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模式
2022-02-27陈颖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陈颖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一、引言
在目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不断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产生影响。在新闻摄影工作相关领域,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得记者们的摄影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创作出的摄影作品也越来越优秀。但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更加多样化的新闻传播途径与手段也同时为新闻摄影领域带来了新的困难与问题。可以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为新闻摄影行业的记者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迎合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行业面临的问题、创新时代创作理念成为当下新闻摄影记者们亟须思考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行业展开了对创作理念与实践模式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新闻摄影记者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优化作品质量提供参考。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创作理念
(一)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的问题
1.新闻摄影真实性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这种特殊的技术对于新闻摄影记者们而言,能够极大地简化图片处理流程,使得记者们更加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真实性问题,具体如下:(1)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拥有了更多展示自身思想的渠道,摄影就是人们进行自我展示的最佳渠道之一。可以说大数据时代也是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人们通过使用自媒体随时可以进行摄影与图片上传。但目前我国对于这一方面的监管制度尚不完善,政府也并未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管理,这导致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2)大数据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的手段与方法,图片处理软件的普及让图片处理的流程越来越简单易操作,这种情况进一步深化了大数据时代对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部分不良自媒体商家而言,其缺乏有效管控,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常常会出现“人造”新闻图片,让新闻的真实度与可靠度大大下降。更有甚者会通过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对本身与新闻并无关联的图片进行修改,并将这种虚假的图片加入真实的新闻中,制造出一种“半真半假”的新闻,对事件真相进行篡改,颠倒黑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国民对于正规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也出现下降。
2.新闻摄影规范性问题
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新媒体发展速度极快,大量传统媒体受到影响,渐渐开始进行转型,中国媒体已渐渐进入了创新的图片时代。这种背景使得我国新闻行业会使用大量的图片,而图片的使用也带来了版权方面的问题,大量新闻摄影记者拍摄出的摄影作品被随意应用,严重影响了摄影记者们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得目前行业整体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目前我国在新媒体的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度等都尚未健全,部分不良媒体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吸引社会关注,在没有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他人新闻摄影作品的情况屡禁不止。摄影记者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作为被侵权的对象,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与维权流程的冗长,大量摄影记者们难以真正维护自身权利。这种不良现象一方面会对新闻摄影记者们造成权益的损失,对记者们的工作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另一方面也使得新闻媒体行业的公平性与秩序性被破坏。目前为了改善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每年都会消耗大量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以维护记者们的权益,但收效有限,还需继续加强。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创作原则
为了应对上文提出的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的问题,除却需要政府的完善健全相关法规政策外,新闻摄影记者们也应遵守创作原则,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上,为人们带来更加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本研究在此提出几条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创作原则,如下所示。
1.与时俱进,单一摄影记者变身全能型
新闻行业中新闻摄影记者是一个相对特殊的记者分类,其不仅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脑力,能够发现事件的关键点,对于记者的体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以满足摄影的劳动力需求。新闻摄影记者们不仅需要广泛寻找新闻题材,对新闻内容与标题等进行构思,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与说明,还需要携带着大量摄影设备奔走各方,从深山到城市,从田间到高楼,40℃的高温与零下的寒冷都不能阻止他们的步伐。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到来后,新媒体的繁荣使得媒体行业的竞争被激化,摄影记者们为了提升新闻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快速转型,变身更加全能的记者没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工作要求。如对于一家报纸新闻媒体的摄影记者而言,其在完成一份新闻的出品过程中需要完成多项不同工作,包括图片、视频的拍摄及后期处理,还需要将作品上传至融平台,以供新媒体平台进行使用。大量新闻摄影记者通过在大数据时代的转型培养出了良好的视觉优势,其职业敏感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图片与视频两方面的创作能力上都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摄影记者们除了需要不断提升原本专业技能的水平,还需要不断学习新出现的各种理论与技能,让自身不断成长,成为全能型的记者,做到不落后于时代、与时俱进的优秀人才。
2.固守真实,遵守新闻人的职业操守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技术革新使得新闻摄影行业的作品创作效率大幅度提升,新闻摄影工作随时可以进行。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价值在出现在人们眼前那一刻就已经决定,“新闻的生命只有一天”成为大数据时代新闻的真理。但维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行业的底线。新闻摄影记者们应遵守基本的职业操守,发布真实的摄影图片,拒绝以后期处理创造虚假新闻图片,固守真实。
3.摆拍有度,莫让照片变“照骗”
