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2-02-26夏安桃
□文/吴 慧 夏安桃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提要] 以长沙市医疗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测其分布特征,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医疗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状况;医疗资源空间集聚呈现“一核多极多点”特征,由主城区向外围扩散;医疗资源分布格局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医疗资源是指医疗服务中占用或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总称。医疗资源是医院进行医疗服务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居民健康资源,如何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战略问题。从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出发,正确了解和分析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是各级政府制定卫生改革政策的必要前提。医疗卫生机构的空间布局问题主要是医疗卫生机构的选址及均等化水平分析、服务网络空间布局发展理论和模型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总体空间布局。医疗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福祉,也是解决城市病关键所在。为了深入分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应用空间统计方法进行研究。Hazrin 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马来西亚公共和私人诊所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Ismaila 应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对尼日利亚某市的职业医师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长沙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省会城市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中心,也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龙头城市。本文分析其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研究区域为整个长沙市,具体包括6 区(岳麓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望城区)、2县(宁乡县、长沙县)及1 个县级市(浏阳市)。
根据数据的准确性及可获得性原则,利用互联网及高德地图POI 数据分类,搜集得到长沙市所有综合医院的空间分布坐标点,运用ARCGIS10.2 将其经纬度坐标进一步与长沙市行政区划图进行空间匹配,得到长沙市综合医院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关于长沙市医疗资源的其他数据全部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2019 年《湖南省统计年鉴》,该年鉴详细整理了长沙市各区县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等数据,但由于其并没有收集各区县医疗财政投入数据,也给研究带来了一定局限。(图1)
图1 长沙市综合医院空间分布图
(二)研究方法
1、熵权法。选取长沙市医疗机构、床位数以及卫生技术人员三个指标来对长沙市医疗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测度。首先,采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采用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计算出结果并利用ARCGIS 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
采用“最大-最小”值方法对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所选取的三个指标都为正向指标,正向指标计算方法为:
其中:xij和Xij分别代表标准化后和标准化前第i 个区县第j 个指标值。熵值法是一种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方法。一个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信息熵越大;反之,信息熵就越小。熵值法的原理是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①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有m 个区域,n 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其中,Xij为第i 个区域第j 个指标的指标值。
②计算第j 项指标下第i 个年份占该指标的比重:
③计算第j 项指标的熵值:
④计算信息熵的冗余度:
⑤计算各项指标的权值:
⑥计算各年份的综合得分:
2、核密度估计法。核密度估计法能很好地刻画空间中点要素的集聚,通过一个单位样方实现对点要素集聚程度的度量。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来反映长沙市综合医院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
二、长沙市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一)医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结合熵权法公式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并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医疗资源的配置结果并利用ArcGIS10.2 进行可视化分析。由图2 可知,长沙市医疗资源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平衡,雨花区、岳麓区以及开福区三个地区是全市医疗资源配置度最高的地区,天心区和望城区居医疗资源配置度的末位,医疗资源呈现由主城区向外围扩散的特点。导致长沙市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一是各个行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长沙市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在各区县呈现出不同,是因为各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产状况等各方面的因素有所差异。长沙市大部分的医疗资源集中在雨花区、开福区和芙蓉区,是因为这几个区位于长沙市城区的核心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商业服务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长沙市市区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这五个区是长沙市人口最集中、社会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因此医疗资源的配置也相对完善。位于长沙市南部的雨花区,医疗资源配置情况位居长沙市第一名,这主要是因为自2007 年12 月14 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被中央政府批准建设以来,作为连接长沙市与湘潭市、株洲市的“南长沙”新区发展迅速,而雨花区正位于“南长沙”的核心,是长株潭“融城”的动力,加之省政府搬迁至该区的原因,让该区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医疗资源也逐渐增多。望城区是2011 年长沙市改县建区的,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因此医疗资源配置的排名相对落后。(表1、表2、图2)
表1 指标权重一览表
表2 长沙市医疗资源配置排名一览表
图2 长沙市医疗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图
(二)医疗资源集聚呈现“一核多极多点”。根据图3 可知,长沙市医疗资源的集聚分布呈现出“一核多极多点”的特征。“一核”是指以传统市中心为集聚中心的面状集聚,主要包括芙蓉区的全部、雨花区、天心区、岳麓区的大部,以及长沙县的西南角。“多极”是指以宁乡市、浏阳市以及望城区的商业中心区为依托的医疗资源集聚极点。“多点”指的是散落在长沙市主城区周边的集镇中心或人口集聚中心形成的医疗资源点状集聚。长沙市主城区的医疗资源多相连成片,而周边地区的浏阳市和宁乡市医疗资源在空间上多呈点状分布。(图3)
图3 长沙市综合医院核密度分布图
三、长沙市医疗资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影响因素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它是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前提条件,医疗资源作为服务人类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必然会影响其空间分布。吸引人类迁徙当然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人类迁移为医疗资源的高密度集聚准备了条件;相反,恶劣的自然环境由于不适合人类生存,自然也会对医疗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分布必定较为分散。自然环境对医疗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起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的是,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大提高,但自然环境对医疗资源分布的格局依然具有重大的影响。
长沙市主城区地形平坦,交通线路网建设完善,且有湘江流经。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平坦的地形,使得长沙市主城区的人居环境较优越,因此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聚,医疗资源配置也较高。浏阳市和宁乡市多为丘陵地区,由于多低山丘陵,交通线路建设不易,人口多分布在较平坦的山间洼地,因此长沙边缘地区的浏阳市和宁乡市医疗资源空间分布集聚状态呈现点状分布。塑造长沙市医疗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条件是以地形为主的自然环境,地势较低的地区医疗资源密集,而大部分地势较高的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分散。
(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自然环境只是影响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因素,从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要素角度来看,要对影响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全面了解,必须从社会经济角度进行分析。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因素对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影响医疗资源流动以及再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长沙市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发现,长沙市医疗资源分布密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医疗资源分布相对分散的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形两方面的双向影响,医疗资源机构分布在交通设施建设良好的地区。由于交通设施良好也吸引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分布于此,从而对医疗机构的吸引范围会增大,辐射至长沙市甚至是全省。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完善,吸引政府配置更多的医疗资源地财政投入。
影响长沙市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在众多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基础因素是经济规模、社会资源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五大主城区展示出强大的基层医疗资源集聚力,因为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给劳动者提供更优厚的薪资、更佳的教育机会以及更完善的城市功能服务等,从而使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医疗资源集聚。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集聚社会资源、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经济规模是优化长沙市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的必然选择。
四、结论与讨论
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构成要件是医疗资源,有效合理的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布局不仅可以使患者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且可以使地区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地区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强。本文以长沙市医疗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熵权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分析了长沙市医疗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长沙市医疗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长沙市医疗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等的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全市医疗资源较集中在主城区及经济强区,周边区县医疗资源相对较少。(2)长沙市医疗资源空间集聚呈现“一核多极多点”特征。(3)医疗资源的空间分布选择,一方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相对自然因素更为显著。(4)长沙市医疗资源配置存在城乡二元化。为了长沙市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可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发展,使医疗费用的来源宽广化,促进新型社会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完善,保障周边不发达地区良好就医环境的营造;建立各级医院相互之间的医护技术支持制度,加大对基层的帮扶力度;引导群众形成科学的就医消费观,保证病人的合理分流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