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2-02-27姜桂萍王大勇李大威吴雪萍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目标运动

姜桂萍,王大勇,李大威,吴雪萍

(1.哈尔滨学院 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上海 200438)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设置、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并提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更加明确:“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应当灵活多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体育系列课程。《纲要》与《条例》均为理论课教学改革方向与方法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新时代体育理论课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体育科学素养的培育、运动技能的形成,更秉承着体育精神的高度凝练与传承,渗透着意志品质教育,健全人格培养,道德审美、价值塑造、生态文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的智育与德育功能。可见,体育理论课凭借其独特的体育学科优势特征以及全面育人规律,成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是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2]体育理论课对于唤醒大学生主动锻炼的自觉性,指导学生科学运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3]但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理念陈旧、地位边缘化,教学效果达不到《纲要》的目标。[4]可见,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教师除了热爱教学外,还要具有主动改革的自省与自觉,深刻认识到教学学术的本质。

教学是复杂的学术活动,其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也有扩展知识、衍生新知识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作者近几年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改革,逐渐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前提下,探寻“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体育理论课教学效果,与同行们探究优化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1.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综合发挥线上学习的便利性、个性化与线下学习的互动性、深度性特点,通过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混合,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拓宽学生的认知,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5]

2.研究导向型教学

教学是复杂的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是进行学术性反思的过程,既要有研究,又要有表达。研究导向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某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成发展学生投入度、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的目标。该教学理念认为“参与研究”是最佳的受教育途径,并将研究视为启发学习者的过程。可见,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深刻地诠释了教学的学术本质,而用学术的规范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及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体育理论课基于“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高层级的教学是需要精心设计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维度对体育理论课进行重构,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通过系统规划、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的具有魅力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的科学魅力、艺术魅力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创造充满活力、内聚力、吸引力和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教师自身的价值。要充分激发学生知识建构、人格塑造及心性灵魂等方面朝着更完善的方向转变。在体育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具体改革如下:

1.设置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预计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效果,也是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资源选择和教学评价等的依据。教学目标对应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航向标,因此,目标设计要明确、清晰,适合学生,且具有可操作性,改变原来目标中较为模糊的“了解、熟悉、掌握”等语句的描述。要想设计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一,教师要抓住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体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需求为中心(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及专业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培养具有专业基础扎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具有家国情怀的体育人。第二,基于背景分析和内容分析基础上设置教学目标,要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大纲、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基础上,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设置每一教学节段目标。第三,要基于真实情境或者接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具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在问题设计背后,教师要对“本课程目的是什么,追求什么,这个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和专业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环环相扣,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设计出可操作且有价值的教学目标。第四,要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从认知、能力和情感等目标重新设计体育理论课课程目标,才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如以《运动解剖学》课程中“脊柱”这一节段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运动解剖学》是哈尔滨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其文化功底薄弱,但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人体结构具有基本的认知。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骨、关节、骨骼肌等基础知识,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无论结构及功能都极为重要,且为人体核心肌群所在部位,学生日常核心肌群训练对脊柱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学生对此部分学习充满期待。但该专业学生喜欢应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结合教学大纲、教材等设置本节段教学目标:第一,认知目标:学生在学习脊柱的结构基础上,深刻理解脊柱的中轴作用和重要性、常见的脊柱问题,深刻理解纠正不良姿势对脊柱的重要性;第二,能力目标:学生能准确说出脊柱的骨性结构和四个生理弯曲;能从运动解剖学视角出发科学管理脊柱,纠正不良姿势;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脊柱的兴趣,将所学的解剖学原理应用到姿势纠正、体态纠正的实践,解决有关脊柱的现实问题。从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核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锻造专业内核,树立专业自信,未来用自己的专业为他人和社会做更有意义的服务理念。该教学目标既有通识目标(第三)又有专业目标(第一和第二),且潜移默化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目标明确、具体,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2.重构科学适宜的教学内容

