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2-02-27李一尘

文教资料 2022年20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历史

李一尘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多次发文,要求将“四史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增进全民族的共同感和使命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力量。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不仅是当下思政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未来长期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内在逻辑

高校思政课堂是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思政课堂,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完成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四史教育”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从形成、发展到壮大的全部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从民族独立到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它不仅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素材,也是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精神食粮”。通过将“四史教育”融入课堂,有利于青年学生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思政课堂和“四史教育”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逻辑。

(一) “四史教育” 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致性

高校开设思政课堂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帮助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四史教育”内涵丰富,蕴含了我们党对历史的深刻概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四史教育”启迪智慧、锤炼品格,对于永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底色具有重要意义,这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一致。

一是“四史教育”是我们理解马列主义的生动素材。马克思主义凝练了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规律及方法做了科学性展示。“四史”本身的形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实践的成果,这一实践过程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生动反映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开展实践工作。

二是“四史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充分感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历史上,中共中央曾照搬苏联的做法,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些挫折,通过研究国内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及时调整方针政策,最终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带领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通过研究“四史”,能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掌握马列主义传承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三是“四史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红色资源。“四史”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通过优秀的品格鼓舞人、真实的实例打动人、昂扬的精神激励人,能够有效唤起青年学生的感知力,产生良好的共鸣。因此,通过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用红色资源熏陶青年学生,让其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向老一辈革命先烈看齐,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高校思政课堂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堂联系的必然性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学具有集中性、持续性、普及性等重要特点,在广泛的教学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授课体系,授课对象相对集中,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这为“四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高校思政课堂的开设为“四史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从传授主体来看,高校思政课堂教师普遍具有马列主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及理论研究成果。因此,基于成熟的授课体系、广泛的学生群体以及相对完善的师资队伍,高校思政课堂无疑为“四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四史”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中华民族走向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历史的深刻概括,对于弘扬正确价值导向、引领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四史”融入思政课堂之中,丰富了传统的授课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将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 从时代的发展看“四史教育”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在内容和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两者在内在联系上具有耦合关系[3],大力开展“四史教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精神力量。

一是“四史”为高校思政课堂提供了广泛的教学内容。“四史”中的相关文献、人物、事件等,既是思政课堂的重要案例,又是思政课堂的理论依据,对于丰富课堂形式、增加内容厚度、还原历史影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红色资源而开展各种实践、研讨方式的教育,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们对于“四史”精神内涵的感悟力和共情力。

二是“四史”丰富了高校思政课堂的形式。相比传统的思政教学,“四史”因其本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生动的实例,避免了传统以理论为主的平铺直叙,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利用“四史”作为思政课堂的素材,能给广大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心灵震撼,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新时代,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局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强“四史教育”顺应了思政课堂的教学特点,有利于在风云诡谲的时代中加深我们对传统历史、传统精神文化的认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认识、提升信心、增强动力。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的基本原则

大力推动“四史教育”走进高校思政课堂,离不开正确的原则导向。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必须基于整体视角,构建全面的内容体系,同时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 坚持整体性与科学性的内容选择

要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看待“四史”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论是党的历史还是新中国的历史,都是一部完整发展、相互联系的历史。我们在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过程中,应当对“四史”整体内容进行提前梳理,了解“四史”的内在联系和精神脉络发展,将“党史”作为教学重点。广大青年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党的历史,才能加深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同感。教学可围绕“党史”的发展相继铺开“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史”和“改革开放史”,形成“一条主线、三条支线”的良好框架结构。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一条基本线索,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不断探索马列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四史学习”的一条关键线索,用党的历史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改革开放史,讲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形成“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相互统一的内在关系。

(二) 坚持针对性和成效性的目标导向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过程中要坚持史料导向,着眼于提升广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目标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特点,推动“四史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针对“四史”内容围绕马列主义的科学真理和正确方法进行阐述,讲清楚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揭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精神品格,增进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二是要采取正面教育和反面批判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正反对比,揭示马列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要讲好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相关事实及理论,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则要做好澄清,切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三是要把思想引领和能力提升相结合。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面对一些错误言论、不正确观点的时候,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判断力和分析力,要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学生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避免断章取义,增强政治敏锐力。

