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冲击下的图书馆空间利用研究*
2022-02-26夏志宏
●夏志宏
(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 350007)
王念祖
(闽江学院 福州 350100)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用户的阅读方式与获取信息行为向数字化“位移”。这些改变,使得图书馆学界的研究重点也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从注重自身馆藏建设转移到信息资源共享服务[1];另一方面,开始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同时思考传统图书馆如何利用空间重塑、改造,吸引读者用户重新走入图书馆、提升用户使用“坪效”。如刘伟等人认为,图书馆空间不再是单纯的馆藏存储地,而是作为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三空间”,可支援大型培训和课堂电化授课的场所[2]。张晓桦认为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心理预期已经从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拓展到数字化支持与空间资源供给,图书馆引入以共享、创造和学习为核心的创客空间将是一剂良方[3]。为了深入探索数字科技发展对图书馆造成的冲击,以及后者如何通过空间重塑改造,推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拟以几所颇具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与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个案,分别对“数字科技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数字科技冲击下的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策略”,以及“图书馆空间重塑、改造后的效益”展开深入探讨。
1 数字科技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
1.1 改变了图书馆在出版产业链中的角色
所谓的“产业链”指的是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这种产业集合是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4]。若以产业链的视角而观,可以发现在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为读者提供信息和阅读场所,亦即提供各类“书报刊”的借阅服务,因此图书馆可视为出版产业链下游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同时可以看到,图书馆的角色定位与上游的出版社和产业链终端的读者基本上是属于较为单纯且单向的“订购—传递”关系[5]。
图1 出版产业链(本研究自行绘制)
而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出版产业单一单向的线性产业链条结构和运营模式,使其逐步走向环状结构、混合型和复合型,实现了内容创新、服务创新、平台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6];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图书馆在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角色,具体体现在图书馆从产业链的下游逐步往中游走,角色定位更从原本单一、单向、被动的“中间传递”者,向复杂、双向、主动的“加工加值”和服务活动方向转移,亦即从出版物的接受者变成将出版物加工加值的提供者和创造者,如图2所示。
图2 图书馆在新型出版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本研究自行绘制)
1.2 推动了文献典藏与利用方式的数字化发展
在以纸本为主的时代,“信息数量增长的相对无限性”与“图书馆空间的相对有限性”二者间一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7]。21世纪以来,由于数字科技的进步,图书馆通过将纸质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不但解决了典藏空间不足的问题,更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数字化文献的利用率。任何人可随时随地轻松取阅的模式,给予读者超越以往纸质文献借阅的自由与便利。与此同时,计算机、手机等数字化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进一步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促使其获取信息行为的方式逐渐由“纸质阅读”向“实景阅读”转变。所谓的“实景阅读”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纸质文献“硬物”,软化为沉浸式和交互式可调节的“柔性”虚拟体验模式。也就是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融入到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和服务中,如图书馆通过“VR+古籍”和“VR+童书”等的结合应用,以其直观、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的五官体验,吸引广大读者进馆互动[8],从而有效盘活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提高使用价值。
1.3 强化了图书馆的社交与休闲互动功能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读者对于图书馆的需求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原本重视“馆藏地位与自我阅读”转向关注“读者需求与互动共享”。影响所及,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改变,它不再仅仅是内容的仓库和信息的提供者,还必须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即在满足用户学习工作知识获取的同时,兼具休闲放松与视觉美感的舒适功能,以缓解其在工作、生活中的紧张压力,为其提供休闲的好去处。
