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阻碍因素与改进策略

2022-02-26赵建伟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香港青少年国家

赵建伟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江门529000)

一、问题提出

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对国民实施国家和国族身份接受与认同的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其核心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良好的国家认同教育能够实现民族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形成,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全球各国都将国家认同作为公民核心素养,并通过颁布法律和实施国家认同教育。 例如,英国通过颁布《防范策略书》,用法律法规规范国家认同教育;美国通过颁布《美国历史和公民法案》《美国爱国者法案》,将国家认同教育变成法律义务,并颁布国家认同教育的配套法案,以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强制性和效果。

回归后的香港社会较长一段时期排斥国家认同教育,造成香港青少年“深陷本土身份与国家身份的多重角力漩涡中,在本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摇摆不定、挣扎不断”[2],香港社会必然出现众多学生参与的国家安全问题。 譬如2012 年学生盲目反对国民教育科事件、2014年众多学生参与的非法“占领中环”和2016 年旺角骚乱等违法事件相继出现。 在2014 年违法“占中”活动中,“青少年占90%以上,其中中学生又占大多数。”[3]而持续一年有余的修例风波,将国家认同教育缺失的消极影响充分展现出来。 香港教育局2019 年6 月至2020 年5 月期间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3 666 人参加非法暴乱被捕,其中,约2 000 名为大专及以上院校学生,1 600 名为18 岁以下中小学生[4]。 香港青少年大规模并且频繁参与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说明回归之后的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出现了系统性问题。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香港国家认同教育缺失的背后既有殖民期间遗留的教育问题,又有现阶段学校国家认同教育要素的漏洞问题。”[5]在如何解决香港国家认同教育缺失问题的路径上,现有成果大多从宏观角度提出解决办法,而鲜有从微观视角分析香港的实际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策略。

本研究试图针对当前香港青少年国家情怀与国民身份认同感薄弱问题,梳理阻碍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因素,分析香港国家认同教育制度设计中的异化根源,找到非制度要素和教育相关主体排斥国家认同教育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改进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措施和路径,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阻碍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因素分析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6]这为提升港澳地区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价值、内容和路径指引。 从现实表现来看,香港修例风波持续一年有余,说明香港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着功能失效问题。 阻碍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因素主要包括香港国家认同教育制度设计异化、香港一些非制度要素排斥国家认同教育和教育相关主体排斥国家认同教育。

(一)香港国家认同教育制度设计异化

香港教育办学体制存在异化现象。 教育是观念形态文化,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并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香港回归后,香港教育应及时回应回归后社会要求的变化,大力推动国家认同教育。 但回归以来的香港教育继承了殖民教育办学体制,顺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改革严重滞后。 在港英殖民政府操纵下,香港自1992 年起开启了自由化主导的政改方案,回归后的香港变成了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特区政府难以有效掌控教育事务。 尽管全港大多数学校都依赖特区政府拨款资助,但政府却没有太多管理学校的职权,各类学校按照小政府模式管理着各自的教育事务。 深受西方自由化和英国殖民教育影响的香港教育,在国家认同方面一直难有突破,特区政府也努力尝试过几次,但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屡屡使国家认同教育改革失败,导致许多学生对祖国的认同严重不足,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考核评核制度存在异化现象。 香港小一至中六的课程配置、教材编写审核和评核等重要教育职权都下放给办学团体,政府严重缺位,从而产生了考核评核制度中的异化现象。 在2021 年以前,香港推行了长达12 年的包含通识教育科的2009 学制改革。 随着该学制“4 个核心必修科目+2 或3 个选修科目+其它学习经历”[7]的实施,其“去中国化”特点逐渐呈现,香港教育制度排斥国家认同教育的消极一面进一步凸显。 一方面,通识教育科目和中国历史科目本应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但香港2009 版中国历史科选修课的地位,加之教材中厚古薄今的内容安排,缺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内容,决定了其无法发挥国家认同教育的作用。 尤其重要的是,在2009 学制下,学生通过2 门选修科目即可完成中学文凭考试,其中,生物、化学、物理和科学等选修科目均实施校本评核,评核难度降低;而中国历史被设置为仅进行公开考试的选修科目,不实施校本评核,这变相提高了中国历史学习和评核的难度。 再加上香港2009 版中国历史教材枯燥、抽象的历史叙述方式,导致学生不愿选修中国历史,削弱了中国历史课在国家教育认同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识教育科目成为香港2009 学制的核心必修科目,并且实行公开考试和校本评核组合的中学文凭考试制度,即:通识教育科成绩=公开考试80%+校本评核20%。 在校本评核实施过程中,没有统一试题和标准答案,相应降低了考核标准和难度,校本评核又赋予教师决定性的评价权,使得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立场和喜好,为学生评核等级或分数。 这种制度设计导致部分政治立场偏激的教师,在政府监督缺位的情况下容易将错误的政治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因此,通识教育必修科不仅没有完成国家认同、国民教育的预期目标,反而成为“反中乱港”的助推器。

