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的路径

2022-02-27李爱兰

中国民政 2022年24期
关键词:习俗少数民族文化

☉ 李爱兰

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对殡葬文化发展和当代人们生活具有深远意义。在殡葬改革不断深化,移风易俗渐成风尚的背景下,如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笔者结合多地走访调研,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建立完善制度体系。丧葬习俗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丧葬过程中那些约定俗成的礼制、仪式等,不易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丧葬行为中越守古制,越体现尊崇感,越表达敬重之情。丧葬习俗的这种“固态”特征,使其历经千百年,却能较为完整地承袭至今。当前,一方面,面临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冲击,亟需从制度层面加以保护;另一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较少涉及。截至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层面的政策法规,涉及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的条款较少。尚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进行系统化保护。

加强部门协同,做好保护性开发工作。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民间的自然继承,还需要相应的文字记录。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优秀丧葬习俗的传承只能依靠师傅以“传帮带”的方式,口口相传。加之少数民族所在地往往自然条件艰苦,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记录、整理、保存、传承所必备的设施和专业人员匮乏。保护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仅靠民间自然保护与传承,难以为继。因而,建议在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优秀丧葬习俗和文化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职能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和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合力,做好相关保护与传承工作,并将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和文化,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等有机融合,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为保护工作引入“源头活水”。实地调研中发现,一些少数民族的丧葬操持者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多数年轻人走出大山,融入城市生活。少数留村的年轻人既无学习的兴趣也无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需要外部力量介入。一方面,积极链接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当地慈善机构可以募集资金,对于一些积极投身本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有些民间公益人士,不图回报,将自己宝贵的一生奉献给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及传承工作。这些都可以纳入到资金支持范围。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熟悉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加入到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当中去。

做好教育宣传,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本身就是绿色、生态、文明的代表。如土家族“跳葬”,人们在老土司的引导下,边唱边舞,舞姿体现出丰富而独具的民族特色。云南佤族人死后下葬,没有坟头,不立墓碑。这种自然简朴的殡葬习俗,可以唤醒人们对于死亡最朴素的理解。可以说,这些都与殡葬改革的目标高度一致,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也是强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建义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优秀丧葬习俗加强宣传。一方面,可以在村史馆、少数民族文化馆等地做好丧葬习俗的保护与宣传;另一方面,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系统完整地做好丧葬习俗的保护。

猜你喜欢

习俗少数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谁远谁近?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习俗
处暑
清明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