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诗学视角下明代泰山诗的美学研究

2022-02-28刘长远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2期

摘 要:历经千年的泰山诗呈现着各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生态自然人文景观。本文运用鲁枢元的生态系统“三分法”理论,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以生态诗学视角观照明代泰山诗的生态哲思、生态美韵。理学奉为统治思想的明代社会生态下,明代泰山诗依托泰山“高远”“仙境”“古迹”之自然风貌,一方面映射出理学的正统地位,如明代名臣良将笔下稳健豪放的泰山诗篇等;另一方面,彰显出对抗理学束缚的勇气与伤怀,如明代前后七子写下的飄逸洒脱的泰山诗篇等,从而构建了明代泰山诗在正气凛然间饱含着复古之抱负、怀古之情怀的自然人文气息。

关键词:明清时代 泰山诗 生态诗学

泰山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缩影和映照,记载着上千年来文人墨客的诗情与绝唱。如《泰山诗史概论》所言:“泰山是中国诗学的发源地。”历经千年的泰山诗呈现着各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生态自然人文景观。

魏晋至南北朝是泰山诗的萌芽与形成时期。魏晋时代急剧的社会动荡,再加上庄子玄学盛行,士大夫们逃逸现实,向往神仙,渴望隐逸,由此产生了泰山游仙诗,以汉魏诗人曹植咏泰山诗为代表;南北朝时期,随着对玄学的深层理解、参悟到直接以山水本身来阐明宇宙自然之道,歌咏泰山的诗歌逐渐增多,以南朝谢灵运的《泰山吟》为代表。

隋唐宋金时代文人学士游泰山蔚然成风,泰山的美学审美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掘,特别是在盛唐出现了泰山诗创作的高峰,以李白的《游泰山六首》及杜甫《望岳》为代表。对此,石祥(2017)将唐代泰山诗文创作分为四大类:封禅题材、山水题材、送别题材和其他题材,从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研究唐代泰山诗及与泰山文化的关系。宋元时期是泰山诗歌的重要发展时期,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宋代泰山诗普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邃的哲理。沈广斌(2018)系统梳理两宋泰山诗歌的整体风貌和题材内容,归纳总结宋代泰山诗歌的艺术个性,初步探讨宋代泰山诗歌创作的文化意义。

明代诗人游历泰山,写出了不同于历代诗篇的真实而姿态万千的泰山美景,创作范围更加广泛,高质量的诗篇创作层出不穷,泰山诗作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然而,国内研究明代泰山诗的学者少之又少,多是研究这一时期泰山地区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本文以明代泰山诗为研究对象,运用鲁枢元的生态系统“三分法”理论,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以生态诗学视角观照明代泰山诗,深入挖掘和解构诗歌中的生态哲思、生态美韵。

一、中国本土化的新型生态诗学

生态诗学主要研究文学与环境的关系,关注自然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的表征,重在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最基本的哲学立场是整体论,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整体论的观点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契合。传承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整体意识与生态意识,有助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树立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积极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利益或人类的共同利益奉为根本价值尺度,人类一味地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的出现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流派自1970年在美国兴起,反对“人类中心论”。如费雷德里克·费雷指出:“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生态主义的兴起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世界观的生态转型以及生态学研究,衍生出如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生态文学等一大批新兴交叉学科。

我国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汲取中国古典诗学中“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与生态意识,自2000年以来,已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中国学者一直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与美学,逐步构建起中国本土化的新型生态诗学范式。如鲁枢元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学三分法: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陈望衡提出了“景观”“乐居”“乐游”等范畴;王诺提出了著名的“生态整体论”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国生态美学研究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即中国话语自觉建设时期。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主要倡导者曾繁仁提出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生态美学体系,即“生生美学”。

鲁枢元提出的生态系统“三分法”理论已成为生态审美的重要标准,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位一体,将生态细分为三个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并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治安的关系。总之,鲁枢元的生态智慧脱胎于中国传统的自然思想,更看重天、地、人三者原始的有机整体性,是典型的东方化“生态智慧”。

