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探究

2022-02-27陆祖惠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陆祖惠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207)

一、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 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它最早源起于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上海市德育课程改革。上海大学教育综合改革以回归育人本位为基本教育目标,以 “学科德育” 为核心,其目的是构建贯穿大中小学的德育体系,加强资源共享和顶层设计。“课程思政” 理念随着上海大学“中国系列” 课程的推进,其作用不断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准确理解“课程思政” 概念的同时,还需要与高校传统的几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厘清边界,明确彼此的关系。思政课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教育,坚定学生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关注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大学教育中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的课程;“课程思政” 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甚至实践课等载体来达成思政教育目的,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目标上的同向同行[2]。单从字面上看,课程思政可拆分成 “课程” 与 “思政”,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各类课程来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或者是将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一项活动,是一种试图处理好专业课程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系统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涉及到人自身的个人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等多方面的建设。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新时代,课程思政探索人的全面发展,从宏观角度探讨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专业课程不仅仅限于简单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化的培养,不重视价值观的培养,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学生在面对选择时容易走错路,导致人格缺陷;相反,如果在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在学校得到正确、良好的教育,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也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全面地发展自己。

2.潜在课程理论

美国学者杰克逊1968 年根据前人的研究,在《教室里的生活》 中首次提出了潜在课程的概念。学者科尔伯格认为,潜在的课程对完善学生的道德规范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成长。可以说,潜在的课程是非学术性的课程,具有隐性的特点和育人功能,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这个特性正好和课程的思政理念一致。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而在课程中发挥出充分的效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建构主义理论

关于建构主义,学者皮埃尔认为,如果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就要逐步构建外部世界相关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且,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一理论,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课程建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从其他课程中选择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学生逐渐构建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知识体系,强化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还能让学生认可课程思政,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教育功效。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略显薄弱

(1)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比较薄弱

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其着眼点在于挖掘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但一定需要学校层面以 “大思政”理念为依据,加强顶层设计,全面通盘考虑,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全校一盘棋格局,本科院校如此,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就目前而言,部分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缺乏通盘考虑,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导致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工作步调不一致;各部门工作沟通不及时,信息获取速度慢,反馈不及时,影响课程思政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总体来说,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规划不足,组织力度不够,导致学校课程思政践行成果不显著。

(2)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够明确

课程思政是一种以专业课程为平台,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同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理解不全面,认识不到位,概念不明确。一方面,限于现行体制机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念的灌输一般是通过二级学院层面进行的,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学习灌输在内容上欠缺系统性,在时间上缺乏持续性,导致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既不了解,也不理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培养方面交流较少,外出进修和专家讲学更多集中在专业教学领域,导致部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方法不当,机械性生搬硬套也使得课程思政效果欠佳[3]。

2.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缺乏[4]

(1)课程思政建设管理权责不明

课程思政建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角度,属于新的探索渠道,相对于经行多年且日渐成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还比较滞后,处在摸索阶段,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缺乏校内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课程思政基于专业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处于夹缝之中,处理不当极容易出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的尴尬处境。加之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对于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办法不多,教学院系管理者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够,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

(2)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认识有偏差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的区别表明,思政课程是单纯以通识课为主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而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完全以其他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蕴藏其中的职业精神、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实现对人的内在的教化和价值导向,同时完成知识的传授。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思政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要依靠“正规军”,打 “阵地战”,课程思政更多的是 “哗众取宠” 的凑热闹。而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对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和准备不足、不够充分,最终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3.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1)教学计划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完善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虽然针对课程思政建设设置了评价环节,但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一方面,各专业学科的特征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力大小也不同,所以评价标准应该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根据建设成效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成果作为评价指标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明确、可量化的评价标准[5],评价内容不全面,整体评价体系不完善,这是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

(2)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思政的评价考核制度以促进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为目的,评估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对思政理念的渗透,督查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实施,评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激励制度,但不重视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部分高职院校即便构建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也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具体细化可操作的评价内容,只是大概地评价教师在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方面取得的成果。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量化性,已有的部分制度也是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可操作性。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复杂影响教师思想认识

近年来,在科技和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下,尤其是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日趋多元化,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一方面,日益功利的社会风气使得专业课教师出于对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考虑,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专业教学方面,忽视了自己本身承担的育人职责。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首先应该注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正是基于这种错误的思想认知,导致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不高,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序推进。

2.教师全面育人的内在动力不足

国家对高等院校的期许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精湛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以德育人,以德化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感缺乏深刻认识,仅仅是把教师作为谋生的手段,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较为薄弱,更谈不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加之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部分教师对个人利益的过分注重更凸显出这方面的问题。

