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层面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运行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27王丽,杨柳
王 丽,杨 柳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市 300131)
一、课程层面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背景和目标
2016年教育部开始推进中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旨在通过教学诊改强化目标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职业学校内涵,努力办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作为全国中职诊改27所试点学校之一,从2016年开始探索教学诊改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主要开展了学校、专业和课程层面的诊改工作。其中课程层面主要以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为基础,构建课程层面教学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依托数据平台对课程主要质控点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保障课程育人效果和质量螺旋上升。
二、课程层面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运行的探索
为构建课程层面教学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精准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对课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增强各课程自我发展意识,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课程诊改组织机构建设
为落实课程诊改的主体责任,成立课程诊断与改进组织机构,成立“课程教学诊改领导小组”和“课程教学诊改工作组”,为课程诊改提供顶层设计。
(二)建立课程诊改“两链”
课程诊改的“两链”是课程诊改机制运行的逻辑起点,包括“目标链”和“标准链”,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目标链
根据课程层面的特点,将课程诊改目标链分为课程建设目标链和课程教学目标链。(1)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构建课程建设“目标链”。根据各专业十三五规划,制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指导各课程完成课程建设计划,形成课程建设目标链,保证课程建设目标的达成度。(2)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构建课程教学“目标链”。依据《专业调研报告》中的岗位调研情况、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堂设计实施方案》,将人才培养目标逐层分解至课程目标。
2.标准链
课程诊改标准链包括课程建设实施标准链和课程教学标准链。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为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依据《专业建设标准》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和《学校混合式课程建设方案》等作为课程建设实施和考核的依据,确保课程建设目标的达成有据可依。(2)各专业制定、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分解、细化其中的指标内容,制定了《课程标准》;结合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完成《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方案》,明确每堂课的依据,精准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课程标准链。
3.梳理课程诊改制度
重点梳理国家、市级和学校三个层面的制度文件,按照目标与标准、组织与实施、诊断与改进和学习与激励四个诊改环节,梳理完善课程诊改制度。分别包括《编制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学校调代课制度》《混合式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10个制度文件,为课程诊改的实施提供依据。
(三)课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运行
1.课程建设“8”字质量改进螺旋的运行
课程建设“8”字质量改进螺旋的运行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主要是确定目标和标准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引;事中主要是课程建设的运行和实施阶段;事后为课程建设的总结和提升过程。下面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例,分别进行阐述。
事前:依据学校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天津市提升办学能力项目和课程建设方案等课程建设目标体系作为课程建设诊改的目标定位;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学校课程建设标准等标准体系作为课程诊改的依据;制定学校混合式课程建设方案、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等课程实施的指导文件,同时作为课程建设考核的依据。
事中: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申报混合式试点课程。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通过后台数据和日常教学等过程性监控,对课程建设的质控点进行预警分析,形成课程建设诊改分析总结(每个月有月度质量报告,每年有总结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形成“8”字质量螺旋小循环。
通过课程资源平台和综管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课程运行,挖掘了互动活动次数、任务点完成情况、成绩分布等这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对数据实时采集设置预警值,分析数据从而形成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诊断与改进方案。
事后:通过对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展线上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和平台数据分析,诊断分析课程建设实施过程;通过比赛的奖励制度、树立典型榜样等激励机制激发课程建设的内生动力;学习国家和市级的新文件,并参加相关培训,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制定改进措施,在下一个大循环实施改进,形成课程建设“8”字形螺旋改进大环(五年大循环)。
图1 课程建设“8”字质量改进螺旋图
2.课程教学“8”字质量改进螺旋
(1)实施情况
以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作为课程诊改的目标定位,以课程教学标准体系中的各要素作为课程教学的依据,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同时作为课程教学成效的考核依据。在完成一个人才培养周期后,通过对三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和课程成绩的分析,诊断分析课程实施过程,制定课程改进举措,在下一循环实施改进,形成课程“8”字螺旋的改进大环(三年大循环)。