二、明代社会生态之观照

历时276年之久的明代,上承秦、汉、唐、宋、元,下启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王朝。这一时期政治混乱,思想裂变,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封建社会已步入晚期。

政治方面,明代初期为稳固统治,崇尚高度的专制集权,推动实现了洪武至永乐的国力鼎盛阶段。自宣德以后,明代逐渐步入中衰,到明武宗时期,土地兼并剧烈,国家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宦官干政劣迹昭彰,流民问题有增无已,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地方王侯的叛乱也接连不断。经济方面,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明初的人口大迁徙和土地大开发以及赋税征收方式的不断改革,使得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同时伴随着农业经济结构逐步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种经营,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与工商业经济的基本态势。文化方面,独尊“程朱理学”,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用“三纲五常”等封建宗法思想教化世人,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起到了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礼、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积极意义。但当统治日渐平稳时,理学弊端不断暴露,造成思想僵化、学术停滞、思想懒惰、人才空乏。教育方面,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旨在“倡明六经之道,继承先圣之统”,使“人皆由于正路”,“学不惑于他歧”,“家孔孟而户程朱”,“佩道德而服仁义”,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明代是整个社会近世化最为广泛、最为迅速的时期。明代的科举考试在历史上最为典型,在科举的推动下,理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泰山自然生态与明代泰山诗的精神生态之观照

(一)泰山高远与名臣良将的稳健豪放的正统思想

明代登岱诗佳作不鲜,多有复古之风,但意境旷达,特别是名臣良将的诗作胸怀宽广坦荡,抒家国情愁,与泰山之高远相契合,呈现出“天人一体”的最高境界的生态美韵。

宋濂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其《登岱》“岧峣泰岳拄苍穹,万壑千岩一径通。象纬平临青帝观,灵光长绕碧霞宫。凌晨云幔天门白,子夜晴摇海日红。玉露金茎应咫尺,举头霄汉思偏雄”,咏赞泰山山势高峻,上接星辰,朝日冉冉,表达出所谓的“君子之道”是能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的旷达豪迈之情。

明代的方孝孺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燕王兵入南京,令其写登基诏书,孝孺不许,遂被杀。其《夏月登岱》“振衣千仞思悠悠,泰岱于今惬胜游。秦汉旧封悬碧落,乾坤胜概点浮沤。海明日观三更晓,风动天门九夏秋。更上云端频极目,紫微光电闪吴钩”,对泰山的景色未作细致描写,从“碧落”“乾坤”“云端”“紫薇”等旷达高远的意境,衬托出泰山之气势雄伟、海阔天空之感。

杨继盛因劾相严嵩,被诬陷身死,其《登泰山》是一首五言绝句:“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为了体验“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诗人登上绝顶,望绝顶之上,还有白云在飘逸往还。言外之意指泰山虽高,山上仍有天;可见,天下之事是无有止境的。短短二十个字,境界高远,寓意深刻,颇能发人深思。

于慎行,明隆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因连疏极谏而贬官回乡;其《登岱》“天门咫尺君应见,比似人间路更难”,与《泰山道中》之“流亡今欲尽,几处有桑麻”相对照,直言人间道路比登山还难,映衬出秉性忠诚的他对现实的不满。

高拱,明中期内阁首辅,重视有关国计民生的政务,主张务实,励精图治,政绩卓然。其《登岱》云:“岱宗神岳势峥嵘,东镇齐封百二城。云卷洞门时欲润,日华阳谷晓偏明。虞舜首望仍今古,尼父崇登著姓名。我欲御风凌绝顶,手提星斗运玑衡。”“虞舜”“尼父”皆是开天辟地的伟人,最后一句更凸显了诗人志向高远,在真理的指引下无畏前行,其显赫政绩印证了此诗的磅礴气势。

