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衡量高校思政“金课”的五维标准

2022-02-26

高教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金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杨 蕾

(宝鸡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普遍共识。随着大批“金课”被建立起来,学界对于“金课”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也在持续推进,产生了一批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应注意,当前对于“金课”的研究仍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课程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对不同学科专业“金课”建设的特殊性关注不够,特别是对于担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重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而言,探讨思政“金课”建设标准和建设方法的成果尤其不足。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科学指导高校思政课的“金课”建设,本文尝试提出衡量高校思政“金课”建设质量的“五维”标准并探讨其建设方法。

一、政治性

政治性成为高校思政“金课”的首要衡量标准,是由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思政课有清晰的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高校思政课在我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要把实施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

高校思政“金课”的政治性具体体现在新时代的“四为”精神当中,即思政“金课”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为人民服务是思政“金课”必须遵循的根本宗旨,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和群众方法,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是思政“金课”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艰苦历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民族复兴和实现人民幸福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是思政“金课”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最佳选择,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精神武器,站稳人民立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思政“金课”始终不渝的价值归宿,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明白当代中国为什么需要改革开放、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增强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如何在高校思政“金课”建设中实现政治性,就作为教学主导的思政课教师而言,让有信仰者讲信仰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职业标准、道德标准、学术标准和教学要求,要通过系统性、持续性和全覆盖的职业培训,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脚步,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学深一层、学精一步,在真学、真信上用心、用情。就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而言,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成果,在知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同道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就思政课教学的手段而言,要通过三位一体的理论阐释、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活生生的时代精神。

二、思辨性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政治理念要想深入人心,必须通过思辨的方式来阐明。尽管思政“金课”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但是这种政治目的却主要是通过思辨来达到的,因此高校思政“金课”的政治性进一步体现为思辨性。根据我国学历教育体系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规划,小学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显著增加了理论分量。大学本身是精英荟萃之地,是学问探究之所,不同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将事实和结论传授给学生,大学更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分析本质,教育学生通过对辩证方法的掌握,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提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态度、方法和情感,最终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金课”的思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政“金课”要有理论的深度。深度是就马克思主义穷究事物的本质而言,是指高校思政课要以探究自然、思维特别是社会历史发展最普遍和最深刻的运动规律为根本宗旨,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给学生简单的素材或者一般的结论。二是思政“金课”要有思考的难度。难度是就马克思主义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专业性,这就决定了大学思政课应该具有不亚于其他专业课的强规训度和高复杂度。必要的思政教学难度是学生认知水平和坚韧意志等优秀品质得以具备的必要条件,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清晰的概念、精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引导学生理解思想逻辑,掌握变化规律,同时在反思中“反求诸己”,实现思维的提升。三是思政“金课”要有探索的广度。黑格尔认为任何科学都处在广泛的学科联系之中,“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假设或个人主观的确信而已”[4]。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了普遍真理的科学,是高度凝练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思政“金课”必须教会学生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要让学生具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要实现高校思政“金课”的思辨性,首先要坚决反对把大学思政课简单化、庸俗化的做法。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大学生之所以对思政课持有误解和偏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政课教师放弃了思政课的思辨性,在思政课堂中单纯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思政课当然是传达意识形态的课程,但思政课并不等同于灌输,事实上只有思辨的思政课才能赢得最聪明的大脑。思政课如果缺乏思辨性,将会导致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一旦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就会产生一种历史和理论的虚无感[5],并最终放弃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善于在思政课堂上引导学生实现精神突围。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并非厌倦一般意义上的思政课,而是厌倦淡而无味、弃而无憾,没有产生让学生振臂欲搏的豪情,不能让学生体验自我价值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维来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要让学生在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中进行精神突围,要在思政课堂中给予学生质疑、反诘、辩驳的快感,要让学生在精神突围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从“他的真理”变成“我的真理”。三是要给学生留足探索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6]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用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思辨工具分析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

三、创新性

政治理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思辨,同时思辨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承载的,课堂是不是具备创新性,就成为决定思政课政治性和思辨性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思政课的政治和思辨属性进而衍生出思政课的创新性要求,创新性当然也就成为思政“金课”的重要衡量标准。所谓思政“金课”的创新性,就是指思政“金课”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体现在思政“金课”既要有新颖的、尖端的和深刻的授课内容,也体现在思政“金课”要有适宜的、科学的和革命的教学方式。思政“金课”就是要通过内容和形式,超越性和创新性构建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学生教育主体性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强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最终促进思政课教学的政治目的成为现实。

大学思政“金课”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基本维度上。一是思政“金课”在内容上的前沿性维度。思政“金课”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成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让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同道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者。二是思政“金课”在载体上的科学性维度。思政“金课”的创新不仅是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也是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思政课作为面对全体大学生开设的政治性公共课,积极利用大众化的传媒工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其必然要求。教学实践证明,思政教学只有大规模持续性使用现代化的传媒工具和教学手段,才能紧紧抓住当代青少年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三是思政“金课”在教学过程上的民主化维度。在权利意识不断彰显的当代大学校园里,民主化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意义重大。这要求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思政课教师不再是单向知识的传递者和垄断者,而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咨询者,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要实现大学思政“金课”的创新性,首先是思政课教师本身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这就是说,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积累,要在熟识本专业基本原理的同时,高度重视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要紧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努力使自身成为一眼永不枯竭的马克思主义“智慧之泉”。二是要顺应信息化潮流,善于把信息化给思政教学带来的冲击转变成打造思政“金课”的重大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面对信息化大潮,思政课教师不能讳疾忌医,只能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广泛推出慕课、微课、混合式教学等现代信息手段来承载思政内容。就大学校园而言,能不能将作为信息化重要终端的手机从学生在课堂中低头的工具转变为抬头的利器,是信息化时代思政课能否真正实现对大学生入脑入心的关键因素。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在声、文、图、像等方面的优势,把历史逻辑形象化,把理论逻辑通俗化,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较深的印象和理解,达到预期学习目的。三是要构建平等、对话、商讨式的新型创新课堂。要善于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创新课堂氛围,在师生畅通交流的过程中让智慧充分涌流。要综合运用以上三种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前沿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辩证统一。

