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教,培育完整生命
2022-02-28张之涵
张之涵
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情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来说,情感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和体会。情感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学习层次。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灌输、利用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
从课堂导入入手,培养学生情感。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感受教材所描述的情景,是产生相应情感的基础。在教学中我经常会使用视频、图片、录音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等此类课文时,我首先进行视频的播放,视频中一些抗战时期的照片、人物事迹等一一呈现,用以渲染气氛,为课文的爱国主义基调做铺垫。又如,在教学《五彩池》《石榴》等写景写物的课文时,可以以照片、录像或实物导入,引发学生对美丽景色的向往、对诱人食物的喜爱之情,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课文题目人手,培养学生情感。课题,往往蕴含着作者赋予人物的一个情景。在教学中,我会注意让学生从课题着手,挖掘课题中的深刻含义。例如《泼水节的怀念》一课,泼水节年年都有,为何要特别指出“怀念”那一次的泼水节,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情感的种子。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们能够得知泼水节的水是承载着吉祥和幸福的,周总理能够入乡随俗参与泼水节活动,从而领悟周总理对百姓诚挚的仁爱和真心的祝愿。
从字词教学入手,培养学生情感。课文人物的感情,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的。揣摩字、词、句能够挖掘人物感情。课文《真正的愤怒》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我问学生:为什么用“滴”字而不是“浇”字呢?学生回答:因为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非常珍贵,她要节约一点。继而我追问学生:这句话中,还有能体现水珍贵的地方吗?学生回答:姑娘的动作像“抚摸睡梦中的婴儿”可以体现出姑娘对水的珍视。
从课文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情感。感受并不等于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深刻地感受,并由此产生深刻的感情。当学生感知课文大意之后,我会及时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去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其中的内在联系,促进感情的深化。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学过的《完璧归赵》,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是一个有勇有谋、为国付出一切的人。学生对蔺相如的崇拜、尊重之情油然而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与情感体会也更深刻了。
从文本朗读入手,培养学生情感。朗读是加强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陶冶情操。如《苏武牧羊》一文,因为文章的内容与现实差距较大,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先聽课文录音,想象苏武在19年后重回故土,成千上万的百姓怀着敬佩和关怀的心情迎接他时的感人场景。听完后,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感动和心疼的表情。我再通过电影画面和讲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感情。
从展开想象入手,培养学生情感。在教学课文《小狗杜克》时,我引导学生:玛丽和周围的人面对尼科安然无恙、杜克流着鲜血的场景,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学们有的说:母亲肯定非常自责,她会说都是她的错,她没有看好孩子,害了杜克。有的学生说:周围人可能会说这只小狗非常忠诚,为了主人自己的腿都被轧断了,太感人了!同学们对后续的发展展开无限的想象,整篇课文的情感也在这一环节达到了高潮。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