乔宇,明世宗即位后召为吏部尚书,因直谏君过,被迫去职回籍,卒谥“庄简”。其《登岱》云:“五岳谁争长,东皇万物先。晦明分日月,呼吸变云烟。厚脉中盘地,神功上配天。云亭问封禅,千古意茫然。”五言绝句气势豪放,浑然自得,没有描写泰山风景的语句,却以“东皇”“日月”“云烟”“厚脉”“云亭”等仰慕泰山之神圣崇高,最后一句缅怀圣山之情且又怅然所失。

李化龙,明朝中期将领、戎政兵部尚书,忧国忧民,清正廉洁。万历二十七年(1599)被朝廷起用征讨播州杨应龙叛乱,历时一百十四天平乱。其《登泰山》云:“千盘鸟到转云萝,徙倚云霄发浩歌。北走峰阴凌紫塞,西来连影落黄河。诸天回薄星辰近,下界苍茫风雨多。眼底殊庭君自见,九还未就奈人何。”前两句曲折蜿蜒、盘旋而登的狭隘山道上,鸟儿在山间徘徊不定,留恋不去,唱着高亢激昂的歌;北望长城,西眺黄河,写景之中更透露出勇猛战将戎马一生的魄力与境界。后两句联想当时的时局,感叹世间苍茫风雨且道路曲折。

(二)泰山仙境与文人墨客的潇洒脱俗

明代中期正值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危机衰败的转变时期,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各地烽烟四起,社会动荡不宁,原先作为维系封建伦理制度指导思想的程朱理学,由于烦琐教条,在此激变面前显得陈旧僵化,缺乏“教化”力度。诗文领域内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以李梦阳、王世贞等人为代表的前后七子不满于宋代理学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大力倡导复古,强调文学的自身价值,将明中叶的文学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前后七子中,如边贡、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均有泰山诗作,其作品虽有仿古刻板之嫌,但用华丽的辞藻、工整的对仗以及飘逸洒脱的文风为泰山文学留下了绚丽的一笔。

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其《登岳次刘希尹韵四首·其三》云:“玉皇祠畔一凭阑,绝顶风高夏亦寒。北去尘沙通瀚海,西来天地是长安。青云迥隔三千界,白日平临十八盘。似有飞仙度幽壑,凤笙声袅珮珊珊。”其中前四句描写作者凭栏绝顶峰上顿感天地之阔达,后两句则是情思绵绵、优美动人,描绘出飞仙度过幽壑,驾凤吹箫姗姗而去,引人无限遐思。其中,“珊珊”引典于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时闻杂珮声珊珊”。

李梦阳精于古文词,是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鄭生至自泰山二首·其一》云:“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石,几许大夫松。海日低波鸟,岩雷起窟龙。谁言天下小,化外亦王封。”诗歌没有正面描写泰山景观,而是用接连发问的方式,把泰山的重要名胜景点“丈人石”“大夫松”列出;又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勾勒出“海日”“岩雷”的恢宏气势。其中,“海日”一句,极言日出时山顶之高,反觉天空的飞鸟为低。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云:“下窥指高鸟。”意谓对飞鸟本应仰看,今却下窥,则浮图之高可见。

李攀龙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诗作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怀泰山》云:“域内名山有岱宗,侧身东望一相从。河流晓挂天门树,海色秋高日观峰。金箧何人探汉策,白云千载护秦封。向来信宿藤萝外,杖底西风万壑钟。”诗人当时并不在泰山,故称“侧身东望”。拂晓的天空中,银河就像挂在南天门的古树上;秋高气爽,海色清明,在日观峰上观日出,何等壮观!诗人为泰山之美而陶醉,在藤萝之外连宿两夜,万壑西风也听成了金钟齐鸣,可谓爱屋及乌,更有振奋人心之感。“金箧”一句有“秦封汉策何处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之感。

