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饮膳文化的五大观念

2022-02-27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东坡苏东坡

张 彬

东坡饮膳文化的五大观念

张 彬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州 438002)

为了学习和弘扬东坡文化,尤其是东坡美食文化,研读东坡有关仁爱、爱民、爱农、饮膳、厨艺方面的诗词文赋,研发东坡饮膳。领会东坡五大饮膳观念及其悯农“三爱”“国以民为本”和“民不饥寒为上瑞”的良好心愿,对东坡美食深入研究,已研发出多种东坡特色美食。东坡美食并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寻常食材,用心制作,便成就独特而深受百姓喜爱的食物。今天我们享用的是东坡美食,传承的是东坡精神和情怀。

东坡饮膳;文化内涵;人情观念;民生大计

烹饪不是单一的学问,而是动、植、生、化、矿、医、农、水产、畜牧、园艺、营养、卫生、轻工、商贸、文学、工艺美术的综合学科。自古以来上上下下无不考究、推重;从家厨到御膳,从民筵到国宴无不悉心为之。大文豪苏东坡颇重此道,同时追求烹饪美食时所赋予的美好、温馨的情感价值。此为苏东坡寄予希望所在,也是今人努力实践之愿。笔者试对东坡饮膳文化作简要概述。

一、民本观念

苏东坡饮膳观念本于他的民本、民生、三农、美味、养生五大观念。其民本观念是从儒家亚圣孟子的国家、国本升华而来。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常说),皆曰天下(世界)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但苏东坡比孟子讲得更具体、周全。他在二十五岁应制科考试策问时献《进策》二十五篇,其中提出“民者,天下之本”的观点。后为皇帝起草诏书,书写政论文章及其著述一再强调“民为国本”,朝廷与官吏都须注重民事、民艰、民瘼,民之饥寒等问题。如说“以天为心,以民为师”(《仁宗皇帝御书公布并叙》);“惟适厥中,以民为本(意谓朝廷施政只有适度、中正才是以百姓为根本)”(《谢卿才陕西转运使》);“师保万民……益修吏职”(《徐州谢执政奖前启》);“视国为家,忠臣可以忘老;视民如子,君子可以忘劳”(《赐观文殿学士正议大夫知河南府》);“视其民如一家……毋(不要)或鄙夷其民”(《祥符知县李之纪可广西提刑》);“民心所欲,天必从之”(《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为政有方……以慰民望(满足百姓的心愿)”(《张赴再任乾宁军》)等要论一一发自他的肺腑[1]。东坡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万众之家,家之本又在温饱无虑,国民富强。他基于这种天心愿望,毕生无论什么处境都以爱国激情、仁爱心灵、清廉节操、旷达胸怀、豪迈气概、乐观态度践行国事、民事、家事、身事、文事,从而创造出恢弘文史、教诲万代的功业。他赤诚至爱在国民,以国为家天地心的思想情怀昭显万世。

二、民生观念

苏东坡的民生观念出自他的全心爱民情怀。他真心爱民,保民之利,求民之瘼,勤恤民隐,与民同欢同乐的心态自幼养成,无论在朝在野、在官、遭贬,始终如一。他秉承儒家“泛爱众而亲仁”,释家“普渡众生”,道家天地万物“和合而生”的宗旨坚行不怠。他说:“不妨(碍)农时,不夺民利,不尽(索取)民力(民之人、财、物)”(《东坡书传•无逸》);“军政虽简,民事为重,监(守)郡(地方)之职,专在养民(休养民之生息)”(《鞠承之可秦川通判》);“凡民之行(要务),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论语说•子路篇》);“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我愿天公怜赤子(善良百姓),莫生尤物(珍贵之物)为疮痏(瘢痕)。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荔枝叹》);“伫立望原野(雪封之地),悲歌为黎元(百姓)”(《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兴利以富民,不如省事(少行劳役)而民自富;广求(广索民财)以丰国,不如节用而国自丰”(致《李之纯户部侍郎》);“圣人以民心为存亡,一失其心,无动而非怨(不抱怨的)者。赏,财谓之私(徇私);罚,则谓之虐(虐待);作,德(性)则谓之伪(虚伪);不作,则谓之漫(轻视)。令出而不信,无事而致谤,皆王之咎(过失)”(《东坡书传•君牙<人名>》)。这些言论对于君主、官吏都有教益。

苏东坡仁爱、爱人,遵循孔子的道德标准,恪守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要义,以此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平。仁爱的内涵东坡融之于性,铭之于心,付之于行,见之于黄州前后作品与行动。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亦一如既往地助人、爱人。

他指出,无论做官、做人,若私心不去,贪念不止,不施仁爱之事,势必招致大祸。因说“贪得而不戒,故始于小过,终于大咎”(《东坡易传•噬嗑卦》)。他还教人行仁爱、走正道才是保家人、保平安之懿行。