香港教材制度存在异化现象。 教育是文化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2021 年4 月前,香港教科书不用经过教育局审核,完全由作者自行解读课程而撰写,各大书商会根据教育局的指引印制不同类型的教科书,学校推荐书目,再由学生自行购买。 香港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教材,安排了大量反对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增加许多挑起仇恨国家和内地人的内容,这既阻碍了香港经济发展,也阻碍了粤港澳三地社会融合,从而出现了教材制度的异化现象。 以通识教育科为例,该科只有一个课纲,没有固定教学范围,一些版本教科书打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旗号,行唱衰“一国两制”的目的,这些内容编排,很容易让一些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丧失对“一国两制”的信心。 以黑心食品、豆腐渣工程等词丑化内地和内地人,把侮辱大陆游客、鼓吹“港独”的人树立为榜样,不参与上述行动的人则被贬低,人为放大香港与内地矛盾,未能在国家发展方面实现正向的引导作用。

(二)香港一些非制度要素排斥国家认同教育

“我族”优越意识排斥国家认同教育。 香港经历了被英国殖民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殖民历史中,港人基本被排除在殖民统治体系之外。 由于“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8],在反殖民统治的政治追求、相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血缘关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港人逐渐形成了相对于英国殖民者的“我族”意识。 彼时港人“我族”意识建立在族群分工相对低端的经济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将英国殖民者奉为先进的“他族”,在后来的社会演变中,部分港人进一步将这种虚幻意识推及到整个西方文明,奉西方意识形态和文明为圭臬,“我族”则被定位为有待改变提高的华人族群角色。 香港回归后,随着英国殖民者退场,“我族”意识定位发生重大转换,部分港人将“我族”对比对象聚焦在祖国大陆,形成了香港先进文明、大陆有待提高改变的“我族”新意识。 祖国大陆同胞被部分港人视为落后“他族”,而“我族”则是优等族群。2003 年之后,香港社会心理由专注生产力发展转向政治斗争,经济发展陷入持续低迷。 祖国大陆制度优势则充分体现出来,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近邻深圳经济总量超过自己,使香港自我感觉正在失去优等族群身份,产生了族群优越性危机。 同时,近几年陆港两地封闭式物理隔离管理措施限制了陆港两地民众的交往,部分程度助推了非理性“我族”意识,造成部分港人逐渐脱离国族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的趋势,进而对国家认同教育盲目排斥。

