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编辑工作如何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

2022-02-27王小敏河北省平山县融媒体中心

环球首映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受众

王小敏 河北省平山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1]

“全媒体”的称呼源自美国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家政公司,它通过旗下的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等在内的多种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二十多年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发展、碰撞、融合、互通,给媒体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这就更加需要新闻编辑具备过强过硬的能力素质和采写编能力。

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一)具有正确的三观

要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把握时代主旋律,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要有新闻职业道德

要有新闻职业道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马克思强调的新闻真实有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制造者倚靠自己的专长或者偏好,从不同角度切入新闻事实本身;二是,新闻事实的获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一步步地弄清全部事实”。[2]

(三)要有仁爱之心

仁爱就是宽仁、慈爱、爱护、同情。《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尧确立了孝慈仁爱,对待他的子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也是孔子认为的理想人格。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更应该遵从,只有这样才能在编辑工作的道路上不为一切所迷惑,更好地为群众发声。

(四)要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要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态度端正,工作热情,不怕苦累,勇往直前。

(五)要涉猎多领域知识

全媒体时代的编辑需要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对历史、地理、人文等领域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能以较快的速度创作出一篇新闻报道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展。

(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闻热点也转瞬即逝,为了能更好地抓住新闻线索,需要编辑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时刻观察,把握动态。

(七)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真实有效的信息需要编辑自己辨别是非,用心去找寻,去伪存真,报道最真实准确的信息。

(八)具有新媒体平台运营和推广经验

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意义,具有新媒体平台运营和推广经验,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为自己的宣传团队发声。

二、采访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通俗讲就是采访,看似简单,却七分采,三分写。采访的不充分,再好的编辑也写不出好的新闻。

(一)寻找新闻线索

采访需要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现象寻找本质,用最简洁、准确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最真实无误的信息,但不能掺杂个人观点。

(二)提前做好功课

运用全媒体时代的多种渠道掌握真实可靠的背景资料,例如采访某领域典型人物,首先需要从符合条件的人物里找出最具典型特点的那个人来,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兴趣、爱好以及他所从事的这个专业领域的基本专业知识,列出提纲进行采访。采访的时候要先从他周围的人群开始,比如同学、同事、邻居等,先听听他们对典型人物的评价,由远及近,由浅到深进行采访。

(三)采访时注意事项

1.要说明来意

说明来意,让采访对象放下警惕,明白采访的目的,使采访对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看似采访,实则倾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同的辛酸,也许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最真挚的感情,从而达到最真实、感人的效果。

2.采访的问题要由浅入深

采访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从采访对象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入手,倾听他的故事,当发现话题偏离主题的时候,可以插入适当的语言慢慢带回。特别是一些奇闻轶事,记者感兴趣的也是吃瓜群众感兴趣的,把人们想知道的一些事慢慢地引出来,既自然又能抓住重点,一定要从细节上下功夫。

(四)采访方式

采访方式有很多种,最常用的就是直接面对面采访或者来一场体验式采访,来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环境中,让受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实际情况。

三、写的含义

虽然说七分采,三分写。但是采访的再好,没有好的稿子,一堆七零八落的素材也讲不出好的故事。写好一篇新闻报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标题

一个引人注意的标题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去打开这条新闻,有兴趣读下去。例如新华网2022年8月31日微信公众号上的一条新闻标题是这样的:“女司机高架上忽然停车,交警:不罚!还要赞!”猛然一看“女司机高架上忽然停车”这是怎么回事?高架桥上停车不是违法的吗?“交警:不罚!还要赞!”又是怎么回事?交警还给点赞?这就引起了受众的好奇心,想着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说,标题一定要有代入感,可以带着好奇,带着疑问,目的就是使受众在此停留。全媒体时代就是一个新闻信息多渠道、多媒体、多平台发布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的新闻,各平台的新闻都是抢先发表。受众群体不可能都浏览观看,他们只对好奇的或者自己关心的人或事感兴趣,所以标题一定要新颖夺目,快人一步抓住受众的眼球。

