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阅读推广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究*
——以王余光教授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为中心
2022-02-26陈哲彦付勃达
●陈哲彦 付勃达
(南京大学 南京 210023)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是我国阅读推广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学界与业界常将其与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合称为“北王南徐”,以赞誉二位学者在我国阅读推广领域的卓越贡献。王余光教授不仅在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上硕果累累,同时也是阅读推广实践的身体力行者,历年来多次赴全国各地的各类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讲演与培训活动,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讲座,突出表现了其阅读推广理论思想与实践成果,是我国阅读推广学界和业界亟待研究和学习的宝贵学术财富。
本文以王余光教授历年来的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为研究对象,对其高校阅读推广讲座的特点、内容加以总结和概述,归纳并提炼出今后高校阅读推广内涵式发展路径,期望为我国高校阅读推广事业和阅读推广人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提升提出可行性建议。
1 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中国知网、百度、微博及微信公众号为检索平台,以“王余光”和“讲座”作为检索词,检索我国高校官方平台发布的有关王余光教授到校讲座的预告通知与回顾,检索到2009年—2020年间的60条有效记录(截至2021年3月24日)。本文以此数据为基础,总结其高校阅读推广讲座的内容主题主要可分为经典阅读推广、学术论文写作、阅读推广工作三类,有关三类讲座的时间及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王余光教授高校阅读推广三类讲座时间及数量
2 “经典阅读推广”相关讲座
2.1 “阅读,与经典同行”主题讲座
王余光教授是经典阅读的坚守者、倡议者和推广者,面对信息技术冲击、数字化阅读异军突起,他站在学者和教师的角度提出内心的忧虑,常以“阅读,以经典同行”为主题孜孜不倦地向我国高校大学生传递着阅读经典的理念,十几年来在全国高校讲授了至少30场有关这一主题的讲座。在这些讲座中,王教授往往从阅读转型的时代背景引入,指出数字化阅读的弊端及其带来的挑战,提出当今国民阅读量下滑、碎片化阅读等问题的本质、源流及应对措施,讲座的核心观点常常围绕“何为经典阅读”“为何阅读经典”“读何经典”“如何阅读经典”展开。
(1)何为经典阅读。王教授多次在讲座中阐述对于经典如何认知和理解的问题,他认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性的检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并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著作[1]。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即影响力、时间性和广泛性。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能否被读者所关注和喜爱;时间性体现了作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经历时间的冲刷后,是否还能够在当下和未来的时代发展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广泛性是指作品能够被读者普遍关心和接受[2]。将以上三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的作品,就是一部可以亘古流传、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
(2)为何阅读经典。在论述进行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原因时,王教授十分赞同梁启超的观点。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为即将赴美深造的学生拟定了一份包括大量传统经典书籍的书单。谈及开列经典书目的原因,梁先生认为,其一,不读传统经典,无论何职业,均不能称为中国知识分子;其二,这些著作帮助读者树立正向价值观,从而能在其困惑时给予正确指引;其三,经典书籍能够锻炼写作能力和培养轩昂的气质[3]。除此之外,王教授还常常引用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常年开设的“经典阅读必修课”案例,借助西方教育界对于传统经典的态度进一步阐明阅读经典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王教授也提出了自己对于“为何阅读经典”的思考,他认为阅读经典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五个方面: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解疑释惑,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让我们远离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阅读经典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与教养;阅读经典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阅读经典是对传统的尊重[4]。
(3)读何经典。针对读者的选读困难,王教授研究对比了20世纪以来各大高校名人学者的经典名著推荐书目,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经典书目。如在2016年江南大学的讲座中,王教授基于分级阅读的理念提出了相应的推荐书目,建议孩子在小学时读《唐诗三百首》,中学时阅览《古文观止》,上大学后则可以选读《史记》《论语》《诗经选》等[5]。除中国传统经典外,他也推荐了若干国外经典佳作,如《圣经》《战争与和平》等。王教授认为完成系统完备的经典读本选读流程后,读者便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做出合理的阅读选择与阅读规划。