三、三农观念

苏东坡仁爱、爱人,尤其爱农人,同爱农乡、农事。他在做长官时平易谦和地说:“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苏轼诗集《庆源宣义玉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掾》);某年逢天旱,他内心十分不安:“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立秋日祷雨》);秋收时连雨不断,他又痛心疾首:“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吴中田妇叹》)。

谪居黄州之时,苏公披蓑衣,穿芒鞋,荷银锄,从农教,结农友,顺农时,守农规,食农饭,作农夫,充牛医,躬耕东坡、黄泥坂,谦恭平易与农家为伍,虔心投入与农人同生息、共甘苦。他到黄州之前,就依照儒家仁政爱民的清官标准和传统的“农本”思想,竭力为地方赈灾、治水、保农耕,请免农家赋税。其间,歌农诗词有《鸦种麦行》《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吴锡道中赋水车》与《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等代表作。悯农“三爱”情怀尤以《浣溪沙》词五首表现得最为集中、强烈[2]。

宋神宗元丰元年初夏,刚任徐州太守的苏公在州治东路徐门石潭谢(祈)雨往返途中写了五首《浣溪沙》词,抒发深厚的农情。五首词之中心点虽各有侧重,但都着眼于“人”字,放眼于“美”字,落脚于“爱”字。词之最后以“何时收拾藕耕身”“使君原是此中人”的表白而终曲。他说使君原本出自农乡,意愿回归农乡,真心热爱农乡,此时更是眷恋农乡,认定农乡绝胜官场,强烈地表现出以下三爱。

(一)爱农人。第二首侧重于至诚、淳朴、敦厚、勤劳之农人。上片:“旋抹染红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是说村姑村妇听到睿智高才、诗文卓绝、仁和清正、廉洁爱民、百年难遇之明官、能官、好官即将路过村道的新闻,都不约而同地更换仅有的靓装,等待观睹新任太守之丰采。婆媳、姑嫂匆匆出户,情急之下,踩破绛色罗裙亦在所不惜。下片:“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言收麦子后,适逢天降甘霖,夏种秋收亦必有望。乡民为感谢上苍,依俗备好酒肴祭品,扶老携幼至土地、社神庙前举行赛神活动。

词中将农夫、农妇、老翁、幼童等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纯真可敬,善良可爱。作者钟爱农人之心温暖于词之字里行间。

(二)爱农乡。第一首上片:“日照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主写郡守同乡贤父老一道求得雨过天晴之后,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果木、花草、禾苗、羽族、鳞族与乡民共享雨后温馨状态。黄毛稚童、白发老人听到“谢雨”的鼓乐声纷纷涌出家门,引项注目观望。词中所涉的自然风光、风物与人事风情融为一体。下片:“麋鹿逢人虽未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意谓“谢雨”鼓乐声让沉寂宁静的石潭所在地的气氛活跃起来。生性胆怯、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听到鼓乐声,惊慌地奔向深林;颇通人性、喜爱热闹的猿猴则毫无顾忌地凑近人群,意欲分享祭神剩余果品。那些参与“谢雨”及临场围观的乡民乘兴而归,将所见的新鲜事儿告诉采桑姑妇。

第五首上片回应开篇之“雨”字,主言清新、和谐、洁净、无尘的农乡环境——“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下片紧贴前词之“日”字,以“日暖、光媚、桑青、麻秀、草荣、风香”的地物写农乡的勃勃生机——“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表达使君热爱农乡的殷殷情感。

(三)爱农事。第三首:“麻叶层层茴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洗肠。问言豆叶几时黄?”上片描写夏日雨过天晴之时,繁茂舒展的青麻叶片青光闪闪。家家户户忙着煮茧缫丝,散发出特有的香气弥漫整个村庄。操作娴熟的绞丝姑娘眼见麻秀蚕丰,喜吐柔声娇语,传到藩篱墙外。乐融融的气氛好不教人身临其境。下片说,作者在村外见到一位白发老农花眼迷糊地审视青嫩饱满之麦穗,兴奋地一刁刁将它捋下来,准备捣碎成粉、炒干作一家之食。他心里还询问下一季菽豆几时成熟。

全词描述农事虽忙而不失于欢乐,耕作收获虽紧迫而有情趣,农家生活虽艰难而有希望。

第四首既侧重于初夏风物、农事,又表述好官与农人的亲和关系。上片词曰:“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思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言,在蚕茧下架之时,正值枣花飘香之日。风吹枣花发出“簌簌”的轻声,纷纷落到行人衣巾上。村里各户的缫车声响相继,一片忙碌、火热气氛展现出丰收景象。村头有位衣着褴褛的菜农站在大柳荫下叫卖黄瓜。一幅农乡、农人、农画图生气盎然。下片写使君在“谢雨”回归途中,因日烈气蒸,感到身乏口渴时,但见道旁人家柴门关闭,便下马缓步近房前,亲自叩门,彬彬有礼地用试探语气向户主讨茶喝。其“敲门试问”四字十分传情、传神地刻画出这位地方高官平易、亲和、谦恭、仁爱的感人形象。

