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检视和模式创新

2022-02-27张林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张林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三全育人”和劳动教育共同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明确了劳动是“人的存在”的体现,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更加离不开“劳动”的作用。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让学生从“知、情、意”各个角度受到启迪、教育和提升,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全育人”是实施各类教育的方法论,切实让各个教育内容都得到充分地实施,从而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三全育人”方法论的价值诉求和最终目标。

2.劳动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

“三全育人”是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整合学校和社会各项资源,调动各项要素,创新育人模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自2018年以来,学界加大了对”三全育人”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同时国家教育部门也出台了关于“三全育人”的文件和制度,明确了关于“三全育人”的具体要求。我国高等学校也纷纷开展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改革探索,进而不断探究构建多元化、协同化和系统化的育人体系和模式。劳动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同时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既是推进“劳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育人实践的有效路径,也是全面协同学校、社会、家庭、朋辈等多方资源和力量。

3.“三全育人”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理念指导

“三全育人”理念指明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有效路径,勾勒出了育人工作的实施路径和蓝图。基于劳动教育具有的综合功能,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有效载体,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三全育人”理念中体现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全过程育人中的系统性、全方位调动资源的集约性,能够保障多元主体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切实形成综合育人合力。因此,将“三全育人”中的协同性、系统性、集约性运用于劳动教育,能够切实指导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检视

1.大学生劳动教育育人主体发挥作用不充分

从主体构成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劳动教育部分主体力量发挥不充分。家庭作为育人主体在学生劳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长时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成绩高度重视,却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长此以来使子女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2021年9月某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针对学生家长做了一项访谈调查,近一半以上的家长谈到“担心学生入校后不能生活自理”。同时,社会给予高校劳动教育的支持不够,导致学生家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从全员的认识程度来看,存在劳动教育被弱化和淡化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被称为“副科”,变成了摆设[2]。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尤其是条件优越的家庭,忽视孩子的劳动,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学习成绩好”。劳动教育在社会上被淡化,受到社会上“躺平”“咸鱼”“佛系”等思想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劳动、不热爱劳动、看不起劳动、不认可劳动。从全员的专业性来看,尽管近两年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总体上还面临着劳动教育专业队伍建设“不专业”问题,相应专业教育者在数量和经验上存在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从全员的协同性来看,部分主体之间衔接协同不够。家庭、高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和健全。高校内部的部分管理与服务部门出现劳动教育“真空”地带。近年来,虽然全员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在高校已经达成共识,相关管理和服务部门在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实践中部分管理与服务部门的教职工只着眼于本职工作,而对于“全员育人”中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的意识淡薄,导致不能很好地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相关工作。

2.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

首先,劳动教育培养各层次衔接不到位。劳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是一脉相承和系统延续的。然而,当前针对学生个体而言,缺乏对于劳动观、劳动品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系统性、连贯性教育,对大学生入校前的劳动素养关注不够,前一学习阶段的劳动素养记载档案获取困难,大学毕业后劳动素养跟踪不够,这是当前劳动教育过程中系统性把握不足的显著体现。其次,劳动教育在大学阶段各年级的连贯不到位。从大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高校尚未从形成以学生纵向培养为理念的劳动育人目标、模式和内容。特别是结合各专业特点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设计研究不够,缺乏对于课程和实践活动吸引力的研究,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再次,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等融通不到位。劳动教育作为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需要纳入到“大思政”和“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中。然而,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更多地被作为一项事务性工作在推进,只重视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却往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未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最后,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力”与“劳心”覆盖不到位。劳动精神和品质的培养是完成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劳动教育最终目的不是劳动本身,而是通过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情感、认知层面上认同。当前,存在只注重“劳力”即机械式的单纯的体力劳动教育,而忽略了“劳心”即大学生心智的历练和锻造的现象,这不利于育人效果的提升。

3.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设计缺乏集约性

“全方位”作为“三全育人”理念中蕴含育人要素,涉及理论与实践等多维的不同资源组合的实施路径和方法[3]。首先,从“全方位”场域审视各教育实施主体,他们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会出现重视偏差问题。如家长更多重视学校为孩子布置的劳动作业,而忽略了家庭的日常生活劳动,不能将其看成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形成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其次,全国高校纷纷开设劳动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但是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创新性,尤其是缺乏对于新媒体的运用,不能将劳动教育相关内容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弱化了劳动文化育人的效果。再次,从全方位视角审视劳动教育工作保障体系,其中师资队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央和教育部明确提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要求,但是,目前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高校劳动教育师资来自现有的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大部分为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对于他们的培养还需深入。最后,劳动教育的质量评价尚未形成“三全”协同机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朋辈”等教育主体视角看,不管是对高校的劳动教育整体评估,还是对学生个体的教育评价机制,都欠缺协同性,缺乏立体化呈现劳动教育效果的模式。教育结果是在具有复杂情境性、动态连续性的教育过程中生成的[7],教育评价主体做出综合科学评价难度较大。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模式创新

1.健全协同机制,构建育人“组织共同体”

