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2-02-27白雪
白 雪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要想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实现。回首中国的历史,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的飞跃及历史性的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艰苦奋斗、勇于创造、无私奉献。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先进的模范代表人物涌现在各行各业当中,备受大家的关注,国家通过颁发奖章、荣誉证书等的形式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认可。他们身上所彰显的劳模精神感动并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当前,我国已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的新鲜血液,更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好,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须臾不忘艰苦奋斗的作风,传承甘于奉献的精神,养成勇于创新的品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动模范,一个多么普通的字眼,但他们却是杰出的代表,是时代的楷模,是当之无愧的功臣。[2]他们勇担重任、埋头苦干、拼搏奉献,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伟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为广大劳动者树立学习的标杆。劳动模范光荣事迹的背后诠释了劳模们的精神风范,彰显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劳模精神的弘扬极为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要崇尚劳动,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在全社会弘扬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社会风尚。”[3]这一精神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劳模精神万古长青。它永远是那面最鲜艳的旗帜,光彩夺目,也将会一直鼓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深入挖掘劳模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且将它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二、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价值
(一) 有助于大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的家国之心
爱国主义体现在人们对自己祖国表现出的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翻开历史的卷轴不难发现,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方式表达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在这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这一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国家自强不息、不断壮大。”劳动模范们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勤奋的劳动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不论是白衣天使、技术工人、人民教师还是普通农民等各个行业的劳动模范,他们都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把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扎根在大学生心中的那片沃土中。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解先进劳模的感人事迹,深刻感受劳模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从自我做起,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不断努力。
(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前进路上的灯塔,对大学生的行为能够起到精神引领作用,能够使得大学生在重重困难中不会迷失方向,朝着成功的彼岸勇往直前。相反,倘若一个人浑浑噩噩,缺乏理想信念作为工作、生活的支撑,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学业或事业都难以取得成功。纵观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每一位劳动模范都有心系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坚定信念,并且凭借着这份崇高的信念做出了不凡的成就。青年大学生富有生机、活力,充满朝气,具有无限的潜能,他们的发展关乎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此,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大学生以劳模为榜样,引导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志存高远、砥砺奋进,依靠脚踏实地的劳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卓越的贡献,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5]
(三)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苦奋斗,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就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去奋斗、努力,大学生要将这一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勇向前。从大庆铁人王进喜到心系群众的申纪兰,再到义当所为的钟南山,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先进劳模,这一群体不怕苦、不怕累,在艰难困苦中成就自己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优良劳动风气。”[6]然而,当今社会中有一些不良思潮,正在侵蚀着青年的心灵,影响着青年的行为,使得他们丢弃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学生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就须臾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自觉继承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学习劳模勇于吃苦、敢于吃苦、善于吃苦的精神。积极主动学习劳模精神,有助于时刻警醒大学生,如果想要理想的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就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四)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传承甘于奉献的精神
劳动模范,不仅是个人所获得的荣誉,更体现的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古人曾用春蚕、蜡炬来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劳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带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时传祥,有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土地的袁隆平,有隐姓埋名攻克技术难关的黄旭华,还有无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雄。他们之所以平凡而伟大,是因为他们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甘愿为祖国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大学生传承劳模身上甘于奉献的精神,做到自觉奉献、自愿奉献、乐于奉献;大学生要树立服务意识,真抓实干,从小事做起,主动担当,为民解难、为国分忧,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传承人间正气。
(五) 有助于锤炼大学生养成勇于创新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创新才能前进,只有创新才能强大,也只有创新才能胜利。”[7]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前提保证。劳模是推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代表,是时代的领跑者和排头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劳模带动周围人协同创新、共同创业,营造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氛围。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是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习劳模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劳模身上的创新品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善于思考,敢为人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劳模精神展示了先进劳动模范群体所独具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对大学生具有行为引导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要以先进模范为标杆,在充分把握劳模精神的内涵和宝贵价值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首先要把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好;其次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网络媒体中大力宣传,使得劳模精神更深入人心;最后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加强劳模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挥劳模精神对于大学生的引领作用。
(一)在思政课堂中学习劳模精神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鼓励各类学校开展关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教育。”[8]为此,要想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守正创新的“大先生”。一方面,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大学生对劳模精神入脑入心,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做到真正理解其精髓要义,在讲解思政课知识的同时结合劳模精神的元素,开设相关劳模专题课堂,引入与劳模精神相关的短视频、电影纪录片、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善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劳模精神的实质内涵可以通过劳模的优秀事迹来彰显。为了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通过多媒体呈现出不同时期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劳模事迹,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共同领悟劳模精神的实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邀请当地某一行业劳模走进思政课,给学生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认可劳模,树立劳模榜样,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自觉践行劳模精神。
(二)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劳模精神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内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会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自觉做劳模精神的践行者,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给学生树立榜样。其次,在图书馆的长廊、餐厅、教室、学校的黑板报上张贴相关标语,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再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劳模精神。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团以学生视角、学生语言开展劳模精神理论宣讲,用理论的方式赢得学生的认同;学校可以举办相关的“劳模精神”的主题演讲比赛;开展相关的征文活动,让大学生抒发学习先进模范事迹后的想法和感受;开展“学习劳动模范做好事”的活动,鼓励大学生为学校、教师或同学等做一件好事;也可以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举办“弘扬劳模精神,礼赞劳动工人”的歌唱比赛等活动。通过积极参与,学生能够感受到劳模精神的伟大,切实引导学生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三)在网络媒体中弘扬劳模精神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网络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离不开网络媒体。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把劳模精神融入网络载体,坚持“互联网+思政”,建设“智慧校园”,充分发挥好“第三课堂”的作用。[9]当代大学生活跃于各大网络平台,高校应在学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展现出劳模精神的内涵及劳模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激发大学生对劳模的钦佩与敬仰之情;高校举办“争做劳动模范”的活动,鼓励学生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上传自己在学校或家乡参与劳动的短视频,选出“最美劳动模范”,让更多大学生加入其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高校开设具有创新性、特色性的关于“劳模精神”的宣传网站,通过校园的广播、校报、贴吧等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关注劳模精神主题的网站,自觉学习践行劳模精神,发挥好网络渗透式教育的功能。[10]
(四)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劳模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在一起。”[11]事实确实如此,高校教师要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就要统筹兼顾理论知识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校实习等活动融入思政课中,让思政课堂更加生动、鲜活。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或者农村乡镇,参与“三下乡”活动,前往基层宣传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感染更多的人。大学生协助乡村或社区开展劳模报告会、张贴关于劳模精神宣传的海报来展示劳模的风采,在社区或者农村中营造一种“学习劳模、争做劳模”的氛围,让劳模的先进事迹影响感染到更多的人。政府鼓励大学生走进劳模工作室、走进校企合作的企业,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劳模的工作,与劳模们面对面交谈,听取他们讲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相关事迹,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感受劳模身上所展现的敬业、奋斗、奉献、创新等的高贵品质。通过相关社会实践的体验,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劳动能力,培育劳动情怀,在未来的工作中以劳模为榜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散发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