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耦合共同体”共建共享社区教育资源的个案分析
——基于“常州开放大学+常州博物馆”合作实践

2022-02-26施苏苏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常州共同体耦合

施苏苏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了社会治理中的每一位社会成员不仅是社会治理的接受者,更是社会治理的行动者。而治理创新的关键是参与公共服务的各主体之间要突破原有关系瓶颈,形成一种需求导向、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灵活高效的“新型关系”。[1]教育是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法和路径,社区教育的均衡高位发展有助于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有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是解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要和社区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的新突破,是值得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分类分层推进。在社区教育领域构建资源共建共享的“耦合共同体”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创新。“耦合共同体”借用了物理学中“耦合”的概念和社会学中关系集合的“共同体”概念,表述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新形态。它具体是指特定区域内由具备社区教育功能及资源的不同组织或个体,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共同目标,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基本原则,打破各自独立施教的格局,基于一定的耦合约束,主动、自愿组成的长期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互补的教育互助组织。耦合共同体以受众收获、社会进步为共同愿景;以效率提升,受益扩大为共同宗旨,以终身教育、需求至上为共同依据。耦合共同体成员之间都怀着自愿积极的耦合态度,拥有平等自由的成员地位。耦合共同体在具体运行中呈现效能优先的运作风格,同时也基于相互约束进行运作管理。本文尝试通过深入分析“常州开放大学+常州博物馆”这一耦合共同体的实践历程,探析耦合共同体的建立条件、运行过程、建设路径和常见问题。

二、研究设计与个案概况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常州开放大学与常州博物馆形成的社区教育资源耦合共同体。常州开放大学于2013年10月成为江苏省内首家挂牌成立的市级开放大学,是一所服务常州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型大学。常州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10月,是一所集历史、艺术、自然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自2017年常州开放大学与常州博物馆结成耦合共同体以来,多次联合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受众人数多,社会影响广。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资料收集、人物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和整理了2017到2021年耦合共同体的所有合作资料,筛选出对本研究的有效部分。研究中以描述和解释这两种形式,着重对耦合共同体形成条件和耦合路径进行思考分析,检验了耦合共同体的建构假设。

(三)常州开放大学与常州博物馆“耦合共同体”发展概况

经过5年多的探索,常州开放大学与常州博物馆“耦合共同体”从2017年合作关系初建的1.0时代,走入了探索有成果、合作有成效的2.0时代,如今已正式走入3.0时代。“耦合共同体”运行以来,经常州开放大学多次协调和统筹安排,借助常州博物馆的宝贵文博资源,已开展3次线下大型巡展,7次线上展览,分别走进3所大中小学,20家社区教育机构,活动开展形式丰富,线上与线下共受益超20万人。

在1.0时代,双方合作关系初建,依照共同的教育愿望走到一起,进行了临时性、试探性的合作,合作方式为双方共同开展线上线下展览活动等,如常州博物馆文博资源放至常州开放大学运营的社区教育网络上。受益面仅仅是某个社区教育机构,形式也较为单一,辐射面也较窄。但是,合作过程顺畅,为“耦合共同体”的扩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进入2.0时代后,双方利用自身更多资源,扩大社区教育服务范围,将更多的展览与活动,送至更广范围的社区教育机构,并配以多样的社区教育形式,如博物馆提供巡展、讲解、直播等各种形式的文博资源,开放大学联合数个社区教育机构,开展文博知识普及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基于前两个阶段的合作探索,为了共同发挥更长效、稳定、广阔的社区教育效应,双方基于整体性、战略性合作协议,以内容、需求为导向,以特色项目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指引,将常州全市11家博物馆宝贵、丰富的教育资源,无缝嫁接到“1+7+61+1035”(1个常州开放大学、7个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61个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1035个村/居学校)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进一步充实了常州社区居民终身学习资源库,丰富了社区教育内容及形式,满足了常州市民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完善常州终身教育体系注入了新活力,成为了社区教育助推社会治理的新推手。由此,“耦合共同体”正式进入3.0时代。

三、基于个案分析的耦合共同体的形成条件与建设路径

(一)耦合共同体的形成条件

基于“常州开放大学+常州博物馆”这一耦合共同体的个案实践发现,促使耦合共同体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包括:

1.职能共同。社群主义者爱兹安尼认为:共同体就是社群,它包含了共同理解的意义;而最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共同的价值。[2]常州开放大学和常州博物馆之间兼具的社区教育职能是双方主动合作的关键点,为后期跨单位、跨部门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在耦合共同体各方寻找耦合伙伴时,应首先考虑对方是否具有社区教育职能发挥的需求,共同教育职能的挖掘是促成各方耦合关系形成的天然破冰条件。在经历了初期破冰的沟通后,耦合共同体各方将更为认可彼此。

