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指南》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2-02-27张华斌

英语教师 2022年24期
关键词:指南大学理论

张华斌

引言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拓展课程,其设置的宗旨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新要求。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两年来,广大教师围绕《指南》深入开展学习,逐渐凝聚共识,并在实践中纷纷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进行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教改的局限性

《指南》指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核心通识课程,应突出新技术、新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现阶段,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实践和教改研究两个方面。

(一)教学实践

1.课程设置重“工”轻“文”,教学效果差别显著

《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何莲珍 2020)。然而,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上,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术英语等工具性特征明显的课程成了各校青睐的对象。可见,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从一开始便打上了工具性特征的烙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应有的人文性特征。此外,各校为学生选择后续课程所设置的门槛高低不一,有的要求学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必须超过500分,有的要求必须超过425分,有的则未作要求。另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陈文凯、王玲玲(2020)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即使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口语、写作等产出性技能也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因学习跟不上而产生畏难情绪,严重影响了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

2.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总体来看,学生对后续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王银平(2019)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后续课程是“英语语言技能课”,选修该课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究其原因,语言技能课程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等均有助益。此外,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学分少、课时少,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对后续课程缺乏热情,选课时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开课教师的良好声誉或个人魅力,或者同伴的影响等都可能对学生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改研究

1.教改研究中理论支撑欠缺

从现有文献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研究中存在研究范式单一、理论支撑不够、供需两端失衡等问题。首先,研究范式单一。现有研究大多从需求理论视角对后续课程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其次,有的研究缺少理论依托。最后,供给侧相关研究暂付阙如。诚然,立足需求侧考察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关注学生自身与社会两个层面的需求,确实能避免教学中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然而,供需二侧犹如鸟之二翼,缺一不可。从教材、教法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兼顾供需二侧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赋能后续课程教学研究。

2.混合式教学模式未受到足够重视

《指南》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何莲珍 2020)。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观认识不够、设备或人员等条件所限,混合式教学难以落到实处。即使在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的教改项目中,真正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也并不多见。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现阶段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最佳选择,吉兆荣(2021)认为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将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优势互补,产生“1+1>2”的效果,理应受到足够重视。

二、《指南》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一)以《指南》为行动指针,以社会文化理论为理论支撑

教学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从本质上讲,学习活动是一种将知识内化的心理过程。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从社会开始(秦丽莉2017)。在二语习得领域,社会文化理论主要研究学习者使用二语调节思维和交际活动能力的条件和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南》的总体要求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涵高度契合。

1.《指南》与社会文化理论均强调语言的工具性

《指南》对大学英语及其后续课程关于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培养目标有非常详细的说明和要求。社会文化理论中的中介理论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以符号(语言等)中介个体(学生)和社会物质世界的关系(文秋芳 2012),语言成为构建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南》和中介理论都强调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物的工具性,是学习者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中介,也是调节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

据此类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也是个体与社会通过语言这一中介建构关系的过程,因而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性质、规律等原则性问题上,《指南》和社会文化理论有相近的认识论基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产生联系的对象性活动。

2.《指南》的育人要求与社会文化理论的调节功能殊途同归

《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材的选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何莲珍2020)。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不仅包括语言能力培养(工具性),还应彰显其价值导向作用(人文性)。社会文化理论的调节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包括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三个阶段,物体调节和他人调节是自我调节(学习者的最高境界)的必经阶段。无论是周围环境对学生语言学习“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还是他人(如师长等)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引导与形塑,抑或学生自身通过语言、行为等的自我调节,其最终目标均为塑造人,只不过途径不同罢了(其中,物体调节与他人调节属于“他塑”的范畴,自我调节则属于“自塑”的范畴)。作为物体调节的两种形式,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是学生进行成功的自我调节、实现语言知识内化的重要保证,对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指南》与社会文化理论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方法论角度看,《指南》要求通过遴选合格的教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调节”,是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产物。据此看来,两者依然有相似的方法论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思政在育人上愈发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材中不乏优秀的思政元素,如跨文化交际课,其内容本身就关涉丰富的母语文化和对象国文化。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与专业知识、语言能力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手段上做到与时俱进,以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等为载体,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践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价值引领的崇高使命。

(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解决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

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多媒体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在面临全新挑战的同时,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指南》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何莲珍2020)。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各有优劣,前者的优势在于可创设生动的实景,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更有利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大大提高语言教学的实际效果,其缺点在于受到时空的限制而难以有效拓展。而线上教学的突出优势恰恰在于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将教学活动无限延伸,完美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将网络教学与传统课程进行深度融合,所不同的是,网络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占比可能有所差别。这样一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宁强 2018)。不仅如此,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面对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迥异的学生,教师可以制订个性化的网上教学计划和进度,向他们提供与其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学习资料。个性化的网络教学令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便捷,最终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大、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等问题。

(三)重视形成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归根结底,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需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得以体现。这些评价指标必须兼具科学性、系统性、发展性、可量化性与前瞻性等特点,是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传统的大学英语及其后续课程采用终结性评价,主要以考试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然而,这种评价是静态的,弊端显而易见,很难涵盖漫长的教学全过程,其评价结果具有偶然性,也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近年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代替者,形成性评价日渐受到重视。形成性评价要求评价者对信息进行评价、分析和阐释,再反馈给教学双方用于调整教和学的过程(罗少茜、黄剑、马晓蕾2014)。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体系,聚焦评价对象社会实践活动(教和学)的全过程,更能体现终结性评价难以企及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中普遍开始采用形成性评价,使终结性评价中长期被忽略的“改进”和“提高”功能开始受到重视,这两大功能可有效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实施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查漏补缺,使其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形成性评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切实提高其学习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实施形成性评价需防范厚此薄彼的倾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各有优势,倡导形成性评价并不意味着彻底摒弃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后者依然有独特的功能,是对形成性评价的有效补充。只有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结语

自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07版)》以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展距今已近15年,为培养具备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合格人才作出了贡献。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现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只有如此,才能使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与时俱进,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心通识课程”。诚如前文所述,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大、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及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相关教改研究存在研究范式单一、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缺乏足够重视等问题。正是基于此,提出以《指南》为准绳,以社会文化理论为理论支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评价上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高效地完成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学习。

猜你喜欢

指南大学理论
“留白”是个大学问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大学求学的遗憾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