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2-02-26李丹凤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圈层爱国主义育人

李丹凤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精神纽带。“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将爱国主义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020 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1],指明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遵循教育规律,探索优化思政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法,是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课题。文章在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刻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爱国主义始终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题和本质特征,并对高校思政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教育对象、实践载体、氛围营造、组织领导6 个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为高校加强思政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不断解决新的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方向明则思路清、路径明,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反映时代特征,服务时代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凸显了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以中国梦作为鲜明的时代主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不同时期,爱国主义聚焦不同的主题,具有不同的爱国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响应时代使命,体现时代任务,才能不断凝聚起接续奋斗的思想共识,才能不断巩固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梦”作为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以爱国主义为精神纽带,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鲜明的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只有将“中国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才能不断提振精气神,激发爱国斗志,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作为核心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共产党员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初心与使命,始终唱响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建党100 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在新时代,要将爱国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作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胜利的精神支撑和情感纽带。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活性、具体性、时代性,就在于始终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要始终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求。

(四)以培养时代新人作为根本任务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传承好使命的接力棒。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续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聚焦青年学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时代使命和重大课题。要将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引导青年学生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

二、爱国主义始终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题和本质特征

爱国主义蕴含着“立德树人”的丰富价值。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依托,始终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永恒主题和本质特征。

(一)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契合了“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承担着铸魂育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强基固本的历史重任。推进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度契合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有两方面功能。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铸魂育人功能。大学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培育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强烈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传递社会主流价值,以培养合格时代新人为目标,提升大学生辨别是非、价值判断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爱国、理性爱国、实力爱国、法治爱国,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塑造灵魂、塑造新人。二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强基固本功能。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渠道,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巩固高校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好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青春之问”“时代之问”“复兴之问”,不断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耦合了“三全育人”的教育旨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3]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思政课作为重要的前沿阵地、育人载体,承担着“三全育人”的思想引领、内容引领和价值引领。一是思想引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体思政课教师立足教材,回应学生的关切点,解答学生思想盲点、迷惑点,用最新思想、最新理论引领学生,不断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贯穿爱国主义的思想价值引领。二是内容引领。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融“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实践教育”为一体,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塑造学生灵魂、涵养爱国品质,通过“理论讲授—课程活动—实践探索”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协同育人格局。三是价值引领。思政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引领,不断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胸怀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使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地适应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聚合了“国之大者”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了牢记“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基本遵循,为新阶段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直接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一是培养“国之大者”视域下理想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担负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时代新人,要牢记“国之大者”,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人民情怀,时刻站在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观察和处理问题,把个人成长进步融入党和国家、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二是培养“国之大者”视域下具有强烈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价值归旨在于培养“强国有我”的主动担当的时代新人。教师要以“国之大者”的践行指向作为教学的改革方向,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的改革创新培育“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三、高校思政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路径

(一)创理念之新,遵循价值认同链接规律,构筑全方位育人矩阵

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为根本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发展规律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改变了传统单一知识的灌输方式,通过嵌入心理活动方式,从知、情、意、信、行全过程设计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深厚情感、坚定信念和自觉行为,形成全方位的、将爱国主义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矩阵。

1.情理交融,引发情感共鸣,厚植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是统合的知信行教育,从心理认知角度看,爱国是由认知和情感两部分组成。“知”是基础,更是前提;“信”和“行”的转化都是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创设价值体系,推进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牢牢抓好课堂这个主渠道,通过以溯源、明理、思辨等综合方式创设教学内容价值体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呈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目标,既注重呈现爱国主义在认知层面“思辨”深化,又注重学生情感层面的认同。二是创设情感体系,推进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聚焦党史教育主题,创设“道德情感—思想基础—政治素养—使命担当”的情感升华体系,设置各种不同的历史情境,培塑当代青年的危机意识、家国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四史”为主题开展民族精神、建党精神教育,在各种情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深化认知,引领内化于心,砥砺强国之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是激励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4]。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使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于心,不断砥砺强国之志,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求理明辨,让学生掌握当代爱国主义的正确打开方式。如正确认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爱国主义过时论”的思潮冲击,淡化国家意识、诡辩的“科学技术无国界论”等观点,教师以求理明辨方式不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科学分析错误思潮,明辨是非,认清复杂形势,摒弃非理性的爱国行为,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二是引领内化,让学生培塑“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通过导入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讲清当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激励学生苦练本领,树立“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并使学生将责任担当内化为强国之志的坚定信念。

3.深入实践,促进进阶提升,力践报国之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5]。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指向的“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逻辑理路。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整合爱国主义实践教学资源。注重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融入本土红色文化,广泛收集本地革命历史材料,搭建起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资源库;注重运用爱国主义的仪式教育,将重大纪念日、升国旗仪式、英雄人物纪念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资源。二是搭建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延伸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丰富实践载体;利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搭建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依托“企业+社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乡村”四位一体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把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从课堂内移步到课堂外,把课堂讲授与课外践行相结合,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养成。

(二)创手段之新,遵循思政教育知行统一规律,构筑多层级的教法体系

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个性化发展诉求,坚持层次化、系统化路径,通过构筑多层级教法体系,提升教育效果。

教法是连接教师“怎么教”与学生“怎么学”的纽带,是基于“学情”分析基础上的教学手段运用,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理论—情感—行动”紧密相连的三个层次构筑多层级的教法体系。

