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北彝族传统婚礼仪式与婚嫁歌的价值功能

2022-02-27杨娟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嫁女婚嫁新娘

杨娟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贵州 毕节 551700)

一、调查缘由

婚嫁歌是彝族传统婚礼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仪式与婚嫁歌是黔西北彝族传统婚礼的构成要件。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彝族婚嫁歌依赖于传统婚礼仪式的存在而存在,彝族传统婚礼仪式则因婚嫁歌而得以充分展现。真所谓“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1]黔西北彝族传统婚礼仪式活动从嫁女当晚开始,一直到男方家娶亲后的第三天回亲仪式结束,前后历时四天四夜,有十几个仪式环节,几乎都以演唱婚嫁歌形式来完成。婚嫁歌是彝族传统婚礼仪式的重要载体,贯穿整个仪式活动的全过程。歌词既有以三段式为主的“瑟枸咪”,又有若干叙事长诗式的“咪洪晒”,三段式歌词以比兴手法贯穿始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家道教育、孝悌伦常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传播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曲调旋律或悠扬婉转,优美动听,或低沉哀怨,如泣如诉,充满浓厚的文学和音乐艺术特色,承载着民族学、民俗学、音乐学、伦理学、哲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是国家宝贵的非遗文化资源。

黔西北彝族婚嫁歌集文学、音乐和舞蹈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每一环节仪式的举行都离不开酒,特别在进行嫁女歌“阿迈恳”时,男方家接亲队要送一坛号称用一石二斗米酿成的礼酒到歌场以供歌舞手享用,故彝族婚嫁歌又称“酒礼歌”,民间口头传承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2]等民族政策的出台,本着“救书、救人、救学科”原则,大量歌词被整理收录入彝文典籍《阿买恳》和《诺沤曲姐》里面,《三套集成》[3]《彝族古歌》[4]《海腮耄启》等也有部分歌词收录。《赫章彝族酒礼集粹》[5]一文也对接亲歌“粗粗候”和嫁女歌“阿迈恳”的主体内容进行了翻译,《赫章县彝族习俗》[6]一文对接亲歌“粗粗候”和嫁女歌“阿迈恳”仪式进行了大体勾勒。《乌蒙古韵(彝族篇)》[7]和《毕节原生态音乐舞蹈(彝族卷)》也收录了部分婚嫁歌曲调,但对黔西北彝族传统婚礼仪式及其载体婚嫁歌文化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成果目前还未曾出现,尤其还没有人对仪式程序进行过完整记录和整理。然而,黔西北彝族传统婚俗文化作为彝族三大礼俗文化之一,是彝族人民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其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其间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人们依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婚嫁礼俗发生了重大变迁,传统婚礼仪式已濒临消失,依赖其生存和发展的婚嫁歌文化传承代际中断。本文通过完整呈现黔西北彝族传统婚礼仪式全过程,并对其载体婚嫁歌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旨在重拾彝族传统濒危文化的同时,试图挖掘其间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二、仪式调查

黔西北彝族传统婚礼仪式程序有“粗粗候(敬迎接亲者)”“阿迈恳(嫁女歌舞,有的地方叫阿署或曲景)”“姆摞直朵(喝放马酒)”“妻恒舞(新娘入洞房)”“铺钭阁(夜筵歌)”“妻嗨卖地(给新娘取名,即取名仪式)”“直嘟(汉译为接酒,引申为敬酒)”“陆外(唱祝颂歌)”“阿玉直差chāi(给送亲者敬酒)”“戳嘎摩曲佐(族老们唱祝福歌)”“阿玉阁(回亲)”等十一个环节。其中,除了“姆摞直朵”“妻恒舞”“阿玉直差”三个仪式环节无歌,其余八个仪式环节都分别以歌表示,有的还歌伴舞。每一仪式环节具体整理如下:

(一)粗粗候

“粗粗”即接亲者,别称“写粗”或“粗姆”,“粗”在古彝语中有“司使”“管理”等含义,如管理兵马的称“骂粗”,管理畜牧的叫“摞粗”,婚嫁时负责迎亲的称“写粗”,“写”即“迎”,“姆”即“马”。“候”意为“敬、献”,“粗粗候”即为敬迎接亲者,通常以歌考的方式盘问接亲队伍,故也称“接亲歌”。仪式内容有粗粗候(敬迎接亲者)→玛糯(盘问杜鹃花)→富启干(赶开挡住开亲路的狗)→讷妻讷毕(婚嫁起源)→讷劈活(送奶母钱)→富嘟诺(问媒人)→讷抵讷活(梳妆打扮)→玛戛夷宰呵(杜鹃树枝洒生水)→戳阁扑(开篱门)→戳嘎阁扑(开司礼台之门)→戳嘎扑(打开司礼台)→阔扎透(出示礼物即交礼)→戳嘎摩朵(敬族老喜酒)→洛钭打(上石梯)→卢果扑(开寨门)→可则要则属(叙碗盏根源,准备进餐)十六个环节。当接亲队伍踏进寨门,在离出嫁姑娘家五六十公尺远的要道处,就要被出嫁姑娘的女伴和年轻媳妇们设下一道道号称九十九、六十六、三十三或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的关卡(用竹枝搭成的象征金、银、铜三道龙门)用歌盘问,接亲者必须一一应答才能闯过各个关卡,最终得以开寨门进堂屋就餐。其间若答不上来或答得不好,就要受到姑娘们的惩罚,通常用竹条抽打,用水泼洒,不准过关,不准进餐,直到答对了才放行。若是一直答不上来,接亲队只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壶(瓶)酒去请“超嘎老人(族老们)”出面解围方才放行。过了三道“龙门”后,由媒人领着接亲队伍一行,带着礼物,即一壶(瓶)酒和一升燕麦炒面(酒是用于祭奠女方家祖先的,炒面是用来献给出嫁姑娘的长辈以表感谢养育之恩的,彝语合称“徐迷直记”),一丈布(用来给新娘的母亲缝制衣服穿,彝语称“母枸抐”),一坛酒(号称用一石二斗米酿成,以供超嘎老人和唱酒礼歌的歌舞手们唱酒礼歌时享用),一张绣花盖头巾(用于第二天蒙盖新娘头面,彝语称“虎帝腊笙”)和一件崭新的青色长衫(用于第二天新娘骑马时蒙盖其头部及上半身,彝语称“湖博”,意为“蒙头”),一棵包头丝帕(有条件的还加上金银首饰,彝语称“笱楼哪辏”和“来排来裘”)、一双鞋袜(用来送给新娘)以及猪肝、肺、蒙肚油和盐(彝语称“楚候器梯”)等礼物,一一在“超嘎老人们”面前清点,缺一不可。若是缺了一样,次日新娘就不给接走。因此,那些之前在对“接亲歌”的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就要千方百计偷盗、抢劫盖头巾(虎帝腊笙),给接亲队出难题。一旦发现失落,接亲队要么用一瓶酒向超嘎老人们求情,请他们做工作,叫姑娘们拿出盖头巾,方便行事,日后感谢;要么派一两个利索之人去女方家重阵(如蒸饭的地方等)偷出重要物品(如甑底等)进行交换。倘若都不成,接亲队还要派人连夜返回,另寻一块,否则就完不成任务。故而当接亲队要在超嘎老人们面前拿出盖头巾时,整个队伍必须合力围成“铜墙铁壁”,不让姑娘们有插足之地,以免后顾之忧。

