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究
2022-02-26徐前进
徐前进
沛县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沛县 221600
芦笋又名石刁柏,属于百合科天门冬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营养价值丰富,含有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元素,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蔬菜。芦笋种植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几年,芦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呈现出芦笋种植面积增加但产量提升慢的局面。为了保证芦笋种植质量和产量,种植人员应熟练掌握芦笋种植技术,并做好病虫害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影响芦笋种植质量和产量。
1 芦笋种植技术
1.1 选择品种
芦笋种植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种植品种,才能够保证芦笋种植质量和产量。芦笋品种要具备高产、抗病虫害等特点,在能够保证产量的同时,还能提高抗病虫害能力,有效预防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在选择芦笋品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按照区域气候特点、种植区域土壤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提高芦笋品种的适应能力,避免出现因无法适应生长环境而死亡的情况,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
1.2 种子催芽
芦笋种子较为坚硬,如果直接播种会降低种子发芽率,也不利于芦笋种植后续生长。在播种前,将种子放入水中浸泡催芽,可以有效提高芦笋种子的成活率。种植浸泡过程中可以在水中加入多菌灵溶液,达到提高种子发芽率目的的同时,还能消灭种子上留存细菌,降低播种后出现病虫害的概率,然后再将种子放入温度约为30℃的清水中浸泡2~3 d。完成种子浸泡后将种子包好放入恒温环境中,每天为种子浇灌温水,当种子出现露白后,即可开展育苗工作。
1.3 育苗
芦笋适合在土层深厚疏松、含有丰富有机物质、排水通风性能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土壤酸碱度以pH值5.8~7.5为宜。如果育苗土壤无法满足芦笋生长要求,可以选择蘑菇菌渣等具有较重纤维有机物质进行土壤改良,降低土壤粘度,使土壤处于疏松的状态。同时,要保证育苗期间区域排水系统、灌溉系统完善,为芦笋幼苗补充充足营养的同时,也避免苗床出现积水的情况,可以选择滴灌的方式对幼苗进行灌溉,保证水分渗透到土壤内部,从而降低水分蒸发率和渗透率,解决传统灌溉条件下造成的高湿环境问题,不易于水分的保存和吸收,可以避免病害高发和肥水流失等多种现象[2]。
种子发芽后必须尽快育苗,可以采取苗床育苗的方式,在育苗区域铺设合适的土壤,定期为苗床浇水,7 d左右即可成长为芦笋幼苗。营养钵育苗也是常见的育苗方式,相对于苗床育苗来说,营养钵育苗较为复杂,但可以有效提高幼苗成活率。种植人员可以选择10 cm左右的营养钵,在营养钵内装入由有机肥料和泥土混合而成的营养土,然后在土壤中放入种子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育苗区域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幼苗的存活,育苗20 d后进行追肥。芦笋种子播种完毕后,应保证营养钵的温度低于30℃,出苗后温度应保持在20~28℃。育苗前期应保证营养钵内部较为湿润,出苗后应按照生长需要调整土壤湿润度,最后进行幼苗种植。
1.4 整地
芦笋种植过程中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度不高,盐碱度保证在合适区间即可进行种植。进行芦笋定植时,要保证土壤的平整性,按照种植要求设置合适间距,打好垄沟。打好垄沟后将肥料拌入垄沟内部,为芦笋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垄沟沟面要低于原来土地平面,方便后续进行移栽。
1.5 移栽定植
芦笋幼苗生长至15 cm左右即可进行移栽定植,芦笋属于耐旱不耐涝的蔬菜,为了保证芦笋幼苗持续、健康地生长,土壤要含有充足的营养元素,且保证移栽区域地区较高有利于排水,为芦笋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起苗时应按照芦笋幼苗行距,并用铁铲将土块切成正方形,然后将土块起出一起移栽至指定的种植区域。移栽完毕后进行浇水,保证水分完全渗透到土壤。在完成芦笋移栽定植后,需要做好芦笋的移栽定植管理工作,发现蚜虫时要及时施加药剂。为了保证幼苗能够快速生长,种植人员可以按照种植实际情况施加肥料,保证土壤中营养元素充足[3]。
1.6 水肥管理
