贵州兴办义学,通过这样的途径传播儒家文化、加强思想统治,义学的发展也是清政府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种体现。
康熙初年,贵州巡抚上书请求在贵州建学育才,因为在这之前贵州地区可以说是穷荒之地,民众普遍比较固守传统旧习。随着地方政权的建立,贵州也建立了以义学和社学为基础的地方官学教育体系。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宣布裁革社学,因为统治者害怕有些知识分子会利用社学传播与反清有关的内容,于是社学就在贵州的广大地区消失了,只有义学继续保留。
在时间上,义学最早创立的时间应该是在康熙二年(1663),据《石阡府志》记载:“府义学,在学宫内,康熙三年知府刘启建。”《石阡府志》距离康熙年间的时间很短,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在范围上,在康熙年间,义学在民族地区以及全省的城乡地区都有所设立。卫既齐在康熙三十年(1691)左右出任贵州巡抚。虽然他的任职时间只有一年,但在一年内,他大力发展贵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在人们的心目中,卫既齐最大的贡献就是创办了许多义学,让许多寒门子弟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在职期间,卫既齐大力推行教育事业不仅仅代表其个人,也代表一级政府的意见。受卫既齐的影响,贵州的许多府州县都掀起了创办义学的浪潮。
贵州义学从康熙二年(1663)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之间都在缓慢发展,在康熙二十三年之后逐渐铺开。在改土归流之后,义学就广泛地深入到贵州地区,成为贵州地区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从义学在贵州地区创办开始到清代末年的学制改革这段时间里,贵州地方政府以及民间创办的义学加起来大约有六百多所。
(二)清代贵州的发展阶段
1.康熙初年至雍正元年(1723)的六十年间,是贵州义学的创立阶段。
清政府在统一西南地区的时候并不顺利,遭到了贵州地区人民的抵抗。到了康熙元年(1662)的时候,清政府才真正意义上完全掌握贵州。在统一贵州之后,政府需要明确自己的统治政策,在恢复经济的同时注重发展地方教育,于是一些官员就创办了义学。在平定吴三桂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教育既可以培养人才,又可以加强封建思想统治,于是下令在贵州地区创办义学。
在康熙后期,于准担任贵州巡抚。在这期间,于准认识到想要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不能仅靠武力镇压,必须采用政教合一的方式。于是于准上疏建议清政府更改原本土人不能为流官的制度,并且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样有效地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最终于准的建议被采纳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兴办起了义学。于准就是不折不扣的清代客宦文人,他为贵州地区的义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雍正元年(1723)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这段时期是贵州义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雍正即位之后更加注重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于是义学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大力推行。为了提高义学的办学质量,清政府还特意规定了义学的学习期限,如果学生在三年以内没有学有所成就令其退学。
雍正四年(1726),张广泗担任贵州巡抚。张广泗和一些其他的大臣上疏清廷,详细地说明了兴办义学的目的、经费、管理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清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令贵州各地创办义学。这一时期贵州的义学发展也和许多像张广泗这样的客宦文人有很大的关联。
在乾隆年间,义学的发展呈现出反复和倒退的局面。乾隆二年(1737),政府下令推行义学,乾隆五年(1740)又加强了推广的力度,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政府准许了贵州布政使温福的奏疏,裁革社学。贵州地区的社学就此消亡,义学也受此影响,数量大大减少。
3.道光年间是贵州义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道光十一年(1831),贺长龄担任贵州巡抚,其间认识到了发展义学的重要性,于是大力发展义学和民族教育。在这段时间,贵州的义学发展到了最高水平。贺长龄這样具有卓越眼光的客宦文人对贵州的义学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咸丰元年(1851)至清代末期学制改革是义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在“咸同大起义”过程中,由于战火,义学荒废,跌入了低谷。镇压起义之后,清政府依旧重视义学,于是义学有所发展。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之后,贵州的义学逐渐转变为新式学堂。
四、结语
清代对于贵州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历史时期,是贵州文化突飞猛进的一个时期,贵州逐渐开始走出“夜郎国”时代,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变得频繁起来。在贵州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清代客宦文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经过了时代更替与历史变迁,贵州省文化也实现了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客宦文人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教育、学术,传承禅宗文化,修纂地方志,促进了贵州文化的发展,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万机. 明清文化传薪者——南明王朝遗民与贵州文化[J]. 贵州文史丛刊, 2014(4).
[2]王继英. 从《南园纪事》看仡佬族清代的文学创作[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
[3]王存良. “江南”贵州:抗战期间客宦文人笔下的贵州形象考察[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4]蔡启芬, 陆然. 浅论导游的民族文化素养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以贵州省为例[J]. 西江月, 2013(42).
[5]朱慧珍. 侗族民间文学中的劳动妇女形象与我国古代客宦文人文学中的贵族女性形象之比较[J]. 贵州民族研究, 1989(1).
[6]赵念. 清代贵州诗人赵旭初探[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5).
[7]白林文, 李永皇. 论清代贵州义学发展及其功能[J]. 贵州民族研究, 2016(1).
[8]侯绍庄. 从明清贵州十二生肖场镇名称看汉文化的影响[C]. 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2004.
[9]何志玉. 浅议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实路径[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基金项目: 明清时期川滇黔贬谪文人分布与文化影响研究(17BZW120),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作 者: 陈为兵,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