接亲队清点完毕礼物,随即给超嘎老人们敬酒,彝语称“戳嘎摩朵”。“戳嘎”即当地汉语讲的“超嘎”,意为“迎宾阁”,是族中长老们歇息和办事总管迎接宾朋的地方。通常在女方家门口搭起一个长方形简易“窝棚”,棚子用十来棵木棒架起,盖上包谷草和树叶,边沿用绿色松枝搭成,内设长条座椅供族老们坐镇指挥,棚子前面烧一笼大火供宾朋取暖聊天用,旁边设司礼台以接待宾朋所用。“摩”意为“长、老”,“戳嘎摩”即坐镇主持婚嫁规程的族老们(其中有一个为首的),其职责主要是“总理”喜酒的全过程,具体负责明确“布土”(即总管事),再由“布土”分配义务帮忙人员的工作,收礼的,记账的,送客的,招呼客人入席的,设桌摆宴的,摆杯斟酒的,上菜添饭的,收洗碗筷的,为客人安排住宿的,分工明确,各就各位,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布土”手拄拐杖,进出于屋里屋外,穿梭于宾客之间,进行总指挥,他根据老少亲疏关系,决定客人谁先入席,谁后入席,谁坐上席,谁坐下席等,酷似当今各级会议的后勤处长。“戳嘎摩(族老们)”则坐着喝酒叙旧,不时出来观看,指指点点。“朵”,使动词,意为“使……喝(酒、水等)”。因此,“戳嘎摩朵”即给超嘎老人(族老们)敬酒。通常由接亲队的摩史(歌师)手持装满酒的酒碗(现多用酒盅),口唱祝颂歌“陆外”之“苦虎外(意为歌颂名望声威,是嫁女场中唯一一处唱‘陆外’的地方)”,边歌边舞向族老们敬酒。舞者双手平举酒碗或酒盅,以进三步退三步呈弓箭步姿势侧身向族老们恭敬,三巡而至族老和宾主之手。敬酒完毕,接亲队又到“戳嘎(迎宾阁)”右下方另一笼火边女方家妇姥们坐的“阿打谷(“阿打”即奶奶,“谷”即处所,“阿打谷”即奶奶处)”处,同样按先交礼后敬酒的程序把礼物一应交到辈分和年龄都最长的妇姥手里。其间,“粗过(新郎的至亲弟弟,彝族传统婚礼中新郎不参与接亲,由新郎弟弟代替哥哥完成牵马、祭奠祖先等新郎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则瞅准一个最佳时机,趁着人们重点关注交礼敬酒等间隙悄悄溜进女方家堂屋把礼物(徐迷直记)迅速放于神龛前,随即便双膝跪地以酒祭奠出嫁姑娘家的祖先,此时若是被姑娘们发现了,就会被揪住用煤灰或锅底灰抹脸,抹得越花越好,几乎只留下两颗眼珠子在咕噜噜打转。被抹上的黑灰一整晚都不能洗,必须留到第二天把新娘嫂子平安接到家后才可以洗掉,因此整个接亲队伍中“粗过”的使命是最繁重也是最神圣的。

交礼敬酒仪式完毕,“戳嘎摩(族老们)”即同意接亲队伍去吃饭,只是还要经过“洛钭打(上石梯)”和“卢果扑(开寨门,就在堂屋门口)”两道关卡以歌盘问,回答后再允许其进入堂屋入席。就餐时还要叙碗盏根源,若是答不上来,就会被姑娘们抢筷子,帮忙摆宴席的男青年们看着可怜,又递上一双,不慎又被姑娘们抢走,引得全场人哄堂大笑。因此,有经验的接亲队员,通常会从家里自备一双筷子带上,到这关键时刻可以自给。俏皮的队员,则在路途中砍两根细刺条,削去一端,便于使用,顶端留下刺,姑娘们见了不敢下手,表示失败,哄笑而去。

整个“粗粗候”的曲调单一,通常只用两句反复的同一曲调唱完所有歌词内容,但曲调活跃诙谐,加上歌词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演唱者百唱不厌,听众也百听不厌,达到双方都乐此不疲,完全沉浸其中。因而接亲队伍若想闯过一道道关卡,就必须掌握并娴熟运用礼仪用歌,所以男方家通常要请摩史(歌师)和几个能言善唱的歌手随接亲队伍同来应对闯关。

