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乡村振兴的实践指引
——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
2022-02-26吕洁
吕 洁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助于筑牢农村发展的物质根基,推动农村文化实现繁荣,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体现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好乡村振兴“五篇文章”,统筹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人才、生态建设,构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共同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此文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探讨威宁县贯彻党中央“五位一体”总要求,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践指引,全面推进威宁县乡村振兴建设,构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共同体的路径。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乡村振兴的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威宁县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了实践遵循。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威宁县乡村振兴,对筑牢威宁县乡村振兴经济根基、构建生态宜居环境、维系精神家园、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人民生活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兴旺:筑牢乡村振兴的物质根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其实质所在。产业兴旺的要求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立高质量的农业供给体系,实现农村三大产业的平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威宁县“三农”工作,是威宁县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盘活威宁县乡村生产力的关键,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提供物质保障。要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小户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就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农民是产业兴旺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跳出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和融合发展,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结构。要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供给。总而言之,产业兴旺就是要让农业成为农民有奔头、有钱赚的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筑牢威宁县乡村振兴的物质根基。
(二)生态宜居: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
生态宜居体现了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价值观的辩证统一。生态宜居的实现需要“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2]生态宜居就是构建人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体现。没有美丽乡村,美丽中国也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宜居文明凝聚了生态美、环境美、生活美的生态和谐之美。威宁县乡村生态宜居就是要运用新生态发展理念,把人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结合起来,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既要营造乡村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打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又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乡风文明:维系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为乡村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维系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形成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乡风文明是农村社会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具体体现在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几个方面。”[3]128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思想的引领作用,培养其形成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推动威宁县乡村文化振兴。引导农民践行社会道德,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培育团结友爱、敬业奉献、邻里和睦、家庭和谐的社会风尚。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和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在生活交往中,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与家庭成员、邻里及朋友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引导农民在多样的社会习俗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乡村。
(四)治理有效:构筑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石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农村基层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乡村治理越有效,国家治理效果就越显著。构筑威宁县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石,要解决“为谁治”“谁来治”“如何治”的问题。要坚持在党的带领下,发挥各种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培育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主体,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威宁县农村基层建设的生命力源于农村基层群众。要发挥农村群众自治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基层群众的力量,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增强基层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激发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让农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体力量,形成乡村各方力量合力治理的新局面。要“坚持依法治理”[4],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乡村治理还要坚持“德治”,强化道德约束力,规范社会行为,使威宁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五)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生活富裕是衡量乡村振兴实际成效的标杆,具体表现为:提高农民就业的质量,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的腰包鼓不鼓、生活好不好、心里乐不乐,是检验乡村振兴战略成效的最直观标尺。”[5]要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快建构农民增收机制。落实惠民经济政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为实现共同富裕,就要让农业成为农民有盼头、有奔头的产业,让农业成为吸引人、留住人的产业。要发挥政府的牵头作用,引进外资,支持企业与农民合作联动,延长农业产业链,鼓励农户之间加强合作,适度扩大经营规模,要提升农业收益,推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增长。要提倡多种就业方式,既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又要引导农民留下来务农就业,增加经营性收入,还要支持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回乡创业,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建设农民生活幸福的富裕乡村,最终实现威宁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威宁县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党和国家把乡村振兴提到战略高度使农村发展迎来的历史新机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深入剖析当前威宁县乡村振兴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利于贯彻落实威宁县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建设: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是当前威宁县经济建设面临的新矛盾。当前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对农村农业的冲击,正在加速改变威宁县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农村就业机会少,单一的农业生产经济收益较低。相较农村而言,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且工作收入高,这就吸引了大批劳动能力强的青年涌入城市务工,导致威宁县部分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留在农村的人口,以年长和年幼者居多,他们从事着小块土地耕作的小农生产,生产效率低,生产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对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严峻挑战。农村年轻人口长期外出务工和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导致农业生产倒退,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最终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乏力。“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过程中,整体带动效应较弱”[6],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未形成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初级农产品的供给跟不上市场对多层次农产品的需求,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弱,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融合度不高。
(二)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有待完善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威宁县乡村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生态宜居”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生态建设依然面临挑战。在农业生产方面,乡村农田耕作区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农田环境污染,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还造成河流大面积的污染。一些农民采取焚烧的方式处理残余地膜,造成大气污染;或采取堆积的方式处理残余地膜,结果造成了白色污染。在人居环境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修建房舍,使农村实现了瓦房到楼房的更新换代,但废弃的破砖烂瓦和剩余建材等建筑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随处堆存。再者,由于乡村建设缺乏规划,乱拆乱建随处可见[7],居民住宅分布零散,影响农村集中建设。有的农户因家庭收入有限,所建住宅的档次和质量很低,人畜混居,导致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在环境治理方面,乡村环保投入的占比较小,居民相对分散,加上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使得生活垃圾到处被丢弃、随意被堆放。在环保意识方面,农民受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影响,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问题认识不足,使得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理想。
(三)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种种原因,威宁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些问题。(1)乡村传统文化流失,传统文化传承陷入困境。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乡村建设的推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自然村落被破坏,自然村落逐渐消失,传统文化失去传承的客体;另一方面,伴随着乡村年轻人的大量流出,许多年轻人更偏向于收益较快的产业和职业,无暇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坚守乡村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文化主体出现虚无化,使得许多民间文化和民间技艺逐渐失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消亡。(2)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都比较匮乏和落后,文化活动单一”[8],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农村娱乐形式比较单一,以串门聊天、看电视等方式为主,乡村精神文化消费呈现“荒漠化”状态。(3)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随着乡村对外开放不断增强,传统的习俗、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生活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淳朴乡风受到一定的冲击。