上述五首词表意、写景、抒情层次分明、井然有序;语言朴素、清新、贴切;遣词准确、传神、有味;描绘简洁、生动、感人。

四、美味观念

什么是最纯正、最美好的食物,没有统一不变的标准,盖因人、因事、因时、因情况、因地域而有所不同。譬如,穷人与富人;长食山珍海味与家蔬野菜的人;心情好与心情不好的人;饱腹无间与饥饿难当的人;北方人与南方人;山区人与水乡人;正常人与疾病人;喜食酸甜味与喜食咸辣味的人之味觉就有差别。《庄子•齐物论》有言:“人吃肉类,麋鹿吃草,蜈蚣吃小蛇,猫头鹰喜吃田鼠”,到底哪种动物的口味是纯正的标准呢?不好回答。故而,东坡说:“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和陶西田获早稻》)。他认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出于自己艰辛的劳动。自己种的米粮、蔬果,获得丰收,既甜于口,又甜于心。他躬耕黄州的《东坡八首》,有曰:“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让牛啃食长得过快过盛的麦苗)。’再拜谢苦言(良言),得饱不敢忘”;“我穷交旧绝,三子(指潘大临、郭兴宗、古耕道)独见存。”以上诗句表现了苦耕、期待、乐收、谢农、谢友,饱尝自食其果的深情,体现了“美好出艰难”的真意[3]。

对于各种人的口味,他说:“水陆之味,贫不能致……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菜根赋》);“尝食刍豢(指牛羊、猪狗肉)者难食菜,尝衣锦(绸缎)难衣布……”(《凤鸣驿记》);“菜羹菽黍(豆类、小米)差(等到)饥而食,其味与八珍(龙肝、凤髓、豹胎、鲤尾、熊掌等富贵人常食之品)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牛羊猪狗肉摆满桌子),惟恐其不持去也(赶快拿去)。美恶在我,何与干物(与外物不相干)《答毕仲举》二首”“莫将南海金齑(jī)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过子〈东坡长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

苏东坡对何为美食的至理名言还有:自然生成的珍奇食物,虽然不及良厨烹制的佳肴可口,但有味道外之美味道(如诗词味、禅学味、人生情感味等)。其曰:“天然之珍,虽不甘五味(即甜、酸、咸、苦、辛),而有味外之美”(《与徐十二》一首)。将一件事情做到完美无缺,其他事情都能做好。将恬淡无味当作有味,那所有的滋味都在其中。其曰:“事无事之事,百事治兮。味无味之味,五味备矣”(《药诵》)。

苏东坡说,像明月一样光亮的珍珠,不能做棉袄;能在夜里发光的璧玉,不能当膳食。牛羊肉饱我口腹,而我不因其产生灵感;布帛暖我身躯,而我不能因其得到欢娱。惟有浊醪(低等酒)让我行游于万物之外(不想世俗之事)……浊醪岂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可以领略天道、人道的丰富内蕴。其言:“今夫明月之珍,不可襦。夜光之璧,不可餔(bǔ ,糊状食物)。刍豢饱我而不我觉。布衣袄我而不我娱……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浊醪有妙理赋·神圣功用无捷于酒》)。还说,酒不嫌浑浊,人当应纯粹。饮后醉卧无忧无虑,深信浊醪神功之妙理。其在无声无息中浑身兴味盎然,从而感觉到酒味入内,不知不觉中像是悟得天地、人生的大道……其言:“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凝神。浑然盎以无声,始从味入,杳冥冥其似道……(同上)。”

从以上引文中可见东坡的饮膳不只是疗饥饿、享口福,而是参透自然、人文、人生、做人、处事至和至善,无私无“我”的道理。这便是东坡饮膳文化的深意。

五、养生观念

苏东坡养生观念表现在心态平和、与人为善、知足常乐、食宿规律、饮膳规则、安顺五脏、医食同源、药疗不如食疗和对食材产地、季节、性能、功用与身体构件的相应损益上。其要点是心态、学问、学识养生。他回给友人张鹗的书信写道:“张君持此纸求仆(我)书,且欲发药,君当以何品?吾闻《战国<齐策>》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逍闲)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稳步行走)以当车,四曰晚食(饿了才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菜)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4]

他的用膳原则与养生良方为:“东坡先生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杯酒)一肉,有尊(贵)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请)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那三样)者,乃止(便不赴约)。一曰安分(所享待遇知足无他求)以养福,二曰宽胃(胸怀度量大)以养气(浩然之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记三养》)。

