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学科集群融合发展研究
2022-02-27王淑曼程金龙
王淑曼, 程金龙
(洛阳师范学院 国土与旅游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学科建设水平是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的主要因素.要建成一流大学, 就必须首先建成一批一流学科.打破原有学科单点突破式的发展模式, 根据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 不断调整、 整合、 拓展, 对现有学科进行优化重组, 促进学科间的支撑和融合, 形成基础宽厚、 主干突出、 相互支持、 彼此加强的学科集群, 是现阶段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学科集群是指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 将若干个关系密切、 互动性强的学科结合在一起, 形成综合性的学科集合.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表现出高度集成的趋势, 学科集群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 可有效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当前, 全国正在掀起一场高等教育“质量革命”[1].从2015年国务院提出“双一流”建设方案起, 各个院校就对自身的教育建设报以极大的热情.2016年林蕙青副部长强调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性[2].2018 年 12 月 21 日, 教育部经济和管理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对新文科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3].2019年, 高教司吴岩司长在多次报告中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科教育明显占据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4].基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综合效益, 旅游人才培养成为了社会、 政府及各高校关注的热点、 重点.反观我国现有的旅游本科教育, 不仅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 产教结合不够、 教学形式守旧等问题, 而且陷入了因专业特性造成的学科专业歧视、 行业内就业率低流失率高、 核心能力模糊、 专业设置过窄且缺乏特色、 国际化程度较低、 实践教学力度不足、 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错位等困境[5-8].新时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 急需以学科集群新的理念和路径, 打破原有的学科发展模式惯性, 实现学科发展高效、 高质、 高产的转变.
1 旅游管理学科集群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融合主体不明确
学科地位影响学科持续发展, 虽然教育部已将“旅游学科”归为一级专业门类, 但国务院学位办的学科目录仍将旅游归为二级学科.除了部分单设旅游学院外,多数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人文学院、 规划设计学院等学院之下, 且旅游管理与其他学科相比, 成为弱势学科, 在人才引育、 资源配置和体制机制上受到诸多限制.由于学科地位的限制、 院系设置的复杂性及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原因, 旅游学科集群融合主体不够明确.
1.2 融合动力不强劲
既存在学科建设意识不强、 学科龙头地位不牢、 学科建设对资源配置牵引作用不到位等顶层设计方面的因素, 也存在主干学科不强、 支撑学科不明、 应用领域不清、 研究方向不聚焦等落地实施方面的微观问题.各职能部门及相关学院, 在旅游管理学科集群建设中分工不明确、 职责不清晰、 定位不精准, 致使对学科集群扶持力度不够, 投入不足.与成熟学科相比相对弱小, 旅游管理学科现有办学条件仅能满足基本教学, 业界专家、 知名学者、 资深教授少, 缺乏重大课题、 高水平论文等优质资源.
1.3 融合机制不健全
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学科集群融合发展的需要, 出现融合模式不科学、 融合基础不扎实、 与实践需求不一致、 缺乏鼓励性措施等问题.如何让旅游管理学科通过学科集群建设, 在学科“高原”上打造学科“高峰”, 形成跨越式发展, 这是学科集群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管理学科集群建设, 要加强与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产业单位、 兄弟学院的沟通合作, 了解旅游业发展基本现状与市场人才需求情况, 调整学科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 提高计划性与针对性.
1.4 融合成效不明显
无论是体系结构方面, 还是理论概念方面, 旅游学科集群融合发展在内容、 方法、 体系等方面, 显得都不够深.一方面, 在学科集群发展战略群实施过程中, 学科集群在学术管理、 学术评价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机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 在学科集群层面上规划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 推动学科集群内部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的制度尚不完善.学科集群布局结构不合理, 实施重点不明确, 整合协调不同步, 学科间协同攻关理念缺乏, 导致旅游管理学科集群融合发展步伐缓慢, 成效不明显.