(四)政治建设:基层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生动的体现,威宁县基层民主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村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但也还存在一些治理隐患。大多数乡村是由同宗族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血缘共同体,“部分农村宗族意识根深蒂固,选人用人受到宗族势力影响。”[9]在实施民主选举时,不免存在任人唯亲的选举倾向,有些村民甚至依仗自己的家族势力,办事寻求关系,“走后门”。此外,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有待加强。有些基层干部在执行政策时不善于结合工作实际,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脱离农村实际,易引发村民对基层组织的不满和不信任。有些基层群众由于素质原因,对国家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使得基层工作陷入被动状态,影响了基层组织运行,不利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开展。
(五)人才建设:乡村建设人才缺失
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当前受到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城乡二元对立等因素的影响,人才缺失是当前威宁县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挑战。(1)农业现代化人才缺失,乡土人才“上不去”。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为乡村农业振兴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对农民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农民的职业素质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2)吸引力不足,各种专业人才“引不来”。乡村振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依靠人才创新,当前农村不仅出现乡土人才“贫血”的现象,还陷入专业人才“引不来”的困境。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工资收入低,公共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不健全,对专业人才吸引力还不足。乡村“产业单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职业上升空间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10]乡村现有产业难以提供高层次人才发展需要的平台和空间,“高、精、尖”专业人才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农村难以引进专业人才。(3)凝聚力不够,本地人才“不回来”。相比城市,农村在人才竞争上仍处于弱势地位,乡村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才文化环境尚不完善,凝聚力不够,有些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更愿选择留在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而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导致本地人才“不回来”。
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威宁县乡村振兴的实践指引
乡村振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方面的内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有序推动威宁县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人才振兴提供了实践指引。
(一)产业振兴:走质量兴农之路
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有助于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1)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方式,推动小农户与集体经济有机结合,实现土地“原子式”生产到“集体式”生产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加快“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产业振兴需要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去推动,需要培养一批懂技术、有文化的现代化新型农民,所以需要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业技术人才,把农业技术应用到产业振兴的战略实践中去。(3)协同推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威宁县农村自然资源丰富,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花卉农业等新型特色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打造特色品牌,“积极开拓市场,拓展发展空间”[3]127,引导特色产业“走出去”,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群,走质量兴农之路。
(二)生态振兴: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威宁县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振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协调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根据,把绿色生态农业落到实处,走“绿色兴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必须“注重调动和保持农村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4]95,巩固农村的物质基础,树立粮食安全观,确保农村端牢“饭碗”。(2)又要采取必要措施,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走低能耗、生态化、高效益农业生态发展之路。人居环境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改善人居环境,要坚持生态为民,遵循科学发展原则,既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制定乡村建设规划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农村房屋建设,进而实现乡村建设格局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又要根据乡村发展特点和民俗文化的差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民众,形成多样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点,为此要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乡村村容整洁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乡村生态振兴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建设,要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转化为农村居民的实际行动。
(三)文化振兴: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居民乡土观念和心理情感的集中表达,也是文化振兴的基石。(1)发展威宁县乡村特色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居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要遵循乡村传统文化发展规律,夯实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基,构筑乡村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发挥乡村传统文化应有的价值,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培育一批文化传承者,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撑。(2)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地区文化“软实力”,“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为手段,切实推动农村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型发展。”[11]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氛围,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提升农村文化自信。(3)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乡风文明是乡村精神风貌的整体体现,体现了乡村的生活理念。乡村文化振兴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为村民的文明行为提供行动指南,全面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改善农村精神风貌,形成文明乡风。
(四)组织振兴:走乡村善治之路
推进威宁县乡村组织振兴,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走乡村善治之路。(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其组织力和凝聚力,“村干部、党员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破除守旧的思想藩篱,充分发挥凝聚群众的主心骨作用”[3]101,提升乡村的凝聚力和基层组织的组织能力,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提高自身政治能力。以群众为核心,善于用新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把握群众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积极探索群众工作中的新方法,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能力。用农村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宣传国家政策,确保广大乡村居民的知情权,站在群众立场考虑问题,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法处理问题,按照群众的实际需求解决问题。(2)坚持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协调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乡村和谐有序运转,继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引领村民自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高村民在村民自治实践中的积极性,保障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3)激发农村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性,实现多元主体治理的新格局,同时秉承法治精神,为村民自治提供法律保障,使乡村治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五)人才振兴:走乡村人才强盛之路
人才资源是关乎乡村振兴的一项系统性工程,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也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要多措并举,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破解人才建设难题,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威宁县乡村人才振兴。(1)加快政策支持体系落地,培育乡土人才。政府要切实推进政策落地,宣传好人才振兴政策,及时传递最新信息,让广大农民群众全方位了解政策。(2)加大对农民群体的资金扶持力度,为人才培育创造有利条件,“将乡村人力资源的‘势能’不断转化成乡村振兴实践的‘动能’,乡土人才才会不断涌现出来”[3]154。(3)实现城乡人才融合,引进专业人才,完善乡村配套设施。立足乡村专业人才需求,实施不同类别专业人才引进政策,对人才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城乡人才跨区交流,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人才资源支撑。(4)建立有效的人才回流机制,加速本地人才回流。本地人才既了解农村本地实际情况,又有外部视野,是快速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力量,要鼓励成功的本土人才回乡分享交流技术和经验,为家乡出谋划策。(5)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为本地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使乡村成为本地人才成长成才的沃土,增强本地人才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留住本地人才。
结 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威宁县乡村振兴要贯彻落实“五位一体”的总要求,推动产业兴旺,筑牢经济根基;建设良好文明乡风,维系精神家园;提升治理能力,构筑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建设和谐美丽乡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要正视威宁县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引威宁县乡村振兴实践,推动威宁县实现共同富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