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整体教改的问题阻力与困境突破

2022-02-26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袁晓莉广州商鼎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温志宏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冯炳纯方媛琳

广东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教产教融合

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袁晓莉 广州商鼎实业控股有限公司 温志宏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冯炳纯 方媛琳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揭开了产教融合改革的序幕。接着,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8〕40号);2019年1月,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进一步强调了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与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产教融合已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重大改革。

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发现高职整体教改还没有把产教融合作为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阻力。因此,有必要对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整体教改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一、产教融合的深度解读

1.教育视角

大多数人都会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产教融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其实,不仅仅是人才培养问题,我国约有3000所高等院校,有大量的专家教授,每年投入了大量的教学科研经费,且科技投入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还发表了大量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2018年底我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8年排在世界第2位,但真正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推动作用的成果却少之又少,对产业升级的直接贡献更是无从评估。

2.产业视角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1992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产品贫乏,供给严重不足;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10月开始,我国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生产力快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已从之前的供给不足进入了大部分行业产品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第三个阶段,长期高速发展的经济逐年放慢下来。原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产业转型升级上。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历史经验表明,创新从来都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成败和发展成效的关键。能否真正实现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将决定着我国“十三五”乃至中长期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同时还指出:从科技成果转化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尚未建立起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一方面,许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缺乏先进适用技术。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科研机构和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不足;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功能不能满足企业创新需求。[1]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上,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可见,希望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校被寄予了厚望。

3.体制视角

教育体制改革是个复杂的问题。从2004年起,教育部就一再指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教育部历来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了,就毁掉教育事业了。事实上,教育发展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两张皮”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管理体制的行政化或产业化的“两张皮”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多元化、市场化。其中,多元化是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是指人才供给的市场化。国务院办公厅在2010年10月《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指出:“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具体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只有通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才能逐步解决教育管理体制的官僚化、行政化或产业化、商业化的“两张皮”问题以及教育发展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两张皮”问题。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也多次强调,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制度、健全促进企业参与制度、推行集团办学制度等。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核心思路就是通过产教融合改革,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从而打破长期以来教育体制改革的僵局。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大改革,也是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和相关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二、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整体教改的问题阻力

1.政策尚未完善

关于产教融合,虽然国家已发布了大量政策文件,但还需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省级人民政府以及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目前,尚未相关配套政策出台,且政策出台时间也还没有确定。

2.认识严重不足

对某些地方行政部门来说,部分施政者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落到实处。例如,某沿海省份由于产业转移,空置了不少工业用地和工业厂房,当我们咨询当地政府部门,能否把工业用地改为教育用地以举办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时,出于种种原因,尚未能得到肯定回答。目前,社会各界对产教融合知之不多。我们了解到,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宁愿举办国际幼儿园、贵族学校,也不举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3.没有远大目标

现在已有不少高校陆续引进企业合作,成立各种类型的产业学院,这个方向是很好的。但是,在合作企业中,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这样的产业学院,只能解决短期的就业问题,却不能解决产业升级问题。我们认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是高职整体教改的核心目标。因此,合作企业应该来自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样的合作学院应该称为产业创新学院。

还有相当一部分本应作为主力军的高校,目前还没有实际行动。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在继续前一阶段的“项目化课改”,而不是把重点调整到产教融合上。

4.缺乏上层协调

即使按照正确方向,要办好一所高校或一个产业创新学院也是不容易的,除了要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优秀的合作企业之外,还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仅靠一所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各地政府帮助高校进行协调,用最优质的资源办最优质的教育。

5.实施路径不清

产教融合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级政府、教育机构与合作企业。由于相关人员的背景不同、利益不同,因此在如何实施这个问题上也会理解不同。我们认为,实施与政策、战略同样重要;必须有可行的实施路径和详细的实施方案,才能保证产教融合改革目标的实现。

以上种种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改革将可能陷于“雷声大雨点小”或“表面热闹却无实效”的尴尬局面,其结果已经可以预料。

三、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整体教改的困境突破

要突破这些困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明确到底要不要改革?二是由谁主导、由谁参与这场改革?三是改革的动力是什么?

1.改革的政治立场

从1985年5月27日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但是,部分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主张去行政化,认为是否改革、如何改革应该由高校自己说了算。还有一些学者引用国外学者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只应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是对现在负责;把“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看成是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专家们把高等教育管理的双重机制诠释得非常完美:面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时,强调高校要按市场机制发展;在面对市场需求时,又强调自己是按政府的计划机制进行管理。把“既出不了大师,又出不了适用人才”这个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在国家经济改革轰轰烈烈向前推进的时候,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高校积极参与的时候,大部分高校却是一个冷眼旁观者。

即使是民营企业,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更何况是拿着国家拨款的高校?因此,必须从政治的高度,要求高校必须积极参与,否则改革恐怕将无疾而终。

2.改革的操作主体

一直以来,政府是改革的设计者、发动者、推动者。[2]针对这一状况,学者们褒贬不一。在产教融合下的高教改革中,能否发挥高校的积极性,由高校或企业来主导呢?我们认为,肯定不行。众多高校或企业,认识无法统一,利益各不一致,改革的意志不够坚定,改革的资源不够充裕,如果把改革的主导权交给高校或企业自由发挥,恐怕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改革就像打仗一样,需要大刀阔斧,义无反顾,冲出一条血路;而不是整天在讨论、议论,“贻误战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面临改革步伐缓慢化、改革问题积累化、改革措施碎片化、改革行为孤立化、改革成效放大化以及改革环境复杂化等问题。[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认识、集中的领导、坚定的意志和明确的路径。因此,政府在高教改革中应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抓大方向不动摇,具体的操作则可让高校和企业去发挥。

3.改革的推动力量

有人认为,高教改革应该由上而下,即由政府推动;也有人认为,高教改革应该由下而上,即由高校推动;还有人认为,高教改革应该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交替进行。但这次的高教改革,既不是单纯的由上而下,也不是由下而上,而是引进了代表市场的企业作为第三方,让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下的高教改革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一次深层次的改革。

猜你喜欢

高教产教融合
《吉林教育》(高教党建与思政版)约稿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高教明星“猎鹰”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