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益、戎昱、贯休诗歌中的阴山辨析

2022-02-28王路尚烨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阴山唐诗诗人

王路 尚烨

内容摘要:《全唐诗》一共收录带有“阴山”二字的诗歌五十九首,另有部分诗歌虽然没有明确提及阴山,但诗中涉及白道川、受降城、昭君墓等文化标志,同样属于阴山诗歌的范畴。其中《全唐诗》中的“阴山”既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阴山,也有今新疆地区的天山,还有小部分诗歌中的“阴山”仅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并非特指真实的阴山山脉,笔者通过结合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和作者生平经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李益、戎昱、贯休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唐诗 诗人 阴山

李益、戎昱、贯休三人都是唐代诗人,就知名度而言,远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过三人都在自己的领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唐代文学史上也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三位诗人笔下有关阴山的诗作,多为边塞诗,慷慨悲凉,沉郁顿挫,其中李益笔下阴山在内蒙古境内,贯休笔下阴山位于新疆地域,而戎昱的诗中的阴山则是一种象征意义。

一.李益诗歌中的阴山

李益,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是中唐时期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大历四年进士及第(公元769年),大历九年(774)至十二年(781)前后,任渭北节度使藏臧希让幕,曾经五次从军,有着十八年的军事生涯,《唐才子传》记载:“二十三受策秩,从军十年,运筹决胜,尤其所长。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1]

虽然同为边塞诗人,李益的边塞诗却少有杀敌报国金戈铁马的气魄,更多是表现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带有一丝悲悯同情的态度去看待戍卒,他的边塞诗是“为个体生命在边塞战争中被大量毁灭而唱的极其深沉的悲歌。”[2]

李益的边塞诗中有五首涉及阴山,分别是《华山南庙》、《城傍少年(一作汉宫少年行)》、《五城道中》、《拂云堆》和《塞下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组诗《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3]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一句,“藩州”一词是对于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管辖地区的统称,“黄河曲”是黄河流经的塞外河套地区,[4]草长莺飞,绿意盎然的季节,诗人身着戎装,早晚奔驰于射猎黄河岸上,见远方马匹成群,纵横驰骋,边声四起,燕歌杳然。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汉武即汉武帝,元丰元年冬,漢武帝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经千余里,威震匈奴。”[5]单于台,旧址位于今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乌加河东北。[6]

诗人看来,秦代修筑的古长城,此刻已经破损衰败,遥想当年汉武帝登上单于台,南望北顾,何等威武。自古以来,边境上兵戈不歇,为征讨北地胡虏,今日大唐军队再次兴兵而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奔流而下,历经九地,故有“九曲黄河”一说;蔡琰即蔡文姬,“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骑所获,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嗣。”[7]“胡笳”,即《胡笳十八拍》,古琴名曲,相传为蔡文姬所作。诗人见黄河奔腾而下,沙场下掩埋着多方征战的累累白骨,不禁想起东汉曾有蔡文姬被掳匈奴而复回,苏武牧羊最后得以东归的旧时,不胜感慨,唏嘘万千。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府,事西域地区最高长官。唐代,先后设置安西、安北、单于、北庭等六大都护府。其中“云中”即云中郡,置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8]

“燕然车骑”,指的是东汉窦宪故事,“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馀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9]

这首诗同样是借古喻今,诗人对同军队远征,来到漠北云中,阴山脚下,希望自己能如同东汉大将窦宪一样,征讨匈奴,克敌建功。

李益一生五入边地,据《从军诗序》记载:“君虞长史八岁,燕戎乱华。出身二十年,三受未佚名;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迨贞观初,又忝今尚书之命,从此出上郡、五原四五年,荏苒从役。”可见,诗人曾经亲身到过阴山地区。

五入边地的经历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均是入朔方幕府。[10]“开元九年,唐玄宗置朔方节度使,领单于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定远、丰安二军,三受降城。”[11]其中朔方节度使所统辖之经略军、三受降城、振武军、天德军,其辖区皆属于阴山地域。[12]

诗句中的“塞北阴山”,依据前文“单于台”“云中郡”等线索,结合使人生平经历,可以推断此处阴山当属内蒙古境内。

二.戎昱诗歌中的阴山

戎昱,荆南(今湖北荆州)人,中唐时期诗人,知名度远较同时期大历十才子为逊,《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没有传,其事迹仅在《唐诗纪事》《唐才子》《唐才子传校笺》等史料中偶有提及,但着墨不多。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戎昱生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卒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3]《唐才子传》记载:“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初处事颜平原,尝佐其征南幕,亦类荐之。”先后人虔州刺史、辰州刺史,“后客剑南,寄家陇西数载。”晚年事迹不可考。

其生平诗作,涉及阴山题材的,有组诗《塞下曲》传世。[14]

“惨惨寒日没,北风卷蓬根。将军领疲兵,却入古塞门。回头指阴山,杀气成黄云。”北风肆虐,干草枯黄,征战时日太久,士兵已经颇有疲态,回首张望处,阴山汕头,黄云凝聚。(诗人此时寄居陇右,并未亲自到过阴山地区,因此此处是以阴山借指边境)

“上山望胡兵,胡马驰骤速。黄河冰已合,意又向南牧。嫖姚夜出军,霜雪割人肉。”诗句中“嫖姚”即“剽姚”,《史记》记载:“是岁也,大将军(指卫青)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15]站在山头瞭望敌人,敌人军马往来奔驰不歇;此时黄河依然结冰,给了敌人进攻之机。西汉时期霍去病北击匈奴,风雪当中大败敌人。