在一个课程周期内,课程团队通过课程平台数据、日常教学反馈,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教学状态、学习达标率、课程教学测评等进行分析、预警,指导课程建设目标的修订,即“8”字螺旋的改进小环。形成课程诊改报告,实现课程层面教学工作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建立课程层面的自我保障运行机制。
图2 课程教学“8”字质量改进螺旋图
(2)学校各课程开展课程诊改情况
目前七门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核心(技能)课从2019年开始共开展两轮课程诊改,涉及11个专业,82门课程。为了树立典型,探索课程诊改的路径,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学校对五门公共基础课和八门核心专业课进行课程诊改汇报,按照《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课程建设诊改制度》的要求,对照学校课程诊改关键要素,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诊改实施、诊改努力方向几个方面定期展开课程诊改汇报,为其他课程诊改提供案例,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三、课程诊改成效
(一)完成课程建设制度,保证课程诊改推进
梳理课程目标和标准体系,完善课程诊改制度,为构建学校课程建设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精准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供教学条件保障、制度保障,实现课程的持续化质量提升。
(二)扎实推进课程诊改运行机制,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通过课程诊改运行机制的建立,实现了混合式课程建设的高效、持续的发展,依托超星泛雅平台,构建课程层面的“8”字质量改进螺旋,通过课程平台的预警模块对课程的质控点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预警,提高课堂教学诊断效率,建立了教学质量常态化自主保证机制,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探索和实践多元化的全面、客观的、及时的学生评价模式,探索解决大班教学时效性差、组织困难等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教师对学生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开展课程诊改前后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作业提交率及作业成绩均有所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也得到了稳步增长,学生参加国家级及市级比赛的获奖率也有大幅度的增加。
(三)形成强有效的教学团队,落实课程诊改主体责任
经过课程诊改的运行和实施,课程团队已经具备自主诊改的意识,初步形成课程建设质量内部保证机制,保证了课程建设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主动参与混合式课程建设的热情明显提升,目前混合式课程试点共有147个,涉及113位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60%。形成可用于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
通过超星泛雅大数据分析,学校在天津市中职学校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规模处于领先位置。在课程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效的教学团队,在各类教学比赛中成绩优异。在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8个,市级奖项18个,王艳芬和王丽于2017年获得全国中职组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其他教学类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5个、市级奖项19个。通过比赛在天津市乃至全国展示了本校课程诊改建设的优秀成果案例,为推动课堂革命起到了促进作用。课程诊改教师于2018年被辽阳技师学院和天津经济贸易学校聘请为培训讲师,分别为两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专题讲座。
(四)助力疫情防控,为后疫情时期的教学提供了实践经验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基于前期课程诊改的建设基础,教师夜以继日地学习、建课和教学。通过数据平台统计,学课学生数占比79.88%,共建有网络教学班2185个,网络课程数1169个,网络开学以来课堂活动量578895次。
通过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实施,让我们对教育教学和学习研究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坚定了学校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心和信心。问卷调查显示,复课后,超过95%的教师更愿意采用传统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说明,通过课程诊改的实施,混合式教学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同时也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五)改革成效得到复核专家组充分肯定
2021年7月全国诊改复核专家组进行复核,专家组在诊改反馈中提到,“学校在课程改革、课程建设上打造了‘混合式’这个课程建设的典型案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在与师生交流访谈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师生在课程改革方面有很强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专家指出,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实现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体现了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学校将以此次复核为契机,深入总结经验和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实现学校教学高质量发展。学校在混合式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值得在中职学校中进行推广。
(六)兄弟学校到校学访交流,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多所中职院校到我校进行9次交流学访,学访人员包括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及教师;学习交流内容包括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诊改、课程改革等方面。学校还积极与雄安新区容城职教中心沟通协商,开展师资能力协同提升培训,带动协作学校师资教学能力同步提升,帮助其切实提高混合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授课能力水平,助力协作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助力大赛获取佳绩。
(七)教科研成果丰硕
学校以诊改为契机,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途径,使学校师资教学能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校教师除了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大赛,还主持或参与课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对教学诊改理念的理解并探索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近三年共申请以教学诊改为研究内容的课程国家级一项(已结题)、市级课题两项(已结题)。自开展诊改以来公开发表论文、论著、教学成果共计64篇。
