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秩序感视域下的书法造型规律分析

2022-02-26陈奎熹

书画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书体平行秩序

文_陈奎熹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内容提要:秩序感是建立在人的生物性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活动,贡布里希在《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以下简称《秩序感》)一书中提出人的“知觉活动是在内在秩序感的指引下进行的”,并总结出了视觉审美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愉悦在于杂乱和平淡之间。在此基础上,笔者从线间关系和面间关系两个方面对书法的形式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将装饰设计领域“逐级复杂”的设计理念引入书法造型中,提出了一种能够最大程度引起人视觉愉悦的书法复杂秩序的构造方法。

引言

秩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规律性,是事物存在、运动、变化、发展的有序性;秩序感不单单是从字面上理解为人对秩序的感受,它是建立在人的生物性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活动。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探讨了人的视觉审美和秩序感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人的“知觉活动是在内在秩序感的指引下进行的”。受此启发,笔者将“秩序感”引入书法造型分析中,以解决传统书法理论在书法结体和章法规律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传统书论涉及书法形式规律的论述多具有经验化、碎片化的特点:经验化是指书家重视个人主观审美经验的表达,轻视对美的客观规律的探讨;碎片化指的是书家多以罗列一系列对比范畴的方式来传达经验,不成体系,庞杂无章。所以本文以秩序感为切入点,力图找到具有普适意义的美的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书法创作。

贡布里希从人的生物本能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了视觉的三个特点:首先,人的视觉偏爱简单秩序;第二,过于简单的秩序会造成视觉疲劳,所以视觉又偏爱复杂秩序;第三,当秩序的复杂程度超过了大脑的认知能力,秩序就会转变成无序,不再具有美的价值。综合视觉审美的三个特点,贡布里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愉悦在于乏味和杂乱之间[1]8-12。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在书法作品中构造出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的、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引起审美愉悦的复杂秩序。下文我们将从书法作品的线间关系和面间关系两个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线间关系

(一)平行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平行是线条间可构成的最简单的秩序。平行关系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和谐工整,对视觉有着显著的吸引力。在静态书体和大部分行书作品中,平行关系是构造和谐章法的重要基础。图1是篆书《峄山刻石》,笔画走势横向水平,纵向竖直,存在着严格的平行关系,典型地体现了平行秩序的美感;图2为苏轼的行书《中山松醪赋》,笔画走势在横、纵两个方向保持着相近的倾斜角度,倾斜给结体增加了运动的态势,平行使得通篇章法协调统一。

图1 峄山刻石(拓片局部)

图2 苏轼 中山松醪赋(局部)

我们在前文介绍过简单秩序的优缺点——简单秩序虽然受到视觉偏爱,但是也容易引起审美疲劳,过多地依靠平行关系构造章法会使作品显得程式化。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几何关系上分析有四个办法:第一,保留平行,增加波动;第二,变平行为摆动;第三,变平行为无序;第四,变平行为发散。

(二)平行加波动

图3为隶书《曹全碑》,横画在保持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了蚕头雁尾的装饰和行笔过程的波折——此处我们统称之为“波动”,作品在整体层面上保持了由平行关系产生的秩序感,又在细节上增加了由“波动”带来的趣味。从书体演变的角度来看,“隶变”的过程是将小篆文字在结构上简省、在用笔上复杂化的过程,结构上的简省是出于实用的需求,用笔上的复杂化是出于对美的追求。这种需求和我们所探讨的秩序感语境下的视觉审美特点是相契合的。图4是李瑞清的一副隶书对联,作品的横画在保持平行的基础上加入了颤笔技法。颤笔也是一种波动,这种波动和隶书的装饰笔画有所不同,隶书的装饰笔画有规律可循,属于简单秩序;颤笔多是无序的,在秩序层面不存在美感,但是可以给欣赏者带来区别于平直笔画的新奇感。

图3 曹全碑(拓片局部)

图4 李瑞清 隶书联

(三)摆动

变平行为摆动可以产生复杂秩序,是书法创作中常用的技法。书家常把竖画或者轴线由竖直状态改变为摆动状态,以打破平行带来的单调感。图5和图6同为米芾行书作品,图5中结字的轴线方向保持平行,虽然单字倾斜角度较大,但是整体风格仍较为规整;图6中结字的轴线有竖直、左倾和右倾3个方向,所以作品产生了跌宕跳跃的趣味。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摆动可以产生复杂秩序,如果使用不得当也可能产生无序。复杂秩序和无序的分野,在于摆动是否存在目的性,或者说摆动中是否包含着可以被欣赏者理解的规律。如果存在这种规律功能被理解,那么欣赏者就能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如果摆动本身不存在规律或者存在的规律超出了欣赏者的理解范畴,那么欣赏者感受到的就是杂乱无序。

