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活为引,觅规则之效

2022-02-26傅洪杰

中国德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共场所排队规则

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必须立足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视角出发,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同规则,解决规则困惑。同时,通过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评价机制的设计,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近期,在区级教研活动和校级常态课中,我听了几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课,上课老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引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些课堂教学也带给了我一些思考,引发了我对规则教学问题的一些反思。

问题一:规则学习缺乏真实

孩子們,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个人放椅子的声音是怎么样的?(教师运用分贝仪测试,学生小心翼翼放椅子。)

那么一组人,放椅子的声音呢?(学生依旧小心翼翼地放椅子。)

全班人放椅子的声音又会有多响呢?(全班学生小心翼翼地放椅子。)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时的设计,其教学意图是想通过分贝仪的检测,让学生明白放椅子时要轻拿轻放。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知道老师在用分贝仪测试,直接进入轻拿轻放的状态,那么分贝仪的检测数据反映的并不是真实的生活状态。

问题二:规则学习缺乏共鸣

孩子们,现在请让我们来看几幅图,说说不排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话。)

孩子们,让我们通过绘本故事,说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就故事而谈。)

孩子们,这“一米线”是道德线也是安全线,我们排队应该遵守“一米线”的规则……(教师讲述。)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大家排好队”时的设计。该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图片展示、绘本故事、难点讲解等都来自教师,看似流畅的教学却偏离了学生的生活。课堂中着眼的是教师设定的内容,听取的是教师的说教,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去获得所思所悟,一味地说教,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产生共鸣。

“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要培养的是学生在公共空间生活中的规则意识,那么,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这样真的好吗?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生活即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来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只有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化,让现实生活成为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素材,才能达到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的目的。

一、回望生活,唤醒规则意识

《道德与法治》强调将“回望”视为以“向生活学习”为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倡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回望”作为生活学习的重要方法。但是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生活进行自觉反思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生动形象、真实具体的场景、事件或情绪移植到课堂上,重现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架起一座连通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唤醒学生的记忆。

(一)借图说话,说出生活故事

课前准备是课堂顺利开展的保障。“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个单元的教学,需要反映的是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规则状态,那么,一些生活照片就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课前准备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公共场所拍下的照片带到课堂,并结合照片讲讲自己在这一公共场所活动时发生的规则故事。

1.故事激发,引发规则实践的思考

通过看图说故事,学生可以讲述自己对公共场所中所设定规则的认识,自己采取符合规则的行为的原因等。

在执教“大家排好队”一课时,学生将自己拍的照片带到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排队时的故事。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学生明白了排队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按照固定的位置排队,也可以按照先来后到的方式排队,同时,在生活故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即使只有两个人也要遵守排队规则。

2.故事传授,分享规则实践的方法

我们的教学来自生活也归于生活。在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产生问题,并能在当时的问题情境下,产生自己的解决方法。

“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关于班级、校园中公物遭到破损的照片,引发学生思考,接着,再通过一张张照片,展现身边同学平时采取的爱护公物的行动,使学生知道面对公物时需要怎么做。

(二)借表反思,道出生活问题

低年级学生是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认知。教师可以借助图表,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成长事件中,帮助学生回忆和整理生活经验,挖掘他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其认知能力。

1.课前填表,发现生活真困境

课前的调查表可以带动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生活,反思生活,激发其真实感受。

在“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教学前,笔者设计了课前调查表,让学生带着调查表去找找学校中的公物。在调查时,学生发现学校公物存在被破坏的情况。

这样的课前调查,让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这样的问题发现,去反思生活中自己或者同伴的行为是否遵守规则,作出对行为的评判。

2.对照表格,发现生活真需求

通过对表格信息的了解,学生对照生活实际,寻找差距,形成对比,在认知冲突中,真正发现生活中需要改进和改变的方面,

“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中,学生不是很清楚声音对人体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一张声音分贝值对人的听力的影响图,让学生了解相应分贝的声音对人体会有怎样的影响。