四、混合式课程建设案例
学校以混合式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课程诊改的落实,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天津市提升办学能力项目》中明确“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平台为基础,实现基于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与微课程教学应用,完善信息化设备”等要求,以《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等作为课程建设的具体依据。
2017年,经过调研分析确定以超星泛雅平台作为学校课程资源平台,完成平台的搭建和基础信息的维护,但是教师还没有使用平台的意识和操作能力。2018年,一方面通过开展关于信息技术理念提升、平台使用操作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培训,教师普遍已经具有一定信息化技术操作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素养;另一方面以试点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混合式课程建设,选择11个试点课程,覆盖全校各个专业、学科,通过课程平台数据监测、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资源建设情况、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课程团队建设情况和学生成绩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了,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也比原来提高了。
虽然混合式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平台使用覆盖面还是局限在二三十个教师。2019年制定《学校混合式课程建设方案》,为混合式课程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此制度的制定大大推动了混合式课程建设的速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试点扩大到70余门,同时也规范了混合式课程建设内容、教学设计环节和考核评价,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后台数据可以监测到资源数量、课堂访问量、教师和学生参与人数都增加了很多。课程数量的增加也对线上课程的监督和管理提出要求,因此加强对课程建设和使用的监控、制定线上课程教学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并蔓延,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开展线上教学工作,混合式课程试点达到100余门,为了保障线上线下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举措,比如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为线上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案例分享,为线上教学提供可参考的范例;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混合式课程建设质量;依据《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混合式课程实施方案》中的各项要求,通过问卷星系统,制定《混合式课程实施情况自查问卷》,并在期中和期末组织教师开展自查活动。通过自查和后台监测数据发现大部分教师课程建设的资源丰富、题库作业库清晰明了、教学互动较多。但是也有如下问题:一是线上资源建设基础信息不规范(包含课程介绍、负责人介绍、教学进度、电子教案和课程标准等);二是电子文档存放位置不规范;三是部分教师互动环节较少。
基于以上问题,开展相应的措施,一是录制了相应的操作视频3个,并组织教师进行线上学习;二是对课堂互动活动较少的老师进行提醒预警,并督促落实;三是为了更加方便教师使用和教学管理,教务处对后台基础信息进行统一维护,规范部门名称设置。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标准类文件,学校的线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也比较完善,但在线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仍是空白,因此探索在线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我们下一年要重点诊改的内容。
到2020年底,对五年的课程建设情况总结,形成课程建设十三五分析报告,对标文件要求,开展培训学习,创新理念举措,在十四五规划中制定改进实施措施,在下一个大循环实施,形成混合式课程建设改进大环。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课程平台资源及功能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超星泛雅平台有很多课程资源,比如:课程示范包等,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程进行选用,而现在资源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教师对平台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平台可以全面、系统地记录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性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学习报告,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分析,及时对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调整,现在教师对这部分数据的分析还不是很充分。
2.课程质量“8”字诊改机制初步建立,教师诊改理念和自主诊改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还需进一步提升科学诊改的方法。教师虽然具备教学诊改的理念和思想,但是由于理论水平和实践不足,对课程诊改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3.一方面国家出台政策要求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这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习惯使用学习通上的互动功能丰富课堂教学,但是有些学生自制力差,这就给课堂管理带来很多难题,同时也对我们适应混合式课程建设工作新常态提出新要求。
4.课程团队能力水平不均衡,目前只有少数骨干教师深入地参与课程诊改,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待提升,学校对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有待加强。
(二)改进措施
1.系统化开展课程诊改工作的培训工作,逐步将课程诊改相关节点固化下来,形成常态化课程建设工作机制,促进课程授课教师进一步形成自主的诊改意识,不断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重新修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标准,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和标准。提升线上学习效率,降低课堂中教学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通过制度建设引领混合式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
3.优化专业课程团队成员布局,使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分布更加合理。发挥老、中、青教师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加强团队成员的协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