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推动气象服务持续发展分析
2022-02-26李辰
李 辰
郑州市气象局,河南郑州 450005
目前,新兴媒体快速崛起,并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与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不仅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也使信息传播的效率显著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虽然以电视、广播、电子显示屏及12121声讯电话等传统方式为主要载体,及时将日常天气预报、生活气象指数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等气象信息传递给公众。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气象服务能力存在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逐渐向新媒体时代过渡,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探讨新媒体在气象服务领域的应用及创新发展,对提高气象服务工作效率与质量,推动当地气象事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及运用新媒体推动气象服务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通常指的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并使用卫星网络、有线与无线等多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数字化的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等信息实现相互传播的一种媒体[1]。新媒体以数据技术作为支撑,选取个性化的信息作为传播内容,并采用多向互动的传播模式。从广义角度来看,新媒体既包括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也包括传统媒体升级之后的媒体形式。狭义的新媒体的“新”是与传统媒体当中的“旧”相对而言的。互联网与手机是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存在着明显差异,被称为第四与第五媒体。所有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途径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相对比之下,新媒体的传播理念、方式与技术均实现了显著提升。
1.1 新媒体为气象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1)突破了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过程中的空间限制。大众不必再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个时间段对气象信息进行接收,而是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与查询气象信息。另外,新媒体气象服务还具有拓展功能,如查询台风天气时,还能进一步获取台风天气的形成机理、原因及如何防御等一系列知识[2]。
(2)互动性显著增强。借助新媒体,大众能够通过在线或后台留言等方式加强与信息发布者的交流与互动。
(3)新媒体在气象服务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向的气象信息发布形式。新媒体的应用能够将文字、图片、音乐、影像及动画等相互融合,使大众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尤其是VR与3D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应用,使气象信息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显著提升[3]。由单一的信息发布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形式共存的传播方式,为实现气象信息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1.2 有利于顺利开展气象工作
新媒体在气象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拓宽气象服务范围,还能增强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实际工作当中,才能够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气象服务工作人员应当充分使用新媒体工具了解与掌握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气象信息最应当引起关注与重视,并且还要及时针对大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特别是发生突发性或重大气象灾害时,工作人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广泛普及气象科普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公众对气象问题的认识程度,还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进而实现气象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由此可见,新媒体为顺利开展气象服务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3 及时普及气象科普知识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地极端天气频发,对各国及民众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尤其是近些年来城市内涝、雾霾等气象灾害日趋严重,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气象事件更加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并针对气象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另外,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还逐渐强化了虚拟技术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既能够准确地模拟出气象事件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还能够以通俗易懂、声画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详细讲解气象灾害的发生原理,以加深公众对气象灾害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此外,新媒体在气象宣传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使民众掌握一定的灾害防御手段,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及损失。另外,使用新媒体工具报道气象灾害,既能够强化民众对气象灾害的了解与掌握,又能提升民众的灾害防御能力,推动气象服务效率与质量实现显著提升[5]。
2 运用新媒体推动气象服务的现状及优势条件
2.1 运用新媒体推动气象服务的现状
目前,在公共气象服务领域运用较多的新媒体主要有微博、微信以及天气查询APP。微博是一种自由的媒体平台,具有开放、快速与即时互动等特点。无论是添加关注的粉丝,还是未关注的用户,都能够立即查看微博上发布的信息,还能快速实现推送与覆盖。另外,借助气象微博,用户还能够针对发布内容即时做出反馈,同时信息发布者也能即时针对反馈信息做出回应,这一特点是其他媒介不具备的。据统计,中国气象局自开通气象官方微博至今,一共发布82 260条微博,其粉丝数量达到477万人。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微信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0亿大关,微信逐渐发展成为大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微信具有支付、游戏等多种功能,在各地区快速普及,且用户量众多。就信息传播而言,微信属于一个私密闭环传播,用户发布的信息只能在自己关注的圈中传播,非微信好友或未关注公众号的用户无法查看到该信息,这就导致微信传播表现出一定的隐蔽性,对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与应用,各种各样与天气相关的APP层出不穷,当前墨迹天气、简单天气与中国天气通等APP的使用量占据气象手机APP的前3位,其下载量更是突破亿次。中国天气通主要为广大中国用户群体提供权威性与准确性较高的气象信息服务,这一客户端基于几万个自动站、2 000多个人工观测站、多个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持续不间断的气象数据探测,生成科学、准确的气象服务信息,而且还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未来40 d的气候变化状况。另外,该客户端还积极引进了众多站点预报数据、先进的专业气象服务技术等,确保为社会大众及时提供准确的天气资讯信息[6]。一旦监测到气象灾害信息,将会提前发送灾害预警信息,为大众做好灾害防御准备工作争取足够的时间,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 运用新媒体推动气象服务的优势条件