四、亲和性

思政“金课”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既有受制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的客观性,也有受制于思政课教师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的主观性,这就决定了思政“金课”的政治性、思辨性和创新性都要通过思政课教师这个主体来实现,因此就对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亲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金课”的亲和性源自思政课教师拉近师生感情距离和激发师生彼此信任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普遍的教育规律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思政教育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大学思政课与大学专业课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不一样的,高校专业课是学生自愿选择的结果,直接与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挂钩,不管学生对专业课教师认同与否,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专业课的愿望。但是思政课则不然,思政课提供给学生的是具有非功利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道”而非养家糊口的“术”,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不具有专业课教师在知识上的垄断性和功利性优势,这种非垄断性和非功利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比专业课教师更大的亲和力。思政“金课”建设要求师生之间必须形成基于情感的信赖,依靠这种人格上的魅力来吸引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思政“金课”的亲和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互动性。互动性是高校思政“金课”的重要特点,教师要将知情意传递给学生,必须要通过全方位的互动来实现。教师的语言要有足够的冲击力,体态要有足够的感染力,课堂要有足够的趣味性,这种师生互动不仅要充满课堂本身,而且要流溢到课外。二是个性化。随着大数据技术逐渐浸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倾向于采用不能反映个体学生情况的大数据平均值作为教学参考指标,而学生的个体特性就很容易被大数据规律所淹没,导致思政课教学片面追求整体效益,忽略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因材施教。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接受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态度和方法也有差异,思政课教师在完成统一的思政课教学计划的同时,也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提携。三是艺术性。思政课教师授课的亲和性也体现为一种教学上的美感,这种美感就是思政课教师人格上的美感、教学内容上的美感以及教学方法上的美感的统一体,这种美感可以对学生灵魂进行潜移默化的提升和塑造。

要实现大学思政“金课”的亲和性,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思政“金课”建设要想让大学生接受,思政课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感召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状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要了解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了解他们对思政课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了解学生并不是无批判地满足学生的口味,而是要在满足大学生合理诉求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的兴趣,塑造大学生的灵魂,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最终完成思政教学的目的。其次是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涵养浩然之气,注重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专指思政课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学识、道德品质等方面能够吸引青年学生的力量。这种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可以表现为对学术的万丈豪情、为人类做贡献的高远志向、为学生发展呕心沥血的忘我情怀以及几十年如一日投身思政课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是教学语言的通俗化和日常化。列宁在论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时讲:“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7]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吸引学生,这些语言包括方言、俚语,甚至网络流行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五、批判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8]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属性和密切关注现实的课程,当然有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必须关注和干预现实生活,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金课”必须具备斗争性和批判性。所谓思政“金课”的批判性,就是高校思政“金课”一定要站在维护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上,回应和驳斥社会上和校园内各种错误思潮,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和观点。高校思政“金课”的批判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要要求。马克思主义高度强调知行合一,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改变世界内在地包含着与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的应有之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改革实践的角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就是在与各种错误认识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反复提出“伟大斗争”的根本原因。可以说,缺乏批判性的思政课不会成为“金课”,思政“金课”一定要在斗争和批判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底色。

强调思政“金课”的批判性,还有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剧变的现实考量。当代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大变局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也是挑战。这种挑战反映在思想领域,是近年来意识形态斗争风起云涌,各种错误思潮暗流涌动,历史虚无主义借尸还魂,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反主流价值的错误观点层出不穷。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人在思政课改革过程中致力于淡化政治、突出学问,或者强调通识、淡化思政,变相否定或者削弱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任何远离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做法都是与思政课的本质属性相背离的,都会干扰思政课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历史,充满了斗争的智慧与艺术”[10],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批判性和斗争性,只要有可能危及党的领导和根本制度,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理直气壮地坚决抵制。

实现大学思政“金课”的批判性,一是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见微知著,要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政治敏感性。既要在理论上保持清醒,立场坚定,从容面对,也要在实践中有所担当,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在思政课堂上表现出软骨症、恐惧症和无能症,更不能遇到问题绕着走躲着走,甘于平庸。二是思政课教师要有阵地意识和政治担当。面对错误思潮,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顺风倒”的“墙头草”。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11]校园里的宣传思想阵线,思政课教师不去占领,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资产阶级思想就会去占领。思政课教师要善战知战,勇于批判,据理力争,荡浊扬清。三是要集中力量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历史虚无主义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急先锋,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归根结底都和历史虚无主义紧密相关。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削弱、歪曲甚至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制止和纠正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错误行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转变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自如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理论武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才能使教学充满激情,激发和启迪广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奋学习,自觉成长为新时代的筑梦人。

猜你喜欢

金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