(4)如何阅读经典。阅读经典的方法是广大读者殷切关心的阅读实践问题,也是王教授阅读推广讲座中的主旨内容之一。首先,在阅读的心态上,他提出阅读经典是有难度的,需要结合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思考才能读懂,因此大学生不必太过执着于是否能读懂经典,只要反复读,去感悟,即可有所收获。其次,在阅读数量和时间上,阅读经典不宜贪多贪快,关键在于精读、熟读,经典是需要用一生去阅读的。再次,他认为阅读的时间多少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的兴趣,种下经典阅读的种子;最后,他提出阅读经典与学习其他题材类型的读物并不冲突,两者应该相互补充、相互助益并相互促进[6]。
2.2 “通识教育与经典阅读”主题讲座
通识教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要求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方位、高素质发展。王教授认为经典阅读可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他游历各地高校,讲授了多场以“通识教育与经典阅读”为主题的讲座。他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通识教育的先进做法,分享北京大学在本科阶段淡化专业、重视通识的教育经验,并在讲座中提议各大高校应将经典阅读融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提倡通过讲授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让名著的知识与思想成为每一个人教养的一部分[7]。为促进经典阅读和通识教育的结合,王教授还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包括建立“经典阅览室”、定期举办经典阅读的读书会、开设经典阅读教育课程、开展主题经典阅读活动等。在深圳大学图书馆举办的阅读讲座中,他还特别强调了“把图书馆建设为通识教育、经典教育的基地”,图书馆应更主动地在通识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8]。
3 “学术论文写作”相关讲座
在研究学习中,学生经常对学术论文写作存在较多的疑问和困惑,针对这一需求,王余光教授多次应邀开展有关“读书与学术论文写作”的讲座,为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遇到问题的学生授业解惑。他常以北京大学的历史发展作为讲座开篇,通过细细梳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引出校园阅读与社会阅读在正向价值观塑造和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重要性。他认为专业经典阅读可以有效提升研究层次,而文化经典阅读则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因此经典阅读是写好学术论文的重要基础[9]。
在谈及撰写学术论文的具体方法时,王教授认为学术论文写作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八点,分别是:具体而微、研究综述、问题意识、材料可靠、论证严谨、有引必注、表述规范、语言道德。其中“具体而微”和“有引必注”又是重中之重。“具体而微”指的是在定题时,题目应具体且“小”,据此方可细致研究,不可盲目定题;“有引必注”,即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引文、转引、非作者本人统计的数据和发表的观点等,一定要进行标注,这是对学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10]。此外,关于学位论文的写作,他还着重提出在研究综述的撰写上,即具体分析研究内容时,不能只罗列文献数量,聚焦于期刊论文的阅读,还要重视学术著作的阅读;在论证严谨方面,他指出要注意论文结构的构建、具体问题的分析、材料的运用以及用词的规范性;在表述规范方面,他强调要尊重前人成果和注重语言流畅。
4 “阅读推广工作”相关讲座
王余光教授历年来深耕于阅读推广领域研究,致力于阅读推广实践,对我国阅读推广领域发展有深入全面的认识,在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中他不仅以传播经典阅读种子为己任,也陆续开展与阅读推广相关的学术讲座,向高校师生介绍与分享我国阅读推广研究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
2017年3月23日,王教授于深圳大学主讲以“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新进展”为主题的学术讲座。他根据目前中国传统经典阅读推广工作的现状,结合分析中外大学生阅读趋势的差异,呼吁图书馆要关注大学生的经典阅读,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为读者营造经典阅读的空间”“提高馆员专业素养”“学会借助外界力量”“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的重要途径”等[11]。
2017年5月13日,王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作题为“十余年来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进展”的学术报告。他认为目前我国全民阅读在社会上主要依靠图书馆界、出版界和民间力量三股力量推动,出版界、民间力量主要以盈利为目的,而图书馆界的推动则是公益性的,图书馆界阅读推广的任务任重道远。王教授还梳理了十余年来图书馆界在阅读推广方面的十大进展[12]。
2018年3月27日,王教授受邀至南京邮电大学作题为“文津图书奖与阅读推广”的学术讲演,他从文津图书奖的角度谈校园阅读推广,认为校园阅读推广应纳入通识教育,图书推荐对于读者阅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并就如何提高馆员的荐书能力和如何利用阅读活动推广图书进行了阐发[13]。
上述阅读推广讲座兼具学术性与专业性,其听众更多的是从事或热心于高校阅读推广工作的教师与图书馆员群体。王余光教授关于“学术论文写作”这一主题的精彩讲演,提升了高校阅读推广人的理论高度和实践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阅读推广人的综合专业素养。
5 高校阅读推广深化发展路径
人民论坛课题组曾于2017年开展了一项“文化自信”的全国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公众文化自信指数虽然得分比较高,但目前公众对于传统文化存在“认同高、认知低”的窘境[14]。面对当前高校内经典书籍借阅遇冷,师生群体阅读率持续下降以及阅读与写作能力匮乏的现状,高校图书馆应以王余光教授的阅读理论与推广思想为主导,切实发挥图书馆文化典藏、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服务职能,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培育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包括知会、思悟、联想等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软实力,致力于高校书香校园的创新化建设与全民文化自信的有序化推进。