(二)阿迈恳

“阿迈”即姑娘,在此特指出嫁姑娘;“恳”意为“舞”。“阿迈恳”即为嫁女歌舞,又称酒礼歌舞(前已述及,在此不再赘述)。接着“粗粗候”仪式结束就餐完毕,就要进行丰富多彩、彻夜不眠的嫁女歌舞“阿迈恳”仪式。仪式内容有克武克佐(又称果勾果嘎拟或克武曲景,意为端坐在大堂上下。“克,原意为线。据《乌鲁诺纪》解释,‘克’为女人的生命,也就是生命线。”[8]72“武”为“进、入”,“佐”为“生、长”,“果勾”为“堂下”,“果嘎”为“堂上”,“拟”为“坐”,“曲”,原意为“声音”,泛指“歌曲”,“景”,原意为“玩”,此处指“唱(歌)”。“克武克佐”的歌词包含“祭奠”和“劝嫁”两个内容,因而所唱酒礼歌就叫“祭奠歌”和“劝嫁歌”,也就是出嫁歌的序歌,意为敬女命之神和歌神,唱分别歌,新娘也到场边哭边唱分别歌。活动由出嫁姑娘家的女歌师主持,堂屋中央摆放一张桌子,上置酒具和一盛满包谷的升子,桌子上下两方各摆三个酒杯,斟满酒。包谷上摆一盏明灯(现在都用蜡烛代替)和男方家送来的猪肝、肺、蒙肚油和盐。升子四角插四支筷子作撑杆,罩上猪的蒙肚油,以示对天地日月的奠祭。堂屋上方坐出嫁姑娘的姑妈们,下方坐出嫁姑娘的婶娘和姨妈们,左侧是席地而坐的出嫁姑娘和其女伴们,右侧站出嫁姑娘的嫂子们。姑妈和嫂子的领头者各将舞帕搭在左肩上开始对唱叫“克武克佐”的酒礼歌,姑妈领先,嫂子随后跟着和唱。歌声悠扬婉转,歌词细腻感人,特别唱到劝嫁歌时,歌声伴着出嫁姑娘和女伴们的哭声,如泣如诉,使得歌者和听众都泣不成声,悲伤无比。歌毕,品尝礼酒后,歌者接着唱“阿署(从房里向房外走的酒礼)”,出嫁姑娘由其哥哥或弟弟背着插入姑妈、婶娘和嫂子组成的歌舞队中间,边歌边走,绕堂屋逆时针转三圈后出大门下石坎阶梯,过金、银、铜三道龙门到“戳嘎(迎宾阁)”处,经“戳嘎摩(族老们)”允许后进入歌舞场。)→斗宫扑(开箱锁)→戳阁扑(开篱门)→戳嘎喽(进戳嘎)→恳姐涨(巡视查验歌场)→阿莫足述(叙衣食根源)→愁底愁妮迪(十二道礼,指酒礼歌种类)→兔则晒则(金银的根)→味则咕则述(叙穿戴根源)→洪鲁博(乌蒙山)→戴错博(云雾山,指大理苍山)→馁署阿迈恳(伤心酒礼歌,歌词分两种内容,一种是给父母双全的出嫁姑娘唱的,一种是给无父母或父母有一方已去世的出嫁姑娘唱的。)→讷妻讷活(嫁女送亲)→恳色写(迎歌神)→许姑(披披毡——女方歌手与接亲方男歌手抢夺盖在新娘身上的披毡,反映女性对出嫁的不甘心和反抗,记录以女性为中心家庭的失败和以男子为中心家庭胜利的历史)十六个环节。至此,出嫁歌舞由固定式转换为自由式,根据时间组织对歌,或唱三段式,或唱诵长篇的嫁女歌。出嫁歌“阿迈恳”唱到最伤心处时,也正是出嫁姑娘被抱上马(轿),由姑娘而为人妻,踏上人生转折的第一步之际。此时,要举行收掩收场仪式,用一首名为“署忍(忍住悲伤)”的歌收场,表示把悲伤留在歌场,逐去为人们的伤心而幸灾乐祸的邪祟。彝族人把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自豪地称之为“祖馁摩节”,意为君长所实行的礼仪。

嫁女歌“阿迈恳”的唱诵,通常以“歌伴舞”的形式来表现,即代表出嫁姑娘的姑妈和嫂子们的歌手们(姑妈和嫂子们自己能唱更好)手牵着手围成弧形,舞队人数不限(以场合大小而定),各队领头者分别站在队列两头,手持舞帕边歌边舞。音乐系集体齐唱,无乐器伴奏,无论哪一方歌手领先引唱,众人都要随着和唱。舞蹈动作以队列中间为界,右边第一人做侧身甩手蹲,左边第一人做对称动作,中间人全部随节奏做半侧身“磨膝”转动作,共同做七次。歌舞队两头的领头者作内外交换花样甩动舞帕,宛如白鹤翻飞。每一首曲调可以唱多首歌词,甚至无限反复均可。嫁女歌“阿迈恳”词曲内容都很丰富,通常要唱到通宵达旦才能结束。

(三)姆摞直朵

“姆”即马,“摞”意为放牧,“直”即酒,“姆摞直”即放马酒,“朵”即喝,顾名思义,“姆摞直朵”即喝放马酒。此仪式为男方家在迎亲和回亲途中兴的礼仪活动。男方家迎亲当天,新娘父母家要准备四壶酒,一壶送给接亲队在半路上歇息放马时喝,彝语称“姆摞直(放马酒)”;三壶给送亲队带上,其中一壶是“姆摞直(放马酒)”,一壶送给送亲队驻扎的人家,一壶留作次日“谷笱尼(庆荞丰收日)”晚上“阿玉直差chāi(给送亲者敬酒)”时回敬主家(男方家来敬酒的家族成员)所用。当新娘一行来到半路途中,找个地势较宽敞平坦的地方歇息下来,新娘也要被抱下马来坐在马鞍上休息,接送亲队双方便拿出从新娘家带来的“姆摞直(放马酒)”来喝,接亲马也同时能得休息吃草,因此叫“姆摞直朵(喝放马酒)”。回亲当天亦如此,唯一区别就是“姆摞直(放马酒)”由新郎家提供。当送亲队回到半路途中,同样要进行一次“姆摞直朵(喝放马酒)”。如果两家相隔路程比较近,则新娘不用被抱下马,接送亲双方只需停下来,仪式性地各自喝下几口酒便继续赶路。