《塞下曲》六首作于诗人客居陇西之时[16],戎昱目睹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亲身感受过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因此和岑参、王昌龄时期的边塞诗不同,此时大唐国事衰微,诗中已经较少表达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取而代之的是对戍边将士的同情。

考查戎昱行年踪迹,一生四海飘零,客居多处,二十岁后多次参任边庭幕府,在多地担任刺史,一直到晚年“流寓桂州而终”,往返于来往于长安、洛阳、齐、赵、泾州、陇西等地,[17]并未有明确证据表明戎昱曾到过阴山地区,因此其诗歌中的阴山象征意义更大。

三.贯休诗歌中的阴山

贯休,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生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卒于前蜀永平二年(公元912年),历经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前蜀太祖皇帝六朝。[18]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习经读书,工诗善画,《唐才子传》记载:“昔谓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19]贯休一生诗作颇多,《全唐诗》中收有诗歌十二卷,其中涉及到阴山的有组诗《塞上曲》(其二),《古塞下曲》(其四)。

“去年转斗阴山脚,生得单于却放却。

今年深入于不毛,胡兵拔帐遗弓刀。

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

甲穿虽即失黄金,剑缺犹能生紫气。

塞草萋萋兵士苦。胡虏如今勿胡虏。

封侯十万始无心,玉关凯入君看取。”[20]

去年同敌人激战与阴山脚下,生擒敌军首领却又将他放还;今日大军卷土重来,深入不毛之地,胡虏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男儿自当施展平生壮志,为国尽忠,为君死义;即使铠甲破败,剑刃缺损,杀敌之志依然不改。边关塞外,枯草萋萋,但是如今的胡虏已经不如当年那般骁勇,与其封侯十万,不如大胜凯旋。

这是一首明显的边塞诗,不过据傅宗璇和吴在庆二位先生考证,贯休的边塞诗大多创作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前后。[21]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时期黄巢起义如火如荼,唐僖宗入蜀,“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22]后唐政府遣李克用率沙陀兵入关,大败齐军。

而贯休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为躲避黄巢之乱客居毘陵(今江苏常州),《避地毘陵上王慥使君王》注云:“时黄贼陷东阳,公避于浙右。”另外《宋高僧传》也有记载:“广明中避巢寇入庐山折桂桂峰……平常与贯休、处默、修睦为诗道之游。”[23]且据戴伟华考证,贯休为躲避战乱,在常州居住达四年之久,不可能在这一时期到达过阴山地区。[24]

另外一首《古塞下曲》(其四):“南北惟堪恨,东西实可嗟。常飞侵夏雪,何处有人家。风刮阴山薄,河推大岸斜。只应寒夜梦,时见故园花。”

诗人目睹黄巢之乱的大背景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北风呼啸,自阴山南下,黄河两岸一片苍莽,只有在睡梦当中,才能依稀见到故园花开。此诗同样创作于客居毘陵时期。

其中“常飞侵夏雪”,夏季出现强降雪天气,显然不符合内蒙阴山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新疆地区,夏季出现降雪屡见不鲜,六月飞雪于新疆而言并非异事;何况唐代岑参就曾描写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另一方面,在这组《古塞下曲》(其七)有诗句云:“风落昆仑石,河崩苜蓿根。将军更移帐,日日近西蕃。”

其中“昆仑石”“西蕃”等线索,更是足以证明此处的阴山当指新疆地区的天山。

纵观贯休的作品中,边塞题材着实不少,历代研究者都承认贯休的确到过边塞,黄彦宏根据诗人作品和生平推断,贯休曾经北上到过西北和蓟北,且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北上京城而后漫游边塞。[25]但一者晚唐时期唐朝国力衰微,实际控制范围在缩小,阴山地区已经不在唐中央政府控制下;二者结合贯休生平经历,在创作首阴山诗时客居南方;三者并未有证据表明贯休曾经到过阴山地区。

因此贯休笔下阴山,并非内蒙古地区的阴山,而是新疆的天山。

参考文献

[1]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王永平.中國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46.

[3]彭定求.全唐诗(第二百七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卷二七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899.

[5]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王炜民.阴山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8.

[7]范晔.后汉书·烈女传·董祀妻[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卷二七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899.

[9]袁宏.后汉纪(孝和皇帝纪上卷第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陈铁民.李益五入边地幕府新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1(1).

[11]宋祁.新唐书(卷六十四表第八方镇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王炜民.阴山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9.

[13]闻一多.唐诗大系.闻一多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2.306.

[14]彭定求.全唐诗(第二百七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6]刘艳云.戎昱诗歌研究[J].保定:河北大学,2006.

[17]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续编[M].成都:巴蜀出版社,1987.85.

[18]张海.贯休研究[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1.

[19]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0]彭定求.全唐诗(第八百二十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1]傅宗璇.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2]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四卷唐纪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3]赞宁.宋高僧传(第三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4]戴伟华.贯休行年考述[J].扬州:扬州师范学报,1992(2).

[25]黄彦宏.贯休北上考略[J].邵阳:邵阳学院学报,2008(8).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阴山唐诗诗人
Poesía En la frontera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唐诗赏读
诗人与花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