在新闻行业中,摆拍与抓拍之间的界限划分一直以来都难以准确规定,尤其是在部分以新闻进行宣传的情况中,以摆拍代替抓拍的现象十分严重。摆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数字化摄影出现前,摄影工作主要依托于胶片摄影,当时摄影设备相对落后,想要通过抓拍获得优良的摄影作品是极其困难的,因此相对节省胶片同时照片质量又更易保证的摆拍成了摄影记者们的首选。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摄影设备更加优良,为摄影记者们提供了更多进行抓拍的基础,抓拍的应用能够更大程度地提升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但摆拍并不是完全不能使用,而是需要摄影记者们掌控好使用摆拍的“度”,在固守摄影真实性的前提下使用一定的摆拍能够让摄影作品更加优秀。如当一位摄影记者在完成“高考状元”主题摄影作品时,就可以在摄影前让学生调整好姿势与表情等,之后在进行摆拍。这样进行摄影的形式一方面并不影响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并未在其中加入摄影记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同时图片本身的摄影效果更好,能够更好地表现学生的优秀。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摄影记者为了追求新闻效果而进行摆拍造假,如特地让人在食品企业内倾倒垃圾,拍摄图片后捏造企业卫生不合格的新闻等。这种摄影形式明显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欺骗了广大新闻读者,让新闻变成了低劣的“照骗”。
4.遵纪守法,规避有违伦理的照片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图片能够以多种形式在短时间内大量地传播出去,摄影记者们在进行工作时的重点之一就是避免有违伦理的图片的出现。这一原则是摄影记者们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需要政府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的形式进行支持。摄影记者们作为中国国民,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其生活与工作的基础。但同时摄影记者们根据其职业道德应将发生的事件客观无误的摄影记录下来。当摄影记者们的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法规产生矛盾时,摄影记者们首先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明确只有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才能够客观真实的拍摄事件真相,减少有违伦理的图片出现。如当摄影记者进行摄影的事件涉及未成年人或血腥场景时,摄影记者应进行一定的打码处理。在后期对图片进行处理时,要尽量避免个人主观意识。否则若不慎将未经处理的图片发布出去,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难以磨灭的恶性影响,摄影记者本人也有可能会陷入法律诉讼中。
三、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实践模式
新闻工作是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事件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后,进而展现给群众的一种工作。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技术为人们了解新闻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新闻摄影工作作为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其进行转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研究在此提出了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的实践模式,具体如下。
(一)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应具有生活化特点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摄影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需要捕捉现实生活。如政府在颁布新政策指令时,媒体行业应以多样的新闻作品吸引人民群众注意力,让人们对政策信息的关注度更高。新闻摄影记者在进行工作时应以生活化的角度切入,缓解单纯的政策宣传带来的枯燥。如,当摄影记者在拍摄食品相关国家标准的更新这一事件时,可以将常见的某种食品的加工工厂的卫生改革作为摄影主题,从贴近人们日常饮食生活的切点进行新闻作品创作。“常见食品”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卫生改革”与“国家标准变化”这一事件相呼应。以这种类型的报道加强政府政策规章制度的变化与人们生活间的联系,引导群众加强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度,了解掌握最新的政策制度变化。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应采取幕后化观察
大数据时代使得新闻在宣传国家政策方针中的作用被进一步放大,而在进行政策报道时,无论是地区级、省级还是中央级,新闻的内容大多具有强烈的政策性与政治性,需要记者在完成新闻作品时坚持自身立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新闻读者们的中心地位被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于新闻传播的管理与检测也被进一步加强。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记者应积极采取幕后化观察,将最新的政治资讯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确保新闻摄影作品在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尽可能贴近生活,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时事政治。如当摄影记者的报道主题为“春晚”时,记者可以通过拍摄工作人员准备、加班、现场情况等多个环节的照片,从幕后化的观察角度,让读者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春晚”的举办工作流程,感受工作人员们的敬业与辛苦。
(三)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应注重连接性功能
连接性功能是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当下互联网技术使用的重点法则之一。新闻摄影作品在创作与传播时应注重在互联网中建立多样化的联系,其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核心。尤其是当新闻摄影作品在新媒体中传播时,摄影记者应注意其主要功能除了向读者传递新闻信息以外,还具有构建读者与作品摄影对象间信息交流的功能。摄影作品能够吸引读者关注与自身生活存在差异的事件,并以相较于文字更加具现化的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摄影主题上,加强读者与摄影主题间的联系,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新闻内容。摄影图片型的新闻作品常常发布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读者们通过这些社交平台阅读新闻内容,并再次通过社交平台将新闻传播出去,进一步加强了新闻与读者间的连接性。
(四)大数据时代新闻摄影应活跃摄影作品
在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摄影行业中,已不仅仅只要求摄影记者掌握新闻作品的基础处理技能,还要求摄影记者们能够根据新闻种类对其展开更加全面的编辑与处理,对新闻摄影作品进行活跃处理。通过多种手段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对新闻进行包装与修饰,并结合视频、音频等为读者带来更加直观的新闻阅读感受。摄影记者在活跃摄影作品时,首先应对获得的摄影图片进行适当的编辑,在尊重图像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剪裁、强化等多种处理,同时结合新闻本身的内容进行相关补充与说明,以此吸引读者的关注,丰富新闻作品的整体内容,维护新闻作品的客观性,提升读者的阅读感受。在进行图像处理时要做到严肃认真,同时具有可读性。如在同一新闻作品中展示多张摄影作品时,摄影作者可以以创新的形式进行不同摄影作品间的转变,为读者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除此之外,摄影记者在新媒体平台展示摄影作品时,可以在作品编辑过程中加入相应的音频,对作品进行解说,以清晰的语言加强作品的条理性、连贯性等,最终与新闻作品整体形成互补。摄影记者在工作时要确保自身对于事件真相的了解与掌握,注重作品对事件的还原性与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最终的新闻成品具有社会影响力,引发读者思考,拉近新闻与群众间的距离,满足市场对新闻作品的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闻摄影的过程中,应当提倡纪实、创新,避免出现假长空的现象,在保证新闻摄影作品真实性的前提下,也应尽可能提高摄影作品的质量,增强新闻感染力。与此同时,新闻摄影也应当满足时代性特征,运用的语言应当更加多元化以及生动性,同时兼具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确保正确价值观念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