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变革:人民满意的教育语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新境界

2022-02-26朱江华杨晓平吴霞飞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境界变革时代

朱江华, 杨晓平, 吴霞飞

(遵义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贵州 遵义563000)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教育事业科学定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和目标,为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主线贯穿始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成为党和国家教育工作重要着力点。 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被提升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提高教师素质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作用”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经验共识之一。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2020 年教师节到来之际,教育部再次强调,要“全面落实强师政策”“激发教师从教动力,使广大教师乐教善教、甘守讲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 这些论断指出了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使命所在,寄托了党和国家对教师专业境界的全新期待。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专业群体的教师,其专业境界要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使命相契合,就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必须突破旧我、走向新我;必须抱守否定之否定信念与守正创新的精神;必须葆有一种自我变革的气魄与决心。

一、自我变革是新时代教师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专业回应

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语境下,教师承载着比以往更多的社会期望,有师德、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期盼。 因此,教师自我变革不能停留在基于外部变化的应对层面,而需要从内部形成变革的意愿、动机和使命,由“要我改变”转向“我要改变”,从而达至自我变革的境界,体现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突破自我专业境界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它的核心在于其专业发展的思维和意识中具有一种主动的自我改革的勇气和魄力,从而产生“事物或人的理论观念的有序化的结构转型,这种转型一定会带来一种结构性的改变,向人们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3],其本质上既不是对原有事物存在的历史意义的全然否定,也不等于局部的修修补补,而是立足新的时代变化和发展形势下的睿智思考和主动作为。

新时代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启的,它同改革开放近40 年来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有明显不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指导思想、理念思路、方针政策、体制机制、根本保证到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环境、外部条件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水平、发展要求更高,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4]。 其中,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方向和新目标的现实依据与挑战,决定着党和国家今后的工作重点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与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之间的矛盾”[5],说到底就是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同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人们已经从以往对教育“有没有、够不够”的担忧,转变到对当前教育“好不好、灵活不灵活、人性化不人性化”的审视。 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教学育人与全程育人之间的矛盾”,解决教育问题的着眼点已经从以往公平与效率、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普遍提升与重点突破等社会宏观性矛盾的解决,转移到过程性、微观化、个体化的“育人”和立德树人等现实性问题,将教育强国的宏大蓝图付诸于多层次、深领域精耕细作的扎实功夫上。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全育人”就是针对新时代教育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立体化、动态化、全角度育人的科学论断。

教育发展新形势和新矛盾前提下,我国提出“重塑教师教育体系”,就是进一步深化教师专业发展,以实现对新时代教育体系现存矛盾因素的科学判断与专业回应。 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其实质就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结构体系中不合乎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环节进行自我变革和转化升级,从而在教师专业群体中培植全新的发展理念,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形成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面貌。 这就需要教师直面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呼唤,在自己的专业认识和实践中树立自我变革意识,在专业发展上养成深刻反思的习惯,逐渐达到自省、自信和自强,实现专业境界的提升,对接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方向。 党和人民的教师队伍是塑造人思想和灵魂的专业群体,需要自我变革和与时俱进。 自我变革是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方式,其在内涵上有着独特的内容和性质,它是对自我的精神和人格进行“扬弃”式的改变,使教师对专业的认知、情感、角色、实践理念等作出正确的判断,作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需要的改变,达到全新的专业境界,为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交上一份专业化答卷。

二、人民满意教育与教师自我变革专业境界的逻辑一致性

所谓逻辑的一致性,即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处于平衡有序、无冲突性、协调性、互促共生的状态。 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变革意识与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逻辑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民生逻辑统一性、价值逻辑关联性、实践逻辑同质性。

(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满意教育与教师自我变革的民生逻辑统一性

纵观党领导的我国变革、建设和发展历史,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均从未脱离人民的需要,思想和行动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贯坚守这一宗旨,将国家和社会进步与民生牵系一处。 因此,其变革的气质、气魄和气概也一如既往,那就是始终与人民站在一处,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以满足和完成人民所盼所需为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 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此,其原则立场、思想进程、方法论均贯穿着人民性,也就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核。 教育民生需求包含多元化、先进性、福祉性、引领性的教育追求,是我国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逻辑起点和终点,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螺旋上升的基点所在,偏离了民生的教育事业不是人民的教育事业,不能得到人民认同。 党和国家从建国初期提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到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强基固本”和素质教育,再到新时代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强烈呼唤,无不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和社会主义人民立场。

