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供给”视域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2-02-26翁飞潇吴绍容
翁飞潇,吴绍容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宁德 35500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显得愈发重要,但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与需求存在失衡现象。笔者通过阅读文献、运用调查和访谈等手段,基本了解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主体的课程思政意识及课程思政胜任力、教学评价对供给内容的导向、供给客体等方面深入剖析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需失衡的原因,在精准供给视域下提出提升课程思政元素分析挖掘能力、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能力、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主体多元化、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共同体等路径选择。
1 新时代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需失衡的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英语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国际性等特点的学科,时代的发展对它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何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如何科学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如何在职业教育迎来“春天”的今天,改革高职公共英语以往重技能、轻素养的传统教学理念[1],做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2]。高职公共英语作为兼具学生受众面广、学时长、学分占比大等特征的一门课,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做好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尤显重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也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增加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以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导的倡导都要求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水平,但当前高职公共英语在课程思政供给内容、供给形式、供给主体等方面与需求之间失衡,不利于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1.1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与需求失衡
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也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供给,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与需求之间依然失衡,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凸显。在对学生的随机调查与访谈过程中,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将思政元素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中;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不够自然、准确;甚至有将近10%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供给不当,干扰了正常的教学。
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存在“狭隘化”和“泛化”的误区[1],未有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准供给。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思政点”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脱离了大思政的范畴。课程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衔接不够自然,生搬硬套,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就往往给人一种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的感觉。供给内容与课程思政指导纲要以及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相比存在“狭隘化”的倾向。还有部分高职英语公共课教师将所有正能量的东西都认为是课程思政的内容,陷入“泛化”的误区,将大量的思政内容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中,模糊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界限,容易引起高职学生的反感,影响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存在没有处理好“过去时”和“进行时”的现象,时代性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词汇、新的内容不断涌现,学生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出现停留在过去的“听、说、读、写”上而不关注时代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尤其没有针对高职“00”后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取适合他们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不足。
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存在中外文化输入失衡的情况[3]。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但很少有对如何用英语来讲好中国故事,用英语来传递中国文化,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的讲述,存在中外文化输入失衡的现象。国家、学校、教师等意识到了运用英语来表达和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如在四六级考试翻译部分更多考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但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上仍输入不足,长此以往,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失语不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
1.2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单一的供给形式与需求失衡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供给形式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多样化。根据教材内容简单地在课堂内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这种单一的供给形式在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方面稍显不足。
“00”后高职学生的学情发生了很大转变,学生普遍对说教感到反感、厌恶,但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中存在教师采用简单讲授式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情况,而根据学情进行探究式、启发式课程思政教学较少,难以有效地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高职学生们更愿意花时间在网上“冲浪”。针对学生触屏、触网的这些特征,需要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用混合教学模式赋能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4]。虽然在疫情期间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已掌握一定的混合教学方法,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够熟练、不够自然等问题,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做得不足,不利于做好互联网领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生更愿意动手操作一些事物,职业教育提出需要加强高职学生实践的比重等都要求不断增加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将课堂由教室向外拓展。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虽然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但在这过程中仍存在第二课堂开拓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需要提升第二课堂的数量、质量。
1.3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供给主体仅限在教师与需求失衡
职业教育需要服务地区、国家经济发展,这需要在立德树人的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发力,运用政府—学校—企业协同创新的三螺旋理论[5],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地区效益。诚然,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供给主体,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主体更多只被定位为公共英语课教师,导致政府、学校、企业缺乏通力合作,不能更大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的作用,无法精准满足地区发展需求、高职学生发展需求、课程思政平台建设需求。
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责无旁贷,责任重大。但高职公共英语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在拓展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主体方面稍显不足。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极少通过政府、企业、学校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很少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共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平台,较少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不能有效满足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2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需失衡成因分析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在供给内容、供给形式以及供给主体等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存在供需失衡的情况。要进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端的改革,就必须准确掌握影响供需失衡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提出切实有效的举措。造成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需失衡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当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等的客观因素,也有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主体自身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不足等因素,还存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现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较难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等因素。
2.1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供给主体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首先需要增强供给主体课程思政意识,这样才能真切地去做,才能有所成效。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在教师,这需要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作为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还需要深刻认识到语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要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使命担当[6]。
行动是思想的体现,当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反映出供给主体课程思政意识不强。通过访谈得知,有部分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能教会高职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就很不容易了,没有更多时间去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再说对高职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也不容易,搞不好会让学生厌恶这门课;有教师认为主要精力还是要花在英语教学上,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如果非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话,那就象征性地融入一些课程思政元素就行了。这些想法正是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的体现,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导致部分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根本没有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或者出现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的现象,还会导致在中外文化输入上出现失衡的情况,出现母语文化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的缺失,会削弱学生的文化自信,不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3]。
