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度提升研究

2022-02-27刘怡君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效度教育者留学生

刘怡君

(墨尔本大学 商学院, 维多利亚 墨尔本 VIC3010)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 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7年来华留学生数量已达48.92万人, 是2000年的9.38倍.”[1]开展好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是提升我国国际认同、 展现国家形象、 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是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 促进中外人才交流对话、 在教育领域深入贯彻开放理念的有力之举; 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价值、 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的国际传播, 为世界上渴望了解学习中国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中国发展经验. 因此, 研究国情教育效度提升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1 影响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度提升的因素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度的高低, 反映了教育过程顺利与否和教育效果的好坏. 效度越高, 则教育实施过程越顺利, 教育目标实现程度越高. 以下从教育的构成要素即教育的主体(教育者)、 客体(受教育者)、 环体(教育的外在环境和氛围)、 介体(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 剖析影响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度提升的原因, 梳理来华留学国情教育的原则和探究提升教育效度的策略.

1.1 教育者素质能力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度如何, 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要求教育者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 各国文化背景知识、 协调处置能力, 还需要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流的外语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 教育者要进行中国的国情教育, 首先要具备完备的中国国情的相关知识, 即对我国的国情、 政治、 经济、 文化等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只有教育者对此有深刻认识, 才能做到以理服人. 然而, 当前参与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课程的教师, 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 对我国国情的了解认识程度不同, 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教学效果各异, 大多数专业知识能力较弱的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跨文化沟通能力. 不同国家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 风俗习惯、 历史传统, 国际学生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中国后, 他们自身的文化基因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这就要求教育者掌握国际学生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坚持我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充分尊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观念. 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因教育者对来华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较少而发生“文化冲突”的情况, 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 导致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效果不佳.

协调处置能力. 来华留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里面,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 留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应当重视的一大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者为其解答. 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课堂上会出现各种可以预料和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 教师能否及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协调处置, 直接关系到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语言能力. 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 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国情教育者面对的是不同语言背景的国际学生, 如果国际通用语言使用不熟练, 教学无异于“对牛弹琴”, 更谈不上使教育内容进入到学生的头脑里, 提高国情教育的效度更无从谈起. 这要求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教师具备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1.2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对教育效度有着重大影响, 合适的教育内容能够促进教育效度的提高. 当前, 各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对相关文件规定的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教育内容有了很好的贯彻, 但在坚持普遍性教育内容的基础上,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共性的教育内容在面对个性的教育对象时, 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充分运用好中国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建设史、 厚重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 生动鲜活的区域文化, 不断补充完善教育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国情教育.

1.3 教学方式

国内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 以教师主动传授、 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 以教材为主要载体, 这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可能是有效的方式; 但这种方式不适合来华留学生, 也不适合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 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家庭, 个性和独立性强, 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在面对来华留学生时难以收获成效, 这是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 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易造成来华留学生的不适感,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效度.

1.4 课程多元化程度

就授课科目和教学方式而言, 目前留学生国情教育课程单一, 大多数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仅局限于汉语和中国概况两门课程, 国情教育在这两门课程中所取得的成效是有限的, 仅仅通过两门课程, 要讲清丰富的教育内容,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是十分不够的. 同时, 面对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形势, 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授课方式也要随之改变, 可以加入感知中国的体验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 来丰富课程建设.

2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原则

推进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是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 培养中外民心相通的推进者和实践者的一项重要举措, 意义重大. 鉴于以上的分析, 要提升国情教育的效度, 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2.1 思想引领原则

思想引领原则, 即国情教育者要鼓励和引导来华留学生主动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引导他们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 培养来华留学生对和平、 发展、 公平、 正义、 民主、 自由共同价值的认同. 坚持思想引领是促进来华留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是我国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要求, 是顺应时代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2.2 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 即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搞虚无主义. 在进行国情教育时:第一, 不夸大. 国情教育者要客观真实地给来华留学生讲解中国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不刻意夸大宣传. 第二, 不隐瞒. 我们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 国情教育者给来华留学生分享中国成功经验的同时, 不回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格局, 也塑造了真实、 可信的大国形象, 更有利于做好国情教育.