(四)妻恒舞

“妻”同汉语的“妻,即新娘”,“恒”意为“房”,“舞”意为“进、入”,“妻恒舞”即新娘入洞房。在男方家迎亲当天,布摩(祭司)要在离新郎家房子最近的岔路口用芙樱木搭一道门,彝语称“笱佐(插神枝)”,并准备一只公鸡在此等候新娘的到来。当新娘一行来到这里,布摩(祭司)便用此鸡给新娘做洁净法事,表示驱除一路跟随而来的邪祟,使新娘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地来到新郎家,这时布摩要唱诵经歌。接着,骑着马的新娘便从这芙樱木搭成的神枝门里通过,来到新郎家大门口,两个一路扶着新娘骑马的其中一人揭开“湖博(蒙头)”,并将其丢上房顶,另一人则把新娘从马上抱下,由男方家请来的两位伴娘(未出嫁的年轻姑娘)扶着准备进屋。送亲队伍则按准舅舅(新娘的兄或弟)站第一位,准外公(新娘的叔或伯)站末位(表示压阵)的顺序紧随其后。此时,帮忙人迅速把新娘坐的马鞍紧靠大门纵向放在门槛边,接着又在马鞍边倒扣一个底朝天的碗,伴娘便扶着新娘从碗和马鞍上踩过,经过堂屋再到耳间洞房。其间若新娘不能把这倒扣的碗踩破,其兄或弟(准舅舅),甚至其他送亲者紧接着踩,必须把这个碗踩破才行。接亲队伍(准外公除外)来到堂屋,男方家至亲长老们已在屋里候迎,便以主左宾右、长幼之序坐下,随后帮忙人便拿来烟酒和甜酒炒面进行招待。因此环节准外公不进堂屋,故被请到“戳嘎(迎宾阁)”处另作接待。

(五)铺钭阁

“铺钭阁”是原毕节、大方彝区,新娘接到新郎家当晚,在堂屋内设桌摆酒,向送亲的主客馈赠礼物时,由接、送亲双方的摩史(歌师)对唱。[9]192此仪式和其他彝区在“阿玉阁(回亲)”时男方家用一定量的钱币(至少是女方家打发接亲者的双倍以上)打发送亲队的仪式活动相类似,但略有区别。

(六)妻嗨卖地

“妻”指新娘,“嗨”即“新”,“卖”即“名”,“地”意为“取(名)”,“妻嗨卖地”即给新娘取名。按照彝族传统礼俗,新娘嫁到夫家后,婆家要给她重新取一个名字,以后便一直沿用这个名字。仪式由摩史(司仪,即婚礼主持人)主持,通常在男方家迎亲后的第二天早上举行。届时公婆端坐堂上,伴娘从新房扶出新娘,到了堂中,脱下从娘家穿来的外衣,换上公婆赐给的新衣,穿戴好后,新娘向公婆敬酒,公婆给新娘取名。[10]320取名结束,摩史(司仪)就唱诵《取名辞》,阐明新媳妇年少不成熟,尚需公婆耐心开导教育的道理。歌词大意为“……在松林里面,幼蝉不懂事,靠松林开导,才明白事理;到了婆家,新人不懂事,靠公婆开导,才明白事理……”并指出开导的方法和原则应该是“开导须善待,善待须善教,长幼相提携”。[10]291-295

(七)直嘟

“直”即“酒”,“嘟”即“接”,“直嘟”,意译为“接酒”,引申为“敬酒”。是在男方家迎亲后的第二天(彝语俗称“谷笱尼”,意为“庆荞丰收日”)下午举行。仪式先在主家戳嘎(迎宾阁)的前左上角处置两坛荞砸酒,每坛口中插有三或六棵砸酒竿(通常有一或两棵不通畅的,目的是让撞上这一两棵不通畅的砸酒竿宾主怎么吸也吸不上砸酒而引起众人欢笑,达到幽默诙谐、开心取乐之效果),竿上挂着崭新的方帕子作为揩竿之用。场地正中摆一张桌子,上置烟酒和新鞋(新娘做来赠送给新郎的姑妈、姐妹、母亲和婶娘们的鞋子,现在通常用买来的布鞋或用毛线钩成的拖鞋代替,新郎母亲的是新娘穿着骑马的那双“上马鞋”,彝语称“母打期底”。姑妈和姐妹指的是已出嫁并特制水花酒或甜酒、腌制酸萝卜、煮鸡蛋等回来贺喜的那些)。旁边放置一两口大水缸,用来装新郎的姑妈和姐妹们特制回来贺喜的水花酒或甜酒。上堂位置坐长老,下堂位置坐妇姥。当主家的歌师唱起开场曲,主宾即入场按主左宾右、长次之序,形成平辈相向而坐的常规,自然把观赏敬酒歌舞的群众隔于舞场外围。舞队(人数不限,以场合大小而定)和新婚夫妇随“太阳开金花,月亮放银光;新娘来敬酒,新郎来敬烟”的歌声入场。新娘端酒,新郎持烟分立于舞队左右,由舞队表演庆荞丰收舞“谷笱节”。舞毕,舞者从新郎手中接过烟,以三进三退呈弓箭步双手平举香烟侧面恭敬,三巡而至长老和宾主之手。接着又从新娘手中接过装满酒的酒碗或酒盅照常而敬。头一二巡若有人伸手讨烟或酒碗(或酒盅),舞者即绕转烟和酒碗(或酒盅)引诱戏乐,使其无法达到获享喜烟和喜酒的目的,惹得全场人哄堂大笑。舞至三巡而不敢伸手取烟酒者则视为不懂礼仪而被耻笑。舞队退场后,接着就是“直嘟(喝喜酒认亲赠鞋)”仪式活动,新郎斟满酒杯,由新娘亲手恭敬而致新郎的姑妈、姐妹、母亲和婶娘们。享酒者必以金币(现用人民币)放于杯中以示回敬,随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把鞋子一一赠送给新郎的姑妈、姐妹、母亲和婶娘们。新婚夫妇退场后,由摩史(司仪,即婚礼主持人)指挥平辈主宾成双出场,祝酒欢歌,以歌敬意,欢天喜地,谈笑取乐,一起饮用喜砸酒、水花酒或甜酒。歌者可以是独唱、齐唱或对唱,歌声此起彼伏,满场喜气洋洋,直至太阳西坠。此项仪式结束,歌师们互找对象饮酒盘歌(通常为唱祝颂歌“陆外”),直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次日参加敬酒回亲仪式。

