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
2022-02-27张天卉
张天卉
(南京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继续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构筑学习型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具有一定的教育特殊性:高校继续教育的服务群体和地域分布较广;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时间相对灵活,与较为落后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产生诸多矛盾。[1]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此外,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运行,加速推动了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科技的发展深入,也使得后疫情时代下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更加系统化、精确化、个性化,并同时推动高校教育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从多种角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2]
一、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时代使命
(一)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继续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被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反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再次做出“办好继续教育”重大决定,充分说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亦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继续教育信息化,为全社会提供更为便捷的终身学习的方式,搭建工作后自我提升的桥梁,进而推动知识社会的发展。而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3]
(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
首先,相较于高校全日制而言,继续教育的学员组成更为复杂化,他们往往来自不同的城市甚至省份,拥有迥异的社会身份;其次,高校继续教育往往涉及跨区域管理,在不同地域设立的各个校外教学点、助学点等都将由高校进行分层次管理,正如大树的枝叶,枝杈众多,都汇聚于同一根树干。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需要建立在一个针对继续教育中多个角色,能够分层次、跨区域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之上,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高校管理与教职工之间更为高效的协作力,以及高校与学员之间更为精准的沟通效果。此外,随着时代大环境的更迭和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能够及时对发展过程中的新规则做出响应,通过并联式的模块管理分类解决问题,才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机遇
自2020年以来,经历过全球疫情的肆虐,疫情防控逐渐走入常态化,这促使很多仍在实行传统教育和管理模式的高校主动或被动地转变为信息化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为尽量减少学员动线交叉,高校继续教育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线下教学模式,开始探索部分线上课程,而线上教学的发展加速了继续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也推动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迅速向应用方面转换,这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4]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大规模应用在后疫情时代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建设适应新时代继续教育管理理念的信息化项目是必然趋势。
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历经多阶段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在线课程的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形成、教学管理服务平台的搭建等信息化进程已经逐步迈向成熟。而继续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进程与高校全日制教育相比明显偏缓。首先,大部分高校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是由全日制管理平台稍加改动而来,与继续教育实际的教学、管理流程无法精密匹配;其次,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面临着学员数量大(以江苏为例,近三年来,每年的成人高考报名人数都在四十万人上下,录取人数在三十万以上)、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体系复杂等问题。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线下授课转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授课模式,对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管理人员缺乏
社会普遍对于继续教育的认知不及全日制高等教育深刻,企业和社会更加关注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成果,而忽视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相比之下,高校多是把发展重点放在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等教育领域上,缺乏对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支持,从而导致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缺乏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继续教育的在籍学员人数有可能并不比全日制学员数量少,管理人员日常涉及大量的学籍、教务、考务等管理工作,基本相当于要承担起学工处、教务处和各院系教学管理的职能,并且每个学员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都要留有痕迹,管理工作信息量大,存档资料多,对接人员范围广。[5]因此,在管理人员数量缺乏的情况下,繁杂的管理工作对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涉及范围广且复杂
继续教育涵盖了多样的学习形式,如函授、业余、脱产、网络教育、各类长短期培训等,同时面向广大社会群体,因而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有着身份多样、分布各地的特点,这些特点标志着继续教育管理的复杂程度。高校不仅要对参与学习的学员、任课教师、教务人员进行管理,也要对在不同城市甚至省份设置的校外教学点、助学点等实施管理工作。[6]校外教学点、助学点作为联通高校和学员之间的纽带,把一定区域内散落的学员集中起来管理,而管理这些多样的、不同区域的机构,也是保证高校继续教育工作成果的重中之重,其中就对信息传达的时效性、准确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三)缺少资源倾斜
目前大部分的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和技术支持是在高校全日制信息化运行结果上稍加改动而成的,与继续教育实际教学管理情况有所出入。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在教学方面缺少先进的数字化资源、在管理方面缺乏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在资金方面缺少投入等问题,使得各项发展难以展开。教学资源、信息化人才、资金等对继续教育少有倾斜,导致了继续教育虽体量不小,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却发展较慢。[7]
(四)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巨变
面对当前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局势,我们也进入了后疫情时代,而继续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群体的,这为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快速转型提供了机会。以往的继续教育沿用的是传统线下集中授课的方式,同一个教室内的学员可能来自各行各业,从不同地方集中到一处,而疫情冲击着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得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化教学模式,加速了信息化教学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促使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成为众望所归。[8]时代背景的变化也促使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必须随之发展,方能保证其教学质量,并为终身教育事业服务。
三、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
在对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践探索研究中,南京工程学院针对继续教育发展时遇到的种种难题,设计了适用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信息系统,现以该系统浅析继续教育管理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实践进程。
(一)设计理念
