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眼睛”才是流量密码?
2022-02-26袁小茶
文|袁小茶
图书不是时装,不是一年两季流行趋势一过就下架了。太容易的流行样式,也太容易过时。
事情是这样的。先是我偶然打开了小红书、淘宝和时尚大号推文,被里面的一种神秘的超级流行色“克莱因蓝”刷了屏。然后,好奇心促使我打开当当的图书总榜,被前五名的封面配色镇住了:
总榜前5 的封面,有4 个被克莱因蓝“附体”了。
克莱因蓝到底是什么?这是一种由法国艺术家发明的“纯净蓝色”,从去年开始就频频登上部分大牌高定的T 台。
高级、神秘、纯度、小众……似乎又出现了一个不穿就落伍了的时尚密码。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抹布……这不就是亮瞎眼睛的“抹布蓝”吗?
那么,今年高饱和度辣眼睛的“抹布蓝”,频繁作为封面用色是必然吗?
为什么封面用色越来越“辣眼睛”?
先跟我一起念一个发音:缥(piǎo)缃。
远的不说。在建国初期,很大一部分从民国走来的老先生作者,在出书时封面都选“缥色”“缃色”,依然带着旧传承的影子。荣宝斋上世纪50 年代的印纸色谱,缥缃二色都是常用款。直到90 年代,老先生们都走得差不多了,也没人再提“缥缃”了。偶尔有几个“硕果犹存”颤颤巍巍的泰斗说要用缥色做个雅册,出版社(甚至老牌出版社)的新编辑,都不知道“缥色”是啥。
缥缃二色是啥?现在估计更惨,95%以上的新编辑听都没听说过。
“缥色”就是一种柔和的淡青色,“缃色”是一种温润的淡黄色。因为古书多用这两种颜色做书囊和书衣,所以“缥缃”也就成了“书”的雅称。
建国初,王世襄那个年代,封面还都选“缥色”,有点旧传承的影子。现在的编辑,可能99%的人都不知道啥是“缥色”。总之,就是淡雅,饱和度低,文人审美。
但2021 年的封面……翻翻畅销榜,都喜欢饱和度高到打嗝的颜色。大红大紫大色块,包括——抹布蓝。
原因大概有两个。
原因1:用户审美。年轻人热爱的工业风、刀感强的西方现代审美影响。(不过现在又有点流行回来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复兴,《如懿传》莫兰迪色系之类火了,一部分用户又转回中国传统色的审美了。按这个趋势,“缥色”杀回来不是梦想。)
原因2:互联网“小屏幕”手机信息流,只有高饱和度的亮色才更吸睛。(所有的表情包都没有饱和度低的柔色。恨不得亮瞎你的钛合金眼睛,才能从网店的10086 种图书封面中被你关注到。)
为什么标题字体越来越大,大到离谱?
现在的新书和古书,其实同一文脉,不能割裂来看。建国初,图书封面还都流行楷体或者名人题签的手写体。
但现在,往往都是“傻大个”的大粗黑体——并且越来越大。为什么封面字体越来越“傻大”了?
如果我们去翻早些年的“旧平装”,会发现封面以手写体为主。封面题签的人也是旧传承、有讲究——比如启先生是满族人,《满族文学研究》找启先生题书名自是应有之义;如果是《金刚经研究》呢?赵朴初先生是佛学大家,如果得到赵老的封面题字,亦是殊荣。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封面书名字体,书名几个字几乎占领全部封面,而且辨识度非常高。
还有一系列《XXX》《XX》等销量神话的神书,都是大刷子黑字、恨不得整个封面90%以上地方全是书名。难道是集体审美问题?或许有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傻大”封面字体是图书渠道线下转线上造成的“后遗症”,也是无奈之举。
“傻”,是为了好识别,“大”是为了适应网络页面。尤其是在手机小屏的销售页,封面缩到只有屏幕3 厘米左右,必须在3 厘米的地方内让你看清标题。
所以从2010年开始,这10年来的封面用字越来越大,迁就网络用户没办法。
纸书盲目跟时尚流行色,灵不灵?
马卡龙色火了,图书一片马卡龙色。
莫兰迪色火了,图书连着文创都跟风莫兰迪色。
那“抹布蓝”火了,跟不跟?
……
说到底,图书不是时装,不是一年两季流行趋势一过就下架了。对读书人而言,“著书立说”是一生大事;对出版社来说,销售周期长的图书,虽说“眼前1 秒”的销量与吸睛重要,但也要兼顾长远的“耐看”——至少5 年的版权内销售期。毕竟,太容易的流行样式,也太容易过时。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对比。同样是启功题字,上图左侧是当时出版界很流行的“大海报大人物”的整版样式,很fashion,现在看来就未免“土味审美”了,并不适合周期长的学术书。而《清史列传》却书坛长青。这也是《清史稿》《全唐诗》这种超级常销书都绝不会选流行色封面的原因——因为,好书要卖很久,几十年也有可能。
说了这么久,编辑们还是要“因书制宜”自行判断。选题越稳、销售周期越长、内容长期不过时的书,就越要选“万年长青”的不出错的典雅配色;而《秒赞》这种流行趋势很强、时效性强的“快书”,不妨试一把“快手菜”的玩法。
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百年著书立说,“书”承载的内容,非报纸新闻一朝一夕而变。在互联网时代,盲目上一层“辣眼睛”流行色的外衣,或许不是“救救纸书”的长久之计。
“抹布蓝”以后,希望下一年的流行色不要是“毛毛虫绿”或“屎壳郎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