2 旅游管理学科集群融合发展理念与思路
2.1 党建业务融合,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按照“围绕核心工作抓党建,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思路, 立德树人, 以学院、 支部、 教研室、 工会、 团委为载体, 通过政治统领、 思想同心、 目标同向、 行动同步, 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部署、 同谋划、 同实施、 同考核.通过党建提升人, 规范人, 凝聚人, 激励人, 弘扬正能量, 激发精气神, 调动积极性.
以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教学组织, 助推教学教研出彩, 创新课程思政建设, 推动知识学习、 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有机结合, 坚定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历史使命.以学科建设为主题开展党建活动, 在规划学科集群总体发展中统一思想, 发挥党的统领作用.以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主题开展党建活动, 在教书育人和科研育人实践中发挥党的引领作用.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主题开展党建活动,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党的更大作用.
2.2 加强内涵建设, 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高等教育是基于社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9].旅游业跨界融合、 创新发展、 品质提升的特征, 催生了行业对复合型、 创新型、 应用型跨界人才的需求.传统的大众化、 标准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新时代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应始终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加强对学生个人修养、 社会担当、 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的综合培养.
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资源支持, 专业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旅游管理学科集群建设要深度融合, 相互支撑, 彰显学科优势, 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优秀平台与基础.形成学科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良好机制, 发挥学科科研平台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培养方向, 推进优秀学科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 科教融合激发学科专业创新活力, 实现以研促教、 以教助研、 教研相长,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3 突破原有界限, 相关学科融合发展
顺应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态势, 突破学科组织边界, 创新学科组织模式, 积极对接智慧旅游理论实践、 旅游大数据开发应用、 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 旅游文创产品开发设计、 区域旅游规划开发等领域, 搭建跨学科平台, 以旅游管理学科为龙头, 以计算机、 艺术学、 美术学、 文学、 新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为支撑, 构建文化旅游学科集群, 通过学科集群推进学科内涵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紧扣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性特点, 以文化广电旅游部门人才需求为导向, 联动旅游管理类的旅游管理、 酒店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关联计算机科学技术、 文化产业管理、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播电视编导、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音乐表演、 舞蹈学等相关学科, 通过培养方向特色化、 培养方式项目化、 培养途径多元化、 培养方案应用化, 在旅游电商、 旅游文化、 旅游新媒体、 旅游演艺、 旅游文创等方面, 推进学科集群交叉融合发展, 培养复合型、 拔尖创新人才.
2.4 产教深度融合,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坚持“四个面向”,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深化校政行企跨界融合, 聚焦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 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育+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改革,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化、 学科培养方向特色化、 人才培养路径多元化、 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化”.
适应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 促进学科集群交叉融合, 构建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学科集群交叉融合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进一步发挥旅游管理学科集群的特长和优势, 培养能够勇攀行业发展高峰、 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拔尖创新旅游人才, 在服务国家需求中践行人才培养使命和实现学科价值提升.注重“学术高地、 政府智库、 业界智囊”的新型智库建设, 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 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提供战略咨询、 规划编制、 专题研究等智力支持.
3 旅游管理学科集群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提升学科集群融合发展理念
旅游管理学科集群应坚持深层次协同创新模式, 体现“攥紧拳头、 整合优势”基本思想, 基于问题导向、 任务导向、 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 以需求为牵引, 以主建学科为中心, 以相近学科为支撑, 以硕士点、 博士点建设为关键, 形成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 重点学科与主导产业契合度紧密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集群建设的宗旨要面向国际国内学术前沿, 强化“引领性”;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强化“突破性”; 面向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主战场, 强化“服务性”.要在组织架构、 建设内容、 团队建设、 主要任务、 资源配置、 考核评价等方面, 对旅游管理学科集群建设进行统筹谋划.要摒弃各学科单打独斗的思维, 站在共谋发展的角度构思.旅游管理学科集群融合发展应在原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 发展特色和优势, 使现有的学科得到更新、 改造、 延伸、 拓展、 调整、 补充.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对现有方向进行优化重组, 合理构建、 配置和提升学科方向层次, 鼓励和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支撑和融合, 形成基础宽厚、 主干突出、 相互支持、 彼此加强的学科群.