3.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没有体现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量化要求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并提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离社会的期待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教师职业发展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明确量化要求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高职院校没有将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程度量化地纳入职称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察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更可能的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教学和科研之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制定的育人方案将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上,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视往往停留在书面上或口头上[6],在经费申批、评优评奖、职称晋升等方面,学校通常也倾向于参照专业教学和科研成果,留给课程思政建设的份额极其有限,影响了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和投入。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1.构建和完善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立体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的规划和设计。纵向上讲,要形成以党委为核心,机关各部门、各二级学院为主体,二级学院教学系部、教研室、团委学工办为依托,“由上至下”的系统构架。横向上讲,要形成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专业学院等多部门参与,沟通顺畅、互联互通的有机整体。从责权利角度,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各部门的责任,实现统筹发展与全面覆盖。

第一,顶层设计方面。学校在设置教学计划建设指导小组的同时,应设立基于课程思政的合作育人专业小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方案、选择育人模式、组织机构建设、奖惩措施制定等方面的内容。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有关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建设资源,突出实施方案内容的创新,与时俱进。第二,组织架构方面。高职院校首先应明确各组织架构在全面育人理念中应具备怎样的职能地位,以及工作职责是什么。要明确党委的主体责任,强化党委的统一领导。党委要以“课程思政” 的理念先行,形成“自上而下” 的统一联动机制,让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有序推进。同时校党委要积极鼓励教师更新观念,引导纠正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所存在的认知偏差,引导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育人目标,明确自己的育人职责等。第三,全面细致方面。要扩大课程思政建设的覆盖范围,扩大课程思政建设的人员参与度,同时确保所有课程和所有教学环节都能全部覆盖。学院(系)党委等组织和部门要发挥“领头羊” 作用,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组织和引导教师们共同商议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事宜,共同探讨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落实。作为学校教学核心的教务部门,要积极探索课程的具体实施措施,结合每个学院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特点,拟定课程标准和规范。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天然的研究条件和本身所特有的课程特点,带领其他学院完善自己的课程模式。

2.拓宽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渠道

第一,积极开展教学合作。高职院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挖掘与专业课相适应的思政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一起,认真筛选和确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避免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重复,在不同课程之间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第二,各专业教师加强交流协同。教师之间要相互沟通与合作,通过及时的交流,共建课程思政资源库,共享各课程的思政教育经验,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1.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课程思政”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有学校特色的评价机制,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保障。通过评价机制,督促和指导教学活动朝着教学目标发展,为发现、改进教学不足建立制度保障,进而促使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达成。由于学科重点和地域的差异,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应该以我为主,突出特色。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建设水平,找出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提供有益的构想和参考。

2.优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在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注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通过教育教学评价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为教师后续更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有益思路,进而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一,要合理确定评价指标,重点考察教师的思政素养,考察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包括教师的思想状态、教学反思及学习能力等。第二,增加评价主体,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自主评价和教师相互评价等环节,综合评价教师整体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要定期开展听课、访谈、汇报、集体备课等教学工作,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对教师教学提出中肯、科学的改进建议和意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思政教学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第三,把爱国心、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与教师的业绩考核相结合,间接促使教师纠正行为方式,给学生树立新的榜样。要关注课程整体的设置是否合理,要有统一的规划,通过课前调查、课堂提问、课后访谈等多种方式,掌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变化,通过定期定量的方式,查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实现对课程思政的有效评价。

(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的体系建设

1.回应时代需要打造课程思政的“金课”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说,个人应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逐步构建外部世界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如果课程的思政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最终提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大学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特色、地区特点,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2.健全完善教学管理

完善的教学管理可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效率,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更快完成。因此,高职院校要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从制度层面出发,完善激励考核制度和监管制度,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序进行。第一,高职院校在以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适当增加考核激励的内容。如根据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制定相应的奖励标准,给予教师物质上的支持和荣誉上的鼓励,在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荣誉评选中优先加以考虑,同时将这些奖励纳入职称评审条件,把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这些奖励激励联系起来。学校管理层要搭建好课程思政的精品课建设平台,以供教师和学生之间资源和信息分享。第二,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设计等情况,了解教师是否切实执行了课程的思政教育理念;加强对于各学院“课程思政” 日常工作及教学的监督检查工作,严格排查不合规矩的行为;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机制,保证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所有协作人员能充分地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使联动协调机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构建有效的人力保障

学校管理层要重视“课程思政” 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定时、定量的专项培训课程、党课团课教育,提高教师们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力。通过理论学习、讨论、实践等方式,从多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师的话语体系,从而强化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的引导。在实施过程中,要纠正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校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偏差,要将 “课程思政” 建设与教师的薪资、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挂钩,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倒逼专业教师队伍发展自我、挑战自我,倒逼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强化。同时,对于那些将大量精力投入课程思政工作、教学有成效的教师可以在评优选先上给予奖励,使其起到示范的作用,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7]。

总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逐步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伟大工程贡献力量,为国家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