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中的德育思想

2022-02-27李宁宁

文教资料 2022年20期
关键词:修己蔡元培国民

李宁宁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目前学界关于蔡元培德育思想以及《中学修身教科书》相关的研究都在不断深入,例如袁洪亮针对该书所蕴含的蔡元培德育思想展开讨论,论述其对中国文明现代转换的重大影响[1];朱惠娟从价值研究出发,重点分析了蔡元培德育思想在近代国民性改造中的价值以及在实现人的现代化中的价值[2]。但是实践性作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属性,从实践的角度探究蔡元培德育思想这一视角还未能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当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仅陈麟通过分析蔡元培德育实践思想,梳理其中蕴含的实践内涵,为当下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借鉴。[3]因此,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出发,从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三方面具体分析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体现的德育实践思想,探索其德育思想蕴含的丰富时代价值及其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蔡元培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非常重视德育对人格的完善作用。此外,实践性作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蔡元培也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他认为近代中国社会要想繁荣昌盛,其国民必须具有“完全人格”,“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4]通过道德教育的实践,才能根本上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形成完全人格,并最终达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目的。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蔡元培论述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及德育途径与方法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德育的实践性。

一、养成国民健全人格的德育目标

社会实践的要求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5],蔡元培依据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提出了养成国民健全人格的德育目标。[6]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蔡元培指出,培养国民的完全人格就在于发展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7]。关于如何发展人格,蔡元培认为“发展人格之法,随其人所处之时地而异,不必苟同,其致力之所,即在本务”[8]。个人人格的完善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完成自身的本务。一个在社会中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家庭中行孝悌,在社会中完成本职工作,热爱国家等等应尽的义务,那么其相应的道德品质必然也得到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格之发展,必与社会之发展相应”[9],只有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践行,才能形成相应的道德人格。

发展人格除了要在社会中积极践行外,蔡元培还强调,国民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消极道德与积极道德的结合,“人格之发展,必有种子,此种子非得消极道德之涵养,不能长成,而非经积极道德之扩张,则不能蕃盛”[10]。蔡元培把道德分为积极道德和消极道德两种。他认为,消极道德是每个在社会中的人都应有的道德品质;而积极道德是在消极道德基础上用来发展个人品性,完善人格的。这两种道德相辅相成,“故修德者,当自消极之道德始,而又必以积极之道德济之”[11],两者就如飞鸟的双翼,不能有所偏废。因此在他看来,道德教育首先要让人在有正确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遵从基本的道德准则,然后在消极道德的基础上,发展人格,提升道德修养,在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实践中达到增进社会福祉的最终目的。“修己之道,不能舍人与人相接之道而求之也。道德之效,在本诸社会国家之兴隆,以增进各人之幸福。”[12]

最后,通过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国民来求得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必须培养国民的爱国心理,以爱国心感染国民的个体实践,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一方面,从道德本身作为人与人相处的规范来看,道德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人格的完善,最终是为了社会、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想达到培养国民以强国的目的,蔡元培也指出,“人民爱国心之消长,为国运之消长所关”,“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13]。国民拥有爱国心,那么国家发展的其他基本要素都能在其中陶冶生成。因此,爱国作为国民最大的义务,为了实现以国民爱国之心促进国家的振兴的目的,必须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增强国民的爱国心,更好地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

二、修己、务本、辨公私的德育内容

要实现塑造国民健全人格的目标,离不开个人在社会中的实践。蔡元培提出的修己、务本等德育内容也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针对修己,蔡元培开篇就指出:“夫事必有序,道德之条目,其为吾人所当为者同,而所以行之之方法,则不能无先后。其所谓先务者,修己之道是已。”[14]道德教育最先要做的就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同时他也指出:“修己之道,体育、知育、德育三者,不可以偏废也。”[15]修己的过程中,德育、体育、智育不能分割,应当是各育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蔡元培认为,修己最先要做到的是拥有康强的体魄,“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拥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尽忠尽孝,报效祖国。另外,体育与智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身体能够更好地帮助自身学习知识,养成康强的精神。当然,只有强健的身体是不够的,修己必须还要修学,蔡元培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辨别善恶,就无法在生活中行善去恶,“知善之当行而行之,知恶之不当为而不为,是之谓真道德”[16]。只有知道如何辨别善恶,才能做到知善行善,不做恶事,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在这里还涉及了知与行的关系问题。道德品质的获得,最终要行之于社会、行之于国家,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践,内化于心。此外,修己最重要的还是修德,“体力也,知能也,皆实行道德者之所资。然使不率之以德性,则犹有精兵而不以良将将之”[17]。个人如果只注重体魄的锻炼和知识的学习,而没有德性的统率,那么拥有强健体魄的人可能会暴力行事,拥有良好学识的人可能会帮助奸恶,这对社会的危害性可能会更大。因此,修己必须要修养德性,个人通过遵循良知、跟随良知的指引而不掺杂个人私欲去做事,这样才能成为有德的人。

其次是务本。务本就是实行个人的本务。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不仅仅为了个体的成长,其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才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因此,个体在道德修养的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人,必须要做到自己的本务,才能说道德上的完全。“凡修德者,不可以不实行本务”,“能恪守种种之本务,而无或畔焉,是为全德”。[18]蔡元培重点强调了本务的三大层次:一是个人所处在家族中应尽的本务,包括作为父母的本务、作为子女的本务以及兄弟姊妹间的本务;二是个人在社会中作为公民的本务,主要包括公义与公德两种;三是个人作为一国的国民应做到的本务,主要是遵守法律、依法纳税、接受教育以及爱国等。同时,蔡元培也指出,一个人能够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本务也足够了,“然本务亦非责人以力之所不及者,按其地位及境遇,尽力以为普斯可矣”[19]。从力所能及的本务做起,渐渐养成习惯,德性自然有所养成。因此,一个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人,只有切实履行个人在不同身份下的本务,即在家族、社会以及国家中的本务,才能实现个人真正的幸福以及道德人格的完善。