一是要整合龙头学科.龙头学科在学校发展中起着倍增器的作用.以龙头学科为龙头, 发挥龙头学科的辐射作用, 通过学科间的融合、 渗透与整合, 形成优势学科群.优势学科群的形成, 关键在于突出并拓宽优势学科的力量, 集中人力、 财力、 物力资源, 把潜在的竞争实力转化为看得见的优势, 避免学科间的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 实现“优势互补、 各具特色, 资源共享、 有序建设”的目标.二是要突出方向特色.学科建设实践证明, 根据研究前沿进展、 政策导向变化、 社会需求变化, 将相应的各个学科方向有机、 动态地组合成“链条”, 围绕某个共性技术难题, 提供科学、 完整的系列服务, 最终形成特色和优势, 是学科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三是要强化协作攻关.相关学科要取长补短, 针对重大基础理论、 重大研究问题形成若干个协作攻关群体.在学科集群内以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方式进行协作, 在原有的基础构架上联动运转.其突出优势是短平快, 成本低.其基本特点是以协作为纽带进行学科合作.
3.2 实现学科集群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
在科学研究和行业应用方面, 不少成果缺乏多学科背景支持, 与学术前沿、 地方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 得不到业界、 学界的认可, 也得不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新时代旅游学科集群的打造, 学校、 政府、 行业、 企业、 社会都应发挥作用.应根据文旅行业人才需求趋势, 通过未来技术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 特色行业学院等方式, 培养本科卓越人才、 行业应用人才、 硕博高端人才、 国际视野人才.以学科集群为依托, 打造高端共享平台, 建设高水平团队, 承担重大项目, 解决重大问题, 产出标志性成果.
围绕文旅行业对应用型、 创新型、 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态势, 按照“应需、 强基、 重能、 特色、 融合”的思路和要求, 以学科为龙头, 以专业为重点, 以课程为核心, 以能力为本位, 以协同为手段, 充分对接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技术、 新业态、 新模式, 紧紧围绕信息科技赋能、 文化旅游融合、 全域旅游升级、 公共服务优化、 休闲度假兴起、 旅游扶贫富民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行业特点与人才需求, 在旅游管理学科集群内, 设立旅游电商、 旅游文创、 旅游演艺、 旅游规划、 旅游营销等特色人才培养项目, 提升学科集群融合发展的高度、 宽度、 广度、 深度、 温度, 推动理论研究与行业实践有机结合, 构建产教融合、 文旅融合、 科教结合、 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的协同机制.
3.3 实施学科集群卓越师资计划
坚持“内稳外引”和“引育结合”, 突出知识价值导向及产出成果导向, 以超常规措施, 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产业一线、 把握文化旅游领域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团队.加大力度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优秀青年博士, 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完善人才发展体系, 优化师德师风师能建设长效机制, 常态化开展“教学知与行”“教学素质与能力培训班”等品牌活动.
实施“一二三四”师资建设计划, 建成一支品德高尚、 专业卓越、 教学优秀、 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为“一示范”, 即引导教师以德立身、 以德立学、 以德施教, 发挥教学名师、 文明教师、 模范教师在团队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二”为“双师型”, 即推动教师成为专业理论导师、 行业实践导师.“三”为“三结合”, 即引进、 培养和聘请相结合、 国内与国外(含国际访学、 深造人才)特色人才相结合、 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四”为“四高型”, 即推动教师队伍向高学历、 高职称和高职位(在旅游行业拥有兼职高层管理职位)、 高声望(学术带头人等称号或在省内外学术团体、 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中拥有较高声望)发展.