5.1 强化经典阅读,提升阅读素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经典阅读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且愈加强烈[15]。如上文所述,近年来王余光教授将其对“经典”“经典阅读”“阅读推广”等的定义、认知、内涵、方法、程序等教研实践成果以讲座形式进行宣扬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高校图书馆的情境之中,提出强化读者经典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构经典资源文献体系。如今,由于社会公共出版领域的出版门槛较低,重复出版、从众出版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当下市面可见的诸多经典文献存在形式与内容的差误、版本的偏差等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文化、知识的记忆与扩散机构,是读者高效率、高质量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场所,因而应从形式、内容、管理、评价四个层面建构全面、深入、完备的经典文献资源馆藏体系结构。形式上要注重对珍贵经典文献的珍本、善本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要将现当代再版、影印版、白话版、文白对照、电子版、多媒体版等印刷装帧与数字化质量较高的经典图书纳入到图书馆的常规采编计划中,以保证馆藏经典文献资源的完备性和新颖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高校图书馆不仅是读者服务与教学支持机构,同时也是高校内部重要的科研与决策辅助机构[16]。因此,在内容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不同校勘者、编纂者的多种版本以及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校注或译注的多类型经典作品的收集,以满足读者的阅读写作、教学科研等多元化需求;在管理方面,经典文献资源的珍本、善本、原貌版等具有珍贵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馆内经典文献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也至关重要,应自上而下加强对珍贵经典资源的重视,设立相应的经典资源管理制度,在空间、环境、设施设备、方法、内容、人员等要素上进行合理规划与筹备,以促进经典文献资源的合理保存与使用;在评价方面,通过教师、学生、图书馆等多方主体从经典作品的数量、质量、价值、效用等方面对馆藏经典文献进行评估,据此可不断改善并优化馆藏经典文献资源体系。
其次,组建经典文献导读团队。经典作品具有浓厚的年代气息与社会环境元素,读者初读时不免会有艰深晦涩之感,因此组建以学科领域专家为主,图书馆阅读推广人为辅,多元读者参与的经典导读团队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图书馆应联合校内各二级学院及有关部门的力量,建立导读专家库,将与馆藏经典作品主题相契合的学科专家纳入到专家库中,由导读专家引领各位读者开展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其中,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微观性工作由各专家策划主导,图书馆阅读推广人负责活动场地、活动资源、流程管理等宏观性工作,广泛吸纳校内外不同年龄、背景、角色的读者群体参与经典阅读活动,并适当引入激励机制,如采用校内学生的学分认证、借阅证权限升级等措施提升活动的吸引力、趣味性和影响力,活动之中强化读者的阅读互动与阅读感悟,活动之后及时形成总结与评估报告。通过导读团队的指引,培养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传授科学的经典阅读与学习方法,最终达到提升其经典阅读综合素养的效果。
再次,打造经典阅读品牌活动。品牌是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元素的组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商群体的产品或服务,并使它们与其他竞争者的商品与服务区分开来[17]。虽然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不涉及商业化的营销,但从品牌的定义中不难发现,品牌化的基础与特征就是差异化的自我定位。高校图书馆开设了讲座、展览、读书会、图书漂流、真人图书馆等不同类型、形式各异的读者服务活动,经典阅读活动若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则需要展开品牌化运作。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策划实施了贯穿全年的“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文化立体阅读推广活动,包括经典阅读、朗读、绘画、文学与摄影创作等内容,通过品牌标识,产生了广泛的校园影响力[18]。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图书馆先后开展了“国学知识竞赛”“吾阅吾悦·经典阅读文化沙龙”“经典文化书签设计”三项经典阅读品牌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在提升读者经典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19]。高校图书馆在打造经典阅读品牌活动之前,应对读者借阅数据和服务意见进行广泛收集与整理,遵循特色性、地方性、持续性、参与性原则,充分给予学生读者策划、组织、执行、管理与审核等方面的权力,激发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正式实施之前进行小范围预试验,以辅助活动的完善优化;活动进行中,应注重对活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包括活动内容数据、读者参与数据、策划组织数据、投入产出数据等部分,便于后期对活动进行总结与再改进;活动结束后,加强对活动的整体学习与认识,客观数据分析与主观活动报告相结合,指引未来的经典阅读活动向着更加满足读者需求和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最后,搭建经典阅读多媒体平台。经典阅读活动的阶段性结束并不意味着经典阅读的终止,高校图书馆应在媒介融合理念的指引下,运用新型网络技术搭建多元多维多媒体平台,读者可借助平台查看经典阅读活动内容,查找馆藏经典资源,寻求经典阅读导读与咨询,与阅读经典图书的书友进行线上交流等。如高校图书馆通过整合图书馆自有的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号、B站、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平台的信息,并根据各平台特征与用户特性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经典资源的通知、展示、推广等,构建立体化经典阅读层级网络,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如借助公众号进行经典阅读活动的预告与提示、依靠微信进行书友间的互动沟通、通过B站将经典资源的导读视频进行广泛推广传播等。
