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现形式
2022-02-26张建军
张建军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与市场的对接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期背景下的主要办学和育人目标。仅靠高职院校自身,自然是无法有效完成这一目标的,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与支持,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使校企双方围绕共同的育人目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能够有效培养出契合企业及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的经济奇迹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的、技能全面的人才支撑,使德国的工业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我国各部门也充分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2021年10月,国家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会的召开和意见的发布都强调了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储备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强调了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职业院校为理论教学主体,以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是各类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的共同诉求,校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能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 我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现形式
为了调研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现形式,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向全国的中、高职业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并通过全国高职院校校长工作群、全国科研提升培训群、全国集团化办学统计工作群等线上平台和点对点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到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吉林、江西、河北、河南、四川、重庆、陕西、广西、贵州、甘肃、新疆、内蒙古等16个省的 797所职业学校的问卷。其中省属院校376所、市属296所、县(区)属61所、行业办学43所、其他21所。参与调研的人员共计1046人,其中校领导112人、中层干部201人、专任教师396人、一般管理人员337人。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的形式中,现代学徒制占65.75%,集团化办学占58.47%,企业新型学徒制占48.43%,产业学院占44.17%,技术合作模式占13.3%,混合所有制占33.75%,订单合作模式占67.76%,校企共训模式占12.3%,岗位承包模式占23.3%。
2.1 现代学徒制模式
现代学徒制模式实际上就是将传统学徒模式搬到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之中,基于校企合作构建由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合作等校企合作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技能的传承,全面推动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课程学习与职业标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教学过程与企业实践、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相应的人才培养效果也比较好。不过现代学徒制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成本以及管理难度,人才培养的成果与投入付出对比难以有效激发企业积极性,再加上教师、师傅与学生共同构成的师生、师徒关系较为复杂,在实践中更易产生矛盾并影响教育实效[1]。高职院校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高效实施,需要严格选定合作企业并按照规定签订合作协议,协同推进招生与招工进程,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加强专职及兼职的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比如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细致考察,与陶瓷企业、机械制造公司等开展多层次的合作,推广现代学徒制,探索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2.2 职教集团模式
该模式根据职业院校各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化的职教集团,借助职业院校与集团内部成员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开展校企深度合作[2]。比如:东莞理工学校,依托本校数控、光电、汽修专业,联合东莞地方政府与行业联盟或协会分别成立“东莞数控模具职教集团”“全国LED产业产教融合(东莞)职业教育集团”“东莞汽修职教联盟”等。专业化职教集团的建立取得了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
2.3 产业学院模式
高职院校与重点企业在政产学方面多方合作,以企业的生产链、技术链与服务链为教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与华为等企业“强强联姻”共同建立了人工智能、智慧建筑、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慧物流、乡村振兴、文化与旅游、汽车、创新创业等9个颇具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建师资队伍与研发基地、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走出去。
2.4 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为原则,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新模式,即由企业与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企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3]。比如江苏省常州技术学院企业新型学徒制案例入选《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指南》、北京绿京华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的打通技能培训与实际运用的“最后一公里”、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的教师走进工厂“送教上门”、长安汽车北京公司的新型学徒制让技师成为培训师。
2.5 混合所有制模式
混合所有制是指资本权益与劳动者权益共同结合后形成的所有权形式。资本权益指的是历史资本形成的权利归属,劳动者权益指的是当期劳动超额收益或扣除资本权益后的剩余权益。资本权益和劳动者权益的结合形成了不同权益的所有权混搭,通过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达到等价交换。比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4]。股东会是学院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主要负责学院投资和重大建设事宜。董事会由股东单位、参与办学的政府方面、教育界、合作办学的外资企业等各方面代表组成,董事会重在进行学院运行管理决策。院长由董事会面向社会选聘,职责是贯彻、执行董事会的决策,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监事会由参与办学的政府机构负责人、资深教育专家、律师、企业代表和学院工会委员组成,监事会对学院财务、董事、院长的行为进行监督。学校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了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的分离和相互制衡。
2.6 订单合作模式