封闭文化舆论场排斥国家认同教育。 香港的语言、舆论宣传和社会心理构建等文化舆论场,存在着排斥国家认同教育及交流合作的现象。 其一,语言文化的封闭。 中文母语普通话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基础,是实现文化内聚力的核心要素。 香港法定语言是粤语、普通话和英语,但在现实中,香港学校和社会将英语和粤语置于明显优先位置,作为中文母语的普通话则受到排斥和冷落。 通过对公开信息的467 所香港中学进行统计,发现181 所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 同时,中国历史科教学本应承担国家认同教育的重任,但香港中国历史“用的是繁体字,教学语言是粤语,香港中国历史课程使用繁体字和粤语不利于两地学生的交流。”[9]当一个族群刻意强调自身主体性并盲目排斥民族母语时,国家认同教育及其交流合作自然进展迟缓。 其二,舆论宣传和社会心理的封闭。 香港和祖国内地之间隐约存在着一道无形且坚固的文化和心理围墙,香港社会敌视内地制度、美化自我、歪曲事实的舆论宣传得以泛滥,营造了一种好就归香港、坏就归祖国大陆的社会心理,孤芳自赏、不思进取、专注政治斗争的惯性思维也逐渐形成。 对于自身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大陆快速崛起的事实,香港社会不仅没有形成以祖国大陆发展为动力的共识,以中华民族为荣的心理,反思自我过度聚焦政治议题的不足,反而通过刻意强调族群主体性来保持原有的优越感。 这种在政治势力操控下形成的封闭社会文化心理,建构的封闭文化舆论场,人为封堵青少年认识国家的渠道,为国家认同教育人为设置障碍。

(三)教育相关主体排斥国家认同教育

香港学校存在排斥国家认同教育的现象。 2012 年特区政府曾经计划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养成中国国民意识。 但随后发生了许多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反国民教育风波,最终迫使特区政府撤回香港国民教育课程指引,国民教育不能在学校单独开科,学校只能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国民教育。 后来不断发生的排斥国家认同教育的行动,使香港学校主动或被动地边缘化国民教育,导致国民教育在香港只能碎片化发展,没有统一课程,没有统一内容。 香港中学尽管形式上开展着课外的“国民教育”,但授课内容各不相同,导致香港出现了“一个中国,几百种表述”的现象。 因此,正是香港许多学校排斥国家认同教育,才导致了香港国民教育改革失败。 通过解读香港宗教与教育的关系,可以解读香港学校排斥国家认同教育的深刻原因。 通过对公开信息的467 所香港中学进行统计,发现无宗教背景中学194 所,有宗教背景中学273 所,宗教背景中学占比超过58%,有宗教背景学校基本都将宗教教育课程设为必修科。 其中,基督教团体有151 间,天主教团体有87 间,佛教团体有23 间,其他宗教团体举办中学学校12 间[10]。 当宗教深度介入影响着普通教育时,香港教育必然遵循有神论的教育哲学路线,排斥国家认同教育成为部分港人的本能。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以下简称“香港教协”)是排斥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势力。 如果对2019 年香港修例风波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乱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是来自香港各校的师生,这种反常现象是香港教协全方位影响香港教育界和毒害学生的结果。 香港教协自诞生之初就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员协会,具有强烈的反建制、反内地和反中色彩。其作为香港最大的教师协会,拥有超过9 万名教师会员和90%的香港教育工作者[11]。 香港教协“乱港”行径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长期以来通过香港校园,系统化地对香港师生灌输极端本土思想,向学生灌输仇恨及反政府思想,传播具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信息。 在国家认同教育方面,香港教协利用其控制的全港教师和立法会议员席位,营造一种如果推行国家认同教育或国情教育,就会增加教师工作量、改变教师工作环境,甚至影响工作机会的气氛,引导教师会员反对国家认同教育,带动全港师生反对特区政府提出的国家认同教育改革措施。 其二,从事和资助一系列的“乱港”活动。 煽动香港教师带领学生罢课示威,参与暴乱活动,并为其提供经费资助。 施压议会,败坏教师形象。 尤其是在修例风波期间,香港教协发动全港教师罢课罢教以表达违法政治诉求,煽动学生罢课,并将之称为表达政见和参加实践的活动。 其三,包庇失德教师。 香港教协本应及时处理失德教师,但由教协把控的香港教育人员专业操守议会,十几年间没有对失德教师发起过任何指控。 当香港特区教育局处理“港独”失德教师时,香港教协声称香港教育局“污蔑”失德教师,并协助教师上诉。 由于严重偏离自身职能,违反教育专业操守,2021 年9 月11 日香港教协正式解散,为香港实施国家认同教育消除了阻碍。