2.战略相投。由于耦合共同体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关系系统,各个耦合伙伴需要以相互契合的发展战略来支持系统的高效运转。只有基于开放、共建、共享的战略理念,才能形成稳固的战略关系。在耦合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各方相投的发展战略包括对耦合伙伴的战略协同,对社区教育受众的价值链协同,团队运作间的工作机制协同,以及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期待协同,这四个方面的协同将为耦合共同体内外的高度整合和效应指引方向。

3.资源互通。耦合共同体是基于各方取长补短的资源集合体,耦合各方资源互通程度的高低决定着耦合效果的好坏。常州开放大学是常州市纵向终身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龙头,又是常州市横向八大高校联盟的指导服务主体,因此具备服务管理全市社区教育体系的能力和经验、一支专业的社区教育专兼职管理人员队伍、一个覆盖全市各辖区、各乡镇的终身学习在线教育网络站群系统、一个服务全民掌上学习的微信公众号等各种社区教育管理资源、队伍资源和平台资源。常州博物馆拥有各类丰富、专业的文博知识、大量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各种形式的文博体验活动经验。因此,在耦合过程中,两者相互协作,共享资源,促成了多个受益面广、专业水平高、活动效果好的社区教育项目。“耦合共同体”的核心是资源,途径是互补,因此需要在系统掌握双方资源的基础上,探索促成耦合各方互补的内容与方法。

(二)耦合共同体的形成路径

追溯常州开放大学与常州博物馆这一耦合共同体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遵循着这样一条路径,即关系破冰—初步合作—评估空间—确立关系—深度耦合。

1.关系破冰。耦合各方的关系破冰需要关注三个关键点。第一,突破现有社区教育服务格局是耦合各方思维升级的关键点。耦合各方对社区教育职能的自我担当,以及对社区教育实现形式的自我突破是行动起点。只有各方意识到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建立耦合共同体的积极性。第二,耦合共同体的建立缘起是各方对社区教育职能发挥的需求。耦合各方的关系破冰时,可围绕如何助力对方更有效发挥社区教育功能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第三,耦合初期的良好沟通是后续工作开展的重要一步。在沟通内容方面,耦合各方在破冰阶段应充分表达各自履职尽能的期望与规划,并坦诚各自的短板和优势,这将为耦合共同体打下良好铺垫。在沟通方式方面,耦合初期的线下很可能不够充分,需共同建立线上沟通关系,方便随时交流。就常州开放大学和博物馆合作全程观察,线上沟通占据大多数,这种沟通方式也有利于后期合作人员发生更换时的工作交接。

2.初步合作。为了更有效地耦合各方资源,预备耦合的各方可以先尝试合作一些项目或共同举办一些活动,在合作中发掘彼此的可耦合资源,总结对方的运作风格,尝试适应对方的耦合方式,为正式合作、深度合作积累可参考的经验。比如,2017年末,常州开放大学想策划一期迎狗年线上学习主题,苦于没有专业资源,经沟通,发现常州博物馆有相关展览,后将博物馆这期展览的电子版发布在常州社区教育官方网络和公众号,供常州市民线上欣赏学习,大大提高了社区教育资源的专业水平,活动受益面也得以扩大。要注意的是,“共同体应当容忍多样性和异质性,共同体的成功依赖于能否以一种民主的方式努力寻找共同的善。”[3]初步合作时,可能会造成各方不适应的状况,预备耦合的各方不可轻言放弃,应考虑到不同单位或部门的不同情况,及时沟通和积极调整是应有的行动和姿态。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应成为整个耦合过程的遵循原则和共同期待。

相对于资源共建来说,共享的耦合方式可能会成为耦合共同体工作开展的先期探索。将现有资源汇聚并分享给大众,给耦合各方都不会造成太大的合作压力。在双方取长补短后,社会效益也会不断扩大。因此,耦合共同体构建初期可以资源共享这种方式为主,再逐步进行其他方面的尝试。

3.评估空间。继关系破冰和初步合作之后,对于准耦合方的基本情况已有了整体了解,为了建立更稳固的耦合关系,实施更有效的合作,各方应对彼此的耦合空间作深度评估,评估的方面可包括教育职能、耦合愿景、资源储备、人员配备、运作风格等;也可以针对经费管理、人员管理、团队运作、耦合形式等进行深入、细致地商讨,尤其对约束机制进行讨论确定,最终达成一致。

