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团属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研究

2022-02-27陈未阳

文教资料 2022年20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陈未阳

(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高校共青团是直接面向大学生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以育人为基本理念,以思想引导为核心,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结合国家政治意图和高校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及新媒体技术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青年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发挥团属新媒体正面引导优势,形成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舆论环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信中国道路、坚守价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

一、高校团属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优势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团属新媒体平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实践平台和依托载体,所具有的显性及隐性思想引领潜能不断显现,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根据我国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20—29岁网民占比为17.2%,在所有年龄段群体中占比位列前三。这部分年龄段的网民恰是高校团属新媒体的直接受众,运用团属新媒体平台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培塑具有显著优势。

(一)团属新媒体平台开辟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高校团属新媒体作为所属团组织的官方资讯窗口,其运营管理体系较为完备,学生运营团队较为稳定,运营保障资金也较为充足,易被大学生群体认可与关注,其信息内容具有贴近学生、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因团属新媒体具有较高的信息传达率、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受众群体等优势,且大学生主动关注,因此,高校应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利用新媒体宣传主旋律,对大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新媒体的匿名性特点促使大学生主动参与转发、点赞、评论等形式多样的互动,高校可借此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打破时空限制,打造线上思政教育阵地,不断影响广大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冲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壁垒,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二)团属新媒体平台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自主性

目前,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这种显性教育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但展现出的单一性及诱导性易让被动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心生戒备。[1]具有便捷性、及时性、娱乐性的团属新媒体平台使大学生青年可以自主搜索信息、选择信息,主动探索和搜寻参考材料及学习内容,在自主搜寻信息、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思政教育的效果。这种隐性思政教育方法将受教育者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群体的内在自觉与参与积极性,增强大学团员青年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此外,高校团属新媒体通常由专门的学生团队参与建设与运营,这也为学生自主探索、实践锻炼、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生在团属新媒体的内容生产过程中,自觉自主地学习党的相关宣传政策和贯彻思想政治导向要求、学习共青团基本知识和思想引领要求[2],该过程体现出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自主性。

(三)团属新媒体平台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

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团组织管辖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号、网站等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政教育工作载体,显现出独特优势。这些新形式的出现,有利于便捷地发布具有个性化的信息,以前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知识传授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微电影及制作动画、动图、漫画等方式进行,使大学生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观,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及可接受度,增强教育效果。同时,利用团属新媒体可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为教育者提供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方便教育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增大师生交流的机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情化人,在情感上给予学生支持,拉近学生与教育者的心灵距离,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柔性。[3]

二、高校团属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挑战

目前,高校团属新媒体总体呈现出积极创新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依然存在媒体运营管理能力不强、思政教育宣传形式创新性不足、青年学生真实需求亟待回应等问题。

(一)媒体运营管理能力不强

为达到利用团属新媒体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目的,高校团属新媒体运营团队不仅要有优秀的选题及写作与推送能力,还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专业的技术支持。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团属新媒体运营团队都面临着管理人员短缺和技术支持资源不足等问题。高校团属新媒体基层运营团队为学生及少数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教师,这部分人群虽对新媒体运营工作满怀激情,但面临着媒体素养偏弱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窘境。同时,存在对推送中思政教育政策及内容理解失之偏颇的情况,或出现盲目追求阅读量而忽略内容的思想引领的现象,缺少一个稳定的政治意识高、业务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的宣传思想工作骨干团队,从而导致团属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

现阶段,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用户体验感和参与感要求较高,他们追求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推送内容,而因团属新媒体运营团队疲于追求每日更新及推送数量,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创新推送形式、完善顶层设计,不能很好地满足青年群体的需求,这就形成了高校团属微信公众号的普及率较高,但公众号推文阅读量、分享量、转发量较低的现状。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影响师生运营团队创作的积极性,使其无法创作出更多的有价值、有态度、有创意的新媒体思政作品,长此以往,将影响团属新媒体实践运营动力及运营团队的积极主动性。