他诚告人们日常养生方法为:“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调整入静),使如木偶……”(《养生说》)

他告诫人们,人的不正行走方式,无节制的色欲、食欲会影响身心健康。“出舆入辇(全靠车辆),命曰‘蹶瘘之机(导致瘫痪之兆)’;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寒热病因)’;皓齿蛾眉(美女),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肥肉浓酒),命曰‘腐胀之药’。此三十二字,吾当书之门窗、几席、缙绅(束腰大带)、盘盂。使起坐见之,寝食念之<时刻告诫自己>”(《书四戒》)。因此,他得出结论:“淡于嗜好,行之有常(长久坚持),此其所得也……”(《与刘贡父七首之三》)

苏东坡学富五车,读遍经、史、子、集,从《周礼》所列的草、木、虫、石、谷的“五药”“调味五禁”“偏嗜八戒”“饮食保净”“季节进补”之说到《黄帝内经》《淮南王氏经》《大官食方》《四时食利》《安平食学》《韦巨源食草》等食关五脏、医食同源、饮膳食补专著一一研究颇深。他明了鲫主虚羸调中,益五脏;鲍益精健身,明目磨障;鲈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鲭治脚气、湿痹、益气力;鲤温补,去癖气块;鳊调胃利五脏,去胃风:鲥补虚劳,鮰下膀胱水,石首鱼消食理肠胃。若以上诸物配豆蔻、黄耆、枸杞、川芎、黄精、百合、荸荠、萝卜、菘芥等药、蔬菜更是补益非浅。他细写石芝、黄精、黄耆、人参、地黄、枸杞、甘菊、竹笋、菘芥、萝卜、蔓菁、荠菜、蜂蜜、茶酒、泉水的功用,无一不合药理医道。谈病之所在和治疗法,他说:“齿痛,风热在骨耳。轼近若此,服地黄丸,似有效。地黄、地骨皮、枳壳、菊花,试服一帖;又将天麻煎,必五味两者一丸,啮(侵蚀)定在痛齿上,亦颇能已甚痛(必能治好疼痛)……(《治齿痛方》);治痢腹痛,用生姜切如粟米大,杂茶相对煮,并滓(渣子)食之,实有奇效”(《治痢腹痛法》)。“足疾惟葳灵仙(植物名),牛膝一味为末,空心服,必效之药也”(《与袁彦方一首》)。如此等等,莫不符合医道。

苏东坡对《黄帝内经》所载的“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五色”“五宜”多用诗文形式表达,合理发挥取用。本文摘取《黄帝内经》一段以证东坡饮膳文化的科学性。

黄帝说:谷物的五味,可以说来听听吗?伯高说:请让我详尽地说一说。五谷:粳米味甘,芝麻味酸,大豆咸,小麦味苦,黍子味辛。五果:大枣味甘,李子味酸,板栗味咸,杏子味苦,桃子味辛。五畜:牛肉味甘,狗肉味酸,猪肉味咸,羊肉味苦,鸡肉味辛。五菜:葵菜味甘,韭菜味酸,豆叶味咸,薤白味苦,葱子味辛。五色:疾病反应在面部的五种色泽,黄色宜食用甘味,青色宜食用酸味,黑色宜食用咸味,赤色宜食用苦味,白色宜食用辛味。所有这五种病色,各有其适宜的味道[5]。

六、结语

综上,世界文化名人苏东坡民本、民生、三农、美味、养生观念既传承、深化了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至圣先贤的自然、天人、仁爱、仁政、民生、家国观及其天下大同梦想,又对当今、后世有极大的学习、启发及研发意义。

黄州为中华传统文化名城,东坡文化的策源地。近30年来,黄冈有识之士为研发鄂东历史文化和东坡文化作出较大贡献,成果斐然。“中国书法城”“中华诗词之市”“中国东坡文化之乡”“中国东坡美食文化之乡”等桂冠相继花落黄冈。2010年后,笔者同胡友志等中国烹饪大师一道研发东坡特色美食,取用黄冈地标原料,已成功研制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东坡三白等30余品,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对黄州旅游业也会起到味觉招徕的作用。

[1]谈祖应.苏子语典[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2]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 武汉出版社,1996.

[3]余彦文.小秋集(二)[M].香港文艺出版社,2013.

[4]苏轼.东坡志林/仇池笔记[M].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3.

[5]元阳真人.黄帝内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T3971.2

A

1672-1047(2022)06-0005-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6.02

2022-11-01

张 彬,男,重庆人,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总工会常务委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饼第三代传人,黄冈市东坡美食文化研发大师。研究方向:东坡美食。

[责任编辑:钟思琪,郭杏芳]

猜你喜欢

东坡苏东坡
东坡与小妹
东坡砚、刀币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苏东坡·定风波》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