3.4 完善学科集群融合发展机制
围绕“交叉融合、 智力集聚、 传承接力、 创新发展”主题, 加强沟通对话, 碰撞思想火花, 密切交流合作, 凝聚智慧力量, 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 推动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和整体提升, 共同推进旅游管理学科集群建设.厘清学科集群建设的架构, 实施学科集群特色发展战略, 建立并逐步优化学科集群运行机制, 加强学科集群内涵建设, 建立学科集群建设的内部和外部保障机制.依托优势特色学科, 推动旅游管理学科集群交叉, 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旅游管理学科集群的融合发展, 须从学校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 立足于学科集群战略进行整体规划与统筹,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交叉.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交叉性学科组织或机构的管理和运行办法, 构建促进学科交叉的组织体系, 从而在数字文旅、 旅游文化、 旅游大数据、 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文创产品、 文化旅游演艺、 旅游新媒体等领域, 逐步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同时, 要强调推进跨学科合作攻关.要发挥学校文理兼容的综合优势, 促进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内的旅游管理学科交叉融合, 特别是要推进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合作攻关.跨学科的合作攻关, 既是旅游管理学科集群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促进学科交叉的重要途径之一.
3.5 打造学科集群核心要素支撑平台
打破原有学科单点突破式的发展模式, 根据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 通过调整、 整合、 拓展, 对现有学科进行优化重组, 促进学科间的支撑和融合, 形成基础宽厚、 主干突出、 相互支持、 彼此加强的学科集群, 是现阶段旅游管理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管理学科集群建设必须树立战略性思维.职能部门要系统谋划, 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工作.主建学院站位要高, 学科建设要跳出“小我”, 站在学校高度来思考和谋划.共建学院要明确定位, 打好配合, 学科建设要找准合作点和合作方式, 既要“有所为”, 又要“有所不为”.每个共建学院要根据自身优势, 着力凝练1—2个特色发展方向.
以建立健全学科管理体制机制为着力点, 逐步建立和加强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出台学科群建设相关制度文件——《关于推进学科群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重点学科带头人遴选及管理办法》和《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 明确学科群和学科建设发展的指导原则、 管理运行、 建设内容、 成效考核、 组织领导等, 奠定学科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建立重点学科建设指标体系, 实施学科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学校与各二级学院签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书, 调动院系作为学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3.6 构筑学科集群融合发展保障机制
高水平学科是聚拢一流人才、 打造一流平台、 实现一流教学、 产出一流成果的最好抓手.越来越多的高校高度重视并科学制定学科群建设方案以引领学科发展.学科集群之所以大行其道, 是因为学科群内的各学科, 有着内在深刻的学理逻辑和深度交融的学术联系.正是学科间的相近性、 支撑性、 互补性, 以及自然存在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态, 决定了学科融合发展和跨学科协同创新是大势所趋, 各高校既无法回避, 又必须高度重视.因此, 应顺势而为涵养学科群协同共育生态, 进而搭建学科集群平台以及由此延伸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是确立学科集群的战略思维, 通过学科渗透, 找准链接点.二是提高学科内涵建设的水平, 通过学科融合, 找准整合点.三是推进学科的融合复合跨界, 通过学科集群, 找准生长点.四是落实“学科为王”的保障措施, 通过学科活动, 找准实践点.
应建立由毕业校友、 业界精英、 学术名家、 主管部门和校院两级组成的学科建设委员会, 推动学科集群发展制度化、 智慧化.重视毕业生离校后的发展信息反馈, 以双向反馈机制确保院校培养方案与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同步性.通过网络电子平台、 问卷调查、 实地调研等方式, 在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之间建立沟通机制, 以数据采集和信息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培养成果, 不断完善培养体系, 提高培养质量.通过分析学生(毕业生)、 教师、 管理人员、 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信息,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为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方式改革、 培养方案制订、 课程调整创新等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