我国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轨迹始终紧紧围绕民生进行,始终没有偏离人民性的探索方向,始终致力于彰显民生关怀、人性光辉,以实现人民利益为目的,这就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民生逻辑历史明证。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高度概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能够体悟到,我们所倡导的教育发展的理念是见物见人的,而且是以人为核心的。 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它揭示了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不光是要依靠人民,唤起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更重要的是教育发展要紧紧把握住“人民为中心”,教育为了人民,教育成果要为人民所享,这是新时代办好教育的基本目标和社会基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就是办“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7],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民生主题。

教师承担着“三传播”“三塑造”的时代重任,其专业境界提升是对当前民生需求的积极回应。 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实质是高度专业化教师的诉求,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实现需要教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断检视“旧我”和进行自我变革,从而实现“新我”的生成与发展。教育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症结在于师资队伍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的需要,因此追求人民满意教育呼声的背后实际是对人民满意师资的期盼。 教师队伍建设要达到高度的专业自觉、专业修养和专业理想追求,就要有自我变革的勇气和担当。 新时代,教师的自我变革是“铸师魂”和“强师能”的有机结合,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服务于人民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8]“四个相统一”[9]为教师的自我变革指明国计民生的努力方向,教师的自我变革要朝向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努力,全身心为人民服务,争取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导师、道德良师、智慧之师和仁爱之师。 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10]。 即是说,只有心系民生,真正把握新时代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

综上所言,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教师自我变革从未偏离人民中心,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精神要求始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发展所葆有的人民性本源,二者在教育民生主题上都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旨,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都要统一到服务人民的原则上来,因此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的民生逻辑统一性。

(二)高质量追求:人民满意教育与教师自我变革的价值逻辑关联性

质量,在社会范畴内被阐释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由此“高质量发展嵌入了价值维度”,其“发展理念包含用经济社会全面优化发展引领国民生产总值变动的价值意蕴,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式,而非简单地用低增长率替代高增长率”[11]。 当前,质量是现代化国家各行各业的生命线,我国属于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如火如荼的进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理等领域尤为需要高质量与科学化的发展。 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各领域高质量人才的支撑。 教育恰恰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工作,而“教育现代化是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12],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提升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 同时他把教师看作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生活的一部分,前者为后者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慧支撑;而后者则是前者最现实的立身之本和动力之源。 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加,而是高质量的教育,是推动生活、教育二者协调共存的关键。 这意味着,如果要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及美好教育需要,就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 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要避免粗放型发展,以彻底的质量观念和思维来判断和实施,实现发展的精准、充分、提质。

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于教师队伍,而教师的专业实践取决于其对教育改革精神的领悟及专业境界的变化。 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专业实践活动,“通过偏离、修改、钝化的方式将抵制行动嵌入到日常教育生活之中”[13],从而排拒或减少教育改革带来的压力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说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高质量追求作为精神指引,对应付甚至抵制的消极思想和观念进行深度改造和更新。 在此意义上讲,教师的自我变革,就是确保对教育的高质量追求。 教师的自我变革本身是一种专业性实践活动,依赖于专业反思和专业素养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构建,其标准要以质量来衡量,以此达到专业境界的提升。

人民满意的教育凸显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时代期盼;教师专业的自我变革,要求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关键要素和主要领域的优化和升级,即质量的提升。 二者均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价值诉求,相互间具有价值逻辑的关联性。

(三)锐意改革创新:人民满意教育与教师自我变革的实践逻辑同质性

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变革日新月异,改革和创新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成为教育事业提质增效的主要路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把握和准确研判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新科技变革等社会发展新挑战、新样态、新形势下,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14]。 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改革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对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要求。 社会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及治理效果的凸显与实现,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任务和新使命,教育领域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其改革创新的意义尤为重要、责任尤为重大。

