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道德经》中的得失观看当代人的自我价值探究

2022-02-27甄海娟

文化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当代人道德经老子

甄海娟

提到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必然榜上有名,称其为古代中国哲学的代表作品亦不为过,而老子本人也常常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哲学之父。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长河里,老子及其《道德经》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发展,甚至后世许多的哲学思想探讨都是建立在老子及其《道德经》所阐述和构建的哲学框架上展开的。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人民安居乐业,当代人在物质富足的前提下越来越关注思想的健康发展与心理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多优秀传统文化也被重新赋予了现代价值。《道德经》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浪潮下迸发出了新的现代魅力,老子的思想光辉对当代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老子的《道德经》当中,关于“得失”的内容与思考反复出现,各个不同的翻译版本当中虽有所差异,但从总体来看,老子《道德经》中的“得失观”被公认为“得到”与“失去”这两个内涵,而这两个内涵之间又存在着辩证关系,与老子的“阴阳”理论一样,需要进行比对学习和剖析。因此,本文在阐述的过程当中,会将其作为一对概念进行对比阐述,认为“得到”与“失去”之间本身存在着对立关系,但这种对立关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二者相互依存,也相互制衡、转化[1]。

一、老子《道德经》中的“得失观”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展现了老子庞大的哲学架构,他对于“得失”的看法从属于这个庞大的哲学架构之下,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具备辩证性,正如人们对于“福祸相依”的认知,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早有洞悉。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在这里所说的“福祸”正对应着“得失”。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一个人的福与祸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互对立存在,同时又存在转化的。如果人们将“福”看作是一种“得到”,那么所谓的“祸”也就对应着“失去”。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得到福气,享受幸福生活,被幸运眷顾的时候,不要忘了很可能有“灾祸”埋伏在侧,因此,在看待任何事情的时候,面对任何境遇的时候都不能简单地只看眼前,一味地沉溺于当下的喜怒哀乐之中。“福不双降,祸不单行”也是印证了福祸之间此消彼长的对立存在。而当人们过于沉溺于眼前所谓的“幸福、福气”之中时,往往就会过度乐观,从而忽略事物“祸”的存在。因此,人生的“得失”都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得到”,永远“有福”,更不可能永远“失去”,永远深陷“灾祸”。当人面临灾难,生活受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转机,而这种转机的出现,并不是老天赐予的,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放弃,努力解决问题带来的。因此,受到挫折,“失去”的时候,往往也是一种“得到”,因为只有错误和失败才能积累经验教训,而这些经验教训就是“得到”的一种体现,更是获得“福气”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老子《道德经》中阐述的“得失观”主要是关系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思想,没有永远的得到,更不会有永远的失去,得到的太多,贪婪之心愈来愈重,对“得到”的执念也就越深,这往往就是酿成“失去”的伏笔。相反,“失去”的时候,如果一味地只是沉溺于“失去”的痛苦之中,不去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更不想方设法改变现状,或有甚者任由其发展,就会越陷越深。而通过总结“失去”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就容易从“失去”中得到启发,从而找到扭转局势的可能,心态得到调整,整个人的气运也就跟着变了,未来也就会越来越好。“得到”与“失去”,正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此外,“得到”与“失去”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制衡关系。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在“得到”,更不可能永远在“失去”,“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有的时候付出与回报是对等的,“失去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当然,老子也认为,“得失”是无法人为预测的,就好像“道”的存在一样,天地之间自由定律和法则,万事万物皆有缘法,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妄自揣度,更不能强求。因此,人在面对境遇之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度慌张,更不能过于乐观。面对困境之时,必须要在心态上保持积极,“尽人事听天命”,不能完全忽略人为努力的价值。