重构教学内容即根据学生需求、技术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教师的专业程度和研究积淀、教师对教学大纲理解的深度与广度等,基于教材的逻辑脉络和我校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要求和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关联、存疑、兼顾、原创、剔除和增加,以设计适宜我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需求的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5]在重构教学内容时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教学内容要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基于教材就是要遵循教材的逻辑体系和核心内容,高于教材就是与教材的核心内容相关、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与学生个人需求、学习需求及未来发展需求相关。第二,教学内容要适宜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就是要与学生个人需求、就业岗位需求和体育专业核心能力以及学生未来发展潜力包括创新创业等能力相关;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就是引入或拓展与课程紧密相连的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教材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造、优化或剔除。第三,教学内容要基于大纲的课程目标,并与教师的相关研究进行关联。教学大纲是重构教学内容的约束边界,为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课程目标遵循的依据;教师的相关研究是反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大学教师区别于基础教育教师的重要区别和价值。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科研成就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适度纳入教学内容,将这些自己更熟悉、更前言的内容分享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创新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研究基于“研究导向型”教育理念,即基于时代特征、时事热点、社会问题和国际化视野的角度创设以“实际问题(或项目)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习体验、交互式学习”,教师作为设计者、引领者和导师的角色启迪学生的好奇心以释放其学习的动力和潜力,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行为的发生埋下种子,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即通过学习,让人变得更智慧,怀着创新和批判精神去追求自身的价值,并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本教学改革在《运动解剖学》《运动康复保健》《体适能》以及《体育保健学》课程中均本着“研究导向型”教育理念下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第一,通过学习通建立了丰富的线上课程平台,包括课程介绍、教案、PPT、视频、动画、自主学习任务清单、试题库、资料库及其他辅助性资源。丰富的线上资源是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的依据,也是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的拓展资源。第二,以BOPPPS+对分课堂的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BOPPPS教学结构包括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后测和总结6个模块。“对分课堂”包括精讲、独思、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四个部分。将对分课堂形式嵌入到BOPPPS中的“参与”环节,充分发挥BOPPPS严谨的逻辑结构和层层深入,吸引学生的参与度特点,在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中进行互动的参与式学习;发挥对分课堂教与学的高效率优势,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强化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互相启发与共同进步。这两种策略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提供了高效、简洁、清晰的设计思路,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全方位和深度参与以及及时反馈、反思交流的闭环创新教学模式,为体育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三,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元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活动及结果给予价值判断,包括对教学全过程全因素(如学生、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的评价,但主要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估。本文只讨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主动学习,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及认知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度如何。具体包括过程性评价占50%,包括课堂参与度占5%,课程报告占15%,作业占10%,线上学习任务占5%,学习通章节学习及主题讨论等占10%,出勤占5%;结果性评价占50%,主要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式可以是开闭卷考试、可以是项目成果汇报,也可以是综合技能考核等。评价方式也由原来只是教师评价改为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混合多元的方式。

三、“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体育理论课中的应用

以2016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方向专选班(24名学生)的《运动康复保健(四)》课程教学实施策略为例,节选“糖尿病案例研究及运动处方制定”,具体如下:

1.教师基于“问题导向”布置学习任务

第一,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任务布置。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上课前2-3天内布置)——请同学们根据线上资源自主学习糖尿病概括(包括糖尿病流行情况、糖尿病诊断标准)、病理生理学(分类和并发症)、临床注意事项(症状和体征、病史和体格检查、诊断测试、运动测试及治疗)的具体内容(约需30分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疑惑,摘记要点并留下疑问在课堂讨论。第二,教师通过微信收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杂症”问题。第三,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疑难杂症”问题进行精讲,主要通过BOPPPS+对分课堂教学策略实施,解决学生困惑。第四,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后,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实际调研小组的家人或学校周围居民糖尿病案例,运用本课程前期所学的“常规的面谈”进行实际调研,并根据糖尿病患者实际制定可行的运动处方。

2.学生阶段性成果汇报及学习过程

第一次汇报的目标是评估采集到的案例是否符合标准。(1)出现的现实问题:有的小组在调研前列出调研提纲,有的没列出。小组内亲朋有糖尿病史的人:信息采集较顺利,除了人口统计学信息外,运动史、用药史、血糖数值(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并发症情况及最近一次体检报告及其他慢性病等重要信息有不同程度遗漏。在对学苑嘉园小区、西沟街附近居民进行随机调研过程中遇到沟通问题、配合问题,致使信息采集不完整等情况。(2)学生反馈:事前想好或列好的调研提纲在实际调研过程中还会出现遗漏、甚至有些人不配合或配合不够,采集不到更全面的有用信息等。(3)课程设计理念:实际调研是“求真”、掌握第一手资料的过程,也是做好各项工作必备的基本功。实际情况远比书本上讲的复杂且多变,面对不同的调研对象及庞杂的信息如何进行科学规范的记录、筛选尤为重要。锻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当出现上述问题以组间互助的策略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探讨其可行性;同时教师适时引导提示学生在向陌生市民进行调研时,首先说明身份并说出调研目的(主要从双赢角度出发:学生方面——调研任务;市民——通过免费专业评估,制定运动处方建议)及所有信息保密;其次,掌握前面学习的“常规的面谈”话术流程,通过真诚、有温度的关怀视角出发提供咨询和帮助,获得信任后调研需要的信息,并记录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补充信息及反馈运动处方。(5)学生反馈:通过组内反思、组间讨论及教师引导,学生调研流程更清晰,调研目标明确,且有较好的保密意识,语言通过反复讨论练习更亲切,为进一步调研或完善信息树立了信心。