5.2 重视学术写作,以书评促阅读
北京大学金开诚教授指出:“读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写,方能提升个人对经典佳作的鉴赏能力和优秀读物的推广能力。”[20]王余光教授也多次在讲演中从学术论文写作切入,讲述其在从学、从研、从教、从管的生活经历中如何参悟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助益的密切关系。书评是图书评论的简称,是以具体图书为对象,报导并评议其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一种文化评论活动,书评撰写考验读者的综合知识、能力与修养,对于读者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具有重要意义[21]。高校图书馆为提升读者经典阅读水平,应坚持从经典著作自身的启发性强和附加值高等特点出发,将书评写作的理论、内容、方法、实践等纳入到图书馆的日常服务与特色活动中,具体来说,可从图书馆经典阅读活动、校内日常教学与读者日常生活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展开。
第一,书评融入经典阅读活动。如上文所述,图书馆依靠经典导读团队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基于此,图书馆应考虑将书评撰写有效融入活动之中。一方面,图书馆经典导读团队中应有计划地将书评撰写的结构、内容、方法、流程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涉及,使读者能够对书评有初步了解,经由图书馆阅读推广人的调控、策划与组织,将书评作品变为阶段性的激励产品,促使读者阅读经典书籍之后撰写相应书评,同时对优秀书评进行线上线下的汇编、印发与传播;另一方面,图书馆应根据“分级分类服务”策略,针对不同的读者与读物开展个性化书评写作服务。读者层面,对于多次参与经典活动并表现出强烈热情的“积极读者”和仅参加一次活动或虽参加多次活动但在活动过程参与度较低的“消极读者”,图书馆方应有所侧重地进行差异化服务,加强与“积极读者”之间的沟通,并通过开放更多的图书馆借阅图书、资源利用、志愿服务等权限增加此部分读者的粘性,而对“消极读者”应保持持续关注,在宣传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方面开展工作。在读物层面,经典书籍的内容受到时代与环境的影响,部分著作的版本与内容可能具有“争议性”“中立性”“负向性”等,图书馆相关组织者及工作人员应就此进行合理分析与推介,并寻求学科专家的建议,采取适当的制度措施严格把控经典读物内容,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读者的选择、鉴赏与思辨能力。
第二,书评嵌入课堂教学。早在1952年,王重民教授为促进大学生的读书与学习效果,就在北京大学为图书馆学专修科学生开设了“目录与书刊评价”课程。中原工学院图书馆采用“知识讲授+好书欣赏+活动体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设立“阅读学”校内选修通识课程,激发学生的读书写作热情[22]。高校图书馆为推进经典阅读服务纵深化发展,需要同校内各院系及有关部门合作,一方面图书馆可开设全校通识选修课,为选课学生介绍、讲解经典书籍,引导学生将图书评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经典阅读与书评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互作用力;另一方面,图书馆将经典阅读及书评写作嵌入课堂,使经典阅读与书评撰写成为学生课程任务与学分获取考核标准,由图书馆阅读推广人进行相关内容讲授,学生进行书评实践,并邀请学生、教师、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多方进行评选,借此激发学生读者的阅读、写作与学习积极性,从而扩大图书馆经典阅读与书评写作的辐射范围。
第三,书评深入读者生活。为将经典阅读与书评撰写作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抓手,使其成为广大读者的内生性文化需求,图书馆应尝试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将经典阅读与书评传递至用户生活触手可及之处。首先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经典阅读、书评撰写与提交的线上一体化平台,打破物理空间的局限,师生读者通过线上平台即可实现经典资源的搜索、下载、阅读以及书评的写作、上传、修改与交流。其次,依托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期等时间节点和校内食堂、教学楼、宿舍楼等空间据点,打造校内全域的24小时经典阅读柜和书评收发箱,读者通过阅读柜借还经典书籍,通过收发箱进行书评提交与接收,依托实体书籍与纸质书评,提升经典文化的厚重性与存在感,借助日常阅读与写作,将其逐步演化为读者生活中茶余饭后的日常活动,促使阅读、书评与读者生活之间建立良性关联,推动经典书籍与书评的深化发展。
6 结语
高校是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推动高校阅读推广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有助于大学生群体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全民阅读社会的构建。文章依据王余光教授历年来讲授的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从中得到高校阅读推广内涵式发展路径的启示,提出高校图书馆应从构建经典阅读文献馆藏体系、组建经典文献导读团队、打造经典阅读品牌活动和搭建经典阅读多媒体平台四方面着手,培养并强化大学生读者的经典阅读兴趣和能力。同时,通过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互助益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的紧密联结,将书评有机融入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活动、嵌入校内日常教学以及深入读者日常生活,借此有望为高校阅读推广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思路新启发,为高校阅读推广实践工作的创新深化提供有益参考,从而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和全民阅读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