因此,21世纪以来图书馆的空间配置,既要有传统图书馆的常规化借阅区,如书架书籍、古籍展览、公共阅读区等;又要构建具备数字科技设备的产学结合的学习休闲区,如独立办公空间、会议室、洽谈室、展厅、报告厅、创客空间等;更要有应用数字科技创设的休闲空间,如咖啡馆、影音视听中心、互动体验区等。由此,图书馆得以营造舒适温馨、惬意享受的文化休闲氛围,由原本的“藏书阁”“借书地”转型升级成社群中心和休闲中心,打破了过去民众认为图书馆应该是个安静、不可饮食、除了阅读外不可做其他事情的刻板印象。
2 数字科技冲击下的图书馆空间利用策略
2.1 开展自主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构建数字出版物制作与流通空间
在传统的出版产业链中,上游的出版机构先从作者处收集情报进行加工,再通过中游印刷分销,最后到下游的图书馆传递展示给用户[9]。而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最了解读者需求的图书馆可以直接跳跃到产业链的中游,通过“实现自主数字资源建设”,以应对信息来源的复杂多样和信息的滞后失真等冲击。换句话说,图书馆可以从传统产业链中被动的出版物接收者,转换为新型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主动的生产者或制造者。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便是以人、媒、数据的自主互动,实现新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融合点,从而逐步实现自主数字资源建设。其具体作法是:首先,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向“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项目管理中心提交拟数字化资源参建申请。其次,CADAL专家组进行资源类型申请的评估选择,再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对所需资源查重。再次,经CADAL专业人员审核通过后,CADAL中心即可分配加工ID和制作ID,对其进行数字化资源加工。最后,确保信息数据质检无误后方可提交CADAL项目管理中心并发布到相关的门户网站,即可轻松向参与建设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读者提供教学科研阅读支撑,实现自主自助式数字资源建设工作[10]。截至2020年12月31日,CADAL入库总量为2 829 173册(件),在线量为2 676 795册(件)[11]。
为了扩大自主数字资源建设成功的实效,清华图书馆北馆(即李文正馆)在2017年4月28日正式启动了“清华印记”互动体验空间。“清华印记”根据用户借阅情况和运用CADAL项目,选取高预约图书、新书和热门书等加工成电子书,以瀑布流的形式发布在电子书借阅屏中[12]。读者通过馆内智能终端,扫描屏幕对应书籍文献的二维码,当下时新热门的书籍文献便能实现随时随地进行电子阅读。此外,清华大学将独特而丰富的民国文献和百年历史的深厚底蕴通过引进数字人文和可视化技术设备进行直观展示,读者可以在“清华印记”享受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清华印记”互动体验空间的构建使用,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图书馆实体传播知识的地位;另一方面使纸电结合形式相得益彰,得以弥补纸质文献流通保存不易等缺陷,提升数字出版品使用等的合理合法性,这与用户实际需求取得完美折中,同时将自主建设数字资源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2.2 融合数字化交互式体验技术,创建实景阅读空间
在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通过设计配套的声音、图像等立体交叉资源形式,将青少年儿童所需的教育内容和百科知识得以形象化扩展出来,创建强调互动体验的“实景阅读空间”。
苏州第二图书馆南区1楼2楼专设为少年儿童图书馆,结合少年儿童读者的特色需求和能力,馆内设置多样化的数字体验活动。例如,设置了3D立体书趣味阅读体验空间,少年儿童群体可以在纸质书上实现立体有声阅读[13],满足不同年龄段认知层次不均的实际需求;VR一体机技术的运用让图书上的插图、文字等可以如同“实感”般呈现在少儿眼前,在少儿知识科普上能够起到良好的多元化学习这样[14]。
陕西省图书馆引入的朗读亭,带来的不只有琅琅的书声,同样拥有更好的“实景”阅读体验,能鼓励家长与儿童积极地参与到童音诵古韵,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15]。亭内设有的悬臂式电容麦克风、录音监听耳机、多点触控屏和空调换气系统,以及良好的隔音效果,可同时容纳两人进行“悦读”,朗读库中包含唐诗宋词、童话寓言、课本朗读、红色经典等2万余篇朗读题材可供读者选择,读者还可以自带作品配合背景音乐进行朗读创作。
山西省图书馆的少儿阅读区在改建后开设以探索神秘“蝴蝶谷”为主题的裸眼4D百科、AR互动体验阅读活动,力图让小读者们设身处境地感受在芳香四溢之时,群彩蝴蝶的“飞舞”之美。同时强调家长和孩子可以通过相互合作,使用手机客户端体验在4D百科全书的“捕捉”乐趣中学习种类繁多的蝴蝶知识,更可与自己喜欢的蝴蝶进行互动合影留念[16]。通过互动式、沉浸式的亲子游戏,小读者们更容易接受并学习到各种百科知识和生活常识,有效激发激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2.3 借力三网融合,打造休闲娱乐与学习共享空间
所谓“三网融合”(convergence),是指通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等三网在内容和业务上的融合,以催生新的媒体业态及形态[17]。“三网融合”为图书馆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除了可以使信息服务的内容由单一的文字转向“文字+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的综合体外[18],更加可以借力三网融合对用户的信息利用模式进行全面改造,将原本的实体空间朝着“休闲娱乐空间”“学习共享中心”的方向发展。
我国台湾地区高雄市立图书馆总馆11楼的视听休闲娱乐中心,采用180度的曲面智能影音设备、超清无损耳机、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的家具沙发等设施设备,联合打造出类比家庭客厅氛围的温馨舒适空间。用户可以先在此畅享影音视听盛宴,再到1楼翰林茶馆品尝经典茗品和特色美食,达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高雅享受。辽宁省图书馆的众创空间,根据创客活动所需的空间划分成七个功能区,分别为资料查阅区、智慧学习区、创客办公区、智能输出区、创新实践区、智能会议区和分享讨论区[19],同时配备能实现智能会议的多人互动讨论桌、3D打印机、电脑、多媒体等多样化高科技设备,为创客学子提供舒心全面高效的创新创业环境[20]。四川大学图书馆以深厚文化底蕴为积淀,打造四个特色分馆,分为文理分馆、工学分馆、医学分馆、江安分馆,积极开创“明远学堂”“明远讲坛”“明远影苑”“圕学新工坊”等多元特色文化活动空间,推动师生个性化学术研讨交流,有效促进书香校园的建设发展[21]。苏州第二图书馆五楼的设计图书馆,围绕设计研发、文化创意、非遗文化元素等开创产学研资服一体化的“联合办公+文创产品交易”多元学习展示空间,独立的办公区域、会议室、洽谈室、打印设备等一应俱全,创客空间和创客文化的加入和使用能使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被深层挖掘,延伸其服务的实践价值,成为思想和创意的孵化器[22]。