2.3 针对性教育原则

针对性教育原则, 即国情教育者针对来华留学生不同的思想基础、 表达习惯、 风俗习惯等, 尊重留学生主体地位, 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提高国情教育的精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 不同国家、 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 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 区域化、 分众化表达, 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2]各高校的留学生国情教育也是一种国际传播, 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 对我国国情了解程度深浅不一. 因此, 教育者要将来华留学生看作教育主体, 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提高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度.

2.4 知行合一原则

知行合一原则, 即国情教育者要引导来华留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联系在一起, 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 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 悟真谛, 加强磨练, 增长本领.”[3]教育不只是一种传授理论知识的活动, 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 因此, 教育者要采用立体多维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样的教育方式使来华留学生认识到一个全面、 立体、 真实的中国.

2.5 隐性教育原则

隐性教育原则, 即将教育内容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来华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隐性教育是更契合学生思维、 认知和需求的教育方式, 高校要充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 提高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有效性. 如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温暖周到的人文关怀等, 都属于隐性教育. 将国情教育渗透到来华留学生课程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3 提高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度的精准策略

“教育对外开放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新格局中校定位, 在新要求中找差距, 在新发展中谋奋进.”[4]在坚持来华留学国情教育原则的基础上, 进一步精准施策才能取得有效成果, 提高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度.

3.1 教书育人, 以培养“四有教师”为首要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质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因此, 要以提高教师质量为抓手, 促进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效度的提高. 他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5]教育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帮助来华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等; 要夯实理论基础, 充分掌握中国国情; 要用真情对待来华留学生, 熟知每一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 重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以真心、 真诚滋润他们的心田. 这样, 更有利于拉近老师和来华留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强他们对中国的感情.

各高校除了要培养“四有”教师外, 还要求教育者有国际视野和跨领域、 跨文化能力与外语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用融通中外的课堂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 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 新范畴、 新表述”[2]. 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把晦涩难懂的抽象政治概念变得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使来华留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 还要关注社会发展新动态, 随着时代和中国的发展, 不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在实际中检验理论、 创新理论.

3.2 管理育人, 以提高管理质量为有力举措

在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方面, 要全面细致地分析留学生的成长规律、 成长需求, 以及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悖境和误解, 实施精细化的管理. 各高校要设置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 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 要配备专业辅导员,根据《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称为《规范》)规定:“确保辅导员配备比例不低于面向中国学生的辅导员配备比例.”[6]各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 来华留学生身处异地, 加之学业压力, 心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 对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以促进来华留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建立监督评价体制, 围绕《规范》设置评价指标, 对教学管理、 留学生档案管理、 经费管理、 住宿管理等方面工作做出系统化评估, 提高留学生管理水平.

3.3 文化育人, 以促进留学生全面发展为关键环节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7]文化育人指通过学习各种优秀文化, 提高来华留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 实现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各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育者要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国情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帮助来华留学生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 这有利于提高国情教育的亲和力, 增强留学生感知中国和中外学生文明互鉴.

3.4 实践育人, 以培养高质量留学生人才为重要抓手

实践育人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育人形式. 各高校可以带领来华留学生实地考察新农村建设, 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现状; 走访文化名城,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与社区群众活动, 感受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这样, 有利于促进来华留学生将实践认同转化为理论认同, 使其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全面、 立体、 真实的中国.

4 结语

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是培养知华、 友华、 爱华国际学生的重要途径. 由于国情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多样性、 特殊性, 深入研究国情教育效度提升是一项长期的、 复杂的工作. 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要不断深入总结经验, 积累方式方法, 让国际学生了解更加多维的真实的中国, 为未来构建民心相通的国际交流桥梁, 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

猜你喜欢

效度教育者留学生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