徐中行为“后七子”之一,一生到处为官作宦,诗歌多描绘各地的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其《登岳》云:“东岳峥嵘迥不群,中峰瑞霭更氤氲。天门雪尽河流合,日观春晴海色分。风起秦松常似雨,气蒸汉柏欲成云。千秋霸业终销歇,犹说相如封禅文。”前两句写景,“峥嵘”“氤氲”描写泰山高耸入云,又从“南天门”“日观峰”两处远眺“春雨涨满,河流汇集”“云霞满天,灿烂如锦”之美景,点面结合,立体呈现泰山奇景。后两句,“秦松”“汉柏”记录下秦始皇与汉武大帝封禅泰山的踪迹,而与之相比,司马相如以斐然文采书写的封禅文更是千古传诵。此诗立意深刻,带有哲理性思考,称颂了经典国学的传承与影响。

王世贞是“后七子”中的重要人物,李攀龙去世后,主盟文坛达二十年之久。早年推崇作诗要效法盛唐;但到晚年,他更主张诗歌创作应“发为声诗”,能够“发性灵,开志意,而不求工于色象雕绘”。王世贞的泰山诗较好地体现了他抒写性灵的主张,是“气从辞畅,神与境合”的范例。如《登岱六首》中,“缥缈琳宫接上玄,岹峣飞蹬界苍烟”(其一)充满雄健的气势,“西盘瓠子河如带,东挂扶桑海一杯”(其三)有凌绝天下的豁达胸襟,“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欲转千盘迷积气,谁从九点辨齐州”(其四)有风雨交加的苍茫,“狂呼六博仙人箸,渴问三浆玉女盆”(其五)有与天地神交的自由潇洒。

王守仁,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其《登泰山五首之一》云:“晓登泰山道,行行入烟霏。阳光散岩壑,秋容淡相辉。云梯挂青壁,仰见蛛丝微。长风吹海色,飘遥送天衣。峰顶动笙乐,青童两相依。振衣将往从,凌云忽高飞。挥手若相待,丹霞闪余晖。凡躯无健羽,怅望未能归。”前四句写了登山的沿途景色,刻画逼近细腻,惟妙惟肖。后四句登上山顶后,听到笙乐,遇见仙童,但身为凡人只能任凭仙童凌云高飞,怅然若失却难分难离。诗歌在现实与幻觉的交错中,尽情释放思想与个性,将“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追寻天人合一之境界。

(三)泰山古迹与贤士高人的怀古咏叹

赏岱游岱诗是登泰山途中观赏泰山,以及游览名胜古迹写下的诗作,是明代泰山诗中极具代表性的诗歌题材。与前朝历代诗人对泰山的敬畏拜祭之情相比,明代泰山诗更崇尚贴近神山,再现了泰山各个古迹的独特风致,记载了人世苍茫的过往烟云。明代泰山诗描写“玉皇庙”的气势磅礴、“丈人峰”的古老高峻、“大夫松”的高节御风、“三阳庵”的山高路险、“后石乌”的清静高远、“普照寺”的清雅寂静、“百丈崖”的瀑布飞泻。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萧协中,明末著名泰山学者。其所著的《泰山小史》“以名胜为纲,每目叙其大略,词简意赅”,收入泰山名胜及名人150余条,每条之下,均作题咏。他所写的诗作不只是对名胜的描写记录,另有针砭时事的个人见地,如《玉皇庙》《舍身崖》《金殿》等。《玉皇庙》云:“岱宗高出苍烟杪,齐鲁茫茫青未了。上有琳宫祀玉皇,倚栏呼吸通天表。四顾峰峦争缭垣,虎攫狮蹲龙夭矫。邹峄培楼沧海遐,汶泮分流盆与沼。松障云屏屏几层,高居绛节朝昏杳。突兀尊前一几横,烟霞俯视徂徕小。”诗歌描绘出玉皇庙地势突兀险峻,周围奇峰异石密布,极目四望,傲视群雄,颇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观感。《舍身崖》云:“纲常生死重千钧,何事无端说舍身。一自短垣围绝险,不教渔夫再迷津。”诗歌讲述了舍身崖上跳崖舍身,以身还愿的民间陋习。明尚书何其鸣筑墙示禁,题曰“爱身崖”。诗人借此感叹世人愚昧,赞颂为官之德。

