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探究

2022-02-27

文教资料 2022年2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话语

范 惠

(烟台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精华”的浓缩体现,是本科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中极具抽象思辨性与现实指向性的一门重要课程。这要求“原理”课教学仅仅满足于教材本身还是不够的,还应以清晰的学理分析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什么时代背景下针对什么问题与谁就什么问题辩论时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如何被中国共产党人巧妙应用在解决什么问题上;还应以最新的讲话精神优化教学内容供给,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原理”课相关知识点,实现“原理”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的有机统一,让原本“骨感”的“原理”课教学体系变得更“丰满”,让枯燥晦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惑时的源头活水。

一、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原理”课的内在关联

区别于其他专业课教学,“原理”课教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本真精神”[1],但实际教学中常与现实生活脱节。要实现“原理”课向现实生活的复归,需要在“原理”课教学实践中融入最新讲话精神,这需要首先明确融入前提,回答好“能否融入”的问题。

(一) 两者直面现实的理论品格契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原理”课直面现实的品格契合。首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百年大党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总结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方法,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直面新时代中国存在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七个有之”问题等现实问题,充分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实践特质。其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阐明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以及未来如何继续成功,指明了党百年奋斗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历史的积淀和前人的不懈奋斗中;伟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少数权威创造的,而是产生于人民群众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中。

(二) 两者价值引导的理论功能一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原理”课价值引导的功能一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百年奋斗成就与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辩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人民正确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典范。理论通过改变主体的思维能力使之成为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者用理论武装头脑,使理论变成一种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同时代其他思潮的辩论中脱颖而出的,“原理”课应通过价值引导体现意识形态性,以特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学理上阐释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分析社会现象与社会思潮,引导学生认识到百年大党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人民性,使大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批判中借鉴,实现“原理”课教学功能由理论知识传播向思维启发、价值引领、素养提升的转移。

(三) 两者铸魂育人的最终旨趣相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原理”课铸魂育人的最终旨趣相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百年奋斗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的总结,归根结底就是要引导学生辨析历史虚无主义,正确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史。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客观真实的党史人物、无可辩驳的史实资料与逻辑缜密的学理分析,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本质、危害及其干扰,驳斥歪曲党史或丑化攻击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认同与践行主流意识形态,学会联系具体历史条件辩证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厘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逻辑,掌握从盘根错节的复杂现象中抽离问题实质的能力。

二、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内容架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原理”课,也应确定融入内容,回答好“融入什么”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丰富“原理”课教学内容“提供了深湛的理论精粹和思想富源”[2]。

(一)融入党的领导和敢于斗争: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讲清楚党的理想信念

“党的领导”与“敢于斗争”融入“原理”课教学,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初心使命,实现两大融合:一是结合第一章“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部分,从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角度讲清楚百年来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挑战作斗争并取得伟大成就,阐明“斗争精神”的意义;二是结合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部分和第七章“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部分,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新时代党的初心使命”“全面从严治党”等论断出发,将百年党史故事和理论阐释融入其中,解读社会主义一路走来的曲折性与必然性,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来时路。

(二)融入人民至上和自我革命:结合人民群众的作用讲清楚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人民至上”与“自我革命”融入“原理”课教学,可以把握三个结合点:一是结合第二章“真理与谬误”部分,讲清楚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妙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不断自我革命,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二是结合第三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部分,以精准扶贫政策为例,用唯物史观讲清楚精准扶贫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分配方式的更新,是分配正义的中国实践,引导学生从学理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国际比较视野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脱贫的奇迹;三是结合第四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部分,在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对比中,讲清楚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全过程民主制度。

(三)融入胸怀天下和统一战线:结合世界历史理论讲清楚全球合作的必然趋势

“胸怀天下”与“统一战线”融入“原理”课教学,可以结合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结合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部分,讲清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要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与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宗教界人士、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台湾同胞等友好往来关系,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这是党和国家发展壮大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二是结合第五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部分,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全球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讲清楚“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3],中国的血液中没有霸权、强权基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区域战争、恐怖主义、极端天气、能源危机等人类发展重大问题,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赢,主持公道正义,以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为旨归,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四)融入理论创新和开拓创新:结合科学实践观讲清楚“两个结合”的创新性

“理论创新”与“开拓创新”融入“原理”课教学,可以关注两个结合点:一是结合第一章“辩证唯物论”部分,讲清楚党的奋斗史中有量变也有质变,党的奋斗史中党和人民事业的“飞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飞跃”本质上是一种质变;讲清楚要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防止简单相加、形成“两张皮”,不加甄别、囫囵吞枣,不切实际、空喊结合,封闭排他、自我中心等不恰当倾向。二是结合第二章“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部分,讲清楚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科学实践,坚持守正创新。

