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和狄更斯的文化遇合
2022-02-28孙小惠汪熠
孙小惠 汪熠
摘 要: 本研究围绕城市书写,从老舍和狄更斯对社会环境、市民形象和现代化批评方面的异同入手,并以老舍在中英视角创作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二马》,结合他回国后创作的《四世同堂》以及狄更斯的都市代表小说《远大前程》和《雾都孤儿》作为阅读分析文本,通过比较视野的平行研究,深入剖析老舍的文学批判,总结老舍如何借鉴性地吸收狄更斯作品中的城市书写,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学北京”。
关键词:城市文学 现代化 市民小说 北京研究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学已然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文学在历经审美现代性过程中,在坚持中国立场和提倡世界文学的平衡点上存在较大的难题。致力于“北京研究”的陈平原教授认为:“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在于是否“将其纳入城市学范畴”,而要把北京研究做好,老舍就是很好的研究对象。20世纪上半叶,老舍和狄更斯在伦敦跨越时空相遇,两位文学大师级人物的文化遇合结出硕果,老舍在狄更斯“文学伦敦”的影响下,借鉴了其作品中的写实主义风格,突出对市井小人物的描写,以现代化的视角创作出了充满京味的“文学北京”,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好的典范。而老舍的最大成就在于他对北京风物的描写,写出了本土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一、狄更斯的城市书写
(一)伦敦的社会环境
狄更斯所处的时代属于社会转型期,其城市文学揭示了转型社会所面对的普遍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和社会价值观混乱。狄更斯的许多作品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伦敦都市的现代性风貌:铁路轨道、街道迷宫,以及报纸杂志等,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英国的工业革命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和辉煌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繁荣,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底层工人享受不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富裕,他们住在肮脏的贫民窟,拿着最低的工资,吃着救济粮。尽管人们对当时的英国社会总体持乐观态度,但狄更斯洞见了社会的弊病,对其进行无情的批判。他抨击功利主义,极力谴责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丑恶嘴脸,对苦难深重的老百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二)英国市民阶层
狄更斯书写的底层群众在经济上很少拥有财富,政治上也毫无地位可言。19世纪工业革命加剧了两极分化,贫困激发了底层群众的不满情绪,促使他们企图用犯罪或集体反抗争取自己的权益。《雾都孤儿》中描写的一些下层人士,如妓女南茜、小偷“逮不着”就是典型代表。如果单从人品和道德上看,他们根本称不上什么好人,甚至简直就是恶人,没有正当的工作,他们就使用盗窃、诈骗的手段谋取利益。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并非人性本恶,只是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已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堕落为当时黑暗社会的牺牲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狄更斯对笔下的儿童倾注了极大精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童年也饱含辛酸,贫民区的经历给他造成的苦痛是记忆深刻的。他将很多见闻付诸笔下,通过表现儿童的悲惨生活来批判社会。如在《远大前程》中,皮普的父母早逝,只好由姐姐、姐夫共同抚养。姐姐脾气暴躁,经常打骂他,对幼年的皮普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通过揭露济贫院的罪恶和再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统治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孩子身为弱势群体,却没有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爱,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没有最起码的自由,社会给予他们的也只是冷酷的漠视。
(三)狄更斯的现代性批评
狄更斯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伦敦都市的现代性,呈现出伦敦都市现代性的主旋律和主音色。从城市维度可以发现狄更斯的小说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短暂易逝、孤独冷漠、人性异化等根本特征,由此可以深刻地揭示狄更斯的小说所包孕的现代主义因子。a