香港部分教师排斥国家认同教育。 末代港督推行的自由化改革深刻影响着香港教育界,当香港由极端殖民专制突然转向绝对自由化,部分港人和教师在西方意识形态与民粹主义交互作用下,形成了虚幻的“香港核心价值论”,并通过反建制、反内地、反精英和极端化的手段,维护着缺乏坚实基础的虚假意识形态。 由于这种绝对自由“没有限定性和权威性,人们所获得的并不是纯粹性和超越性;毋宁说,变幻莫测的奇思怪想与任意冲动控制了人,而人们却将其误认为至高无上的自由。”[12]部分香港教师不仅没有反思自身错误的意识形态立场,履行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反而在2004 年抛出影响巨大的“香港核心价值论”宣言,提出要构建有别于中国内地的独特意识形态,并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将这种错误且极端的政治思想传递给学生,在学生人生价值观、政治观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片面极端的政治思想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影响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排斥国家认同,阻碍内地和香港的融合发展。 这意味着香港接下来即将实施的国家认同教育,需要优先解决教师错误的意识形态立场。

三、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改进策略

为了保持长久繁荣,香港社会需要实现双向开放,既向西方文明开放,更要向祖国母体系统开放。 香港社会需要检讨改革现行国家认同教育制度,改变西方意识形态主导香港教育制度的现状。 极端政治化的香港教协的自我解散,标志着香港教育迎来了重回正轨的历史契机,建立与“一国两制”事业相适应的香港新教育体制也迎来了新契机。 当前,中国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牵引力量,香港社会需要深刻认识到祖国大陆是自身持久繁荣的坚实保障,通过实施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所打造的法律框架,尽快丰富完善国家认同教育。

(一)构建国家认同教育的法案和制度

1. 制定国家认同教育法案

由于国家认同教育缺失,香港社会将西方标准奉为圭臬,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在香港社会一直受阻。 失去法律支持,国家认同教育在香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因此,香港特区需要参照世界通行做法,依据香港国安法,积极推动制定国家认同教育法案。 香港国安法第十条规定,香港特区“应当加强维护国家安全和防范恐怖活动的工作,应当通过学校、社会团体、媒体、网络等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上述法律原则有待香港通过制定国家认同教育法案落实。 根据基本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是适用香港的全国性法律,这从法律层面规定了香港永久居民的中国公民政治身份,是公民个体接受国家认同教育的法律义务基础,也是香港特区推动国家认同教育的法律基础,毕竟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和义务为本国公民提供国家认同教育。 基本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具有“拟定并提出法案、议案、附属法规”的职权,明确了香港特区政府具有就国家认同教育立法的职权。 香港现在急需完成的任务,就是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尽快制定国家认同教育法案,为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2. 构建特区政府主导的国家认同教育制度

首先,特区政府有效行使教育管理职权。 当前香港正面临由乱向治的关键时期,特区政府要顺势而为,遵循权利义务统一原则,履行香港教育出资人义务,收回并有效行使学校管治权和教育职权。 帮助教育回归专业,遏制激进政治势力控制学校教育的趋势,彻底解决香港教育异化现象,为国家认同教育提供政治和行政支持,造福青少年学生和香港社会。 为此,特区政府需要制定国家认同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把国家认同教育逐步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特区教育局需要制定颁布系统的国家认同教育的规划纲要和政策法规。 统一管理国家认同教育,有效推动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 设置独立的必修国家认同教育科,对学生实施分层分阶段教育,为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师资、内容和载体支持。

其次,改革“殖民化”特征的2009 教育学制。 目前,香港中四至中六的四个核心科目(即中文、英文、数学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已经得到优化,截至2021 年6 月3 日,《香港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框架》已经公布了16 个中小学相关科目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框架,明确了有关课程的国家安全教学重点和学习内容,以帮助香港青少年全面认识国家与香港的依存关系,认识国家在维护香港繁荣安定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民族使命感。 香港教育需要充分利用香港国安法营造的良好法律氛围,纠正历史教育长期弱化和国家认同教育缺乏的错误,按照动态平衡和不增加学生负担原则,推行中四至中六5 个必修科目+2 个选修科目+3 个其他学习经历的新学制格局,即中文、英文、数学、公民与社会发展、国家认同教育成为必修科目。 由于公民与社会发展重整及删减了原有通识教育科一半的内容,将释放出的学习时间移转到国家认同教育科目,从而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有效实施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 选修科目和其他学习经历维持不变,形成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认同教育的523 新学制,并充分利用高考指挥棒和权威的标准与内容,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 通过提供全面信息,真正培养学生理性反思能力,提高慎思明辨能力,增强身份认同,在发展中维持香港教育优势。