首先,明确育人主体职责,加强劳动教育“使命担当”。按照“三全育人”主体构成的要求,确立学校、家庭、社会、朋辈为劳动教育的育人主体,明确各方职责,系统规划劳动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确保劳动育人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高校作为育人主体,应充分调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者等在内的参与劳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借力社会力量,积极寻求企业和行业支持,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高级技术人员等兼任劳动教育教师,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同龄朋辈作为教育主体,他们之间由于年龄和阅历相仿,其对学生影响往往强于师长和家长。与此同时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自”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学生朋辈的作用机制。

其次,建立育人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主体“协同衔接”。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实现统一推动领导,打破教育部门、社会和行业育人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多方育人主体协同配合和育人工作的衔接。构建“家校联系”机制,与家长协同联动,积极指导家长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依靠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力量,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场地、师资。各高校不仅要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应纳入党建工作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部门年终绩效工作考评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结合高等院校的校情和劳动教育工作定位,明确“劳动教育中心”或教务处等部门为劳动教育工作的牵头负责部门,构建学校各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其工作职责,建立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科学设计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工作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四自”作用,引导优秀大学生或者邀请优秀校友参与到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朋辈的示范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氛围。

最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力做好教育“实施保障”。开展系统化培训,促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开展全员培训,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劳动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的宣传,强化自身劳动意识和观念,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提升自身劳动教育理论素养,切实做到教育学生前先“受教”,强化其劳动教育观念,提升劳动教育能力。强化“个性化”培训,对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开展知识技能培训,为每位劳动教育教师搭建纵向培训体系、设计个人培训方案,建立劳动教育培训“一人一档”制,不断深化掌握各类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掌握对应的劳动教育基本知识和开展劳动教育的模式方法。培训根据岗位、项目、形式的不同,推行差异化“分类”培训。促进“大劳动”格局意识的形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各高校应建立“师带徒”的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制度,建立“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师徒结对关系,让“老”教师将教学知识、经验和方法传授给“新”教师,弥补“新”教师教学技能和实践功底的不足。

2.遵循育人规律,建立育人“实施共同体”

首先,契合学生纵向发展规律,拓展劳动育人工作“全贯通”。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文件提出的“大中小幼一体化问题”,不只是适用于德育,还适用于劳动教育[4]。2020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这就要求从宏观层面,应站在学生个体发展的纵向视角,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每个学生搭建纵向成长培养体系,注重大中小幼各学段劳动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无缝对接,确保培养场域的连贯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定位,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系统培养体系。劳动教育既是一种“课程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其实施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本质上也是课程和文化逻辑[5]。从单个培养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入学劳动教育素养观测,注重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和规范性,按照培养层次分类的目标体系,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和规划系统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文化体系,实现劳动育人工作在大学阶段内的“全贯通”。

其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推动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立体化”。开展任何教育活动之前都必须要针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从理论上确定一个逻辑起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实施教育目标的宏观政策、微观内容以及整体方案。因此,将劳动教育从育人角度进一步向学校主体聚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培养目标,实现学校“教育场域”和“教育时域”的“全覆盖”。所谓“教育场域”是要设计和制定针对不同培养层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体系,拓展劳动教育实施的场域,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实现流动的教育和熏陶,以此来实现劳动教育在校内的全场域覆盖。学生的发展遵循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规律,因此应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及量和质结构的完善。所谓“教育时域”全覆盖就是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线,将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在校学习“全周期”,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全覆盖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精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实施劳动教育评价“全过程”。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要观测点,注重过程性评价,切实导向学生“真做”;系统科学地设计劳动教育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兼顾“劳力”和“劳心”的观测点,遵循发展性、过程性、表现性的评价原则,观测劳动观念的理解度、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精神的内化度、劳动能力的达成度等方面[6],实现劳动教育价值全覆盖。做好评价的结果运用,注重学生自身、教师、朋辈等多主体评价,构建多维评价机制,开展对学生个体的劳动教育成效评价。借力家庭、用人单位等社会主体,开展对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主要载体、保障体系等工作的综合评价,建立过程监测、检查、分析和反馈机制。同时,教师和学生是劳动教育工作的两大主体,通过劳动教育教师开展对教育情况和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价,以直接获得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和效果评价。

3.创新路径,构建全方位融合的“策略体系”

首先,坚持改革创新,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可见“劳动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本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当今社会生活离不开网络,线上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劳动教育作为广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同样可以在“网络线上”进行尝试和探索,深入挖掘和运用关于劳动教育的线上资源,提升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劳动教育途径向网络伸展,利用“抖音”、flash、H5等多种媒体着力打造劳动教育的微课导学、实践研讨、劳动园地等,可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协同共进,让劳动教育氛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其次,打造“大劳动”格局,推动劳动教育全面融入教学全过程。从人才培养角度,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程综合体系和融入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系统设计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案,重点将专业学习中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体现到课程设计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开展适合大学生的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即劳动教育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全面、意义重大、体验深刻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炼意志,综合提升劳动技能,增强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

最后,强化理论研究,提升劳动教育工作水平。劳动教育需要以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技能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引领。同时,加强从资源、平台、专业、路径等角度寻求劳动教育的创新模式。当前,教育界内对劳动育人的路径和方法探索较多,但对于劳动教育纵向贯通和全方位激发多元主体开展劳动教育的体系化方面研究不够,尚不能满足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对此应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有序渗透,不断探索“全方位”劳动教育的规律,同时搭建了新时代劳动育人的“实践视角”。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