在狄更斯的现代性批评书写中,金钱对人的异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英国的工业革命,拉大了贫富差距。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观念,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导致人性扭曲。在金钱主宰的社会中,狄更斯把目光聚焦在穷人身上,书写他们在生存困境下做出的道德选择。《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原来是个单纯善良的农村小伙,后来在郝薇香小姐的资助下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绅士生活,却也因此变得虚伪浮躁,在浮华的都市中随波逐流,继而失去自己善良质朴的本性,变得铁石心肠。当他由一个下层阶级一跃进入上流社会后,无情地背弃了先前的好友乔和毕蒂,并以他们低贱的地位为耻,以为这样便可跨越自己的阶层。在皮普听到乔要来城里看他时,他并不十分快意,甚至因为彼此身份的悬殊而心烦意乱,“要是给他几个钱就能叫他不来,我宁可给钱”b。除此之外,现代生活中,由于共同情感的匮乏,职业分工引起的个体的“单子化”,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日益加深,甚至冷酷无情、极端自私。《远大前程》中文米克先生说道:“在伦敦会受骗,会被抢,会遭到凶杀……他们只要看到有油水可捞,就要来这一手。”c皮普也曾有过这样的心理,觉得楼上的几位办事员,自以为能把旁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似的。狄更斯通过《远大前程》这部作品描写了有产者的贪婪、伪善和拜金主义,同时也深刻地抨击了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沦丧和社会中丑恶阴暗的一面。
二、老舍对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继承
(一)北京的社会环境
以自己最熟悉的城市为背景,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是老舍从狄更斯创作中得到的最有益的启示。从一开始写作,老舍就把目光对准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城,加强了对北平城风土人情的描绘,增强作品的地方特色。
老舍对北平的风俗人情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伦敦时创作的《二马》,眼里看到的虽然是伦敦的一草一木,脑里浮现的却是他心心念念的故都北京。老马刚到伦敦,就想起北京的朋友,还有平日里吃的馄饨、闲时听的坤戏,不觉眼泪便流了下来。甚至有时在伦敦大街上溜达,他看着忙碌的人流,心中又不由得想起北京:“我要是在中国多么好!过年的时候,咱也是这么忙!在外国过节,无论人家是怎么喜欢,咱也觉不出快活来!”d在回国后创作的许多作品中,老舍濃墨重彩地描绘了北京的节令风俗,他认为人们只有照着自己的文化方式生活才有乐趣,同样,文学创作也要书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二)北京市民阶层
老舍的城市小说集中描绘市民阶层,这是因为其受到狄更斯的深刻影响。狄更斯书写的伦敦城真切而感人,他的写实主义风格让老舍深受启发。另外,老舍和狄更斯一样,都属于社会底层,所以在城市书写过程中,反映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社会阴暗面便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即使是老舍在伦敦创作的小说《二马》,同样也把注意力放在市民的生活细节上,主角有北京市民老马和小马,还包括英国小市民温都母女等。尽管创作的重点不外乎人物的一言一行和生活琐事,老舍却道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老舍的作品涉及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如旗人、学生、汉奸、车夫等,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最典型的代表作是老舍回国后创作的《四世同堂》,在这本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巨作里,包含了北京胡同芸芸众生的生活侧面,以及广大市民灵魂的一切方面。这里有身为小业主的钱家、祁家,他們受到封建思想的熏陶,总希望所有事都照着原来的轨道运行,并想着一辈子守着祖业过活。也有从事最底层职业的妓女、流氓无产者等,还有从事革命抗日分子的年轻人以及人人愤恨的卖国贼。
(三)老舍的现代性批评
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再加上当时所处的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老舍的城市小说是带有现实主义倾向和批评精神的,他选取北京城作为书写对象,表现出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文化期待,具体来说就是现代城市和现代人的性格。《二马》中的李子荣就是老舍所追求的具有现代人格的典型代表,他既有传统文化的优点,温和良善、谦逊俭朴;同时又有英国式的优点,务实上进、公私分明。他原是中国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但因国家打仗,便半工半读,靠自己的努力赚取学费,日子虽过得清苦,但也乐观通达。不像老马所代表的旧派市民,李子荣肯定经济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经商头脑,生意惨淡时也能提出另谋出路的想法。可以说,李子荣是老舍心目中最高理想国民的代表了。
除此之外,他在创作中始终坚持民族性,把中国文化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考量,思考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化应该如何自处,在赞叹北京文化的优势的同时,也毫不掩饰对国民劣根性的悲叹。老舍所热爱的和痛恨的是同一个北平,他痛恨这种过时的文化只会产生逆来顺受的良民,而衷心盼望北京城能焕发出蓬勃朝气的精神,向现代化迈步。
三、老舍对狄更斯城市小说的超越