南京工程学院继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多用户,针对参与学历继续教育的多种身份及权限进行设计,旨在通过信息化流程,使得每种身份都能快速准确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系统的用户角色主要分为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等,其中教务管理人员又分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对应的管理权限和功能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对校外教学点有监管功能,而每个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的权限为浏览及操作自身教学点的相关模块内容,其功能权限由学校管理人员统一分配管理。
(二)系统功能
南京工程学院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搭建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划分为最主要的三个模块:教务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对管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
1. 面向多用户、多权限的教务管理模块
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角色分别面向教师、学生、校内和校外管理人员用户,针对每种用户的需求,可设置不同的权限。如校内管理人员可编制开课计划、安排课程教学、教师库维护与管理、监控教学进度与学习进度等;校外管理人员可同步查看相关教学信息,管理校外教学点教师和学生等;教师用户可以编辑与查看授课计划、提交排课申请、管理授课班级等;学生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查看班级与课程等信息。[9]
通过面向多用户、设置有区别的权限,校内管理人员可以统筹安排学员、任课教师以及校外教学点多方参与工作学习流程,大量减少了多方人员反复沟通的成本,化解了高校继续教育辐射范围广、涉及人员复杂的难题。多方合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工作实施效率,既确保了其规范性,又拥有一定的灵活度。
2. 多任务、多角色协作的考务管理模块
除了具备基本的考试报名、成绩分析等考务功能外,由于继续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考务成绩通常需要多角色协作完成工作。考试及成绩管理以班级为主体,校内管理人员、校外教学点及任课教师则是通过考务管理模块各司其职。校外教学点可以申请自身站点考试安排并提交审核,同时校内管理人员拥有制订考试安排的最终权限,任课教师则是有上传考试成绩的权限。
通过考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多方协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最大可能保留了教学过程,做到凡事有迹可循。
3. 更精准、更高效的学籍管理模块
学籍管理模块与教学、考务管理模块信息相互承接,将每个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考试成绩等信息展现在信息系统中,在管理系统中都有据可依。从入校的新生分班到每学期学籍变动,管理人员都可以精准地在系统内设置,最后学生完成学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应的毕业规则,一键生成毕业名单,省去繁杂的审核步骤。
通过信息化的学籍管理系统,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地把控在籍学生管理、毕业资格审核工作,大大降低了庞大的学员数量以及复杂的校外教学点管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跨地区的学籍管理提供了高效规范的管理方式。
上述南京工程学院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例,仅仅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沧海一粟,虽然渺小,但也展现出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部分成果。
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
(一)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了人工管理效率
由于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普遍较为缺乏,面对数量庞大的学员和复杂的教学环节,管理十分困难。运用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复杂的管理流程分类化,使得教学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更加简明精确。学校的管理人员、任课教师与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协同工作,比如学校管理人员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应专业的课程计划;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根据教学计划配合学校通知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设置具体的课程安排,既保证了课程设置的严谨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将管理工作分派进行。学校管理人员进行统筹及审核,减少了实际工作量。
此外,教学管理工作环环相扣,每一个学员从进校到离校,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课程成绩、学籍异动等都需要被记录并可能影响最终毕业。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学员的所有信息全部有迹可循,以往烦琐的毕业审核,在数字化系统中只需一些参数设置便可生成结果。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还促进了高校继续管理工作更加系统规范。
与此同时,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学校管理人员、任课教师、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提供了协同工作的空间,为学员提供了可查的时效性信息。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也显著降低,避免了课程教师安排冲突、任课教师间的排课冲突等,从多方面提高了人工管理效率。[10]
(二)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打破了地域限制性
高校继续教育的招生范围往往是跨市甚至是跨省的,所以参与继续教育的学员也是身处各个地区,不同区域的校外教学点又是相互独立,由高校统一管理的。而数字化跨越了地域限制,将分散在各地的学员和校外教学点精细化管理,实现点对点教学、通知、沟通处理等。
对高校而言,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记录收集每个学员、校外教学点的教学执行情况,在相应时间发放教学任务等,并可以及时地获得反馈;对学员而言,可以即时查看自身学习进度,提前了解学习安排等;对校外教学点而言,可以通过系统配合高校部署工作,以及完成学生管理和相关服务,例如一些特殊考试的报名、学位申请等。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破除了地域限制,为原本复杂困难的跨区域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式。
特别是目前后疫情时代改变了继续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起到一个良好的承接作用。
(三)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适应了后疫情时代的教学管理模式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对继续教育的方向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划:“继续教育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实际上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大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都不得不转变为线上教学,通过各种网络在线教学平台、直播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在线考试系统平台等,进行了大量的线上教学实践。线上教学固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符合了学员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同时也有一些需要补足之处,如需要学员的自律性,线上课程缺乏对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中师生面对面交流,任课教师可以更容易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把控,问题则是继续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且具有跨区域性的特点,导致了学员集中困难。[11]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对继续教育的明确规划,以及疫情常态化下的教学实践经验,目前众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行线上教学配合线下面授的混合式授课方法。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线上教学平台相融合,是目前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趋势所在。[12]学员通过线上教学系统完成的所有课程进度、作业情况、测试成绩等,都将同步至后台管理系统,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多维视角去监督评价教学质量,灵活调整教学实施计划,更加符合继续教育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特殊性。
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或减少了继续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但同时仍有继续改进和发展的空间。除了每一位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努力以外,高校和政府也需要重视及大力支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