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地方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中的传承研究
2022-02-27蒋秀召
蒋秀召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掌握一技之长的工匠产生了。出于发展生产力与工匠之间技能竞争等原因,工匠对自己核心技艺的提升具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最初对这种愿望的坚持就是工匠精神的实质。自工业化、自动化到现今的大数据时代,工匠这一群体无论是规模还是内在的精神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传统的工匠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工匠精神在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教育的实践中传承进行探讨,就显得十分有现实意义。
1 工匠与设计的关系
1.1 工匠创造了器物的精巧美
“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1]100;“匠:木工也,从匸从斤,斤所以作器也”[1]268。巧饰与规矩是有技巧的意思,工匠就是有技巧、制作器物的人。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制作了大量的器物,而由工匠完成的器物有“巧饰”,具有实用之外的美的特征,也就是今天定义的工艺美术品。
工匠是专门制作器物的人,“一名真正的工匠应该是精工巧匠”[2]。整个中国美术史留下的作品正是他们完成的。从最初器型美观、图案精美的原始陶器到神奇瑰丽的青铜器,到细节逼真、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到汉代各色精美的纺织品,再到明清结构精巧、制作精美的建筑,明代结构简练、工艺精巧的家具,清代精美的瓷器,都是工匠制作而来。
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凝结在众多精美的器物上,经历数千年的风雨岁月得以流传,让今天的人们直观感受到他们对待技艺的态度。古代制作器物的初心大多出于实用的目的,但从来没有忽视审美的追求,“当物质与精神尚处于混沌合一的社会早期,技术娴熟的手作工艺家实际上就是艺术家。[3]”可以说古代工匠就是古代的设计师,他们完成了数量可观的精美器物,是器物美的创造者。今天的设计人士虽然不以工匠名世,但其实继承着古代工匠手工技艺的血脉。
1.2 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技艺属性
技艺属性是构成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好的美术作品需要技艺来呈现。没有专业技艺的普通人完成的器物,是很难达到艺术作品打动人内心的标准的。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不能轻易复制的主要原因,就是普通人不具备原作者高超的手工技艺。这种高超技艺的获得,不是天生而来,而是后天磨练得来的。“庖丁解牛”就是典型的例子,其高超的技艺已经超越了实用的需要,变得神奇无比,不需要特定的审美载体,单纯技艺就能给人带来美妙的体验,正所谓“技进乎道”。
不管是哪个艺术门类,高度精湛的技艺都是艺术创作的敲门砖,只有拥有扎实的技艺,才能创造出好的设计作品。当然“庖丁解牛”属于技艺上升为艺术的特殊情形。大多情形下,技艺不能等同于艺术,艺术要表现的内容是十分宽广的,艺术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工匠上升为设计艺术家,也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修为,还要有宽广的知识、能力、认识等方面的全面修养。但二者创造的作品都具有手工技艺独特的美。
1.3 技艺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
好的设计作品具有构思巧妙、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特点。不论是传统的工艺美术还是现代设计,功能最大化,形式构思极其巧妙,制作技术的精益求精都是设计者的最高追求。技艺的精益求精也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
徐悲鸿在《致徐志摩》的信中也谈道:“弟对美术之主张,遵德性、崇文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4]” 后来“尽精微、致广大”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尽精微”语出《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就设计类专业学习而言,是要做到尽可能的精准细微,与传统的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设计类专业教育要传承工匠精神的高度总结。这样的训导对设计类专业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让设计的魅力有了技艺的根基,让专业设计有了精微技艺这一核心的标签。
2 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教育需重视工匠精神
2.1 现实的困惑
现代科技发展到今天,传统工艺美术创作依靠技艺的创作方式受到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重艺术轻技艺的思想。工匠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地位普遍不高。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传统观念对工匠看法的真实写照。以工艺领域而言,传统的美工地位也不高。
随着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到来,现代设计从传统工艺中分化发展而来。设计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随着设计软件的飞速进步,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更加简单,设计制作的功能更加完备。于是产生了一种做设计只需要有好的创意就行的看法,殊不知即使是好的创意也来自对专业的热爱与长期的积累,更不要说让好的创意完美呈现所需的熟练精到的技术支持了。
近年来,设计教育规模得到空前发展。各类院校大多开设有设计类专业,设计类专业学生规模很大,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设计类专业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设计学习难度认识不足。尤其在广大的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中,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偏淡,缺少对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追求,一部分学生存在合格就满足的心态。
“‘至善至美’的艺术设计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更高的境界。[5]”这与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要义是一致的。只有在现今高校教育普遍回归常识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才可能真正回归到对技能的磨练,在磨练中传承宝贵的工匠精神。
2.2 传承的新机遇
造成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轻视技艺锤炼的现象,还有一个对专业发展信心不足的原因。而随着地方高校要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倡议的提出,给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工匠精神在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中传承具有自身良好的优势。“地方高校成了民间艺术传播、传承与保护性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校参与使民间艺术在文化内涵上不断更新,艺术形式不断丰富,艺术空间不断拓展。[6]”地方高校大多属于应用型或者研究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此类高校设计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学生技艺获取的方式除了学校以外,还有乡村民间美术广阔的空间。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能很好地调动地方民间美术的资源,将传统的工匠精神通过新一代工匠直接传承下来。让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大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合二为一,使得工匠精神在新一代设计人才中更加坚定,传承永续。