(五)融入独立自主和中国道路: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独立自主”与“中国道路”融入“原理”课,重在阐明唯物史观视野下“人类文明形态”的含义:一是结合第一章“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部分,以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例证量变中有局部性质变,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再提新时代下的共同富裕是覆盖全体人民的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是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二是结合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部分,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血与火”“剑与枪”的殖民掠夺和侵略战争手段开拓的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只为少数资产阶级服务的、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人和物的全面现代化,是包括生存方式、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的全面现代化,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三、探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原理”课的可行策略

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原理”课,还应优化融入方式,回答好“如何融入”的问题。针对课程特点、教材体系与学生认知规律,可从话语表达、阵地使用、教学内容方面回答好融入方式问题。

(一)话语表达上,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有机结合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极具权威性、代表性的政治语篇,这要求“原理”课教师具备透过概念隐喻分析抽象的政治概念蕴含的政治意味与价值导向的能力,具备运用学术话语解读中央文件精神中政治术语内涵的能力。一方面,要用原汁原味的学术话语解读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原理”课教师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内蕴的方法论阐释党百年奋斗的成就与经验,运用政治经济学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阐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另一方面,要用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讲好政治话语中的文化记忆。为展现“原理”课的感召魅力,在话语叙事上,“原理”课教师要将政治话语中抽象宏大的理论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对接,以深刻的理论解读、生动的案例分析、新鲜的热点难点话题,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认识社会矛盾和问题;在话语阐释上,要将浓郁的政治表达与清新的社会生活表达紧密结合,吸收借鉴一些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大众话语、网络话语与流行话语,使自己的话语风格契合学生的思想需求和话语特点,提升学生对政治语篇的认同;在话语呈现上,要将权威的政治表达与民主平等的生活话语表达有机结合,话语主体双方通过互听互说、平等对话的开放式话语沟通方式,达成彼此间思想观点的理解性共识。

(二)阵地使用上,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为了处理好庞大的教学体系与有限的教学时间、挖掘学生兴趣与增强教学吸引力这两对关系,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原理”课教学应渗透于网络,延伸至实践。一是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好备课、备好课,及时回应学生急盼疑惑的社会现实问题、理论前沿问题与价值选择问题,引导学生甄选、研究并汇报有价值的、有兴趣的课题并作为课堂考核的一部分,运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分析研判社会现实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二是关注到大学生对纪念活动的喜爱,依托学习通、雨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等线上平台开设《家乡的党史故事》《青年说吧》等视频专栏,加之权威媒体“高频”传播与学生整理基层个体口述史“低频”传播的“高低频共振”效应,会“形成并不断强化、传承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念”[4],“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三是用好实践学分、用好红色资源这一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营养剂”,开展红色教育基地打卡活动、党史纪念馆参观活动、革命老区调研活动、红色革命旧址视频拍摄活动等特色鲜明、形式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展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教学活动场’转化为‘价值体验场’”[6]。

(三)教学内容上,全会精神、原理阐释与经典原著有机结合

“原理”课教学中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部分仅是高中《哲学生活》《经济生活》教材内容的优化,主体内容、基本概念等只是简单重复,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特点不明显,容易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和“审美疲劳”的感觉。对此,首先,教师要积极推进经典篇目进入专题式教学,实现一专题一原典。教师可以结合大学阶段扩大理性认知能力和认知视野的学习重点,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专题式教学内容精讲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他经典篇目的学习可采取笔者试行的“小组研讨+课堂汇报+答疑互动+师生互评”方法,研读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待教师讲解到相关知识点时,请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研讨成果,展示结束后师生可就相关内容互动,最后教师与学生点评、总结,综合评分计入平时成绩。这种以读促研的即时讨论做法,逐步消解学生对经典著作“晦涩”“空洞”的刻板印象。其次,要以经典著作回应现实问题与社会思潮。教师可以在不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将对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的批驳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在同各色各样错误思潮作斗争中加深对经典原著的理解”[7],引导学生在马克思、恩格斯与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等派别的论战中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批判错误思潮、分清理论是非、保持政治坚定的方法论,敢于在错误思潮不断进攻的情况下亮出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8],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个“老祖宗”的理解,守好高校这一思想观点交锋、社会思潮争夺的前沿阵地。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