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征及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2022-02-27蔡向阳郑柏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蔡向阳,郑柏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征及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蔡向阳,郑柏松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德性、和谐性、包容性、多样性、传承性等特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对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具有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育人价值;思政教育;大学生

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全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育人价值,并充分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重要举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括起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积极作用的那部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积累并流传下来,对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都具有正能量价值、积极作用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总和;从狭义之上讲,指精神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共同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延续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共同发展的根脉和灵魂。其主要内容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精忠报国、孝老爱亲、扶危济困、敬业乐群、自强不息等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中华人文精神。本文是从狭义的视角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崇德性

崇尚道德、注重道德教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古代圣贤倡导“厚德载物、以德修身、德才兼备、以德报德、为政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思想道德理念。“精忠报国、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明礼知耻、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积累了诸多文化思想,囊括个人言行举止、家庭伦理和国家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一套以崇德尚贤,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是是培育人和教育人,提倡优良道德及高尚人格的优秀文化,也可称之为“德性文化”。

(二)和谐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合共生”的理念,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民族间国家间等各个领域的和谐统一。一是在自我的身心关系上,先人重视身心和谐,修身养性,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孔子强调“欲而不贪”,老子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中医治病的“阴阳平衡”等等都强调了自我身心和谐;二是人与人关系上,先人提倡仁爱互助、和睦相处,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如孔子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的“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等等; 三是人与自然关系上,先人主张“天人合一”思想。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等;四是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先人主张协和万邦,和谐共处。如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荀子倡导“四海一家”等等。因此,这种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特征。

(三)包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融合了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主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君子有容人之美” “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等思想。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在长期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不仅能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而且还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吸取精华,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呈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以极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丛林。

(四)多样性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一是地域不同而展现出的多样性。中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天南地北,习俗迥异,必然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发展,如长城以北的游牧文化,长城以南的农耕文化,其中长城以南又因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形成如秦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等富于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二是民族不同而表现的多样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民族的多元化造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56个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活力。三是从形态上呈现的多样性。如以引领世界的“四大发明”、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巧夺天工的建筑雕刻、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以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散文小说、绘画戏曲等为代表的思想文化……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五)传承性

在 5000 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经久不衰,传承至今,体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承性。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七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继承了上一代所留下的精华思想,同时又结合当代社会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转变等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哲学思想,使我国优秀传统思想历久弥新,代代相传。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的“营养液”

“爱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信仰的精神食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稳定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临患不忘国,忠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警句表达历代仁人志士忠诚爱国的拳拳赤子之心,而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等无数爱国志士成为激励后人精忠报国的典范,这些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营养液”。各高校应深度挖掘中华传优秀文化中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浓厚的报效祖国情怀,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做坚定的爱国者。

(二)中华优统传统文化是锤炼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教化,修身立德,以德育人,崇贤尚德。例如,古人重视“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德。孔子曾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人推崇“恪守良知,俯仰无愧”的诚信之德。孔子提出“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经典表述,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程颐提出“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古人推崇“百善孝先,兄友弟恭”的孝悌之义。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留下董奉的“杏林春暖”、季布的“一诺千金”、闵子骞的“芦衣顺母”、程门立雪、孔融让梨等千古道德佳话,这些典型事迹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和学习。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元素,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塑造提供了丰厚的的精神营养,为培养青年大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发大学生励志奋斗的“催化剂”。

中华民族是一个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志当存高远”“百学须先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千古名言名句都是中华民族上下求索和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此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卧薪尝胆、愚公移山、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等经典故事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逆境中拼搏发奋,凭借着这种不屈不挠、坚定不移、自强不息的勇气和执着精神,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生生不息,创造出灿烂辉煌、举世瞩目的优秀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形成有益于自身成长的正确的人生观。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奠基石”。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纵观世界4大文明古国,只有我们中华文明硕果仅存,延续至今。从发展历程来看,“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灿烂辉煌,历经5000多年没有中断,靠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积累沉淀、传承延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从内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例如流芳百世的史书典籍、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格调高雅的艺术作品、经典著世的思想精华等都中华民族生存治世的智慧结晶,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神韵和气度,增添了国人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包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想价值体系,将其富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以身为华夏子孙而骄傲和自豪,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中,培育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抵制西方不良文化侵蚀的“防火墙”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的渗透,西方一些糟粕文化,如以金钱和财富作为主要尺度的拜金主义,以追求个人幸福为最终目标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吃喝玩乐当作生活意义的享乐主义;吸毒、犯罪、卖淫和“性解放”等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这些糟粕文化对涉世不深的当代大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故各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准确地向大学生阐释其精髓,帮助他们了解、认同、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吮吸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实践中传承下来的丰厚文化养分,引导当代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不盲目崇拜和信奉西方文化,对那些充满负能量的文化拒之于国门之外,旗帜鲜明地抵制西方糟粕文化的侵蚀,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传播者、继承者。

[1]吴霙斐.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改革与开放,2021(12): 64-66.

[2]李璐璐,何桂美.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4):85-86.

[3]陈模.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职教通讯,2019(4):73-74.

G40-055

A

1672-1047(2022)06-0073-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6.19

2022-11-01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GB163)。

蔡向阳,女,湖北英山人,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

[责任编辑:何玲霞]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