(八)陆外

“陆外”意为唱祝颂歌,也称祝酒歌或酒礼歌,通常在喜事场合唱诵,唱诵者通常是主宾长老们在戳嘎(迎宾阁)互找对象唱诵。在婚嫁场合,一般只在男方家唱诵,以表祝颂,具体为:迎亲当日,主宾长老在戳嗄(迎宾阁)自由唱诵伦理歌;迎亲次日,上午在新娘取名仪式上摩史(司仪)唱诵祝福辞,下午在“谷笱(庆荞丰收)仪式上歌唱诵祝酒辞;第三天回亲日,在交亲仪式上准外公唱诵交亲歌等。陆外”歌词结构为充满比兴手法的三段式。内容极为丰富,有族根渊源、历史故事、勤劳孝顺美德、祝词颂语等。其曲调比较单一,但尤为婉转,为整段反复模式,即一段歌词用不重复的一段曲调来完成,一段曲调包括引曲和正曲两个部分,引曲和正曲间的衔接非常自然,行如流水,既悦耳动听,又感人肺腑。请看“苦虎外(颂威荣)”歌词:“圆圆天圆圆,天上月亮圆;若不是月亮,众星无依托;若不是众星,月亮无光辉。圆圆地圆圆,打谷场圆圆;不是打谷场,五谷难收拢;若没有五谷,打谷场空空。圆圆人圆圆,老年人圆圆;若无老年人,青年无管束;若无青年人,老人无威荣。”

(九)阿玉直差

“阿玉”即舅舅,在此泛指送亲者,“直”意为“酒”,“差chāi”意为“敬、献”,“阿玉直差”即为给送亲者敬酒,是结婚男方家必须履行的一项仪式活动。在迎亲次日“谷笱尼(庆荞丰收日)”晚上饭毕,男方家所有家族,每户的家庭主男必须带上一壶烧酒和适量的烟去送亲者驻扎的人家,以主左宾右、长次之序、平辈相向而坐的常规于堂屋就坐,然后主家(男方家)按长幼次序依次用自己带来的烟酒给所有送亲者敬上(通常为先敬烟再敬酒),此时同辈间免不了要来一番说笑,表示主家对送亲者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送亲者也回敬表示感谢。整个过程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若遇到主家是个庞大的家族,通常要敬到通宵达旦才能结束。送亲者要是不胜酒力就很难招架,但又不能拒绝(实际也拒绝不了),因为每家带来的烟酒都必须得尝一尝,真可谓“酒若喝不干,富贵齐天攘不尽”。因此,送亲者常常要自备一两个较大的酒壶,在这时候就偷偷地把酒倒在自己的酒壶里,等待次日回亲时在路上慢慢喝,其间若是不慎被发现了,又来一番说笑,现场气氛很热烈。喝酒谈笑间主宾双方彼此间增加了认识和了解,增进了感情,哪怕有人不慎喝醉也非常高兴,幸福感特强。

(十)戳嘎摩曲佐

“戳嘎摩”即族老们(上文已述及),“曲”即歌,“佐”即唱,“戳嘎摩曲佐”即族老们唱祝福歌,又称“戳嘎摩朵”。男方家迎亲后的第二天晚上,“阿玉直差”仪式结束后,新郎及其兄长要向送亲的客人们敬酒祝福,同时在堂屋里举行“戳嘎摩曲佐”,即听客堂老人唱酒礼歌,实为总管(布土)和帮忙者(腊巴素)为表示对新人的祝福和对主人家的感谢而唱跳的歌舞。一般为男女双方家的布土(总管)一起先到男方家长辈处祝酒庆贺,再到女方家长辈处(送亲者中新娘的叔伯和舅舅处)敬酒祝福,最后回到主家厨房向帮忙的人们敬酒致谢。在威宁马街一带彝区,当两位布土(总管)来到厨房时,“在厨房中帮忙的男子,第一人举着火把(象征喜庆与吉祥),第二人挥动着吹胀的猪尿泡(表示兴高采烈),第三人头顶饭篓,第四人包头帕里插一把木饭瓢(象征着丰衣足食),第五人背上背一假小孩(象征着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第六人拿着猪肘子(象征岁岁杀猪宰羊,生活富足),其余的人,有的空手,有的手执一白毛巾(共八至十二人不等,但以双数为宜),在两名‘补土’的带领下来到堂屋前。‘补土’甲一手端酒壶,一手拿酒杯,‘补土’乙也拿一酒杯,两人对面而立。甲先向乙斟酒,再给自己斟满,先咂一口,便问乙:主人家的酒辣不辣?乙:(咂口酒)像德珠阿博(地名)的辣椒一样。甲:主人家的酒苦不苦?乙:像树上的阿林(一种植物的汁)一样。甲:主人家的酒甜不甜?乙:像红岩上的蜂蜜糖一样。甲、乙:三杯酒有三种味,不知贵客喜欢哪一杯?众人:主人家的酒,杯杯都像蜂蜜一样甜。”

此时,众人欢闹,群情兴奋,背假小孩者学着婴儿的哭声哇哇大哭,拿猪肘子的学猪大叫,其余的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激动地大吼,在欢腾的情绪中,帮忙者齐声大呼‘嗬嗬——吭’,随即便跳起了祝酒舞。舞者手牵着手(执火把者除外),高抬腿一拍一踏步地边歌边舞,沿着逆时针方向缓步前进。歌词大意:今晚的酒礼歌场像什么样?像鲜花歌舞的海洋。今晚酒礼歌场中的帕子像什么样?像洁白的群鸽在展翅飞翔。酒礼的歌,幸福的歌;酒礼的舞,像鲜花的海洋。后生翩翩舞,姑娘歌声扬。彝家的古俗代代传,彝家的歌儿唱不完。