3 图书馆空间重塑改造后的效益
3.1 强化图书馆的传播职能,拓展信息服务渠道
关于文献的早期论述中,“文”指典籍,“献”同“贤”,指贤人。即文献是记录人类信息的产物和主要传播载体,同时依靠有知识的人来传播。而图书馆最初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保藏文献的需要,可见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建立在以纸质文献为主的文献信息资源之上,承担社会文献交流传播主渠道的功能是其长期存在的依据[23]。而当前,伴随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科技的发展与持续推进,以一条条“无形的线”组成一张张密不可分的、藕断丝连的“无形的大网”贯穿于每个人的日常细微生活,用户置身在随时随地随意即可便捷获取所需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环境中,从而导致用户实际到馆进行以借阅图书、查阅资料为主的传统学术和信息传播只占到整个信息环境的极小部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与读者用户的需要,图书馆必须开始主动反思读者用户的多样化和异质化需求趋势,通过自身丰富文献资源“加工加值”,进行自主化特色化数字资源建设,如HathiTrust[24]、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等资源共享共建机构平台。由此图书馆从原本单纯传递纸质信息资源的角色,升级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角色,以Ipad、Kindle、智能机器人、智能借阅一体机、瀑布信息流以及学习一体机等无线终端为载体,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物相联的多样化阅读新体验,重新吸引广大读者进馆互动,使其在拓展信息服务渠道的同时,有效提升使用效率和传播服务职能。
3.2 深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开展全方位的幼儿启蒙教育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结构理论将0~18岁的少儿分成5个成长阶段,每个不同的成长阶段均有不同的发展需求[25]。传统的纸质阅读所具备的教育功能,能够满足0~2岁处于智力启蒙阶段的幼儿所需;但2岁之后的幼儿已经渐渐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喜欢模仿、表演、展示自我。因此少儿读者更需要的是通过“互动游戏”“动手操作”“实境体现”等方式来训练肢体的协调能力,以及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启蒙能力。在进行传统纸质阅读时,幼儿只能通过“积木堆叠”“拼图”“实物照片”等方式稍稍弥补这方面教育功能的不足。但是,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技术的使用愈趋成熟,图书馆可以通过3D立体书、VR图书、朗读亭、AR互动等趣味“实景阅读”体验,培育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更能有效锻炼其四肢骨骼发育发展,激发儿童旺盛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精神,促进抽象思维开发等。
3.3 优化图书馆提供文化娱乐的职能,助推国家创新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图书馆传承文化、宣导政令的功能使命未曾改变,如“推动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皆是当前图书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服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作为,但图书馆提供文化娱乐的职能仍有待开发。因为随着现代社会形态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历史性转变,人们的工作压力愈来愈大,闲暇的时间却愈来愈多,由此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26],不断冲击着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因此,图书馆如何由原本等级森严的封闭式存储空间,通过提高图书品味、打造文化精品,扩展为平等开放的“人本”休闲文化空间,吸引更多读者步入馆中舒心阅读,延长驻留使用时间,享受24小时全天候开放的各类别样文化的交流互动体验,将成为提升图书馆服务的焦点和重点。当前,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一方面实现从“书”的空间转型为“人”的空间,从“藏书阁”拓造为“寻宝阁”,对图书馆提供文化娱乐职能进行整合优化;另一方面,结合“双创”发展理念,通过设置“创客空间”等为读者用户提供孵化创意的学习平台,有效助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4 结语
图书馆对于全民而言,是推动终身学习和精神文明的摇篮,也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之外的重要社交活动空间。然而,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持续影响的背景下,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图书馆的经营模式和信息服务,必须满足读者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需求,才能确保可持续性发展。换句话说,在数字科技的冲击下,图书馆需要时时关心是否还能发挥其作为一个社教中心与教育学习重镇之功能,以及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用户的颇多期待,提供令其满意的多元服务,包括满足信息与空间方面的使用需求与服务。对于前者,图书馆可以通过转型成为数字图书馆,以增加读者用户取得信息的便利性;对于后者,图书馆则可以空间重塑、改造,吸引读者“再度”上门,有效提升图书馆的使用效率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