二、老子《道德经》中的“得失观”对当代人的启示

老子《道德经》对当代人的启示包括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得失观”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每天为了生计而奔波,每天顶着巨大的压力生活,有的人甘之如饴,而有的人却满腹牢骚。造成这样的不同心境的原因在于个人对于“得失”的看法不同。有的人把“得到”看作是奋斗的目标,总是看到自己每天付出了怎样的辛劳,一心想着通过劳动和付出就一定能够得到回报。然而,不同的人对于这种回报的理解是不一定的,有的人眼中所谓的“得到”就是金钱、名誉、地位,他们认为这才是与辛苦等价的“得到”。这样的想法本身就存在偏激之处。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造成了追求的“得到”目的性的不同,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够得偿所愿的。因为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法则,这种法则称之为“道”,万事万物都要遵循“道”,这种规律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更不可能通过个人欲求来改变。老子认为“人之道”与“天之道”是相对的,“天之道”对应“平等”,也就是说虽然一个人努力了,但是在天道之下,社会应当是和谐的,是平等的,绝不会因为一个人不断地努力就给予他无穷无尽的“得到”,天道要维持这样的平衡,让社会安定,让人类和谐。自古以来“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但现代人总认为自己通过不断地努力就理所当然应当得到无穷无尽的财富和自由,其实自己的付出已经得到了回报,但人们总是认为还不够,还没有达到与自己付出对等的程度。这并不是奉劝世人不要去为了目标努力付出,而是告诉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既得利益,要全面的看待得失。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2]。在老子的哲学观当中,这是自然规律,然而人们总是一味地想要打破这样的规则,因此,当代的人之道变得扭曲,人们开始追求“损不足以奉有余。”试想一下,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无穷无尽的堆积,那么人类财富分配失去平衡,就会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将会变得难以调和。真到了那样的处境之下,任何人手中的财富都变得一文不值,因为社会已经失衡,开始变得动荡暴乱。因此,现代人追求利益的回报并没错,但是要学会放宽眼光看待“得到”,金钱、地位、名誉并不是唯一的奋斗目标,更不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得到了许多除此之外的东西,不要一味地局限于自己的追求,更不要过度贪婪,凡事要保持内在的平衡。

(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现代人的攀比心理很重,有的人认为自己同一个单位的同事,工作年限没有自己长,工作能力没有自己强,甚至连学历也与自己差一大截,但是却能够得到单位的重视,得到领导的认可,这是不公平的。因此,开始时时处处与之针锋相对,最后落得两败俱伤。有的人嫉妒颜值比自己高的人,有的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有钱,有的人厌恶比自己努力的人,有的人羡慕那些家庭幸福的人……总之,生活当中好像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场景都有与人一争高低的心态,比得过就沾沾自喜,比不过就垂头丧气,更有甚者还产生了怨怼和报复的心理。归根到底,这就是“比较之心”在作祟。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没有办法去比较的,比如:颜值、父母、家庭,这些大多数都是先天决定的,是人们无法改变的,其中也都存在着自然规律,没有必要时时处处都要与人争个高低。在老子的得失观当中指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认为一个人只要不争不抢,那么天下人都无法与之争抢。这就告诉人们,攀比的心理和嫉妒的、怨恨的心态,根源上都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凡事都能顺其自然,不强求不争夺,那么他人的好坏就不能影响自己的心境和喜怒,做好自己,你就能够得到你本该得到的。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依靠攀比来决出高下,更没有必要为了决出高下而去改变原本的规则。试想一下,如果为了颜值上超过别人,就抛弃本身的样貌去整容,最后很可能面目全非,悔之晚矣。如果为了比别人有钱就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很可能触犯法律的底线。如果为了获得更高的职位就失去德行,不择手段,就很可能弥足深陷,得不偿失。因此,选择放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自然能够平衡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周围的纷扰就再也无法影响你的心情和好恶。