“泰山铜亭”又称“泰山金殿”“泰山天仙金阙”,始坐落于岱顶碧霞祠院内。正值荒年,万历铸造铜亭,朘刮百姓。对此,《泰山小史》的《金殿》之“八宝世所珍,五金神不贵。玉女自清虚,安用重耗费。岁祲殍沟渠,蓬蓬乱如卉。朘民筑金楼,圣慈何所慰”,以尖锐犀利的笔触,讽刺天子的暴行,同情百姓的疾苦。

除此之外,郭正域,明万历进士,与沈鲤、吕坤同被誉为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其《丈人峰》云:“泰岳峰头有丈人,苍颜古貌万年身。群山百万当前立,东帝还须仗老臣。”他除了写丈人峰的古老高峻外,言东岳大帝也得依仗丈人峰,似映射当时万历皇权受制之政局。

陈沂,正德丁丑年(1517)进士,曾任山东参政,其《南天门》云:“望入天门十二重,夐然飞舞半虚空。千寻不假钩梯上,一窍惟容箭筈通。风气荡摩鹏翮外,日光摇漾海波中。欲求阊阖无人问,但拟彤云是帝宫。”此诗刻画出南天门高远险峻、山陡路狭,后以“阊阖”“帝宫”渲染出泰山的神山幻境,让人无限遐思。

崔应麒,隆庆五年(1571)进士,其《题晒经石水帘》云:“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薯凝烟。梵音溅沫干还湿,曲涧流云断复连。”这首七言律诗作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镌在经石峪西面的巨石上,字为大草,笔如龙蛇。此诗描写景色细致动人,静中有动,有声有色,若隐若现。

屠隆,万历五年(1577)进士,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其《大夫松》云:“高节栖灵岳,宁污嬴氏官?天风吹不断,涛卷万风寒。”此诗没有描绘大夫松挺拔苍翠的样貌,而更看重其御风、耐寒之刚正不阿的品质,遐想它怎肯接受嬴氏封爵以玷污自己的傲骨品节。

张铨,万历甲辰(1604)进士,死于明末抗清之战,其《观无字碑一绝》云:“莽荡天风万里吹,玉函金检至今疑。袖携五色如椽笔,来补秦王无字碑。”这首七绝镌在泰山顶无字碑左侧石碑上,大字行书,字体俊拔秀丽。诗中补碑之说,自负溢于言表,或许这正是此诗的夺人之处。

四、結语

在明代理学主流思潮下,明代的泰山诗一方面是理学正面意义的映衬,如明代名臣良将书写的稳健豪放的泰山诗篇;另一方面,在理学灭人欲、压制人的个性自由的思想束缚下,明代前后七子用飘逸洒脱的泰山诗篇彰显出对抗理学束缚的勇气与奋进,以及贤士高人在赏岱游岱间诉说着怀古伤今的家国情怀。因而,正如《文心雕龙》所言:“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明代的泰山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抹璀璨的光芒,书写天地间“泰山岩岩”之雄壮与震撼,陶冶后世代代之情操,启迪感悟美学之心智。

参考文献:

[1] 全泰山诗[M].泰安:泰山出版社,2011.

[2] 石祥.唐代泰山题材诗文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7.

[3] 沈广斌.宋代泰山诗歌论略[J].泰山学院学报,2018(2):10-15.

[4]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曾繁仁.关于“生生美学”的几个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12+157+2.

[8]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泰安市社会科学课题“生态诗学视角下明清时期泰山诗的美学研究” (20-YB-015)

作 者: 刘长远,文学硕士,山东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诗歌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