(二)思政教育宣传形式创新性不足

高校团属新媒体目标群体为高校团员青年,由于特有的属性特征,在对内容的编辑和推送中,必须牢牢秉持阵地意识,树立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而部分高校团属新媒体在发挥其思想引领的职能作用时,通常采用转发上级组织的原文等方式进行机械式宣传,在理论性的内容上呈现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进而出现内容同质化严重、新鲜度不够、思想引领高度欠缺等情况,甚至会出现内容缺乏内涵、脱离实际的现象,无法使大学生在阅读时“坐得住、读得懂、用得上”,难以对青年形成有效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的作用,不利于团属新媒体持续增强价值传播力及舆论引导力。

目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复杂的国际环境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必须调整思路,开拓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唯有如此,高校团属新媒体才能焕发生机,使思政内容在青年中入脑入心,引领青年成长成才,培养青年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青年学生真实需求亟待回应

在2018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高校团属新媒体的受众以在校学生为主,这部分群体由“95后”和“00后”组成,具有独特的时代气质,也有独特的互联网气质。生活与学习节奏的加快,使得高校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或娱乐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增强,同时,新时代的青年个性多元、思想活跃、观点新颖,青睐于与自己高关联度、高参与度的内容,这对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高校团属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需求缺乏深入了解,未能有效把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无法满足并回应大学生的需求,其内容不贴近学生需求,使得高校团属新媒体难以引起大学生的精神共鸣,未能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导致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6]

三、高校团属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为促进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的思想引领工作创新提升和持续发展,须从提升运营团队素质、创新内容输出形式、立足青年需求导向等途径出发,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提升运营团队素质,做强高校团属新媒体“本土属性”

提升高校团属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立足于本校工作的实际和特点,注重新媒体运营团队建设,提升运营水平。由于决定媒体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运营管理队伍的素质,因此,需要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有机整合各类资源,吸纳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媒、网络技术等专业的人才。结合新时代特点及新发展要求,从强化意识、总结规律、提高技能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宣传队伍的培训力度,在校内培养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抓好运营团队的建设,提升运营团队力量。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加强运营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各高校团属新媒体建设应立足于本校特色的基础上,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平台建设,不断完善部门框架结构,有意识地将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党员等人员培养为网络评论员、网络宣传员等网络意见领袖,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强化网络阵地引领作用,助力构建一个发声有导向、有力度、有效果的本土化团属新媒体平台,提升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和影响力。

(二)创新内容输出形式,建设高校团属新媒体“立体矩阵”

提升高校团属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要创新媒体内容的输出形式,打造“线上+线下”以及“学校—学院—班级”立体宣传矩阵。高校应利用团属新媒体平台,超越时空限制,构建“线下+线上”双课堂思政教育模式,实现网络思政育人的目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依托校团委、院团委、班级团支部、社团团支部等团属新媒体传播矩阵体系,夯实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通过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新媒体联动发声机制,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和宣传工作的联动效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红色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递党的声音、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构建新媒体立体矩阵之外,还需守正创新,深化主题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红色文化。[7]运用团属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顺应“网络的一代”的青年人的特点,运用立体宣传矩阵联动发声,做深、做细、做新思想引领工作,拓展内容覆盖广度,提升内容覆盖深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做大、做强团属新媒体的影响力,以优质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让青年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8]

(三)立足青年需求导向,优化高校团属新媒体“用户体验”

提升高校团属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重点是立足于对青年诉求的现实关照,反映青年心声,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回应大学生的真正关切。共青团是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团属新媒体的建设必须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立足青年学生的需求,把握青年的时代脉搏,密切团青关系,了解青年的关注点与兴趣点,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回应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优化“用户体验”。在选取内容时,高校团属新媒体要贴近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选题需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活泼性,将青年日常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及校园生活的话题融入新媒体的素材库,真正使青年学子感同身受,缩小距离、增强温度,做到“心贴心”,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切实从内心中产生认可。及时有效地防范仅仅满足阅读者浅层次感官需求的潜在风险的发生,在提高青年参与度、亲切感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借助团属新媒体将碎片化阅读获得的零碎知识,通过师生交流感召青年、引领青年、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提升思辨能力[9],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同时,精准把握敏感节点及新闻舆论热点等问题,抓住教育引领的契机,结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正使思想引领入脑、入心,使青年群体紧密围绕在党的周围,为党赢得青年。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