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学院中国画教学的影响
2022-02-26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谢振铭
文/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谢振铭
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最早的中国画作品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画不断地发展与创新,逐渐形成以花鸟、人物、山水为主要门类,以写意与工笔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格局。无论在任何时代背景下,中国画教学都具有推动中国画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重要功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一个时代所呈现的中国画作品,而且提供了重要的基本理论依据,还将指导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画教学具有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发展规律。受时代特点、科技进步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学院教学在中国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奠定了现当代中国文艺发展主导思想的基础。受《讲话》提倡的“我们的文艺方向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影响,座谈会以来的学院中国画教学在中国画教学历史中更具独特性与时代性。
一、中国画学院教学的发展
中国画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也是最传统的方式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纵深推进,由于中国画绘画技法与大众审美观念的逐步完善,政治与社会从上而下地对中国画产生更多的重视与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更加官方化、专业化的中国画教学模式,即以中国画创作机构——画院所主导的一种院体绘画教学。[1]
自中国第一个画院——西蜀画院成立以来,院体绘画模式开始逐步形成,也可以称为广义上的学院美术教育。与此同时,与院体绘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文人绘画。自此,中国画出现了院体绘画与文人绘画两种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国画体系逐渐形成了院体绘画尚工笔重彩,文人绘画尚写意水墨的趋势。郭若虚在他的《图画见闻志》中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阐释了五代时期著名的徐黄异体,即以黄筌为代表的院体绘画和以徐熙为代表的文人绘画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无论是院体绘画还是文人绘画在传统教学中都遵循“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模式。
传统的文人绘画重意轻形,追求书法笔意,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推崇“逸品”,崇尚“士气”,在教学与传承中彰显着画家的个性特质,折射出儒、释、道的传统哲学意蕴,凸显中华文化中文人的精神和气质。[2]古代院体绘画,强调规范,注重“工”的意味。在创作与教学中少有创新。在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绘画代表着中国画的主流,地位时常压制着院体绘画,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院体绘画遭受轻视,甚至被定义为工匠绘画。
狭义上的“学院”仅指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所创办的高等美术类院校,即从1912年由刘海粟与乌始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开始,标志着近代中国高等美术类院校的开幕。近现代学院美术教育学习西方的学位授予制度,不同于传统中国画教学“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一元化影响,不同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多元化影响。这也导致直到近代学院才更多地勇于尝试新颖的中国画风格。虽然近代学院教学模式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并没有探索出明确的发展方向。总之,《讲话》发表以前的学院中国画教学并没有实现本质的改变,但随着《讲话》的发表所带来的影响,现代学院中国画教学展现出新的独特风貌与价值。
二、《讲话》对中国画的影响
主导了新中国美术思想的《讲话》是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为方法论,系统地阐述了以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兵为主体对象以及围绕这种主体对象而展开的创作方法、批判评论等一系列命题的纲领性文献。[3]《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章,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振奋精神的强心剂。虽然距今已近八十年,但其基本精神和所揭示的文艺创作基本规律却不会过时,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事业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4]中国画作为中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的发展中也深受《讲话》的影响。
《讲话》强调文艺作品要通过塑造典型形象体现党性与人民性,因此作为体现民族性的中国画必然也需要承担为时代造型的任务。在创作风格上,中国画需要塑造出人民群众更容易理解,与客观现实更相近的形象。在创作理念上,中国画不再单一地讲究传承传统的儒、释、道哲学意蕴,更加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的儒、释、道相结合,总结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画精神。在审美特征上,传统的士、农、工、商多阶层的中国画美学评判被统一为无产阶级的中国画美学评判。《讲话》主张毫不动摇地将人民群众作为审美的主体与目的,其提倡的“为人民而艺术”取代了传统文人美学中“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此外,2018年习近平在给八位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中强调要做好美育工作,与《讲话》中指出的“以文艺进行教育工作”一脉相承,侧面点明了中国画应该具有教化功能。
由于现代中国画创作风格、创作理念、审美特征和教化功能等方面都与传统中国画存在差异,因此现代中国画教学需要满足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高校学院教育不断发展,将著名艺术家、评论家等“文人”群体引入学院。传统意义上的院体绘画与文人绘画的界限被打破,现代学院教学逐渐成为中国画教学的主流。
三、《讲话》对学院教学的影响
现代学院教学承担了培养国画创作人才、推动国画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的重要责任,《讲话》的艺术指向必然影响学院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目标。
(一)对教学特点的影响
一旦开始探讨《讲话》影响下的学院中国画教学,不得不强调的便是“徐蒋体系”的盛行。央美首任院长徐悲鸿与教授蒋兆和所创立的“徐蒋体系”在中国画创作与教学中主张现实主义,符合《讲话》要求为时代造型的任务。“徐蒋体系”在中国画教学中加入西式素描学习,用西式的造型方法改良中国画。重视写实能力的培养,开创性地设置素描、色彩、艺用解剖、透视基础作为国画专业基础课,主张运用水墨呈现出西式光影与素描的关系,这在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时,面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画只注重笔墨不注重新意与现实的局面。“徐蒋体系”重拾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设置并重视《写生》课程。主张无论是花鸟、人物、山水都应该重视对客观事物的师法,但也不是一味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再现模仿,而更重视艺术家本身的抒情与表达,注重表现与再现的高度统一。“徐蒋体系”为《讲话》发表以来,为学院培养出具有扎实写实能力的中国画画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它首先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中扎根,而后辐射到全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画教学特点的发展。
(二)对教学目标的影响
《讲话》发表以来,中国画的教学目标从“为艺术而艺术”转变为“为人民而艺术”,具体要求为:创作出既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符合的作品。各级文联和美协通过举办展览呈现出符合当下中国画美学价值的作品。受《讲话》中提到的要注重作品的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统一的影响,展览中涌现出不少现实主义风格作品,更好地表现民族特色、反映人民生活、体现时代精神。
中国画美学价值评判标准的改变深刻影响了学院中国画教学目标。如今,学院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为“教学成果入选美展”。这也导致一些教学“为展览而艺术”——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注重本质内容。一味追求写实地画照片作品或单纯追求大尺寸的“展览体”作品开始出现。这些现象背离了《讲话》精神,本质上并没有真正实现“为人民而艺术”。所以,新时代的学院教学更要加强对中国画教学目标的理解,深刻领悟《讲话》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作出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中国画作品。
结语
《讲话》提出,文艺工作要致力于服务人民,推进民族精神的振兴,发扬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画要贴近群众,更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讴歌并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与时代精神,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持与动力。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讲话》影响下的学院中国画教学正是注重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转变让新时代的画家们站在了人民群众的立场进行观察、思考、表达,实现普罗大众更易于接受的雅俗共赏艺术精神。这不仅是民族性艺术的体现,还推动了艺术从遥不可及走向平易近人,用真实饱满的情绪和内涵引人入胜,促进人民群众感情的共鸣、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水平的提升。在中国画教学中,唯有风正帆扬,维护思想性与艺术性步调一致,与时偕行,方能创造出政治正确与艺术审美兼备的有内涵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