第二次汇报的目标是采集到较规范的糖尿病案例并进行分享交流。(1)出现的问题:还存在部分案例关键点遗漏情况。(2)解决方法:组间评出较好的案例,经过教师全面审核后评选较佳的案例,然后通过组间评估其他有遗漏信息组的案例,并提出解决办法,教师旁听,如果有遗漏,教师补充。(3)学生反馈:经过反复实践,采集到合格的案例(此过程不同组实施次数不同)。(4)课程设计理念:对实际问题经过小组内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性;通过组间互助,使同学真正进行了交互式同伴学习体验,教师的适时辅助引导,把握方向,使学生在快乐、轻松过程中解决问题。(5)教师引导:看似很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找到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任何一个合格案例的调研都需要精心、细心、耐心的进行,引导学生精益求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维,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第三次汇报的目标是根据各个组调研的糖尿病实际案例制定可行的运动处方并进行成果汇报。(1)出现的问题:运动处方设计的六个方面(运动目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在提高心肺功能、肌肉适能、柔韧适能、体重管理等方面缺乏个性化指导。(2)解决方法:组间讨论后,教师做总结,并引领综合运用“健康体适能”和“运动处方制定及应用”部分内容,做全面、个性化运动处方方案设计。(3)课程设计理念:锻炼学生从现实问题出发、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辨证论治拓展了他们的批判精神和科学的思辨能力。

第四次汇报的目标是糖尿病患者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制定(具体见该课程学习通:糖尿病运动处方资料)。(1)学生反馈:经过多次调研、修改和讨论最终制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糖尿病运动处方,体验到成就感,同时,感触某一疾病运动处方制定的过程的艰辛,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现在不能解决的疑惑。(2)课程设计理念:通过糖尿病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让学生切身体验该过程的严谨、规范以及运动处方制定过程的艰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高血压、心血管等慢性病运动处方;引导学生尊重前辈的研究成果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不断学习、探索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解决困惑的求知欲,为未来深度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最后,将制定的个性化运动处方落实到患者的实际锻炼中,在实践中检验其可行性,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课程设计理念:通过落地,检验其可行性,在实践中不断修缮,努力使运动康复方案更合理、更科学,引领学生终身学习。尽管这一案例花费学生课后调研时间较多,该案例思路符合体育学生喜欢在实践中边做边学、边启发边成长的特点。这一逻辑思路对于后期其他慢性疾病的运动康复提供了经典的解决思路,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且可以越做越好。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在写心得体会时,刘鑫同学写道:“……在老师智慧课堂改革下,从开始学习的运动体适能以及现在学习的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课程,真的感觉是潜移默化的改变,老师,您还很认真的学习新智慧课堂的那个电脑,真的感觉是与时俱进,……学到了挺多东西,都能用在实践上,学会了辩证的看问题,……我希望可以将自己制定的糖尿病运动处方用在家人身上,并能对他的身体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您教会的不只是一个学生,也许是一个家庭。周三那节课,听了王艺,马福霞和苏航他们说的,其实这也不是课程本身了,而是您对学生的另一个了解,……对于以后要时刻保持着好奇心,自己要解决问题,并探索延伸自己发散思维,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其他学生的体悟详见学习通课程平台。看到24名学生认真写着收获和感悟,作为教师倍感欣慰,也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节课是教学质量,两节课是专业水平,三节课是生命价值。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原生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这样就不会使我们的同一课程的教学千篇一律,每位教师的课程都具有教师个人教学魅力和不同情感温度的交互学习活动。

四、结语

大学的生命和活力要靠教育质量来彰显,而教育质量最终要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本教学改革基于我校作为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以及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情实际,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转变观念,在“研究导向型”教育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通过BOPPPS与对分课堂融合的教学策略启迪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体育理论课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因此,通过设置真实问题的任务驱动,在“研究—学习—再研究—再学习”的循环过程中逐步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让学生从知识的理解走向建构。教师精准服务每一位学生学习成长需求,用有温度、有情感的人格魅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让教师从教书走向设计,让教育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走向问题与现象。在此过程中,对教学改革进行深入分析,识微知著,探索该模式在优化体育理论课教学效果及其应用路径,以及相关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改革同行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理论课目标运动
不正经运动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