(二)打造香港特色的国家认同教育生态

1. 构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香港特色国家认同教育

世界是个大系统,维持开放是系统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如果一个系统主动或被动地和外界断绝联系,尤其是和关系密切的母系统断绝联系,这个系统迟早走向自我崩溃。 香港作为一个系统,需要向西方国家保持全面开放,及时获取西方国家的信息、文化、技术和物质,成为中西文化信息交流融合的重要桥头堡,同时更要向祖国内地全面开放,充分获取内地的信息、文化、技术和物质,对祖国内地有整体全面的把握理解,有效破解由于信息隔绝所导致的狭隘族群主义以及“我族”族群意识。 通过两地信息、文化和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通,使中华民族国族信息植入香港社会,在开放和流通中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匹配的外部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第二节明确提出“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合作,强化内地和港澳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13]为此,粤港澳三地需要分阶段消除封闭式的物理隔离管理措施,可以先全面放开粤港澳大湾区11 个城市之间的自由流通,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必要支撑。 祖国内地更要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为香港青少年学生赴内地的实践活动,提供不限次数的通关便利,提供科技体验、文化交流、寻根问祖、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系列实践课程,并参照香港特区政府经费资助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专项经费资助,帮助香港青少年学生深度参访和开展实践活动,感受祖国的繁荣和强盛,在认识、接受、欣赏中逐渐产生民族和国家自豪感。

2. 营造推动国家认同教育的文化舆论生态场

文化舆论是影响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青少年学生赖以依存的外部信息环境,有什么样的信息环境,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文化和新闻舆论关系密切,两者在相互渗透影响中往往形成生态场,共同作用于国家认同教育。 当前香港的文化舆论生态场,对西方文化舆论全盘开放,对祖国文化舆论有意封闭,甚至走向逢中必反的邪路。 香港部分政治人物、宗教和外部势力、电视报纸、即时网络信息平台等纠集在一起,共同构建起排斥国家认同教育的文化舆论环境。 香港由此出现了大量不正常的文化舆论现象,例如特区政府公营电台将主张“揽炒”立场的人物、报纸和网站推选为“2020 年度人物”,尽管这项活动在最后一刻被取消,但这样的文化舆论显然排斥着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 香港是世界自由之都,这是香港能够实现中西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但如果有意排斥内地文化和新闻舆论,中西文化融合无从谈起,世界自由之都也名不符实。 在香港难以独自解决上述问题的情况下,中央相关部门在香港组建权威全面、即时互动、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向香港同胞在地化介绍祖国全方位的正确信息,携手爱国爱港力量,营造正向价值文化舆论生态场,抗衡并逐渐压缩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将香港建设成为真正的自由之都。 营造推动国家认同教育的文化舆论生态场,已经成为两地亟需解决的主要课题。

(三)建设适应国家认同教育需要的主体意识和体系化内容

1. 提高教育者的国家认同教育主体意识

教育者是国家认同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国家认同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但修例风波期间,有一百多位教师因违法行为被警方逮捕,说明教育者自身国家认同的主体意识亟需提高。 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提高教育者的国家认同教育主体意识。