老舍的城市小说创作借鉴了狄更斯的“文学伦敦”特色,但又不失中华文化之根,保留了中国文学本土化的风格。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借助小人物群像来反映那个时代的沧海桑田,有着鲜明的现实主义。而这种现实主义是更为严格的现实主义,由于老舍笔下的市民人格身上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所以除了真实地再现市井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文化病根。老舍笔下的北京人讲究体面,已经如血肉一样印在人物的气质里,是不可剥夺的一部分。如《二马》中马家父子刚到温都太太家,就送上上等的茶叶;之后,为了报答玛丽的救命之恩,马老先生一定要买礼物谢谢人家,还前前后后帮忙照顾家务事。这就是北京人讲究的人情,是待人接物的传统礼节。皇城根畔的地理位置,赋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北京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尊贵气质。皇家官场有着比别处更精致、更讲究的生活方式,处处讲究排场、气派,这种思想下传到民间,自然而然也成为老北京市民性格气质的一部分。因而,从高雅的四合院,到贫穷的大杂院,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重的京城文化氛围。
在老舍的文化视野中始终存在一个英国文化的参照系,他在东西方文化的比照中传达出对传统本位文化的理性怀疑与批判,具有明显的现代化追求的特质。如在《二马》中,老舍就试图以英国国民性为参照,审视中国国民精神弱点。他感受到了英民族之进取精神、独立的国民意识,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人却守旧,重面子轻实际,有着根深蒂固的君父思想和等级观念。
以马老先生为代表的旧派市民,深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爱虚荣,讲面子,即使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经营古玩生意,但他“天生来是看不起买卖人的”,认为只有做官才有奔头,做买卖是永远没有出息的。老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样貌,是旧中国传统文化荼毒国人精神理念的真实写照,揭示了现代社会形态与保守愚昧的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的深刻矛盾。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在对比中老舍也肯定了中华民族的固有美德,如宽厚大度、热爱和平,同时他也发现了英国根深蒂固的民族弊病,即妄自尊大、狭隘的民族观等。由此可见,老舍始终坚持民族性,关注着整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并以西方文明为参照系,对东方的文化传统进行客观的反思,而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剖析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熠熠生辉。
总之,老舍以一种世界性眼光和现代化维度剖析了国民劣根性,指出几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隐藏的文化病根,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北京,也由此焕发出有别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老舍受到狄更斯“文学伦敦”的启示,他对北京的城市书写借鉴了现实主义写法,突出对市井小人物的描写,两者都有现代化的批评精神。在参悟国外经验和思考本国文学需要的基础上,老舍对狄更斯的城市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一种世界性眼光和现代化维度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北京,在坚持本土化、民族化的创作上造诣颇深,也由此焕发出有别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国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走向世界性与现代性提供新的启示。
(指导老师:宋文,博士,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a蔡熙:《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页。
bc〔英〕狄更斯:《远大前程》,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659页,第519页。
d老舍:《二马》,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参考文献:
[1]Margaret Drabble. A Writer’s Britain: Landscape in Literature [M].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1979.
[2]胡常萍. 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空间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
[3]李兰. 伦敦:狄更斯小说中的城市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5.
[4]高翠英. 论老舍小说中的平民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4.
基金项目: 南京理工大学国家级“老舍和狄更斯文化遇合研究”重点创新训练项目(202010288137Z)
作 者: 孙小惠,南京理工大学在读本科生;汪熠,南京理工大学在读本科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