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让乡村插上振兴腾飞的翅膀
——记开化县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2022-02-27开化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汪林旺翁宇涛
□ 开化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汪林旺 翁宇涛
近年来,开化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生态宜居和大花园建设,围绕“打造大花园、建设好地方”的目标,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共实施国家试点项目1 个,省级项目11 个,涉及7 个乡镇85 个行政村,总面积63789.53 公顷,计划总投资87.96 亿元。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开化县将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纳入乡村振兴总体安排中,按照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的要求,通过开展潜力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基础,做好全域规划设计、统筹工作安排,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提升人居环境,实施产业培育工程、促进产业发展,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统筹各类资源、各方利益、各项工作,不断加强“产村人文”融合发展,构建了乡村空间新格局,激活了乡村产业新动能,营造了乡村宜居新面貌,打造了乡村旅游新样板,走出了乡村“消薄”新路径,为县域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保障、项目支撑和资金支持。
一、主要做法
(一)开展潜力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基础
开化县以乡镇为基本调查单元,全面调查了垦造耕地、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等适宜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备资源潜力数量、类型和分布等基础情况信息,科学分析资源的开发适应性和开发潜力,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调查分析报告,形成资金指标“一本账”,智慧管理“一个库”和资源分布“一张图”,全面摸清了开化县土地综合整治的家底和基础,为后续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全域规划设计,统筹工作安排
开化县按照“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开化县国土空间规划、开化县全域旅游规划,编制了“多规合一”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科学划定了整治区域,突出重点区块、重点线路、重点项目,分年度、分步骤、分片区统筹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全面整治,对区块内的零散地块进行空间置换和布局调整,对全域内空间结构重新洗牌,进行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区,促进村庄集聚、产业集聚,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保“三条底线”和“三条红线”不突破,根据区域特点、资源要素和发展基础条件,合理确定整治目标、划定整治区域、选择整治模式,打造区域特色风貌。
(三)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实施农用地整治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的前提下,统筹推进垦造耕地、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优化耕地布局、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的基础上,形成耕地集中连片,为耕地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围绕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新要求,重点实施垦造耕地工程和耕地提升工程。二是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程。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重点实施对由闲置空壳房、宅基地形成的“空心村”和计划连片原拆原建的居民点实施综合改造、整体提升,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复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以自然村整村搬迁为重点的农民集聚,优化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
(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提升人居环境
开化县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在不减少林地面积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优化调整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布局,建设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大矿山环境生态治理,深入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实施“一村万树”三年行动。推进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加快乡村绿化美化步伐,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乡容村貌。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管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五)实施产业培育工程,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全域旅游结合起来。开化县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的过程中,将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与高端民宿、农家乐发展相结合,一户多宅农房管控与生态停车场、生态公厕等基础设施提升相结合,盘活闲置用地与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驿站建设相结合,土地整治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从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培育、养老养生文化等新业态新产业的导入及基础环境配套设施大提升等全方位助力全域旅游这一大产业的发展。二是建立“土地仓库”,项目“拎包”落地。在全域土地整治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户主会、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就土地租金、项目类型等内容广泛征求农民意见,由村委会与农户签定土地预流转合同,建立“土地仓库”,村委会全权代表农户与投资主体协商项目合作、签订流转合同等事宜,破解了土地流转难和流转土地资金紧缺等问题,打消了投资主体项目落地难的顾虑,实现了投资主体优质项目“拎包”落地。三是落实“1+1+1”工作机制,加快项目推进。开化县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中,综合考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多样性、多变性、多部门性,实行“1 个项目+1 名分管领导+1 名联络员”的工作机制,抓好项目进展,要求各项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在项目前期设计测绘阶段就紧跟项目进度,并适时开展项目实地督导,掌控项目进展情况,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马金镇脱贫小区(钱国华 摄)
二、主要成效
(一)构建乡村空间新格局
开化县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对区块内的零散地块进行空间置换和布局调整,解决了土地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既促进了规模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拓展了发展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开化县池淮镇项目区完成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复垦等项目共计23 个,新增旱地231 亩,水田368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00 亩,标准农田230 亩,实现建设用地资源转换66 亩,农业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用地图斑减少37 个,零星建设用地减少64.03 亩,其中村庄建设用地减少51.84 亩,搬迁农户71 户264 人,建成了芹源新村、池淮新村、立江新村、坝头新村,实现了人口集聚、资源共享、农田集中连片。
(二)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
开化县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将马金溪流域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以流域乡镇为节点,自北向南,分别打造了山水源头区(齐溪镇)、古岸慢城区(马金镇)、情怀水运区(音坑乡)、根魂禅韵区(芹阳办)、古韵商埠区(华埠镇)具有钱塘江源头特色的五大区块,注重对沿线生态资源的保护,将“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开发有机整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产业发展和百姓致富。如音坑乡下淤区块项目区下淤村通过各部门集聚发力,全域整、系统治,真正实现了“环境美、产业兴、集体强、村民富”,区域内年接待游客15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益1200 万元,人均纯收入2.45 万元,村集体收入150 万元,村集体资产积累达50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强村富民之路。
(三)营造乡村宜居新面貌
开化县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纵深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农趣庭院等专项行动,擦亮乡村洁净底色。一是生活污水处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速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县投入资金4.5亿元,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788 处,铺设管网170 余万米,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受益农户5.6 万户。二是垃圾分类。创建了“农户源头分类,分片包干劝导,统一上门收集,终端无害处理,村规民约规范”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共建成垃圾兑换超市256 个、垃圾低温热解处理站5 个、有机垃圾处理站40个、阳光房61 个、沼气池66 个,垃圾分类村比例达到62%。三是厕所革命。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拆除旱厕6000 余座,新建改建农村公厕800 余个。四是农趣庭院创建。努力创建农趣庭院,打造花园式乡村,并将庭院的打造与农户的家风家训、居住特点、从业特色相结合,着重凸显“趣”字,使开化的农趣庭院呈现“百花齐放”“百趣横生”之景。目前,全县累计创建农趣庭院2万余户,有效扮靓乡村千家万户。
(四)打造乡村旅游新样板
开化县立足生态优势,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依托“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等,大力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目前,成功培育了42 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其中省级12个),8 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其中省级5 个),一条美丽乡村示范带(钱江源百里水岸风情带),5 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和1 条最美马拉松赛道线。如池淮镇坝头等6 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培育民宿(农家乐)23 户,建设省级农业示范园——桔子精品园,占地100 余亩;建成农创客孵化园项目,完成4 个连栋种植大棚建设,占地达11000余平方米,全镇休闲农业旅游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
(五)走出乡村“消薄”新路径
开化县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收益权,让农民共推整治、共建项目、共享成果,鼓励村集体因地制宜,激活“死资产”、盘活闲置资产,通过“资源+消薄”“物业+消薄”“产业+消薄”“创新+消薄”等四种模式取得经营性收益实现“消薄”目标。如池淮镇为壮大集体经济,在项目建设时,采用“村集体自建”模式,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利益最大化、工程资金利用率最大化,壮大了集体资产,保障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池淮镇芹源村利用全域土地整治创收资金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80 万元,装机总容量350 千瓦,占地面积约10000 平方米,预计年发电量40 余万度,年创收预计可达18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