图5 米芾 苕溪诗(局部)

图6 米芾 清和帖

(四)无序

有很多书家认识到了简单秩序带来的审美疲劳问题,并认为书法之美存在于理性秩序之外。傅山曾说“旧见猛参将标告示日子‘初六’,奇奥不可言……又见学童初写仿时,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不可思议”[2],这种“颠倒疏密,不可思议”的状态,在秩序感的语境下就是无序。无序在视觉本能层面产生的只能是杂乱之感,书家能在无序中获得荒率、奇古、拙朴这些审美体验,我们将其归因于“新奇感”。

(五)发散

在所有的线间关系中,发散是在书法作品中可见到的最复杂的秩序。发散本义指光线等由一点向四周散开,在书法中指的是多条线段的延伸线可汇聚于同一点的线间关系。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大量存在着发散状线间关系,由于发散的复杂程度高于平行,所以在视觉上会产生更高级的愉悦感。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发散虽然在单字层面构造了复杂秩序,但是字与字之间线条方向各不相同会导致在章法上缺乏秩序感。《圣教序》典型地反映出了发散关系的优缺点:从单字来看,《圣教序》字字造型别致、匠心独运;但是学书者临摹时很难写出章法气息。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无论是怀仁还是学书者,都很难避免线条的发散关系对章法层面秩序感的破坏。王羲之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从传世的手札来看,他主要使用墨色变化和书体变化这两种技术。

二、面间关系

(一)格式塔组织原则

平行、波动、摆动、杂乱和发散这五种关系基本涵盖了静态书体中可能出现的所有的线间关系。在草书中,笔画更多地以点或者曲线的形态存在,上述线间关系对造型秩序感的影响随之减弱,秩序感主要在面间关系(字与字之间,字组与字组之间)的构造上发挥作用。在构造面间关系的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学的一项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发。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视觉可以本能地感受到环境的整体与连续,视觉的这种本能可被归结为八条组织原则,其中的五条和书法创作有较紧密的联系,见表1。

表1 格式塔组织原则

在书法创作中,根据邻近原则,上下两个字如果距离很近,这两个字就会被感知为一个整体;根据相似原则,一组字如果在大小、浓淡、疏密等方面的属性比较相似,这组字就会被感知为一个整体;根据共方向原则,一组字的轴线方向、倾斜角度或者主笔方向如果走向一致,这组字就会被感知为一个整体;根据熟悉性原则,一组字的外边缘轮廓如果能构成简单几何图形,这组字就会被感知为一个整体;根据连续性原则,字间的牵丝连带可以使这组字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是从视觉本能的角度阐释了构造整体与连续的方法,这和我们的书法实践经验是相吻合的。但是在书法中构造秩序的方法不仅限于构造整体和连续,对立和对比也可以形成秩序。对秩序这个概念我们要辩证地理解,秩序的含义是“有条理,不混乱”,狭义的秩序侧重于有条理这层含义,指的是事物整齐划一的状态;广义的秩序代表的是一种规律,其反义为混乱和无序。所以无论是统一的还是对比的,抑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规律性变化,其中都蕴含着秩序美。比如在图7米芾作品《戎薛帖》中,一、二行为行书,三、四行为草书,一、二行通过书体的相似性形成整体,三、四行也通过书体的相似性形成整体,一、二行和三、四行之间通过书体的差异性形成对比,此外一、二、三行通过距离的相近形成整体,和第四行之间形成对比。这是从秩序感的角度对作品做出的解读。

图7 米芾 戎薛帖

(二)书法技术元素分类

书法中可用于构造面间关系的技术元素有很多,我们将其大致分为空间关系、字间距离、避就关系、大小关系、疏密关系、粗细关系、墨色关系、书体变化、轴线走向、水平走向、几何构型和连带关系这十二个类别。书法创作中,通过运用这十二种技术元素,可在不同的字或字组间构造出一致性、对比性或规律性变化,表现出面间关系的秩序感。不同类别的技术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着交集,比如字间连断和字间距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存在连带关系的两个字间距离也往往较为接近;不同类别的技术元素对秩序感的影响力也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其在作品中体现的强度来决定。(表2)