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来都是从真实问题出发,致力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因此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实践。 “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15]。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没有一劳永逸之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这意味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始终在路上——实践的路途上。 因此,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仅指美好、优质教育的实现,还指向不断改革创新的实践过程,即是说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种努力探索和实践的动态过程,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践步伐不会因为某一结果的呈现而停止前行,它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力度的深化,作为教育核心力量的教师队伍,其自我变革不可回避,因为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教师人才则是支撑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改革与创新如果缺少教师这一专业群体的参与,那么无论教育领域的内在需求有多强,其实效与成绩也会倍显骨感。 因此,教师自我变革能够确保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始终有充满活力的主体因素的支撑,构建教师适应改革创新并且乐于改革创新的专业实践本体,从而造就高水平、专业化和创新型的大量教师人才,主动投入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人力基础。 有学者指出,“丰富的实践是教师教育的源泉”[16],它一方面需要扎根于丰富、生动的基层教育工作并从中不断学习和反思,以激发其自我变革意识;另一方面更要激活教师专业理念和行动的创新从而在理论上以较强的解释力与可行性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改变实践面貌,在实践上又能够以锐意改革创新的经历促成其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 最终,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始终能够与时俱进,与人民满意的教育相呼应。 可见,人民满意教育同教师自我变革在实践层面具有逻辑的同质性,主要体现为二者都具有改革创新的实践本质。前者作为整体教育事业宏观体系的实践过程和样态,后者作为教育专业性主体层面实践的人力资源和动力源泉。

三、人民满意教育语境下教师自我变革的专业发展特质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专业具备的特质有“知识基础、利他主义服务理想和专业自主”[17],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教师专业水平上升的高度、素质修养的深度、实践过程的力度、目标达成的效度等,进而探讨其专业发展特质。 教师的专业境界追求绝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向,教师专业境界必然要实现多重能力与品质的整合,对其考察也需要全面、整体的思维。 总体上,在人民满意教育的语境下,教师专业境界就是一场彻底的自我扬弃和转型发展,其本质就是自我变革,它必须正面回应人民的真正需求,排解人民群众的内心顾虑,致力于实现人民的美好教育憧憬。 鉴于此,教师自我变革的专业发展需要被赋予切实的和鲜明的特质。

(一)坚守人民立场:倾心奉献的专业理念之境界

“信念是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坚定方向的意志和力量”[18],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19]说到底,教师的专业信念就是育人的初心所在。 新时代,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组织、教育评价体系等紧紧围绕“学生中心”,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宗旨的积极回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教育是关系民生社会建设的重要事业,这个事业的核心就是“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理念之境界就要相应地提升到“人民性”的高度,其实质就是要真正厘清和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加呼唤得民心、接地气、解民忧的教育事业,更期待具有人民立场、有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因此,教师要树立怎样的专业理念才能成功对接人民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即树立不脱离人民、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 据此,教师应着力更新和升级自身的专业理念,从而达到真正的人民立场的境界。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专业理念需扎根和生长于人民需要和社会福祉中,由此才能实现自我突破,走出一己之“小我”的局限,步入人民之“大我”的怀抱,从而建立起与人民休戚与共、水乳交融之关联。 因此,新时代教师专业理念的新境界不仅是指专业态度,更是强调教师应自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专业活动中“为人民的价值”与“人民性的意义”所在。

(二)敞开教育胸怀:定向“成就他者”的专业情感之境界

从事任何专业性社会实践的人,若从内心建立起对本专业的高度价值认同和理想追求,并不只依靠外在报酬,更重要的是以笃深的感情浇灌出坦荡胸怀。 专业带来的良好物质收益固然是人人乐于接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收益是专业全部的价值所在,也不等同于专业本身的生命力,人的情感认同才是专业最根本的价值归依和内在的力量之源。 尼亚斯·詹尼弗(Nias Jennifer)揭示了教师情感对于其生命、事业和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意义,她认为,教师情感“作为情感事件中的一种个体关切”,可以确定、理解或者改变教师的专业认同[21]。 教师专业情感的建立,归根结底是从教育培养和成就他人的努力中逐渐培植起来的。 即是说,教师教育胸怀得以维系和升华的关键并非来自专业知识和能力,也不是外在的种种制度条文,而是出于“成就他者”的情感寄托,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的一份守望意识与责任感。