(三) 坚持将主体参与性贯穿教学过程

“四史教育”的受众是学生群体,提升教学效果,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围绕学生诉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理论,传授知识。教学过程应当坚持“三贴近”的原则,针对学生容易出现困惑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在理论梳理中凝练观点,在事实论述中强化理论,在热烈讨论中增进共识。要积极探索应用“四史”中的红色资源,注重挖掘红色资源中的史实性、趣味性史料,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用经典的方法来诠释当代的社会实践。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则应当做好备课工作,通过专题学习、集体备课、二次研修等方式,加强自身对“四史”知识的理解;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挖掘“四史”知识的趣味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只有注重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切实开展好“四史教育”。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为更好地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丰富思政课堂本身的教学内容,将更多“四史”知识与思政理论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思政课堂与生活课堂相结合,多措并举,构建立体化的“四史教育”新格局。

(一) 立足课程内容,实现“四史”和思政课堂的有机结合

“四史”中蕴含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一部从中国近代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整历史,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整体发展中。开展好高校思政课堂教育的关键,就是要用好“四史”中的红色知识。

一是要积极讲好红色知识,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四史”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过程,在课程中,我们要善于将凸显中华民族优良品格、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相关故事融入课堂之中,从真实的事例入手,引领青年学生们学思践悟,真正领会党的初心使命。

二是要以“四史教育”为契机,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高校应当成立专门的“四史教育”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必修课,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围绕“四史”开设相关课程,确保学生至少选择一门课程进行研读。[4]因此,各大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上完善“四史教育”的课程供给,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

三是要逐步丰富思政教材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授课质量,应当对现有思政课本教材进一步优化,增设“四史教育”相关内容,丰富相关史实性文字叙述,将实践性、史实性、叙述性的真实历史融入课本之中,进一步论证理论观点,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使学生在史料性阅读中中逐渐感悟“四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二) 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堂融合

课堂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者是相互结合、密切统一的。

一是要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四史教育”中的重点篇目、主题进行专题学习,如情景剧教学、故事会分享等,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是要做好社会性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好红色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户外,依托红色纪念馆、博物馆、红色遗址等,让学生们在真实的环境下学思践悟,感受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光荣岁月,体会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对“四史”的认同感,形成强烈的共鸣。

三是要将“四史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注重开展好“四史教育”相关文体活动,如演讲、歌舞、情景剧等,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的范畴,营造轻松活泼的参与感,极大地淡化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进对“四史”知识的了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 多措并举,构建立体化“四史教育”新格局

一是要积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推动“四史教育”走进高校思政课堂。当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基于VR(虚拟现实)、远程传输、数据交互等多种技术的云端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另一种方式,也为课堂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产生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在未来,信息技术与“四史”的深入融合将成为“四史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5],在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四史教育”相关直播课程,实现在线互动。

二是要深化“四史教育”专项课堂的推广工作。相关教师要充分挖掘“四史”中的思政元素,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厘清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党的历史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对待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曲折历史,我们要善于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如重要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等,对于这些事件,可探索开展专题研讨,挖掘相关史料,揭示背后原因,从而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何为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是要注重开展“四史教育”的“生活课堂”,营造全民向学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的集中性作为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平台,传播“四史”相关文化,用红色资源浸润校园生活,除舞台剧、公益讲坛、书法展等文体活动外,还可利用“建军节”“建党日”等重大节日探索和开展群众性的大型主题活动,让红色氛围弥漫整个校园,使“红色元素”浸染校园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对“四史”的关注度,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大力开展“四史教育”走进高校思政课堂,符合新时代需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四史教育”凝聚高校学子的思想力量,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总结历史经验、厘清历史脉络,在学思践悟中把握时代走势,找准国家历史方位,认清青年学生使命,正确对待国情、党情和世情,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昂首向前。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四史教育”走进高校思政课堂,抓好高校学生的思政课堂建设,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精神力量,让我们更好地在新征程中奋勇向前。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