耦合各方的资源评估工作具有动态性,应贯穿耦合共同体运行发展的始终。一是教育资源本身在不断更新、调整,耦合各方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耦合各方需要保持经常沟通,将一些适合耦合的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共享;二是社区教育面向对象的学习需求会产生变化,因此,耦合各方也应以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喜好等作为资源评估的参照点,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做好资源储备和筛选。

4.确立关系。合作协议的拟定和签约仪式的开展标志着耦合共同体的正式成立。合作协议的拟定可由耦合各方共同制定、一致认可,确保职责明确,有规可依,按规行事。协议期限应本着耦合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制定,避免出现“一时之约”的短期效应,造成资源浪费。签约仪式是耦合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环节,耦合共同体各方主要负责人等都应参与,有助于再次明确各方职责,强化耦合关系。

耦合共同体关系的正式确立是后期耦合效应叠加升级的重要前提。正如滕尼斯所说,“共同体是由促进、方便、成效组成的,它们相互之间有来有往,通过积极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4]平等的合作关系是耦合各方应有的积极状态,没有主次之分。长期的合作规划是促使耦合共同体合作效率提升、合作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需要各方共同确定。明确职责、运维团队、实施方案等应是耦合共同体各方确立正式关系前沟通的主要内容,这将影响到耦合各方后期的具体工作安排和有关问题的解决。

5.深度耦合。耦合共同体正式成立之后,耦合各方按照协议规定,进行分阶段、分类别、分项目、分人群的深度耦合。比如,在耦合共同体内,基于提升全市老年人文博素养,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由博物馆提供专业讲解员,由各社区培训学院进行组织,开展足不出户的“观展”活动;耦合共同体要围绕开展活动的内容,将各方所有适合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资源进行汇聚、分类,由共同体内各方集体策划后,合理制定活动安排表,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社区教育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和维护顺畅的沟通平台是有效开展深度耦合的重要保证,线上和线下沟通平台应同时具备,并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沟通机制。在具体项目运作中,如出现疑难问题,耦合各方应以解决问题为主,不推诿不回避,更不能有瓦解共同体的倾向和行为。约束机制是有效耦合的重要保障,应严格实施。

四、耦合共同体运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路径

随着耦合共同体的不断运行,社区教育资源在内容、形式、层次上都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资源要素的互补效应,团队合作的优化效应,地区教育效益的放大效应等耦合优势明显。但是,结合实践发现,耦合共同体在具体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共同探索和破解。

(一)耦合共同体运作中的常见问题

问题一:耦合空间掌握不够全面。在实践中发现,耦合共同体的效应仍有很多挖掘空间,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耦合各方对彼此耦合空间的了解不够,沟通不足。耦合空间的挖掘不足主要有三大表现:一是对耦合方的资源种类、范围等耦合内容掌握不全;二是对产生耦合的可能性估摸不准,缺乏深入沟通,导致无法准确链接资源,促成更多耦合的发生;三是对已经具备耦合条件或正在耦合的情况不敏感,无法促成耦合的深入发展。

问题二:工作队伍不够稳定。在耦合共同体的具体运作中,合作队伍中常有人员进出的情况,导致工作交接上存在一些盲点,有时甚至会影响工作进度。当管理人员进行更换时,就面临耦合意愿的重新统一、耦合方式方法等的再次商议等问题,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方向性、支持度的改变;当具体办事人员变化时,容易出现项目跟进速度变缓、耦合过程中沟通惯性缺失、耦合常见问题处理效率降低等问题。

问题三:耦合缺乏专业引导。在耦合共同体的运行过程中,由于耦合各方都是自愿组成,主动链接,在项目推进的具体实践中,基本凭借现有意愿和资源进行耦合,往往会出现两大现象。一是耦合共同体的纵深发展规划不足,前景不明。通常会因为某个主题的契合,出现一阶段的紧密联系,而当主题式资源耦合完毕,耦合关系就愈发疏离。就现有的耦合实践来看,主要以短暂性、零散型的耦合为主,缺乏长期性、纵深型的耦合规划。二是耦合实践过程缺乏专业引领,耦合结果没有质量评价标准,导致耦合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社会效应,但是内容与形式有待突破,影响还不够广泛,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题四:约束机制有待完善。耦合共同体各方在具体履行合作约定时,容易形成“前紧后松”的现象,即刚刚建立共同体初期,各方都很积极,协同良好,到后期容易出现疲态,随着时间推移,耦合共同体容易出现“不解自散”的局面。在耦合共同体运作期间,会出现以下表现:一是耦合主体投入不均衡,即耦合各方耦合的积极性不一,有的投入较多,有的贡献较少。虽然在现实中无法通过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耦合各主体的投入度,但的确会明显影响耦合的效果,也影响耦合共同体能动性的发挥。二是不同阶段的耦合主体会呈现不同的投入状态。有的耦合方一开始投入较大,后来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再贡献资源,阻碍了新项目的落地,影响耦合共同体的深入发展。