(二)导语

导语是故事的开头,是这条新闻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引起受众关注的“药引子”。还以“女司机高架上忽然停车,交警:不罚!还要赞!”为例。导语提到“近日在广东东莞塘厦镇高架桥上一司机在车流中停车挡住后车 塘厦交警:不罚!还要赞!怎么回事?”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直接将事情表述出来。接下来是一段用手机拍摄的22秒的配乐短视频,没有配音解说,只有视频上的短短的几句话就解答了所有疑问“两小孩独自走在高架桥上 路过女士将小孩接上车送到了交警大队 警察蜀黎来接小朋友啦”。短短的三十几个字,不必太正式,甚至可以俏皮一点,一条消息就这样既简练又准确的表述了出来。

全媒体时代是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好多新闻信息几秒时间就会传遍全世界。所以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速度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是随时可以发布视频的,所以有时候不需要随时扛着摄像机来回找新闻素材,也许新闻就发生在身边的某一瞬间,我们随时可以用手机拍下来,再剪辑一下,配上简练的文字一键成片发布出去。如果等我们把新闻素材录下来,再剪辑成片,新闻早成旧闻了。等别的平台发布了有关的新闻信息,也不会有人再去看了。

(三)正文和结尾

再看这篇新闻报道,视频下面是正文,具体的文字描述和配图,详细说明了孩子走到高架桥的原因和帮孩子找到家人的经过。最后好心女士一段话:自己也是做父母的人 知道孩子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是我应该做的”作为点睛之笔给这条新闻画上句号。最后这句话对于受众来讲才是最能触动心弦的,谁都有机会做父母,如果自己的孩子走丢了,会不会遇到好心人帮忙呢?这才是这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它能引起受众联想到自己,唤起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追思,脑补某个场景,从而与受众产生联系,引起共鸣。

1.文不如表

如果新闻报道中涉及多项数据,我们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实现数据可视化。首先要从正规渠道或者官方数据库收集这些数据,再将表现力突出的数据进行整合汇编形成图表,可以用条形图、柱形图、折线图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想表现某类数据的分类和占比情况,用饼形图比较直观。如果想对比某几类数据的高低,还是用柱形图更为直观。

2.表不如图,一图胜千文

利用全媒体的特性把图片或者动图植入文中,让受众更加直观的感受拍摄现场的气氛,代入感会更强烈。这就要求配图要与文字相关,具有进一步丰富文字内容,增加可读性,突出重点的作用。图片是直观感受,图片的好坏直接影响文稿的质量。古代的名画一眼千年,例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传世名画为什么到现在还价值不菲,不仅仅是历史久远值得收藏,最重要的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所以我们在拍摄配图的时候,不但要达到最基本的与文字相关的要求,而且也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由此看来,拍摄不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那么怎样才能拍好一幅图片呢?

第一,从构图入手。

常见的几种构图法有:

九宫格构图法:就是把画面平均分成九个相等的格子,拍摄时将被摄主体放在四个相交的井字形位置上。这样拍出来的主体突出,画面均衡,符合受众的审美视觉。

对称式构图法:就是把画面平均分成两个相等的格子,拍摄时将被摄主体平均放在两个格子里,这样的构图相对稳定,平衡性强,但是比较死板,缺少活力。常用于比较对称的建筑等物体。

垂直式构图法:是为了体现事物的高度,对直立的物体进行拍摄,有竖直的线条感。如飞流直下的瀑布、高耸入云的大树等都可以用垂直式构图法。

对分式构图法:就是将画面上下或者左右平均一分为二,画面可以一明一暗、一枯一荣、一虚一实、一老一少等,一半是主体,一半是陪衬,用对比的形式来突出表现主体。

水平线构图法:以一条水平线为主,主体可以在画面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处,使画面具有一定的延伸感、稳定性。这条水平线可以是海天连接线,也可以是地平线或者其他层次分明的线。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构图方法,无论什么样的构图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突出主体,给新闻报道增加动感。