芦笋根系较为发达,可以深入地下很深的地方汲取水分,比寻常蔬菜植物都要耐旱。但芦笋并不耐涝,如果田间存在积水会导致芦笋根部直接腐烂,在浇水的过程中,应能够控制好浇水次数和水量。只要确保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即可,无需频繁大量浇水,同时要注意田间排水措施和雨季排涝工作。秋季每隔10 d浇水1次,可以延长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积累时间。土壤封冻前再进行浇灌,可以锁住土壤中的水分,从而保证芦笋能够顺利越冬。
芦笋属于多年生作物,种植人员应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及时施加底肥和追肥,保证土壤中含有充足的营养成分。在开沟定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选择腐熟农家肥作为底肥施加到土壤中,或是选择氯化钾和尿素肥料作为底肥,也可以保证土壤含有充足的养分。芦笋在成长期间需要追加肥料3~4次,种植人员将肥料追加时间控制在1个月即可,追肥肥料应以尿素、氮磷钾复合元素肥为主。
1.7 日常除草
疏松的土壤更适合芦笋生长,在芦笋生长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否则会影响芦笋的生长速度。种植人员应注意做好日常除草工作,田间杂草不仅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还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土壤中养分被杂草争夺,会导致芦笋生长速度过于缓慢。
1.8 芦笋采收
芦笋采收后会消耗其根部营养,过量采收芦笋会导致芦笋根部死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芦笋采收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一定要控制芦笋的采收量,注意不要给芦笋母茎造成损伤。除了控制芦笋的采收量,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芦笋采收,有利于提高芦笋的质量和产量,可以选择早上或晚上进行采集。另外,芦笋种植区域出现龟裂与顶瓦现象或者有湿润圈则说明芦笋已经成熟,种植人员可以进行采集。发现成熟芦笋后应用手将表面土壤扒开,等露出5 cm芦笋嫩芽后,用手捏住笋尖3 cm处,用刀与地面呈75°,距嫩茎3 cm插入土内,顺着芦笋幼茎的方向进行收割即可。采集完毕后,要将采集部位进行压实,避免出现芦笋茎秆弯曲的情况。
2 芦笋病虫害防治
2.1 茎枯病
茎枯病属于芦笋种植中常见的病害问题,如果病情较为严重,会直接导致芦笋死亡。茎枯病主要危害芦笋茎枝部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梅雨季节最容易发生茎枯病,温度达到20~30℃即可造成茎枯病大面积暴发。发生茎枯病后芦笋茎上会出现水浸状的斑点,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斑点会扩大成梭形或是线形暗褐色斑点,最后斑点形状会变换为纺锤形或是椭圆形,中间为赤褐色,并出现凹陷和黑色小点的情况,病斑会绕着芦笋根茎生长,7 d左右就会导致芦笋出现干枯的情况,如果发病较为严重,会出现类似于火烧的症状[4]。
为了防止茎枯病的发生,应选择合适的定植区域,保证定植区域具有良好的通风排水性能。合理施加肥料,并为芦笋整枝搭架,避免芦笋出现倒伏的情况。如果种植地区雨水较多,应做好田间排水工作,田间出现积水情况可以采取挖沟排水的方式排出田间积水,如果秋季干旱情况较为严重,可以选择喷灌或是滴灌的形式进行浇水,在解决干旱问题的同时,避免田间积水,从而降低茎枯病发生的概率。对于已经感染茎枯病的芦笋,应及时挖出,避免病菌大面积传播,然后将病株进行统一处理。在使用药剂治理茎枯病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多菌灵、芦笋青二号、甲基托布津等药剂。
2.2 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危害芦笋的茎秆、侧枝及拟叶等部分,发病后芦笋茎秆会出现褐色小斑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褐色小斑点会变为圆形斑,圆形斑中间还会夹带灰白色。茎秆边缘呈现出紫红色,如果种植区域空气湿度较大,病斑中间会产生一层灰白色的霉状物质。病重时常会引起芦笋植株提早干枯死亡。在褐斑病防治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使用百菌清、多菌灵等药剂10 d左右喷洒1次,如果病情严重可以缩短间隔时间,喷洒2~3次即可达到良好防治效果。
2.3 叶枯病
叶枯病植株茎和侧枝上出现较大的椭圆形伤痕,伤痕周围存在黑色或是红色的边界。芦笋感染叶枯病后会导致芦笋过早落叶,从而使芦笋出现死亡。在叶枯病防治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加强对芦笋的田间管理,在土壤中施加有机肥料,保证土壤中营养成分均衡,防止叶枯病的发生。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可以选择波尔多液和琥珀胶铜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洒,如果病情较为严重或是发病时间较长,可以选择喷洒百菌清等药剂[5]。