校企订单合作即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签订学生就业订单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定向人才培养合作模式[5]。订单合作是一种典型的全面合作模式,需要企业深度参与到校企合作之中,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细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签订合同后于师资力量建设、课程设置、技术支持、设备基础乃至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订单合作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目标明确、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资源共享以及就业便携,对于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有益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全面而深入地展开交流、探究与合作,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完成专业教育任务的同时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从一开始就为合作质量及效果奠定良好基础。而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持续和企业保持良好合作状态,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以合作合同及方案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化调整,始终保持合作的有效性。而且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双方需要在各个方面强化资源共享,包括人才、场地、设施设备、技术、资金、科研等,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而学生则可以通过订单合作模式实现定向发展,只要毕业后能够通过企业的考核便可直接进入企业参加工作,真正做到毕业即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订单+联合"校企合作。
2.7 技术合作模式
校企整合各类资源,进行技术性合作。如:校企共同成立研发中心,根据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探讨技术的研发重点及难点,并进行合理分工与资源配置。高职院校将技术研发成果分享给企业,缓解企业因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研资源分配不足而导致的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6]。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门恒光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在教育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不仅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蓝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建的“3D打印技术应用创新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生网上订单、线下设计、线下生产、到线上交付的全过程体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都得到了提高,育人效果非常显著。
2.8 校企共训模式
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将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相结合,通过共同培训的方式实现双赢。校企共训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有一定的人才培养需求,并且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具有共同性,能够通过合作培训的方式构建统一的培训模式,真正做到双方各取所需。这样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践机会,也能为企业员工提供进修学习的良好机会。校企共训通常需要将企业内训机构引入到高职院校之中,而学校则需要提供场地。校企双方协商、探讨,制定合适的校企共训方案,整合包括设施设备、师资力量、专业技术、岗位技能等在内的优质资源,共同打造一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才组成的培训团队,按照实际需求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其中学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对专业技能的原理等有着清晰认知,主要负责理论层面的培训内容;而企业人才具有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对整个行业、市场的认知更为清晰与全面,同时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主要负责应用实践层面的培训内容。教师与企业人才进行持续交流,共同研究,一起完善校企共训目标、内容、标准等,并制定明确、详细的培训方案,同时针对学生以及企业员工进行有效培训。为了保障培训的有效性,务必要以职业院校课程理论为基础,融入企业岗位技能、行业技术发展等前沿内容,确保经过培训后的学生与企业员工均能有效胜任相应的专业岗位[7],比如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携手多方企业共赢,师资联动人才共训育模式。
2.9 岗位承包模式
岗位承包模式指高职院校通过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的方式展开校企合作,并由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组织学生通过轮替顶岗的形式实习。岗位承包模式是典型的项目合作模式,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特定项目创造校企合作机会,这样能够围绕项目对企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不同利好[8]。企业能够通过岗位承包模式降低生产成本与人力成本,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并提高经济效益;学校则能为实训教育注入更多活力,促进教师与企业人才的交流合作,推动教师技能应用素养的提升和行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快“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则能获得良好的实训机会,巩固专业知识,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岗位素养。比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一家股份制企业里的丝网印刷、电路蚀刻、质检技术等岗位实施了 “承包”企业岗位的校企合作模式。
2.10 顶岗实习合作模式
顶岗实习合作模式即企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而高校则组织学生通过实习的方式进行实训。顶岗实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基础岗位人力不足的现状,而学生也能通过实习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操作技能、强化岗位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
2.11 项目合作模式
项目合作模式即高职院校与企业围绕特定项目展开合作,往往是借助项目融合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并能为企业解决特定项目中的一些问题[9]。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创新以及管理等方面遇到问题时,都可尝试和高职院校通过项目合作模式展开层次少、深度较浅的基础性合作,在短时间内制定合理方案,深化双方优势互补。项目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校企双方绑定深度较浅,能够较为轻松地实现一对多乃至多对多应用,从而通过与不同学校或企业的合作收获更加丰富的成果。而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项目,则能获得良好的实践机会,进而在实践中切实深化对专业能力的掌握水平。
3 结论
综上可知,全面合作模式下的学校与企业会基于双方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全面、深入、细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资金、科研、人力、设备、场地、项目等方面展开有效合作,共同打造适合双方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全面合作周期往往较长,甚至包含人才定向培养战略,兼顾就业率提升、企业人才吸收以及学生毕业就业等。全面合作模式对企业的要求往往较高,通常只适用于规模和经营市场足够大、综合实力雄厚的企业。阶段式的校企合作是以阶段性的合作时间为基础,主要通过中短期合作探寻办学和育人目标的模式。该模式通常适合高职院校和企业在某个特定阶段具有合作需求的情况,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模块化特性,在实践操作层面难度相对较低,在特定目标驱动下往往能取得良好成效。
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具有多种形式和途径,具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不管是通过何种形式实施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都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尽可能争取合适的优秀企业,与合作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双方在促进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制定可行、高效的合作方案,共同为统一的育人目标而努力,尽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校、企、生的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