2.2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供给主体课程思政胜任力不足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不足除了体现在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没有深刻认识到课程的育人责任和价值,还体现在大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不足,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胜任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分析挖掘思政元素能力以及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能力不足[7]。
分析挖掘思政元素能力不足。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自身政治理论素养不足、国际视野不够开阔,导致其对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足,能够挖掘的内容比较肤浅和片面;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知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指还有一定距离,对课程思政教学供给内容的认知不够完整[8],例如法治教育、职业理想这些内容鲜少涉及。这些导致了部分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即便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也很难以准确分析和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在分析和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如何艺术地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内容,做到润物细无声,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则是对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在具体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不能自然地进行融入,略显生硬;部分教师信息化水平不够高,不能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只能自己进行讲授式的灌输,使课程思政教学不够生动,也没有拓展到网络领域;还有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运用好“第二课堂”,充分搭建和运用实践教学平台的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2.3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在评价、学生生源上面临挑战
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思政的要求给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而学校对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对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高职学生生源的变化也给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带来挑战。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够科学。学校高度重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全面科学系统的评价,鲜少有专门针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目前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大多停留在是否有思政元素的融入,但对思政元素的提炼是否恰当,融入是否自然,育人效果如何以及对高职学生而言外化的效果如何没有进行评价[9],这容易出现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的倾向,会削弱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不能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无法有效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
高职学生生源的多元化也给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带来挑战。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生源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教学对象的基础不同,他们对待高职公共英语这门课有不同的态度,有的认为高职公共英语课太过简单,有的认为太难,这造成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难免茫然失措[10]。如何挖掘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元素,发挥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新时代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精准供给”视域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选择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情况,如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精准供给,是当前乃至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需失衡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主体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出发,为实现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精准供给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3.1 提升课程思政元素分析挖掘能力,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供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琳琅满目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如何根据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内容和属性充分分析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精准供给的首要前提。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元素分析和挖掘能力需要国家、学校、企业、教师等多方面努力。
教育者先受教育。针对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不足的问题,国家、学校应该为其提供政治理论培训的机会,增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的能力,发挥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不断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在认真钻研英语教材内容的同时,要主动接受教育,利用各种学习平台提升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开阔国际视野。针对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思政元素分析和挖掘能力不足的问题,国家、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专项培训,建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素材库”[8],建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交流平台;企业应为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提供下企锻炼的机会,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挖掘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做到精准供给;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应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增强课程思政教学供给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要增强本土文化相关英语表达的熟练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的英文输入,增加文化性考核内容,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2 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能力,科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供给
把课程思政元素比作盐,课程思政教学结果比作菜的成品,影响菜成品口感的最重要因素是烹制菜肴的人的烹制方法及用盐的恰当与否,而影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在于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元素运用得恰当与否影响着最终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学准备,也就是教学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一辈子都在为教好书而备课。那么这个教学设计需要在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9]。
要提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能力,自然、精准地对高职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供给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学校应该利用新教师岗前培训、“老带新的影子学习”等多种渠道对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进行培训以解决部分非师范类出身的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教学理念不足、教学方法欠缺等问题;国家、学校应积极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和比赛,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能力和信息化运用水平;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应增强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大势的情况下,利用英语做好本土文化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要主动对自己所任教专业进行了解分析,及时把握高职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探寻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接入点和触发器[11],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混合教学,把挖掘到的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宽课程思政教学的时间、空间,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
3.3 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共同体
要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除了需要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主体多元化,创建共同育人机制,还需要形成多元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思政评价共同体,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科学指导。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主体关键在教师,但并不意味着只有教师,而是需要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国家、学校、企业、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中来,创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5],形成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合力,互相“搭台”,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传播好中国声音,服务区域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对课程思政教学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应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倾向,构建课程思政评价共同体[12]。课程思政效果不应只是由管理者或者课程思政专家来评价,应建立包含企业、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职学生等的课程思政评价共同体,从供给和需求的不同视角来进行评价,从现在和未来的视角进行评价,给予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真实的、全面的反馈,有助于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供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