歌舞中不时夹杂着学婴儿的哭叫声和猪叫声,歌声伴舞,舞随歌势,起起落落。舞者手牵着手,围成圆圈,踏着2/4节拍,且歌且舞。舞蹈动作古朴庄重,步伐单一,节奏鲜明。”[9]692-693歌曲热烈奔放、欢快激越、跌宕起伏。演唱者一领众和,真假声相间。舞蹈粗犷豪放,气氛热烈异常。

(十一)阿玉阁

“阿玉”原意为“舅舅”,在此泛指送亲队伍。“阁”意为“撤、退”。“阿玉阁”直译为送亲队撤退,即回亲,此项活动主要由准外公来完成。男方家迎亲第三天,帮忙人一早来到主家,尽快备好早饭让送亲队先吃(每顿饭都是送亲队先吃),准备回亲。席间要打发送亲者,新娘也要来作陪,但因为亲人要离别,新娘根本吃不下饭,甚至泣不成声,所以往往只是随便扒几口表示一下意思便回洞房休息。送亲队启程前,和男方家至亲长老们在堂屋以主左宾右、长幼之序坐下,新郎在布土(总管)的带领下拿来烟酒按长幼之序给宾主双方敬上(先从送亲队敬起),随后准外公(新娘的叔或伯)就端起酒杯唱“交亲歌”,并给予祝福。内容主要是感谢主家的盛情款待,叮嘱主家要善待新娘。大意为“……人家女有教,人家女有育,我家女年幼,来不及教育,……而今这时候,心智不成熟,礼节未学会,手艺没学精,碰到老和少,长幼她不知,大小在一起,好歹她不辨,为人和处世,还未学到手,请闺女公婆,高抬贵手,多给与教诲,该打时用骂,该骂时用教,耐心作教育,慢慢会成人……”[11]331-333最后祝主家早生贵子,兴旺发达等。祝词大意为:今年一块石,明年一堵岩;今年一滴露,明年一片海;今年一棵树,明年一片林。一根竹子九级节,你家九代做一屋等。歌罢祝毕,主客双方一起来到“戳嘎(迎宾阁)”边,帮忙人早已牵着马在此等候,新郎斟满一杯酒给准外公敬上,准外公又对主家进行一番祝福,饮过新郎奉上的“上马酒”,并放一定的银钱(现为人民币)在杯中以示回敬,然后骑着马踏上归途。其余送亲者(擅长骑马者)则策马返回三次,路程一次比一次远,到第三次不再返回,随即策马跟着准外公扬长而去。在回归途中,还要进行“姆摞直朵(喝放马酒)”仪式,见上文(四)。回到女方家后,女方家把送亲队从男方家带来的半边猪头(彝语称“阿玉洼多”)煮来共聚晚餐,整场婚礼圆满结束。

三、传统婚礼仪式与婚嫁歌的价值功能

纵观黔西北彝族传统婚礼仪式全过程,整场婚礼很多环节都充满着长辈对晚辈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特别是嫁女歌“阿迈恳”的演唱,自始至终都在极其悲壮和压抑的曲调中进行,其情绪从伤心的泪水里涌现出来,使每个在场人的灵魂深处都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蕴含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一)文化价值

1.文学艺术价值

黔西北彝族婚嫁歌辞令通常以盘问和对答的方式进行,语言质朴而风雅,意境优美而贴近自然,通常都是五言一句,有诗歌的格律体例,特别是三段式歌词的比兴手法使用,使歌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加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想象更加丰富自由,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有较强的感染力。比如“恳姐涨”一节里唱道:“今天的歌手,宛如篱笆桩;今天的舞帕,如白鹰展翅。”[8]85-86“宛如篱笆桩”比喻站着的歌手像密密匝匝的篱笆桩。“如白鹰展翅”比喻洁白的舞帕在空中连绵飘展的样子。又比如“阿署”一节里唱道:“阿署是姑娘的荣光,阿署是姑娘的招牌,阿署把姑娘慰藉”,[8]76此处使用排比,突出了“阿署”这一曲艺形式对姑娘的重要性。再比如“许姑”一节里唱道:“阿嫂没披毡,阿嫂便伤心,打狗来出气,狗蚤跳三颗,落入三角落,狗蚤搔角处,九堵悬崖垮;狗蚤喝水处,九个湖泊枯。”[8]101这里用夸张手法把幽默体现到了极致。九岩垮,九湖枯,都是因为阿嫂没披毡,以映衬姑娘出嫁得披毡是很幸福的事情。在对偶的使用方面,比如“披毡女命长,前程亮堂堂;披毡女高寿,福禄永无疆”[8]104。等等。由于双方的辞令并非是呆板的口语对白,而是在活动进行中以歌唱的形式来表现,所以它不仅是辞令辩说的艺术,而且还是一门高雅的说唱艺术,充满着浓厚的语言和文学艺术特色。另外,三段式歌词常常冠以银、金、铜(彝语先讲银再讲金)来引导,或冠以方位词北部、南部、中部(彝语习惯先讲北再讲南),或冠以君长、大臣、布摩(祭司)等等。在非问答的论理句中,三段式的前两段作为铺设,最后一段才是真正的本体。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在其它民族民间文学中是很少见的,是彝族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充满着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2.音乐艺术源泉

黔西北彝族婚嫁歌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地域差异也很大,地区不同,婚嫁歌曲调就不同。按照著名民族音乐研究专家胡家勋老师的“色块”划分法,黔西北彝族婚嫁歌根据其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特色可以划分为“韭菜坪色块(赫章珠市、雉街、兴发、妈姑、双坪,威宁盐仓、板底,六盘水市钟山区等彝族聚居区)、舍虎梁子色块(赫章可乐、河镇、财神、结构、六曲等乡镇)、总溪河色块(纳雍董地、昆寨、新房、维新、厍东关、姑开等乡镇)、百里杜鹃色块(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金坡、百纳、黄泥、沙厂,大方安乐、凤山、核桃,织金金龙、茶店、太平,黔西花溪、沙井、铁石、中建等民族乡的彝族聚居区)、梅花山色块(威宁金钟、炉山、新发、龙场等乡镇)、妁铺草场色块(威宁雪山、大街、龙街、迤那、牛棚、云贵等乡镇)、扯勒色块(七星关区大屯、田坎、普宜,金沙清池、马路、大田、安洛等乡镇)、玉舍色块(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坪寨、杨梅、都格、勺米等乡镇的彝族聚居区)”等八大区域色块,每一色块的歌词内容大致相同,但曲调曲风各有不同,导致其曲调旋律更加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是彝族传统音乐创作的基因宝库和艺术源泉,可以为彝族地区文化产业开发与歌舞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素材,对彝族地区文化旅游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功能

