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解剖学人文素质培养
2022-02-27姚立杰李国锋孙石磊金海峰沈雷
姚立杰 李国锋 孙石磊 金海峰 沈雷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力量”,五项职能都是服务于社会的,大学应该成为社会的“服务站”,通过转变服务观念,培养服务意识和能力,增强服务效果,以提升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1]。如何发挥“高校立身之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良性发展,是大学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医学院校在普及医学知识、宣传和谐医患关系、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6年学校出台《齐齐哈尔医学院“三导向”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方案》,提出以“全人理念”为指引、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即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其中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即培养具有高尚人文情怀的医生[2],职业精神是医生的第一必备素质,是维系非技术关系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3]。作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申报立项建设单位,结合学校特色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从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视角研究解剖教学与医学人文[4]。
1 大学职能的演变
大学职能的演变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从早期简单的教学职能发展到专业的科研职能,再发展到多元的社会服务职能,彰显了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多样性,导向性及区域性[5]。
国际学界公认大学主要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6]。英国纽曼认为大学的第一个职能即人才培养,德国的威廉·冯·堡(Wilhelm Von Hulnboldt)认为大学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即美国“融入社会,多元开发”的理念,产生了大学的第三个职能,即服务社会,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副教授比尔·雷丁斯(Bill readings)和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杰勒德·德兰迪则对当代普遍公认的大学职能进行反思,强调大学的文化职能。2011年,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的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职能,确认了学界一直在呼吁作为大学第四职能的文化传承创新。2017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大学的“第五项职能”,体现了大学建设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2 解剖学人文的发展
医学是建筑在解剖学基础上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关于人的认识问题)。恩格斯在说到医学的时候,也非常重视解剖学。解剖文化现象主要是器官、遗体的捐赠和人体信息资料的提供,国内、外通过立法来保证捐献的遗体正当地用于教学、科研和临床,不少国家把该善举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
国外有些国家,将尸体解剖作为一项死亡后的必须程序,遗体捐献率高达30%~80%不等,德国甚至出现遗体捐献供过于求的现象。美国公民报考驾照时都会被问及“是否愿意捐赠器官”,如果愿意,本人的回答会被印在驾照背面。在发达国家虽然有人同意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生解剖学习,但很少能作为标本保留,一些新建的医学院校无法建立标本陈列室,缺少供解剖科学长期研究所需要的珍贵资料[7]。
由于理念差异、立法保障措施、人性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异同,遗体捐献工作在我国开展的较晚,迄今为止,仍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遗体捐献的现状步履维艰,遗体捐献登记人数占我国人口的0.01%,实现捐献的遗体仅占登记人数的4%~20%。遗体捐献者被制成人体标本,供医学生观察、解剖和学习,是解剖教学、提高医术、延续生命的前提保障。我国生命伦理专家邱仁宗先生说过:“即便是尸体,因为有过生命,因此有尊严。它是一个人生前人格权的延续,应该被尊重,而这正是研究遗体捐献、制定相关法规及处理遗体时必须关注的重点”[8]。
3 基于社会服务职能的解剖学人文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每次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根据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承载能力,坚持服务需求,重视成果导向,确定特色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解剖学社会服务的范围和层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感染作用[9]。
3.1 解剖学教学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解剖学是医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学习解剖学就要面对尸体标本,迈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后,每一位学生都会经历进入解剖学实验室向特殊老师学习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解剖学第一课”,在学生开设解剖学课程的第一次实验课前,由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的师生志愿者通过PPT或视频向学生详细介绍该实验室的“大体老师”,让学生深入“大体老师”背后的故事,随后任课教师带领全体同学向“无语良师”宣誓致辞,鞠躬默哀,感恩“大体老师”,让学生切身感悟遗体捐献者是伟大的奉献者,正是源于这些无私的奉献者,给医学生提供了模拟手术练习的机会,没有时间压力,没有患者生命安全的顾虑,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警告”医学生,可以在“老师”身上犯错,不能在患者身上犯错[10]。“无语良师”成就有情良医。通过解剖学真实教学,引导医学生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和生命的价值[11],加强对解剖文化及其现象研究,传播生命文化,关怀生命过程,维护生命尊严,敬畏规章,正确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社会”的人文素质意识,使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合[12]。
3.2 解剖学课程的“履职”途径
3.2.1 对外开放形态学展馆,真情服务社会
依托学校国家科普教育基地、黑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场馆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和全市百家文明诚信窗口单位-形态学展馆,开展新生入学教育、遗体捐献和科普宣传等工作。展馆内摆放涵盖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两千余件珍贵标本,绝大部分标本是学校教师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亲自动手制作、收集和整理的,素材大部分来自遗体捐献志愿者,以此将展馆设计成中央的心形展台与两侧指状排列的展柜,象征双手托起一颗爱心!招募学生志愿者,参与接待国内外、社会各界参观交流的学者;组织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为百姓普及医学健康知识,介绍遗体捐献意义;以全国、省市科普月和科普日为契机,组织进行卫生防疫、崇尚科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学生通过早期接触社会进行职业体验,提高热心公益事业和积极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树立公益性价值取向[13]。
3.2.2 开展系列感恩社会服务,热心公益活动
医学生学习解剖学课程离不开遗体标本,目前遗体捐献是解决尸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依托学校作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一家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根据解剖学课程特点,充分挖掘“育德功能”,成立“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组织学生“职业实践”,让医学生志愿者参与遗体捐献咨询、登记、接受、利用、殡葬处理等各个环节,促进解剖学与医学人文的协同效应,同向同行。为方便捐献志愿者快捷全面的了解登记、接受等相关信息,师生志愿者整理材料、设计网页,建设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人性化纪念网站和网络纪念堂,链接在学校官网首页,其中网上纪念堂可以单独点击祭奠每一位捐献者,在个人生前照片下面,详细记录捐献者的个人信息以及生平事迹,捐献者亲人志友、爱心人士等均可点击献花,文明祭奠,寄托哀思。联系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会和仙鹤墓园爱心企业,利用清明节、暑期等特殊时间点,共同举办公祭仪式,师生志愿者倾听遗体捐献志愿者代表和捐献者家属现场讲述他们对遗体捐献的理解,对奉献社会、奉献爱心的认识,现场感受遗体捐献这项公益事业。参加“爱的奉献”为主题的清明祭扫,对遗体捐献志愿者进行慰问家访,举办“无言良师”教师节系列活动,纪念世界解剖日-感恩大体老师等,在一次次发人深思的活动中,教育,学生感恩“无言老师”的无私奉献,感悟他们用身体诉说的传道受业解惑,感受这种公益性价值取向所体现的文明社会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形成“感恩、责任、奉献”的情怀,引导学生在从医生涯中,能成为有同情心、有爱心、有耐心,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医生,为祖国医学事业贡献力量[14]。
4 大学职能与专业课程的耦合
医学是人学,医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在人文精神平台上进行医学专业思维和操作的学科。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医学生和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理当抱有感恩之情,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意识,以及对相关法律和医疗规则的敬畏和遵守,激发起医学生对社会应负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5]。根据解剖学课程的特点,基于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秉承“德行大医、文以化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解剖学教学中深度融合医学人文,有效诠释大学的职能和使命,规避医学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分离的矛盾,让医学人文落地、落实[16]。
综上所述,根据医学专业基础课-解剖学课程的特殊性,结合学校特色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的校情,从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视角,深入挖掘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解剖教学-遗体捐献-医学科普相辅相成的医学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