(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总是凭借以获得社会经验和大众口中的价值观来形成这样的论调——认为“得到”就是好的,“失去”就是差的。而“得到”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凸显,人们把这种“得到”具象化到金钱、地位、爱情、事业、权利等等功利化的内容,殊不知,得到金钱需要付出努力,获得地位要承担责任,拥有爱情要懂得维护和珍惜,有了事业与权力更要感受压力,这些都是“得”与“失”对立存在的,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更没有人能够永远一帆风顺。老子的“得失观”将“福祸”与“得失”相对,认为福与祸永远都是共同存在并相互转化的,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往往过犹不及,乐极生悲。而这个“度”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在现代社会,这个“度”最低的底线是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一旦超过,就会走向另一个面。圣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世人少有圣人,很难做到这样的标准。那么至少要认识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道理,不要过度贪婪,不要过度纵欲,更不要不知足,总是患得患失也是不可取的。当每个人心中都把握好一个自己设定的“度”,不强求,不无度,遵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触碰法律的红线,用一个高于社会底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能够容易满足,容易保持平衡和谐。事实证明,不过分贪婪和无度的人,往往过得相对幸福。然而内心的满足与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得到”[3]。

(四)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对于现实生活当中许多时刻都不如意的人来说,人们很容易理解他们内心的不甘,也很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但是那些看似已经获得常人所寻求的金钱、地位、名誉、爱情的人为什么也总会有不幸福的呢?这种不幸福看似是他人给予的,但是归根结底与他本人的行为方式也有很大的关联。人们常常听到一些社会案件当中,某某因不满上司的压榨和侮辱,失手将其上司杀死。某某明星因私生活不检点而被封杀。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成功人士。他们已经获得了平常人正在追求的东西,但是仍然会“失去”。这说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精神生活的空虚开始被放大,许多时候人们之所以觉得社会复杂,就源自于不知如何在社会生活当中自处。对此,老子认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他告诉人们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对于人生百年来看,一时的得失有的时候并不能在时间长河里拥有一席之地,反而应当把眼光放长远,学会审时度势,学会暂时避让,学会谦卑行事。这是安身立命的巧妙计谋,更是长期发展的必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的时候,人为了长远的发展和目标打算,就必须暂时放下执念,用平常心来看待遭遇,用退让之心来看待矛盾,用同理心来理解他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许多冲动冒失的行为都需要后半生的自由和前途来买单,何况伤害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并不能得到内心的救赎,得不偿失。

三、当代人的自我价值如何实现

老子的“得失观”是一种朴素自然的思想,他的所思所想虽然以两千多年前的时代背景为基础,但在当下来看仍然对当代人具有极大的价值。“得到”与“失去”本身就是人生当中的常态,因此,当代人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持平常心和乐观的心态,有的时候越是心态平和,就越有可能创造奇迹。生活当中如果遇到当下难以解决的困境,那么一味地纠结和不断地盘桓可能并没有价值,不如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困境。对于人生百年而言,当下的困境可能只是短暂的一瞬,那么就坦然接受当下的“失去”,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段征程当中。也许当回过头再看当时的困境时,千帆过尽,曾经困扰你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早已烟消云散,许多愁绪也荡然无存了。因此,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境时,不如暂时放下,或许就能迎来转机。在人的成长当中,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在不同的选择下,人往往产生欲望和贪念,这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难以避免,但是老子的“得失观”告诉人们要懂得控制自己的贪念,懂得节制,懂得适可而止,因为过度的贪念会带来灾祸,过分的张扬自我也会成为许多祸事的发端。因此,人在社会生活当中一定要学会掌握生存的“度”,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更是平衡得失的关键。不过度贪婪,就不会无度索取;不过分渴望,就不会不择手段;拥有理想信念,就能够秉持自我追求。要知道凡事都要遵循法度,要在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之下去自由生活,而不是妄想打破“天道”随心所欲。如果不懂得克制自我,在有约束力的天空下生活,自由将变得一文不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的《道德经》告诫世人要遵循天道,得失之间蕴藏的智慧是要建立在平和的心态和对“度”的把握上的,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成功,然而成功的秘诀绝不在于只得到不失去,相反,老子将“失去”看得更重,一个人要懂得“失去”的价值,才能懂得正确审视“得到”。一个人学会如何“平衡得失”,成功就不会遥远了。

猜你喜欢

当代人道德经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