3 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
现代设计教育重视工匠精神,不是要对传统的“复辟”,其本真应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关照与关切。工艺美术中所蕴藏的生活美学可为现代人提供诗意栖居的具体路径。对此高校设计教育应该兼具重要使命与责任。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挥设计类专业的长处,积极寻找乡村振兴中的应用领域或者建设项目,在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锻炼队伍,提高专业水平,做出自己的工作成绩。同时在参与乡村振兴的项目中积极融入乡村民间美术的真实环境,感受民间工匠身上的精神,提升自己对专业发展的信心。
以专业的技艺属性而言,设计类专业人才就是“技艺人”。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培养学生勤学常练、力尽精微的专业学习态度,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民间工匠资源,发挥地方民间工匠的优势来拓展传承路径。通过加强工作室加导师制的教学方式,加强专业实践来具体完成。导师制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接近传统师徒传授的路径,用老师的专业精神带动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3.1 开展乡村民间工匠资源研究
以湘中竹艺为例,竹艺是湘中一门重要的手工艺,一批竹艺工匠默默守住自己的手艺,保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竹编、竹郁作品。地方高校近年有关竹艺研究的课题在逐渐增加,获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不论在申报还是调研、结题的每个阶段都有竹艺工匠的参与。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感受到了工艺的魅力与价值,增强了自己对手艺的信心,也增强了工匠精神的信念。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真实地感受、体验了工匠精神的存在,使得自己对专业学习有了更加牢靠的信心,让自己逐渐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3.2 开设民间工艺美术课程
作为工艺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竹艺具有良好的审美价值与地方艺术特色,成为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校本课程,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直接作用。可以采用开设手工工艺课程、民间竹艺实践课程等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将竹艺工匠请到学校讲课、举办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创作具有民间美术风格的手工作品、到民间考察调研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民间工艺课程教学实践,使湘中梅山竹艺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年轻一代心中留下记忆的种子,工匠对技艺的坚持影响每一个学生。
3.3 举办乡村工艺产品交流展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举办的剪纸展览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教学范例。这次展览由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梅山文化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共同承办。展览以“剪荟吉祥·梅山新韵”为主题,展出的剪纸作品具有浓郁的梅山文化气息,既有传统剪纸精神,又有现代设计思维的表现。由省内著名的剪纸艺术家完成,他们深入乡村,创作出一批集乡土味、现实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作品。题材涵盖人物、植物、动物、吉祥物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展览的作品,可以直观感受到技艺的精美、工匠对技艺精湛的追求、作品背后工匠精神的感召,对当地的民间工匠的宣传以及乡村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4 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用画笔美化乡村。乡村振兴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美化乡村的环境。发挥艺术专业的特长就是用手中的画笔将乡村的桥梁、房屋墙面绘制上各色壁画。地方高校设计学生来到广大的乡村,来到乡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接受烈日、风雪的锻炼。绘制相对画室里不可比拟的巨幅尺寸的壁画,对专业技能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对他们的手上技艺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而真实感受到传统工匠的生活,领悟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与真实体验。
设计乡村形象标志。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深入认识、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旅游,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本土化和创意设计实践。[7]”为乡村提供设计支持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举措。以湘中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土坪村为例,他们就组织了一个本村设计标志的国际设计大赛,征集到数十个国家设计师的作品。最终最佳设计标志的获得者就是长期服务于土坪村设计工作的地方高校的师生。
设计乡村农产品包装。乡村振兴需要将乡村的产品推广与推销,现代营销很讲究包装的设计。在这一领域设计师生有广阔的发挥空间。乡村的农产品大到乡村的整体,小到具体的水果、蔬菜、农作物或者加工的产品。好的包装是这些产品畅销的重要环节。因此就产生了很多著名的乡村产品包装设计作品,在这过程中,许多设计学生得到了实战化的训练,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进入新时代,在国家提出了弘扬工匠精神、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思考工匠精神传承在现代大数据时代面临挑战,需要在传承路径上拓展,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教育理应更加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深入研究乡村民间美术,向优秀的乡村工匠学习,弘扬他们的精神。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在长期的发展中,深入对接本地乡村振兴的各项事业,为乡村提供专业设计服务。在实践中服务乡村,在服务中提高自己的技能,锤炼自己的专业精神,传承好宝贵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