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对教师职业更高的情感期望,要求教师敞开胸怀、大爱无声、心系他者、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成为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信赖的朋友。 因此,教师专业情感境界的提升需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情感需要持久定向于“成就他者”,并以此作为重要的情感基础,其工作不只是等同于“做事”,也不单单是“成才”,关键是“成人”,即促进学生“认识自己和成为自己”。 教师专业情感“由专业理想、人格特征、专业自我三个要素构成”[22],就其专业理想境界而言,是指向学生最充分最全面发展的实现;就人格特征境界而言,是指向教师情理兼具的完善人格和仁爱之心的修炼;对于专业自我境界而言,是指向教师要强化交往、合作、关心、服务等自我肯定情感与意向。

(三)甘作精神向导:引路人和筑梦人的专业角色之境界

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专业角色有着深刻的体认与概括,其相关表述有引路人、引导者、筑梦人、指导者、奋进者、先行者等。 就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而言,将教师形容为考生的引路人和筑梦人最贴切。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教育”的“育”有生养、教导之意,其拉丁文“educare”亦有“引出”之解[23]。 说明人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顺应学习者天性而引导其成长的过程。 以此为鉴,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仅被解读为现实利益的实现,把满意的教育归结为“教育起点高”“教师教学水平高”“入读学府知名度高”“优质的就业机会多”等,这是狭隘意义上功利化的“满意”。 突破狭隘意义上的满意教育,教师应以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为旨趣,着力促进学生精神世界完满、人格道德提升。 近年来,媒体曝光的一些高学历高技能青年违法甚至犯罪的事件警醒我们:教师对于学生精神的引导和灵魂的塑造绝不是空话,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因此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关切,它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深层意义所在。 以微观角度来思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中心”这一理念,帮助学生充分全面发展是教师专业的重要定位,因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促进者是教师角色期望的共识。 以宏观视野来展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前景与教师这一专业群体的付出密不可分。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青少年的重要使命,“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其任务就是通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助力民族繁荣和国家发展。 引路人和筑梦人应该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角色的新境界,教师需要对学生精神世界发挥师者的助力和引领作用,尤其是要明确和把握好教育的政治方向。 作为教育专业者,教师育人工作的要领就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4],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好精神向导。

(四)自觉奋进突破:敢于先试先行的专业实践之境界

经过改革开放长期的探索实践,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整个教育领域需要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促动的全面改造升级,而其中最大的动力来自于教育系统本身,“必须充分激发教育系统自身的活力与创造力”[25]。 教师是教育系统的最强大的原动力和主导性因素,是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支持。 因此,推动教育不断发展提质、做大做强,必然首先要以教师这一专业群体的专业引领和实践参与作为重要基础。

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更加期望教育教学理念新、方式新和务实效的教师队伍,而不是墨守成规、得过且过的教师群体。 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的真正需求? 教师的专业实践就需要专注于教育改革,尤其是育人理念的更新、育人方式的变化、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等。 教师要主动探索、奋进和创新,不能只依赖于行政指令传达,习惯于“被安排”的接受式实践状态。 教师要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敢于直面各种教育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态势,同时“面对各种教育情境、教育问题,需要教师个人独立做出分析、判断和选择。”[26]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境界要提升到敢于先试先行的主动发展层面,需要自觉地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教育、研究教育,激发自身从事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使教育工作成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从事教育,不是外界赋予或强迫的,是出于教师的内在需要,是教师自觉地把教育看作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过程。 在持续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独特专业理解,其专业实践处于奋进突破的新常态。

当前,不断加剧的教育变革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态势和潮流,只有主动变革才能打破旧的僵局,开创新的格局。 教师作为教育变革进程中的实践主体,是影响教育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专业群体只有立足其专业发展,主动地适应教育变革和勇于自我变革,才会产生真实的变革效应,真正的变革福祉。 我们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应该无视教育变革的大势所趋,更不能轻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力量。 因为,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就是对教育在变革的世界大局中是否能够创造新的教育成果的期待,而这份期待的兑现不在别处,恰恰在于教师自我变革的前景中。

猜你喜欢

境界变革时代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变革开始了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慎独的境界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