2.4 立枯病
立枯病发病初期芦笋植株出现变黄枯萎的情况,病情加重后会导致芦笋枯死。芦笋嫩茎较易感染该病害,拟叶和茎会变为褐色,根部出现较为明显的褐色病斑,最终导致芦笋整株腐烂,产生白色或是红色的霉状物质;如果幼笋感染该病,会影响芦笋的正常生长,造成较大的损失。立枯病病菌会藏于土壤中越冬,来年会产生孢子借助雨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从芦笋根部侵入,导致芦笋根系受损,无法正常生长,发病后大量的分孢子会进一步侵害芦笋,尤其是土壤较为湿润的区域比较容易发病。
在立枯病防治的过程中,应避免在1块种植区域进行芦笋连作,可每隔3~4年轮作1次,有效避免立枯病的发生。在施肥的过程中,施加腐熟的有机肥料,但要避免出现烧根的情况,否则会给立枯病传播提供机会。加强对芦笋的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清除田间枯死的枝条、杂草等,避免为病菌越冬提供条件,灌溉后或是降水后,要及时排水,降低土壤的湿润度,避免增加芦笋种植区域的空气湿度,从而为病害的发生提供条件。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可以选择喷洒芦笋清二号和多菌灵等药剂进行治疗[6]。
2.5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危害芦笋茎,病斑逐渐会由灰色变为浅褐色,呈梭形或不规则形,发病后期会长出黑色小斑点。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其中,4—6月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主要依靠雨水进行传播,如果雨水较多,会加快该病的传播速度,干旱年芦笋不容易发病。
在收获芦笋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及时清除田间存在的病原体,然后将病残体集中到合适的位置进行焚烧,从而避免病菌留存在病残体上越冬。在进行芦笋施肥时应选择腐熟的有机肥料,发病后期注意排水,避免雨水过多造成水涝的情况,从而导致芦笋出现炭疽病。如果已经发病,可以选择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每隔5~7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基本可以治愈该病。
2.6 茎腐病
茎腐病对幼笋危害较为严重,幼笋在出头后容易受到该病病菌的侵害,发病初期幼笋茎表面会出现水渍状的斑点,病情加重后斑点会逐渐变大,然后侵入幼笋茎内部,导致幼笋茎部组织腐烂,如果种植区域湿度过大,腐烂区域还会出现白色菌丝。茎腐病病原体为腐霉,主要在土壤中越冬,菌丝感染幼笋后,可以通过水流、农具等多种渠道传播,如果幼笋种植间距较小,种植区域湿度较大容易发病[7]。
种植人员可以选择起垄栽培的方式种植芦笋,并合理控制种植间距,避免种植过密。发现感染该病的幼笋后应及时清除,将病株采取深埋或是焚烧的方式集中处理,避免病原体进入土壤再次感染幼笋。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对该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定期喷洒能够避免该病继续对幼笋造成危害。
2.7 夜蛾类害虫
夜蛾的种类较多,如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等,主要发生在6—9月。幼虫基本在晚上出没危害芦笋,并具有假死习性。幼虫以芦笋表皮、嫩枝作为食物,成年夜蛾食量较大,对芦笋危害较为严重,会导致芦笋严重减产。
可以采取物理方法防治该病,用黑光灯或是糖醋液诱杀夜蛾。对于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夜蛾具有较强的抗药性,部分药物很难对夜蛾造成影响,可以在幼虫阶段施加敌百虫、乐斯本等药物,按照对夜蛾高发期进行产卵预测,在产卵后4~5 d喷洒药物即可达到较好的抑制效果,并且尽量选择傍晚喷药。
2.8 甜菜夜蛾
幼虫会对芦笋枝条进行集中啃食,并吃光芦笋的拟叶,不利于芦笋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无法芦笋正常生长[8]。在防治过程中,及时摘除并处理芦笋中存在卵块,能够有效防止幼虫给芦笋造成危害。幼虫处于2龄盛期阶段,种植人员可以结合茎枯病的防治手段进行治疗,选择阿维菌素药剂每隔7~10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控制甜菜夜蛾繁殖速度。种植人员也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捕捉成虫,并将其振落在塑料薄膜上,再集中对其进行捕杀,最好选择在清晨捕捉成虫,能够提高捕捉效率。
3 结束语
种植人员掌握芦笋种植技术能够有效保证芦笋种植产量和质量,提高芦笋种植经济效益。同时,应做好芦笋病虫害防治工作,针对不同常见的芦笋病害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影响芦笋的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