2.2.1 突破了气象信息时空传播的局限性利用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技术能够进行准确定位,对受众群体而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使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第一时间收到气象信息,还可使用实时定位功能精准显示所属地区的气象条件和未来天气的变化,并涉及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等丰富的气象要素信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不仅可以获得最基础的气象信息,还可以不断扩大传播气象信息的渠道。
2.2.2 交互性服务显著现阶段,以微信、微博、APP、网络直播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逐渐吸引了许多的年轻用户。正是在新媒体时代各类传播平台的带动下,气象服务的使用人群也在逐渐扩展,由于新媒体平台具备突出的互动性特点,利用微信转发互动、微博转发评论及直播留言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能够很方便地掌握用户体验以及建议,同时气象服务人员还可以为用户答疑解惑,提供线上精准、针对性的个性化气象服务。
2.2.3 多样性趋势显著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得的信息量以及所需的信息量正在大幅度增加,气象信息服务也在新媒体平台上呈多样性发展趋势,气象资讯的传播不再是简单的“冷热阴晴”信息,借助新媒体传播途径,还能够凭借文字、图形、语音以及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公众传播气象信息。
3 新媒体在推动公共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不足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行业结构调整较快,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要求气象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气象相关知识,还要了解各个行业的相关知识。但很多气象服务人员大部分为气象相关专业毕业,缺乏对各个行业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以及气象服务技术在各行业运用的实践经验,对各行业生产工作的指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有些工作人员虽然有气象服务经验,但缺乏对新技术的深度了解,而新近入职的气象服务人员虽然掌握着相关的新技术,却又缺乏相关的气象服务经验,这使气象服务工作发展缓慢。
3.2 精细化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气象服务涉及的工作范围广、任务重,但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人员较少。他们既要掌握气象方面的知识,学习各个行业的需求,还要及时关注各行业新物种、新技术的应用,所以很难集中精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气象服务部门没有与相关部门进行长期合作,优势互补,缺少既有精通气象知识,又有熟悉各行业技术的服务人员。
3.3 气象信息的权威性不高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媒体逐渐发展成为气象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然而,非气象权威认证媒体往往会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关注度故意夸大事实,传播虚假气象信息,进而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例如,发布者随意散播某某地区将遭受台风、暴雨、泥石流等气象灾害侵袭的信息,不仅会降低气象信息的权威性,使民众对权威性的气象机构产生质疑,还会严重影响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
近几年,新媒体快速发展,加上许多自媒体的产生,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由于信息内容庞杂,相关部门很难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导致气象部门在发送信息时,其他媒体也在发送类似的信息,使用户不能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合理的日常事务及农事活动安排。在有气象灾害发生时,公众可能会由于没有及时接收到信息造成较大的损失,也使得信息的权威性也受到影响。
3.4 新媒体技术未能及时与气象业务相融合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服务形态也日渐丰富。然而,针对气象服务新媒体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依然较为薄弱,从事新媒体技术开发研究与气象服务产品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气象服务技术也未能及时进行升级与更新,导致现有的气象服务无法满足巨大的气象服务市场需求。
政府大力投资是政务新媒体建设的重要保障。资金缺乏、缺少技术支持是当前新媒体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除了第三方技术公司对政务新媒体建设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以外,还需要该部门根据其自身的服务内容和工作性质对平台的内容、界面进行设计和包装。目前本地区缺少专门的技术员对政务新媒体进行开发、维护,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地区,相关人才尤其匮乏,使得新媒体技术未能及时与气象业务相互融合,建设水平过低,导致人民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不够。
4 相关建议
4.1 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
气象服务的发展与多个行业密切相关,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气象服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以受众的不同需要为依据,高效包装气象服务的内容,尽量简化气象信息,加深大众对气象信息的理解与掌握。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气象部门要重视培养气象服务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洞察力与创新意识,拓宽气象服务领域,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此外,针对团队建设进行创新,将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相互结合,强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外部的技术资源为本单位骨干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提高气象服务队伍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4.2 创新体制,实现多元发展
当前,我国仍然沿用国家气象部门全面提供气象服务的供给模式,这一模式既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又能显著降低成本。然而,“一肩挑”的政府供给模式极易与气象服务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发生冲突,导致气象服务供需之间出现缺口,部分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未完全走向市场,同时也未能形成公平竞争的气象服务市场[7]。气象部门应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气象服务管理体制,并针对气象服务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的政策环境进行优化。逐步完善与气象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实现气象服务管理法治化水平的现代化。新媒体应强化与权威气象机构之间的合作,还要经过气象部门的权威认证,针对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所有气象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出现虚报气象信息或散布气象谣言等现象,必须立即对其进行有效处理,维护气象信息的权威性。
4.3 借助政府和主流媒体开展公益服务
近些年来,气象服务与通讯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共赢引起气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新媒体背景下,气象服务也应逐渐拓宽思路,强化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为广大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实时发布覆盖各个地区的气象信息,拓宽公益服务的覆盖范围。同时,加强与主流媒体之间的合作,形成融媒体矩阵,使新媒体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既能够及时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还能及时发布权威的气象信息,进而拓宽公益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