有了对声音的具体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要小点儿声,因为小点儿声,不仅是对自己的身体好,更是一种在公共场所利于他人的文明行为。

二、紧扣生活,促进规则习得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生活体验,让他们处于生活性的情境中或参与到生活性的活动中,学习该情境下该有的遵守规则的行为。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验中了解规则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入手,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从而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并产生共鸣。

1.创设对比式情境,激发规则共鸣点

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种途径。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中,笔者在“不排队害处大”这一环节中开展了“看礼物”的活动。笔者将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让学生上讲台来看礼物。学生看礼物心切,一哄而上,有的撞到了同学,有的撞歪了课桌,有的碰落了课本,更有的压根就没有看到礼物。等笔者询问学生这次看礼物的感受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不良体验。于是,笔者根据现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让每一个同学顺利看到礼物。学生们一致认为要排好队看礼物。于是,开展第二次看礼物活动,这一次教室内井然有序,每名学生都顺利看到了礼物。

这样的对比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共鸣,从而明白规则的重要性,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要有用得多。

2.创设问题式情境,丰富规则认知点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问题像一颗种子,它能生长新方法、新思想、新知识。所以,在规则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式情境,让学生面对问题,去寻求规则的意义。

在“大家排好队”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白“礼让”这一传统美德。于是,笔者通过角色扮演创设了问题式情境。

创设问题式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沉浸式体验,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通过讨论、辨析等方式,寻求“是选择遵守规则,还是选择礼让”的答案,明白“排队礼让是秩序,更是美德”这一道理。

(二)聚焦生活事例,评价中强化规则

生活事例可以是学生生活范围外的,也可以是学生生活范围内的,但都是来自生活的。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评析,拓宽了学生的生活视角,强化了规则意识。

1.评析新闻事件,增强学习规则的迫切感

借助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思路,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规则在生活中的体现,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事例进行评价,从中吸收经验,促发学生对规则重要性的认同。

在“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中,笔者引用了专业新闻媒体发布的踩踏事件,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些新闻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在对新闻事件的原因评析中,知道了排队的重要性,强化了生活中一定要排队的意识。

2.寻找身边榜样,提升践行规则的行动力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温和而又深刻地打在人们的心里。”榜样的力量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使学生“心向往之”并“践行之”的效果。

在“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的四课教学中,都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看看榜样是怎么做的,从榜样身上学习如何遵守规则。同时,也可以让榜样现身说法,说说自己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如何遵守规则、遵守规则有哪些好处等,引领其他同学遵守规则。

三、回归生活,开展规则实践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既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又要指导学生的生活。教师的教学要实现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一)依托实践作业,助力规则养成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规则的实践,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中的规则、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规则的重要性、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遵守规则中的难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实践,真正成为一个遵守规则的人。

1.设计警示标志,让规则入心

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可以是一句提醒大家遵守规则的警示语,也可以是一个警示标志。警示标志设计出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用这些警示标志提醒自己或者别人遵守规则。

2.參与社会活动,让规则入行

除了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地在公共场所践行规则,让规则意识落实在行动中。

(二)依托评价机制,保障规则落地

在生活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规则行为进行评价,通过激励的方式,不断促动他们产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从他律转为自律。

1.借力“班优”,进行细致化评价

利用学校或班级中的评价工具促进学生遵守规则。例如“班级优化大师”APP(应用程序)是我们学校主推的评价工具,我校教师借助该平台,细化评价项目,对学生的各项规则行为进行跟踪评价。

2.助力同伴,进行督促式评价

每课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一张评价表(见表1),让学生互相督促,互相打分,评选出每课的“**之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规则教育是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题,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必须立足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视角出发,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同规则,解决规则困惑。同时,通过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评价机制的设计,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傅洪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文博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公共场所排队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排队做操
防偷拍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广东:免费WiFi 3年内全省都有
美国一城市 规定体臭违法
排队回北方