其一,提高校长的主体意识。 校长依据国家认同教育科的学习目标,制定科目的校本发展方向和模式。 委任国民教育科主任和校内专职教学人员,统筹推进国家认同教育的课程规划和实施,定期检讨推行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成效。 推广校内及校外观摩交流的文化,引入不同类型的资源及支持,带领教师共同制定各类有关计划。 及时劝喻、警告和制止教师违反国家认同的行为,严重者由教育局依据《教育条例》相关规定,取消有关教师的注册资格。 其二,提高科目主任的主体意识。 科目主任负责带领本科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实施国家认同教育教学活动,积极与各科目主任配合,提高整体学习成效。 带领国家认同教育科教师,共同制定国家认同教育的课程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及评估策略。 建立全面的科目评估和反馈系统。 其三,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 科目教师需要全面掌握课程理念、目标和架构,积极参与制定该科的课程内容、教学评估策略等工作,以生活化的模式推行国家认同教育。 而其他科的教师也要了解学校推行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和策略,携手推动国家认同教育。

2. 建设适应国家认同教育需要的体系化内容

按照2021 年香港课程检讨安排,改革后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将在2021—2022 学年面向中四学生实施,并于2024 年列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科目。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包括“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等主题内容。 该科将贯彻现行通识教育科的课程理念和宗旨,主要理念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及国民身份认同,学习国家发展、《宪法》、《基本法》和法治。”[14]就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内容和理念而言,该科开始承担起部分国家认同教育的功能,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也是一个系统,内容要素齐全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当前香港的国家认同教育迎来了最佳历史时期,香港社会需要顺应国家、特区和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设置国家认同教育必修科目。 将原通识教育科所压缩的学习时间,移转给国家认同教育科,和公民与社会发展、中国历史等科目相互配合,有效实施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就内容和功能而言,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侧重于法治、公民和社会教育,中国历史侧重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等教育,国家认同教育科则专注于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教育。 根据香港实际和课程内容互补原则,国家认同教育可以从自然国情、人文国情、历史国情和当代国情入手,建设适应国家认同教育需要的体系化内容,并把这些内容分解到各学习阶段。 其一,自然国情目标:通过认识国家的山川湖海、资源分布等,逐渐养成国家认同感;理解国家绿色文明建设成就,关心国家绿色发展进程,明白个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其二,人文国情目标:追溯中国传统习俗、自己及同辈的祖籍及家乡,萌发对国家、家乡、居住地的归属感;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使中华传统智慧与美德在个体生活中体现;欣赏中国文学与艺术,领悟其中的意趣及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其三,历史国情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不同领域和不同时期的杰出人物事迹,延续与承传优秀民族情操;理解历史发展脉络,了解中华文化多元并存的特点,养成求同存异的思想;以宏观及中外比较视域,探讨中国历史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了解香港在此过程中的担当和作用,体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质;巩固国民身份认同。 其四,当代国情教育。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侧重于人民生活的转变与综合国力、国家的发展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教育。 国家认同教育科既要避免内容重复,更要强调全面性的当代国情教育。 具体而言,当代国情教育需要具备并完成以下学习目标:感受国家当代发展成就,培养多元化意识,建立国民身份认同;了解陆港两地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合作发展历程中面对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形成同根同心的情怀;认识国家宪法和国家重要机构职能,进行宪法教育,识别中国的主权象征;懂得唱国歌,认识《国歌条例》以及唱国歌、升国旗和悬挂国徽的礼仪;了解国家重要规划项目,关心内地与香港的联系;了解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科技、法治、人权等方面的发展,了解国家在“一带一路”等全球公共产品事业的建设成就,体会个人的担当和角色,养成乐意为国家及民众谋求福祉的品质。 通过完成以上学习目标,帮助香港青少年学生养成下述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即国民身份认同、爱国心、多元化欣赏、归属感、包容进取、理性参与、民主法治、文化承传等优秀品质。

国家认同是超越性和创造性的精神文化,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兼备的意识形态,它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思想等,凝聚成社会个体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及社会心理意识,对个体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香港社会需要以国家认同教育为突破口,建设“一国两制”下香港特色的行政主导的教育体制,建立和谐的教育生态;为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强大的软环境与硬环境支撑,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意识;引导香港青少年学生和香港社会自觉形成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形成稳定的国族信仰。

猜你喜欢

香港青少年国家
青少年发明家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香港之旅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香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