1.娱乐和社交功能

黔西北彝族婚嫁歌是一种歌舞相伴、说唱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其表演成分较重,艺术感染力极强,是一种综合的娱乐活动。其娱乐和社交功能在接亲歌“粗粗候”环节得以充分展现。在接亲歌“粗粗候”的对歌环节,代表女方家的女歌手们以歌考的方式盘问接亲队伍一路是如何闯过自己设下的一道道关卡而来的,比如在“粗粗候(敬迎接亲者)”一节里就问道:“请问接亲的,今天你来时,出门鞴鞍鞯,九十九匹迎亲马,是自家鞴马,还是别人替你鞴?”接亲者回答:“表姐表妹们,今天我来时,我们写粗(接亲队)一行人,九十九匹迎亲马,是自家鞴马,非别人代劳”,接着以“六十六”“三十三”的数目同样问起迎亲队是如何请结伴者、如何备礼品等问题进行问答。所问内容还涉及冰雪、露水、父母兄嫂托付的礼物,大箐、大路、大坝,银乡、金乡、铜乡等。又比如在“玛糯”一节就问道:“请问接亲的,今天你来时,路过山顶吗?有杜鹃树吗?枝垂在路上,你伸手摘吗?你张口吃吗?花粘着你吗?堂屋里的水,舀瓢洗涤你。”接亲队回答:“表姐表妹们,今天我来时,经过山顶上,见杜鹃花树,枝垂在路上,我没动手摘,也没张口吃,花没粘着我”,内容同样涉及有松下菌、坡上庄稼、燕麦、阵雨、闺女、媒人等问题。再如“富启干(赶开挡住开亲路的狗)”一节里又问道:“请问接亲的,今天你来时,九十九匹骏马,六十六条劲犬,三十三只雄鸡,候在你道上,你如何通过?”接亲队答道:“表姐表妹们,今天我来时,用九十九条缰绳,把骏马套住,骏马让开道,这样就通过。六十六块骨头,随时操在手,丢在狗群中,狗群让出道,这样就通过。三十三撮粮,用衣角兜着,撒在鸡群中,鸡群让出道,这样就通过。”然后用水牛、兵士、姑娘以同样的句式进行问答。整个“粗粗候”的十六个环节都以同样的句式对不同内容进行一一问答,直到“可则要则属(叙碗盏根源)”才结束。[8]1-65接亲队不厌其烦的回答以表明一路披荆斩棘的勇敢和诚意。歌词内容丰富,且极富调侃性;曲调虽然单一,但旋律活跃诙谐,幽默风趣感十足,有一定的娱乐功能。特别在“粗过(新郎弟弟)”去女方家堂屋神龛前放礼物“徐迷直记(炒面烧酒)”时被缠住抹煤灰或锅底灰、“可则要则属(叙碗盏根源)”中接亲队因回答不上问题而被姑娘们惩罚抢筷子、在“直嘟(敬酒赠鞋仪式)”环节跳“谷笱节(庆荞丰收舞)”和喝砸酒唱祝颂歌“陆外”、以及“戳嘎摩曲佐(族老们唱祝福歌)”等环节都充满着强烈的娱乐功能。另外,由于接亲队多为家族中与新郎同辈的亲堂兄弟组成,迎宾队多为与新娘族间或邻里的姐妹组成,在此之前双方可能互不相识,通过一场婚礼活动后,增进了彼此间的认识和好感,有的甚至促成了新的婚姻。从这个意义上讲,黔西北彝族传统婚礼及其载体婚嫁歌的演唱有良好的社交功能。

2.传播知识功能

嫁女歌“阿迈恳”的内容除了上文提到的“十六”个小环节里所唱到的外,在“自由对歌”环节还有天地歌、日月出没歌、创世歌、笔墨纸张歌、织布歌、美女歌、喂牛歌、白云歌、议搬迁等百余个内容,演唱方式自始至终都在极其悲壮和压抑的曲调中进行,“它的功利性从伤心的泪水里涌现了出来,向世人诉说心酸的婚姻状况及其历史的同时,用这种歌谣教育同一文化圈的人们,尤其是女性,使口不读书,眼不识字的妇女群体有由此而获得知识的可能。通过出嫁歌‘阿买恳’的对唱或演唱,广大妇女容易获得天文方面的知识,如《二十八颗星》;获得地理方面的知识,如三条名河,三种奇树,三类异鸟,对洪鲁山、苍山、洛吐山等名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各部君长所辖的地盘,十一坝良田、十三、十八‘则溪’的所在地,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局限的地理空间的认识,在当时却是难能可贵的。”[8]3因此,黔西北彝族嫁女歌“阿买恳”的演唱,事实上就是一项普及知识的活动。

