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心理情境”的创设路径

2022-02-27董焕敏李智军

文教资料 2022年20期
关键词:创设思政理论

董焕敏 李智军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讲好思政课,就需要打好“组合拳”,“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心服口服”。[1]讲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2]。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探索不同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是当前思政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创设“心理情境”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情境是理解和把握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有很多,而心理情境因素是一种最为直接的因素。心理情境是人们受外部环境刺激后,同过去的经验认知相结合形成的相应感受,从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情境,它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互动性、渗透性和可控性。[4]思政课教学过程是使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心理情境在思政课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蕴。首先,心理情境的主观性特点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重在激励、唤醒、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动力,避免成为老师的“独角戏”。其次,心理情境所具有的互动性是实现师生沟通心理、达成思想共振的重要“催化剂”,能够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价值追求。再次,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心理情境,比如通过新鲜的案例、富于变化的课堂节奏、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触发强烈情感体验的外在刺激等引起学生无意注意,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最后,心理情境具有可控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面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善于调整和创设相应的心理情境,通过调节学生的认知、调整情绪状态、激发相应情感等方式改变学生的心理情境,进而改变其行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有利于达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思政课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互动、心灵相通的过程。只有在一个个精心创设的“语言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网络情境”等心理情境中,通过良好的、和谐的、轻松的教育氛围,使师生之间达到思想共振、心灵相通。创设思政课教学心理情境,需要综合运用渗透、暗示、感染等间接方式,营造亲切、愉快、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具有表现力、情绪感染力和政治感召力的教育环境,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理共振、情感共鸣。在心理情境路径的创设上,需要充分考虑在有限的课内时间,如何有效而又便捷地创设心理情境来实现教学目标。以下将从语言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以及网络情境展开探讨。

二、语言情境的创设:生动形象、引起共鸣

语言是心理情境创设的最重要,也是最为经济、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能够起到以境生情、以情助理、以理服人的效果,可以引起学生共鸣,是增强思政课课堂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一)使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

思政课教学既需要教师把握好理论的彻底性,厘清相关理论的逻辑,还需要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教学语言需要用事实说话,通过数据上的变化和对比,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等创设真实而有说服力的语言情境。在用事实征服学生之后,还要结合理论说话,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阐释。要使学生听得懂,还需要教师用亲身经历说话,用教师所见所闻的事例去感化和打动学生。

(二)使用学生听得进的语言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已经不同以往,他们有自己的信息接受习惯和话语体系。在语言情境创设时要善于把握学生话语习惯,将书本的理论“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适当地引入流行语会起到“入耳”的效果。同时,将理论化繁为简,使用简洁明了、脍炙人口的语言更容易引起学生“同频共振”。

(三)使用学生乐于听的语言

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这要求教师要感情饱满、抑扬顿挫,既要慷慨激昂又要娓娓道来,同时要“眼中有学生”,利用面部表情和手势,形成鲜明的立场和语境。此外还可以运用比喻法、对比法、以小见大、借古喻今等语言情境创设方法。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引人入胜、启智润心

启迪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学习需要的直接动因。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营造互动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得出结论、明白道理,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问题情境的创设不需要那么高大全,可以从一个小切口入手,围绕一个问题讲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问题情境的设置要遵循目的性、适配性、启发性和新颖性的原则。

(一)遵循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要求问题的设置要依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这是问题情境的价值所在,是思政课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时政热点和各种疑难问题进行创设,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课程目标。

(二)遵循适配性原则

适配性要求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又要考虑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和认知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前后衔接,逐步深化,通过“抽丝剥茧”般的问题情境,最终解疑释惑,使学生对理论真心信服。

(三)遵循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问题情境创设的精髓,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5]教师可以通过身边事例,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让学生小中见大,再辅之以点拨、引申,最终揭示规律、升华思想。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通过讲故事来启发学生悟出道理。

(四)遵循新颖性原则

新颖性是指问题的提出要结合新时代学生的新特点,结合互联网、自媒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重点、难点、热点、亮点有机融入教学中,营造生动有趣、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上愉悦、思想上轻松,进而心灵受到启迪,达到思政课“入脑”的效果。

四、生活情境的创设:真实可信、沟通心灵

思想理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迸发出生命力。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回归生活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发展趋势之一。思政课教学通过创设真实可信的生活情境,能够体现出强烈的现实观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能够起到释疑解惑、沟通心灵的效果。

(一)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

历史是曾经的现实,现实是即将逝去的历史。真正的理论问题也只是现实问题的映射。理论层面的各种争论,其背后往往是对现实的不同理解。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树立大历史观,要把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相联系。比如要为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不能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总结和传承历史经验,建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

(二)将理论阐释与生活场景连接起来

好的理论、好的思想都是扎根于实践活动中的。生活实践是理论的发源地,每种理论都有产生和发展背景,而这个背景就是当时的生活场景和具体化的生活形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关理论和学生个人生活相融合,从而获得心理认同,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同时也要将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联系起来。

(三)将生活热点与教学内容连接起来

为理论建立生活观照,对生活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引入是思政课心理情境创设的重要内容。在生活情境创设时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和实际发展需求,把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生活中面临的困惑、专业的学习、职业规划等引入情境创设中,用生活化的表达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使知识与观念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获得知识,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提升,达到思政课“入心”的效果。

五、网络情境的创设:与时俱进、激发兴趣

网络具有超时空的沟通功能。网络情境是运用互联网络技术音画互动的方式,营造出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甚至如临其境感觉的生活情境,如采用视频、影像、影视、短视频等形式。创设网络情境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的大趋势,可以更为便捷、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甚至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创设网络情境时要遵循相关性、感染性、时效性、适时性、主体性的原则。

(一)遵循相关性原则

思政课教师运用或创设网络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或创作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的视频或者影视素材,而不可随意选取或创设。要围绕教育主题,避免情境创设形式化、过场化、时髦化,绝不能偏离教育主题或冲淡教育内容,这是思政课教学统一性、政治性与价值性的要求。

(二)遵循感染性原则

所选用或创设的网络情境还要具有感染力,能够渲染某种氛围,烘托出气氛,在情感上可以深深地打动人。要营造主题鲜明、引人入胜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思政课启发性的要求。

(三)遵循时效性原则

由于网络资源纷繁复杂,在挑选素材时要注重时效性,要围绕当代青年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热点等选择教学内容。此外,网络情境创设还要适时,可以用在启发思考、引出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在理论阐述之后加深理解的环节上,也可以用在升华主题、总结凝练的时候。

(四)遵循主体性原则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听听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和教师交流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意识。要不断增强体验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使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和感受,这是思政课实践性的要求。

通过不同路径创设心理情境,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通过创设愉悦的语言情境,轻松愉快,可以使学生“乐学”;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能够让学生“要学”;创设真实可信的生活情境,化繁为简,方便学生“易学”;创设新颖而有感染力的网络情境,吸引学生“心灵在场”,达成师生“心理共振”。除了在课堂上创设不同心理情境,高校也要充分利用“大思政”课堂,充分挖掘和拓展实践情境,搭建起协同育人的平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世界之变,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融入思政课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放飞青春梦想,在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猜你喜欢

创设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思政课“需求侧”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