最后是辨公私,即明辨公德与私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公德与私德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蔡元培所认为的私德是与个人道德及家庭道德相联系的,公德则与社会国家相对应。同时他指出:“家族者,道德之门径也。于家族之道德,苟有缺陷,则于社会、国家之道德,亦必无纯全之望。”[20]个人的私德修养好了,能够维系好自己的家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因此私德的修养与公德的养成是分不开的,对于公德与私德的教育应当秉持同等重视的态度。此外,公德与私德也包含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内涵。当两者存在矛盾时,蔡元培以朋友交往为例,他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属于私德,国家的事务属于公德,“二者不能并存,则不能不屈私德以从公德。此则国民所当服膺者也”[21]。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公德维护的是公共利益,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整体利益,私德维护的仅是个人的利益,两者有冲突时,应以公德为先。

三、全方位、重实践、勤修身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蔡元培主要把道德教育的途径分为三种,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他认为:“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22]幼儿接受的家庭教育虽然细微但是终身不忘,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社会以及国家兴隆之本。在幼儿时期,良善的家庭氛围以及作为模范的父母,能够帮助孩童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父母必须做好教养孩子的本务。当然仅有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个人道德品德的完善还需要学校教育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道德教育,能够更有效地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关于学校教育,蔡元培强调教师的重要性,“教员者,学生之模范也”[23]。教师传道授业,不仅仅要自身学识渊博,作为学生的模范,在道德品行上也要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教师更加丰富的经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有所成,引导学生良好品德的完善。关于职业教育,蔡元培认为,“无职业者,不足以自存也”[24]。每个人在社会中立足,都应当有职业,并且在自己的职业中尽到本分,这不仅能满足自己的生存资料,还能够修养自己的精神体力,发展职业品德,为社会作贡献。因此在社会中的职业教育对于个人道德的完善也同样重要。

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强调的德育方法主要是实践以及自我修身。

首先,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实践,因此蔡元培在文章的开篇就表明实践重要的内容较为详细丰富。同时,他建议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可徒令生徒依书诵习,亦不可但由教员依书讲解”[25],应当从实际出发,利用各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在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上,他也认为,只有道德认识是不够的,必须积极践行才能算是具备了道德品质,“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26]。在论述“德之本质”时,蔡元培指出:“德者,非必为人生固有之品性,大率以实行本务之功,涵养而成者也。”[27]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通过切实履行各种本务涵养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良心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内在精神来看,良心统帅着“智”“情”“意”。“智”是识别善恶的能力,“情”是对行为的好恶,“意”是促进个人行善的动力。只有智、情、意三者相统一,才能引导人们从认识善行到自发行善的转变,从而实行各种本务,促进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从外在行动来看,蔡元培强调“修德之道,先养良心”[28],而良心的培养就要为善去恶。他认为,只要不论善行大小日积月累地行善事,那么良心就能不断养成,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因此,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必须坚持在社会生活中实践,积极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实现知与行相统一,达到修德的目标。

其次,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离不开自我修身,也就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积极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在书中,蔡元培强调德育“其本则在乎修己”[29],“修己”过程中的许多内容都体现着自我修身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发挥,例如“自制”“独立”“自省”等。“自制”也就是对感情欲望的节制,蔡元培认为适当的情感和欲望的散发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情欲如果“不加控御,而任其奔逸”[30],就会使国民成为情欲的奴隶,影响个人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因此,人们应当学会自制,帮助自我更好地完善德行。针对“独立”,蔡元培认为独立并非离群索居,也并非“矫情立异”,而是能够做到自存、自信、自决。要做到这三点,个人必须先认识到自身作为主体的重要性,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自身在社会群体中立足。“自省”也是自我修身必不可少的环节,修学不自省则学业难成,修德不自省难以去恶改过。蔡元培指出:“人之进德也,宜各审其资禀,量其境遇,详察过去之历史,现在之事实,与夫未来之趋向,以与其理想相准,而自省之。”[31]人各有长短,只有不断自我反省,认识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更好地改进自己,完善个人品德。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受教育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励个人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高尚人格。

四、结语

《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体现的蔡元培德育实践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

从历史价值来看,蔡元培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以及西方思想,认识到人的主体性以及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明确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国民以建立理想国家的德育目标,对促进民国时期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社会的改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详细阐述了培养健全人格的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强调德育实践,不仅为自身德育思想的完善奠定了基础,还以全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对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施加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的发展。

从现实启示来看,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中的德育实践思想也为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启示。一方面,蔡元培倡导教师应当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结合他对于个体修身的重视,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不断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以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修身,不断促进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另一方面,实践性作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属性,在德育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道德践行。蔡元培也非常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修德,在各种小事的践行中养成习惯。因此,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以课堂内外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开始,积极践行道德规范,在实践中将德育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

总之,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实践的环节,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强调个人应当在社会中积极实行本务,从而不断涵养自身道德,并最终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他的德育实践思想不仅为近代中国培养健全人格的国民提供了具体方案,也与当前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学校德育目标相契合,对学校德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修己蔡元培国民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