(二)解决路径

路径一:细化沟通机制。沟通是传递信息的纽带,是管理的命脉。沟通不足,信息不通;沟通不畅,效率降低。事实上,不管是耦合空间的了解不充分还是耦合队伍的不稳定造成的工作脱节,其根本原因是沟通不畅。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至关重要。细化沟通机制是落实沟通效果的关键点。沟通平台的选取、沟通时间的约定、沟通频率的确定和沟通形式的固定等等,可以进一步增强耦合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加耦合信息的碰撞机会,增强耦合主体意愿的黏合程度,增加耦合资源的链接深度。其中,定期的工作推进会议和实践总结会议必不可少。会议作为正式沟通的一种方式,是实践的展示窗口,也是问题的解决出口。

路径二:优化组织机制。自组织管理是当前被很多行业关注的概念,主要是指通过提升组织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力,让组织更开放,吸收更多能量;通过建立组织内的规则和秩序来产生效率,激发组织活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借鉴“自组织管理”的相关理论,耦合共同体在组织上应区别于传统“自上而下”的组织形态,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机制。统一的战略目标、多中心的项目组织以及多元交错的权威体系可以作为“耦合共同体”组织机制的主要优化方向。具体而言,一是耦合共同体作为自发性组织,虽然没有确定的战略目标,但需要有明确的战略发展方向,即通过社区教育的方式,促成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二是耦合共同体可以采用分布式、多中心的组织手段,即虽然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绝对的中心,但需要共同商定发展的标准和目标,而不是完全不要中心。可以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围绕多个项目的各自目标进行推进,最后归到共同的耦合愿景中去。三是耦合共同体虽然是自愿组成,但是也不等于没有权威的存在,而是区别于一般社区教育机构“偏行政化权威”的分布,注重“流程权威”和“专家权威”的树立。其中,“流程权威”是指可以通过确定各项目运维流程、细节及目标,确保项目的正常推进,促使耦合各主体责任的落实,从而实现耦合的预期效果;“专家权威”具体是指可以通过聘请专家的方式,进行单流程或全流程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组建专家团队的方式,以督导评估的形式,助力推进项目朝更好更远的方向发展。

路径三:强化激励约束。出现耦合主体贡献率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监督力量和激励力量,耦合主体没有明确统一的行动标准,对于各耦合主体无法实施评判、激励处罚、优劣进退的机制。为了避免“前紧后松”的耦合共同体运作状态,确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至关重要。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约束”负责促使耦合各方在规则内行动,“激励”负责激发行动者的内驱力和行动的主动性。耦合共同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从主体、客体、方法、目标和环境等方面来建立。其中,激励约束机制的主体是耦合各方形成的团体,而非某一个耦合方。激励与约束的客体应聚焦耦合行为,而非耦合方本身,“对事(行为)不对人(耦合方)”。由于耦合行为是在两个及以上的耦合单位之间共同发生,所以可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估耦合行为的贡献率,并适时奖优罚劣。考虑到耦合共同体是建立在能动基础上的自由组合,因此在激励与约束之间,应首先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尽可能激发耦合共同体各方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为耦合各方指明行动方向也很重要。针对耦合行为所经历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目标,也有助于达成耦合预期。在耦合共同体的整体运行中,还需注重内外部环境的塑造,其中,对耦合成效较明显的社区教育项目或案例需要加强声誉激励、荣誉激励等,塑造耦合共同体的外部宣传环境;在耦合共同体内部,要适时进行经验分享、问题总结和信息公开等,并制定兼具灵活性和约束性的项目运行流程和规范。

结语

对于“常州开放大学+常州博物馆”这一耦合共同体而言,仅仅是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形态的一种探索,耦合主体还不够多元,耦合形式还不够丰富,耦合效应还有待增强,因此,通过这种单个案例来研究耦合共同体的建立过程、发展阶段和可持续发展等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耦合共同体运作的不断深入与成熟,未来研究中将尝试结合多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使研究更具科学性。此外,沟通协调机制、组织运行机制和约束管理机制仍是当前影响耦合共同体向高位发展的三大阻碍因素,也是下一步研究探索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常州共同体耦合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常州的早晨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