表2 可用于构造面间关系的技术元素

三、新的书法造型秩序构造方法

一幅书法作品,当其中仅包含少量几种类型的秩序时,其呈现出的特点是和谐且单调的,为了最大程度上引起欣赏者的视觉愉悦,作品中应当尽可能多地包含不同类型的秩序。如何巧妙地将多种类型的秩序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复杂又不至于杂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在《秩序感》中,贡布里希对装饰设计领域中常用的“逐级复杂”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1]86-92,这为我们解决书法中多种秩序融合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在装饰设计中,任何层次的安排都先有两个明显的步骤,即构框和填补。前者制定区域的界限,后者在画出的区域内组织构图成分。对欣赏者来说,构框层足够简单,符合视觉偏爱简单秩序的需求,在简单秩序包裹下的填补层可以尽量复杂,以满足视觉偏爱复杂秩序的需求,这样简单秩序和复杂秩序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图8)

图8 地毯设计中对“逐级复杂、分层构造”设计理念的应用

回到书法的形式构造上,书法作品的最顶层为章法层,章法层是通过墨色关系、书写速度(书体)和空间关系的变化来构造作品框架的。以墨色变化构框的技法较为常见,在当代文化环境下,墨色关系的变化已经不限于墨色“浓淡焦干湿”的变化,还可以延伸至黑与朱、金、银等多种色的对比;以书体变化构框的典范多见于手札作品,如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和米芾的《戎薛帖》,都是以行书和草书的书体变化将作品区分为前后两部分;空间关系的变化指的是在空间布局上将作品内容分割为不同区域,古代作品中的空间分割多是源于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如信札、药方、写经各有其布局特点,碑额、题跋、落款、序言与正文之间也会有明显的空间分割,当代书法创作对空间关系的安排已经不再局限于实用性的规定,而是从美的需求出发获得了更大的表现自由。

完成第一层构框后,下一步是在框架内部进行填补。我们将第二层称为结体层,结体层有两个目标,一是构造字间秩序,二是构造字内秩序。书家可通过调节连带关系、字间距离、避就关系、大小关系、疏密关系、粗细关系、水平走向和轴线走向的方式来构造字间秩序;可通过调节字内收放关系、字内平行关系以及字边沿形状的方式来构造字内秩序。其中字内收放关系指的是字内不同部分之间、不同笔画之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的对比秩序;字内平行关系包含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字的主笔、横向走势、纵向轴线以及底边切线都会影响到线间关系形成的秩序感;字边沿形状指的是字的边沿轮廓所构成的几何形状,通过安排使得该形状表现为具有规律的几何图形,会为视觉带来简单秩序的美感。

以结体层构框,其内部可以用线条进行填补。书法作品的第三层即为线条层,线条层的目标是表现笔画造型和笔法的丰富性。同一笔画首先存在多种造型,在造型确定的前提下,又可在曲直、方圆、粗细、发力点、笔锋方向等方面产生复杂变化,以丰富作品表现力。(表3)

表3 秩序感视域下的书法造型秩序构造方法

各层级的秩序构造手法是可以独立学习的,然后逐级嵌套在一起构成作品整体的复杂秩序。分层构造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此方法将书法创作由受感性和经验支配的过程转化成了目标明确、方法清晰的理性设计的过程。可用于构框层和填补层的技术元素并不局限于上文列出的范围,上文是对经典书法作品常见技法做出的总结,如果以理论创新引导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创新存在更多的可能。比如,疏密关系能否用于章法层构框?假如要以疏密关系构框,使得作品某一区域茂密葱郁,另一部分疏朗俊爽,书家就要有控制文字疏密变化的能力,进一步说,书家要掌握一定文字学知识,可以通过字体变化、使用异体字等方法改变文字的繁简程度,或者通过简省点画、增加牵丝连带等方法改变区域内的疏密关系。又比如,方圆变化能否用于结体层构框?当前方圆对比的表现多是在线条层面展开的,即当一个字内存在多处转折时交替运用方笔和圆笔。如果要用方圆变化构框,就需要在某一区域内统一使用方笔(或圆笔),另一个区域内统一使用圆笔(或方笔),以此产生对比效果。这种构框方式势必会对作品的整体秩序产生破坏,因此就必须考虑如何在更高层级上用墨色变化、书体变化或者空间分割的方式掩盖掉方圆构框带来的不和谐。以上两种对构框方式的设想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类似方法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结语

本文从贡布里希的《秩序感》出发,引入了视觉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观点:愉悦在于杂乱和平淡之间。基于此观点,我们对书法线间关系和面间关系中秩序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逐级复杂”“分层构造”书法造型秩序构造方法,对书法创作过程做了新的解读。通过视域的转换,我们将书法创作由受经验支配的过程转变成了理性的过程,并且从理论上发掘了可行的书法创新方向,为书法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书体平行秩序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逃离平行世界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秩序与自由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孤独与秩序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再顶平行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