3.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嫁女歌“阿迈恳”“取名仪式”以及“回亲”仪式中的“交亲歌”都有充分体现。其中,“阿迈恳”内容主要用来教育涉世未深的出嫁者如何为好一个女人,如何去尽一个新娘所必须的责任义务,怎样去处理家庭和社会间的各种关系,做到在所处环境里恪守妇道、孝道等伦理道德方面的规范要求。而“取名仪式”和“回亲”仪式中的“交亲歌”则主要用来交代公公婆婆要如何善待、教导新媳妇,做到各尽其责、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家道教育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道教育的传统,“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并把‘齐家’放在重要位置,认为‘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足见家道的重要性。彝族也是一个崇尚礼教的民族,和儒家一样把家道教育提高到关乎家庭兴衰的高度而倍加重视,并积累了无数宝贵的治家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些思想理念通常在彝族传统婚、丧、嫁、娶、祭祀等礼俗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特别在传统婚嫁礼俗活动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传统婚礼活动一度成为彝族进行家道教育的重要场所。彝族人认为,“婚姻中家庭和谐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婆媳、姑嫂等之间的关系”。[12]正如《易·家人》所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13]彝族婚嫁歌“阿迈恳”的很多内容就是教育家庭成员要遵循基本的家庭伦常,各自恪守本分和处世之道才是和睦治家的基本要领。如嫁女歌“阿迈恳”中《婆家难侍候》一首歌唱道:“婆婆难侍候,早起三缸水,婆婆没话说;公公难侍候,天亮三堆火,公公没话讲;大伯难侍候,一年三双鞋,也不难侍奉;姑子难相处,每日教绣三朵花,相处也不难;叔子难侍候,出牧时送走,收牧关圈门,侍奉也不难;寨邻难接待,来时三把烟,去时看住狗,接待也不难;鸡狗难侍候,堂前三把粮,堂后三把米,侍奉也不难。”[8]367-370彝族传统婚礼的家道教育除了教导儿媳妇要勤劳贤惠、孝敬公婆外,还反复强调公婆与儿媳妇的相处之道,即公婆之道。在过去传统婚姻家庭里,公婆是一家之主,公婆正直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媳妇的处境和待遇,公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新媳妇,家庭必然产生矛盾。因此,也专门设计了针对公婆的婚礼家道教育制度。这和理学家将父母权力绝对化的做法不同。在彝族人的家道观念里,公婆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面对新来的媳妇,公婆的权利就是得到儿媳的尊重和孝敬,但是,公婆同样有义务指导儿媳待人接物和安身立命的生活技能,扶持儿媳逐步成长。比如在“取名仪式”和“交亲仪式”中,基于新媳妇“人长志不长,知识浅薄,做事粗糙”“手艺不精”“言语不在理”“思想尚未成熟”等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摩史(司仪)和准外公就交代公婆要把儿媳当作不成熟的孩子来对待,教育的原则是“耐心教诲”,方法是不把问题扩大化,“该打时用骂,该骂时用教”,并且“态度要温和”,“如浇一朵花,似铸一金莲”,通过“言教加身教”,最终“慢慢会成人”。[11]335-341概括起来,公婆对儿媳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和大度,对儿媳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要讲究方法,即遵循“父慈子孝”的辩证关系,这种充满人性化的公婆之道,哪怕到了今天也不过时。

(2)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也主要体现在嫁女歌“阿迈恳”的演唱上。其歌词内容可分为祭奠歌、劝嫁歌、劝饭歌、悲伤歌、感恩歌、惜别歌、祝愿歌、劳动歌、孝敬歌、文明歌等几十种,谆谆告诫出嫁姑娘要勤劳善良,知恩图报,恪守妇道,善待公婆叔姑,睦邻友好等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并祝愿其在新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幸福吉祥。如在《出嫁女不哭》一首歌中,歌词以出嫁女儿的角度,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哥嫂、姑子、同伴的手足之情。歌词大意为“嫁女女不哭,嫁女阿爸哭,阿爸您别哭,到了婆家后,若农活不紧,一年来三趟,烧酒和猪头,背给阿爸吃,若是农活紧,三年来一趟,回家看阿爸,回家敬阿爸;嫁女女不哭,嫁女阿妈哭,阿妈您别哭,嫁到婆家后,若农活不紧,一年来三趟,炒面和蜂蜜,背给阿妈喝,若是农活紧,三年来一趟,回来看阿妈,回来敬阿妈……”接着用同样的句式以鞋子、黑绸、针线、银镯金戒指为礼物分别回来看望哥嫂、姑子和同伴们,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父母的感恩和对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8]409-416

4.宣泄功能

嫁女歌“阿迈恳”实际上就是哭嫁歌,用来哭诉出嫁姑娘即将离开父母同伴的无奈与思念之情和对未来与陌生丈夫、家庭、邻里如何相处以及丈夫、公婆、叔姑等是否难以侍奉等处世问题的畏惧感。如《婆家难侍候》一首歌的歌词内容,虽说只要人勤劳贤惠,一切都不难侍奉,但字里行间也映射出了新娘要付出何其多的辛劳,才能在新环境里赢得大众的认可和尊重,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健康成长!再比如劝嫁歌、劝饭歌、惜别歌、悲伤歌、感恩歌等内容,无一不是在进行一场情感心声的倾诉。一句话,嫁女歌“阿迈恳”就是对封建社会的父母包办婚姻和以男权为中心家庭婚姻关系的哭诉,是封建社会女性渴求婚姻自由、追求美满幸福婚姻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其曲调低沉哀怨、如泣如诉,一声声一曲曲无不使在场人听得泣不成声,甚至声泪俱下,充满着强烈的宣泄功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接亲歌“粗粗候”和嫁女歌“阿迈恳”的演唱是黔西北彝族传统婚礼活动的主体部分。特别是嫁女歌“阿迈恳”,作为彝族传统婚礼仪式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摩史(歌师)的庄严主持下纵情演唱,使公婆、儿媳以及在场的所有人员都得到一场庄重的家教培训,使其灵魂深处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传统婚俗及其载体婚嫁歌文化已呈濒危趋势,传统婚礼上的家道教育已经时过境迁,逐渐被现代人简化甚至淡忘。在“智识教育兴盛而价值教育式微的背景下”[14],重温彝族传统婚礼仪式程序及其载体婚嫁歌文化,深入挖掘其间所蕴含的家道教育思想精华,对于当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

文中调查资料来源:一是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相关典籍、歌谣集、调查文献等;二是笔者的直接观察访问。

调查对象(按色块划分):韭菜坪:赵正文;舍虎梁子:王志高;总溪河:杨梅、王明贵;百里杜鹃:李梅、罗国勇;梅花山:罗守军;妁铺草场:禄玉萍、王建兴;扯勒:陈绪、李英;玉舍:安飘等。

特别仪式调查部分:赫章县珠市乡以那村退休教师赵正文老师(64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调查时间: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

猜你喜欢

嫁女婚嫁新娘
周大生 中国婚嫁文创系列 幸福花嫁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老鼠嫁女
新娘,你很帅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
幸福的“围头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