第二,拍摄的高度。

从拍摄的高度来讲,有平摄、俯摄、仰摄、倒摄、顶摄等。平摄是最常用的拍摄高度,是指相机和被摄主体在同一水平面上。俯摄是相机从上向下拍摄,一般用来拍摄某一主体的俯瞰全景。仰摄是相机从下向上仰视拍摄,多用于突出建筑物的宏伟或者为了衬托某个先进人物的伟大。顶摄是指相机的镜头与地面垂直,使被摄主体和地面看似在一个线条分明的平面上,这种角度是一般人无法看到的,从而更富有美感。

3.动漫形式

在正文中不但可以有视频、拍摄的图片,还可以用动漫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意图。例如把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做成老少皆爱看的漫画视频或者图片,再配上少量的文字解说,更加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例如发布一些健康科普类知识时就可以用这种形式。

4.表情包

如果说数据可视化考验的是编辑的美术设计能力,那么情感的可视化考验的却是编辑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感和与受众的情感传递。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达无以言表的心情,经常用表情包来传递感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同样也可以运用在新闻传播里。例如河北天气微信公众号在发布天气预报时,就经常穿插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表情包,有热的满身通红的人一边扇扇子一边说“来个冰激凌降降温”的表情包,也有冷的穿着大袄还瑟瑟发抖的表情包,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比生硬、死板的文字更加形象生动。

5.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简称H5

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不仅是图文或者添加小视频,还有一种在微信公众号上很火爆的交互性体验模式叫H5。H5顾名思义,就是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以平山融媒推出的百年印记 百年足迹 平山县党史学习红色教育路线为例,点开H5链接后是一张红色教育路线的地图,上面有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曹火星纪念馆、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诞生地北庄村等地址,再点击西柏坡纪念馆后,是西柏坡的视频和文字介绍,这样故事化、场景化的描述,让受众可以有选择、多角度的身临其境,感受H5带来的震撼感和趣味性。

四、编的含义

全媒体的编辑不仅要能采会写,还要会编。比如某个乡镇的通讯员发来的稿件要求发布,但是需要修改润色,这就需要编稿技巧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是编辑稿件的基本原则。通俗点讲就是编辑审核稿件的时候要从微观角度看,沉下心,反复推敲,明白其中的含义;审核完后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好稿子的大方向,看看是否实事求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通观全文

宏观的了解稿件的大体意思,看看是否符合当下的社会形势,是否跟以前发过的新闻报道重复,看看哪里废话连篇,哪里需要细致说明却又没有细说。

具体的需要看:

1.标题

看标题是不是病句,是不是全文的概括,是否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

2.每段开头和结尾

看开头和结尾是否衔接,有没有给受众跳跃的感觉,让人觉得看不懂。

3.粗看全文

看看哪里需要删除,哪里又需要精致。

(二)精雕细琢

1.细看标题

标题既要新颖别致引起受众的兴趣,又要简洁、准确、无误。为了使标题更加完整,还可以有引题、副标题。

2.增删有序

每篇文稿都有中心,有侧重点。需要增加的内容就是与主题有关但表述不够的内容。背景资料不需要多,一两句话带过就可以。某一典型的事例一件就足以证明,多余的不必再讲。与主题联系少或者无关的内容可有可无。

3.精读细琢

看句子有没有语病,看词语或者成语用在这里是否恰当,有没有用错。看有没有生僻字或者错别字,把它们改成通俗易懂的常用字。看句子间的前后顺序是否符合逻辑。

4.最后把关

再把文稿通读一遍,带着疑问和问题再反思一遍,确定准确无误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审核。

总而言之,全媒体时代是多媒体融合发展、互通有无的时代,我们只有依托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优势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地学习进取、创新研究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新闻作品,才会得到受众的肯定与支持。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基于受众心理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从受众心理看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基于网红在微博中的营销及受众心理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消息标题“抓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