1.构建“知行统一规律”的理论认同层次教法群

理论认同层次要坚持教师“讲出来”和学生“听进去”相统一,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将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与知识传授、辨析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一是以对分式教学把理论讲得透彻。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武装人。只有把理论讲得透彻,才能达到思政课“惊涛拍浪”之势的课堂效果。对分式教学将理论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有机结合,对半设置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讨论时间,课程以“紧扣课程主旨、紧扣教材要义、紧扣学生疑惑”为教学设计原则,遵循从教材体系向知识体系、学生爱国信仰体系转化要求,将教学基本知识点作为脉络和框架,将延展知识点作为补充,链接导向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内容,根据学生的疑惑设计每个论点内容的“问题引入”“探究问题”,采取“问题引入—问题剖析—论点解析”步骤展开,把爱国主义理论讲清、讲透。二是以问题链教学把理论讲得深入。教师立足学生成长需求与教学需求、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设置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相关自变量,动态考查学生现实中存在的思想盲点、疑点和困惑点,创建学生成长案例库,梳理出系列相关的问题链,针对问题靶心层层击破,最终使学生达到理论层面的认同。三是以案例分析式教学把理论讲得生动。案例分析教学以提升教师理论传授与实际问题相互对接能力为前提,深入分析现实问题,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特性,围绕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围绕学生关切点和理论难点进行层层剖析,通过丰富的案例进行生动展示。

2.构建“知行统一规律”的情感认同层次教法群

情感认同层次要以引导学生坚持“三个统一”为价值引领目标,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兴趣差异,采用启发、体验、情境创设等方法构建情感认同教法群。一是以启发引导式教学引领情感升华。启发式教学通过情境教学、讨论辩论、问答互动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共同成为教学体系的“教学共同体”。二是以情景式教学促进情感共鸣。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求真,激发情感共鸣,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引导学生求善求美。教师分类设置教学场景,精心制作情景教学脚本,组织学生反复排练,把短剧搬到课堂,通过编、导、演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化自我、在一次次情景模拟中提升自我,在思政课堂上传承爱国信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3.构建“知行统一规律”的行为认同层次教法群

砥砺报国之志,需要学生明确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一是以课内实践教学实现认识自觉。以翻转为课堂理念,构筑爱国主义实践教学资源库,通过学生课前资料阅读、微课学习、影视欣赏,课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后总结汇报,促进学生探求思考、共享成果。二是以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实现实践自觉。教师将时代、社会、专业相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品牌,围绕教学主题设计实践教学任务,立足学校和地方特色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暑期实践、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看、拍、谈、做、写”等手段提升学生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锤炼强国本领,砥砺报国之志。

(三)创阵地之新,遵循协同育人规律,构建圈层协同育人阵地

1.圈层文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不仅要立足于课堂的主渠道,更要将课堂延伸到网络,以圈层效应拓展育人新阵地。进入新时代,大数据信息瞬息万变,自媒体平台、话语平台推陈出新,话语主体纷繁多样,学生基于自身喜好自主选择信息,按照关注信息偏好相似性形成了靶心的信息圈层,呈现出圈层文化特点,对思政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是圈层文化的“靶心”定向性为“破译”代沟难题提供了新的载体。基于兴趣圈层的特征,利用“圈子”的内部联动和对外宣传,加强教师与青年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转变知识传递的方式,浸入式地进行价值引导,通过融入特定的兴趣圈层内容获取有效沟通信息,打破师生之间因特定信息源偏好和依赖产生的隔阂,使爱国主义教育在有效沟通基础上寻找到教育的突破口,为“破译”代沟难题提供了新的载体。二是圈层文化存在的独特性追求为精准施策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青少年容易找到“同好”群体,构建起自己“小众圈”的独特文化空间,圈层中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使他们能够彼此呼应、得到释放和满足,并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通过对“小众圈”的独特文化进行精准分析,尊重和包容青年学生这种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追求,支持他们在圈中的表达话语权,促进圈层文化的“出圈”,为思政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施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2.以圈层任务驱动法构筑圈层协同育人新阵地

教师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结合青年学生群体特点,以“融入圈层—引导圈层—重塑圈层”的逻辑开展协同育人,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成为主流文化思想的积极传播者、引导者,其步骤如下。第一步,融入圈层,分圈设置任务。了解学生的兴趣、表达诉求,按照“每圈一主题”的方式,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类设计任务驱动活动,设置不同主题的圈层驱动任务。第二步,圈外课堂展示。学生以兴趣爱好组成的学习小组,从圈内共享转向课堂分享,先将任务完成情况在课堂进行展示,成为学习的主人。分享展示后,教师再进行评说、同学间进行交流,引导升华,将同学互评作为同伴教育的生动教材。第三步,重塑圈层,圈内共享。将经过教师点评引导、同学互评后的驱动任务在“圈层”内共享,使学生做主流思想的传播者、引导者,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集点赞数量,激发“圈内”共享动力。通过圈层任务驱动法“三步曲”展示新时代青年积极向上的奋斗群像,向圈内忠实粉丝和“收视”大众传递爱国主义的主流思想、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总之,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政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不断拓宽渠道、革新模式,以创新的方式和手段提升爱国主义的教育实效,使“立德树人”的目标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圈层爱国主义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