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如何助力高质量教育生态的重构与创新
——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思考

2022-02-27邵子轩洪立元肖杨雨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陶行知双减发展

邵子轩,洪立元,肖杨雨

(上海商学院,上海 200235)

一、教育生态问题概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这预示着在党中央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下要逐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地位,重构教育生态圈中常规化的“内卷”生态,营造全新焕发生机的新教育生态。

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三个特征:(1)学生的思维定性固化,学科知识硬化为标准化答案的载体,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能力雪藏于分数中,未能充分发掘培养;(2)学校充当流水线工厂,多数学生化身为“试题机器”,呈现出“低/高分—低能”趋势,忽略了自然人培养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没有均衡发展,综合素质平均水平较低;(3)主流的应试教育与分流教育过度强调选拔功能,忽视了引导学生找寻自我、认识自我,过度看重成绩使得考试成为隐性“肿瘤”进而毒害学生的心理。

综合我国教育现状并根据调研成果发现,当前中小学生普遍被困于学业、唯成绩等困境中。长期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心理疾病。据某直辖市调查:中学生34%的人有心理障碍,12.5%的人有心理缺陷,28.1%的人有心理异常现象。[2]心智还未成熟的中小学生难以承受过重的学业压力而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的事件频繁发生,所以,对素质教育进行压力减法、育人质量加法已迫在眉睫。

“双减”政策在现实中推广存在许多由“阶层跃迁焦虑”、教育“利益共同体联盟”阻碍、评判学业负担高低的尺度以及能够“以评促‘减’”的评价指标开发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阻碍。[3]从本质上来讲,关注“双减”政策,归根结底是要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4]

本研究关注剖析教育“双减”政策问题的同时,通过有机融合我国陶行知教育思想,重梳理我国新时期人才教育理念,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大问题提供具体破解路径,以对中国教育政策如何落地生根于新时期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家校互动、中小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等实际,使教育回归社会本性,从而有效减轻家长的不安心理,促使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疏解心理压力,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在研究最后,从学术界、教育界、社会各方主体以及国家层面谈论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映射高质量教育生态的蓝图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民族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思想探索和教学实践研究。他在扬弃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很多有价值、高参考性、高实践性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是由智育、劳育、美育伴随实践的贯穿有机组成。他的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理念,以自然人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为宗旨,对当今推进中国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和“双减”下教学创新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和实际运用价值。

1.做手脑相长的人中人

在当代教育生态圈中,多数家长会告诉孩子成功是唯一的道路,家长之间存在着攀比现象,无形中划分出来的等级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很多学生被迫上各种奥赛班、兴趣班,周末本该休息的时间被用来强行“内卷”,如果孩子选择休息,多数就会陷入无限的PUA困局。孩子们失去了自主选择能力,他们只有完成任务,只许成功,不准失败,最终导致他们有的形成了被动型、逃避型人格。现在许多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就跟这样的困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身,应使人人都成为自身的和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主人翁。他要求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思想独立,能够有自我思考能力。在当下,我们都提倡成功学教育,却没有人告诉孩子,不一定要成为人上人,做人中人依然可以活出意义。在引导学生努力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告诉学生可以失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给予他们足够的勇气和充足的帮助,把每一个学生精雕细琢,展现出他们作为自然人的自然美,释放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力与光芒。

2.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创造理想社会

纵观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现实体系,他对德育曾有过这样一条定论:德育是教人做人。如果把这个体系考虑进去,可以认为它是教人做人的理想社会。显而易见,这是一种比单纯注重学位证书的单轨雷同教育体制更富有包容性与独特性的大空间,在这种大空间内,教师可以得到更自由的成长空间,从而减轻负担;教师的社会作用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陶行知先生的行为处事观,不同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仅在品德层面讲的行为处事观,它强调教导具有良好私德与公德存在力的人。生活力是陶行知先生素质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强健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趣味,这些形成了培育良好的人的目标体系。通过与构建理想社会的精神相衔接,有了自觉主动创造社会主义的精神,通过选择使自身的优势潜力和现实社会的特殊需要之间产生良性的共同适应,从而激励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自我。

教人做人超越了长期的教育个人和群体功能本位之争,同时关注学校教育的个人发展和社区改造功能,同时关注学校教育的教学功能发展,将教育个人的发展、教师发展作为一项大事来做好,以达到教育做好人的共同目标。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赋予“双减”政策新效能

1.“双减”驱动创造力,推动创新发展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应该具有创造精神,锻炼身体,独立自强。陶行知倡导勇于创造、独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陶行知认为培养孩子创造力首先要为孩子们争取时间之解放,否则就会养成无意创造的习惯。

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基础教育实践缺失、学生素养发展不全面、课业作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等问题。在“双减”措施下,这种现象将大大减少,孩子们在课后会有更多的自主机会投入实践中,这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促进国家创新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也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2.“双减”让“教、学、做”慎独合一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一体”。他提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为中心,而不单单以知识和考试为中心,要能够看到超出“分数”本身的东西,才能获得好分数。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学逻辑:先是“做什么”“教什么”,最后才是“学什么”。

当前我国日常教学中存在着课内作业量较大、教师“唯分数论”等问题。“双减”政策的实施,一是减轻了学校的作业量。二是减轻校外的培训压力。这些举措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课后实践,也让教师更加关注窗外的世界,懂得社会生活,不断修炼自我,与学生一起成长、挖掘自身的和学生的潜能,让“教学做”合一,不仅使学生将上课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又在实践中检验、探究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质量。

3.“双减”为国家培养战略型人才助力

陶行知强调:做人的根本是道德,人们服务社会需要道德。道德涵盖公德与私德。公德指的是个人对于社会以及国家的义务与责任;私德指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修养。公德是为社会、国家服务的根本,私德是立身的根本。陶行知提倡公德与私德相结合,从而有大德,为了国家、民族、人民而奋斗,对自身得失不必计较,努力服务社会。同时,陶行知还强调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这深刻契合了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策略,进一步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培育创新性人才,为我国发展提供人员保证。

四、本文的实际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1.对于学术界,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学术界前人的研究成果,反思了目前基础教育发展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并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角度切入提供了解决方法。同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全新视角对“双减”政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后期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考与方向,能给与该项目有关的研究和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与研究思路。

2.对于教育界,本研究作品为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促进学校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性的方法和思路,为构建良性减负生态、提高减负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回归教育育人初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减轻家长双重负担,构建良性教育生态圈,进而推动基础教育回归正确轨道,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发展绿色健康教育。[5]

我们提倡还给学校管理、监督方式,过度内卷,让书本学习占据学生的全部教育生活等错误思想提供了警醒、反思和解决方法,让学校教育主阵地和社会教育力的开发实现进一步融合,让“教、学、做”紧密结合,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3.对于学生、家长、教师等各方主体,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正确的、高效的、良性的学习方向和思路,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有利于重构良性教育生态环境。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可以自主安排的时间,让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寻找自我,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多方位、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减轻了家长的隐性和显性负担,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为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教育学生提供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业目标的“功利化”和作业内容的“随意化”,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关联,更加强调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差异性,进一步做到“因材施教”。

4.对社会、国家,针对当前我国“双减”政策执行面临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不同且存在价值冲突、多为复杂治理对象的新兴情况层出不穷、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多种育人资源整合的深度挖掘不够等碎片化困境,[6]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碎片困境,有效破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为“双减”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方法路径。

五、结语

当前全球经济技术发展非常快速,综合国力争夺日益激烈,各国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正在推进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素质教育和新一轮教改,彰显出“能力本位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理念,这些崭新工作的进行都必须有新理念和创新。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通过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总结、拓展陶行知德育思想,着力培育广大国民的开拓创新精神与教育实践能力,让德育回归社会公益属性,让德育主阵地回归普通校园,以助力于优质教育教学体制的形成,为高质量教育生态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参考。

猜你喜欢

陶行知双减发展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